问题

为什么日本战场上有一个时期反倒是薙刀比长枪多?又是什么让战国时代的战场重新选择了长枪?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场,那可是个充满变数的大染缸,兵器也跟着时代风云变幻。薙刀和长枪,这俩看似差不多的长兵器,在战场上的此消彼长,背后可有不少故事。

薙刀盛行的“小插曲”:战场的需求在变化

要说薙刀比长枪多的时候,那得回到战国时代早期,尤其是足利幕府时期到战国乱世初期,大约是14世纪到15世纪。这时候,战场上的主导力量,其实更多是所谓的“弓马骑士”——那些骑着马、身披铠甲的武士。

想象一下,一个骑兵冲锋过来,马匹的冲击力加上骑士自身的体重,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时候,步兵怎么对付?尤其是那些站在阵前的足轻(普通士兵),他们手里拿着什么兵器能有效阻止骑兵的冲击,又能顾及到自身安全?

这时候,薙刀就找到了它的舞台。

优越的劈砍能力: 薙刀那弯曲的大刀刃,劈砍起来威力巨大。在面对着冲锋的骑兵时,一记凶狠的下劈,就能有效地破开马匹的防御,甚至直接斩断马腿,让骑兵摔下马来。一旦骑士落马,失去了马匹的加持,步兵就有了优势。
步兵对抗骑兵的利器: 相比于直刺的长枪,薙刀更擅长在近距离进行大范围的扫荡和劈砍。在密集的步兵阵列中,士兵们可以将薙刀横在胸前或腰间,形成一道“刀墙”,有效阻挡骑兵的冲锋。甚至在近距离,可以通过巧妙的运用,将薙刀的刀背或刀尖进行格挡和推搡。
相对易于掌握: 虽然精通薙刀需要技巧,但相比于需要精确控制力道和方向的长枪刺击,薙刀的劈砍动作在初期训练中更容易上手,对于当时大量征召的足轻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一些战术的演变: 在一些特定的战术中,比如“阵立”——步兵在平坦开阔地带列阵对抗骑兵,薙刀的扫荡范围和劈砍威力就显得尤为突出。

所以,在那个骑兵依然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而步兵战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薙刀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克制骑兵、且对步兵来说相对易于发挥威力的兵器,自然就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比长枪更普及。

战国时代的“枪杆子里出政权”:长枪的回归与统治

然而,时间到了战国中期以后,尤其是16世纪,日本的战争形态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个转变,直接导致了长枪(日语称为“枪”,但为了区别于现代意义的枪,我们称之为“长枪”或“足轻枪”)重新成为了战场上的绝对主角。

是什么让战场重新青睐长枪?这背后是几个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步兵战术的成熟与阵列的威力:
“枪衾”(Yarigamae)的威力: 随着步兵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训练水平的提高,一种以长枪为主体的步兵阵型——“枪衾”,成为了战场上的核心战术。这种阵型是将大量持枪的足轻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一层又一层密不透风的“枪林”。
长枪的“戳刺”优势: 在这种密集的阵型中,长枪的“戳刺”能力就显得比薙刀的“劈砍”更加致命和有效。长枪可以刺穿铠甲的缝隙,直击要害。而且,长枪的长度让士兵在相对安全的位置就能攻击到敌人,尤其是在对抗同样持长枪的敌人时。
层层推进的压迫力: 想象一下,数百甚至数千名士兵,持着五米、六米甚至更长的长枪,组成的密集阵列,如同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巨兽,一步步向前推进。这种阵列在视觉和心理上都给予敌人巨大的压迫感。一旦接触,前排的枪尖就像无数利刃,后排的士兵可以随时填补空隙,进行持续的攻击。

2. 骑兵地位的相对下降(但并非消失):
虽然骑兵在战国时代依然是重要的兵种,但随着步兵数量的激增和战术的进化,他们不再是绝对的主宰。步兵方阵的严密组织,使得单纯的骑兵冲锋难以像早期那样轻易地击溃步兵。
更重要的是,步兵也发展出了对抗骑兵的有效手段,其中就包括密集的长枪阵。长枪的长度可以有效地限制骑兵的冲锋速度和角度,让马匹在临近时感到恐惧,甚至被刺伤。

3. 兵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战国时代,冶铁和锻造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使得制造出大量标准化、质量可靠的铁制长枪成为可能。
原材料(例如竹子、木材)的易得性也使得长枪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更适合大规模装备给足轻。

4. 适应不同战场环境的灵活性:
长枪阵在各种地形下都有较好的适应性,无论是平原还是丘陵地带,都能有效地展开和维持。
长枪的灵活多变性也体现在其攻击方式上,除了刺击,还可以进行格挡、推搡,甚至在必要时用枪柄进行反击。

5. 战术思想的演变:
战国大名们越来越重视步兵的组织和训练,将其视为军队的核心。长枪作为步兵最主要的兵器,自然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枪”这种兵器,其长度、结构都非常适合形成一种“集体暴力”的输出方式,这与战国时代追求大规模、体系化作战的趋势高度契合。

总结一下:

薙刀的“春天” 主要是在战国早期,作为步兵对抗骑兵的有效工具,凭借其强力的劈砍和一定的扫荡范围,在那个骑兵仍有较大优势的时代得以盛行。
长枪的“王者归来” 则是在战国中期以后,随着步兵战术的成熟、大规模步兵阵列“枪衾”的出现,以及兵器制造技术的进步。长枪的戳刺能力、长度优势和易于形成集体威力的特点,使其成为步兵作战的主导兵器,彻底改变了战场的面貌。

可以说,从薙刀到长枪的转变,是日本战国时代军事技术、战术思想和军队组织结构深刻变革的一个缩影。战场的需求在变,兵器自然也要跟着变,而长枪,无疑成为了那个时代真正“压死骆驼”的关键兵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呃.....原因大致是这样的

很早很早以前日本人还是野人的时候,就开始用矛了(注意这不是枪、区别是尖头部分)


古坟时代的垂仁天皇时期出现了日本最早的石矛“出石桙”,是朝鲜半岛新罗国的王子“天日枪”归顺日本、送给日本皇室了几件宝物,其中就有这柄石矛。

三年春三月、新羅王子、天日槍來歸焉、將來物、羽太玉一箇・足高玉一箇・鵜鹿々赤石玉一箇・出石刀子一口・出石桙一枝・日鏡一面・熊神籬一具、幷七物、則藏于但馬國、常爲神物也。

但是到了几百年后的平安时代,战争规模早就变了。

平安时代的战争说白了就是军事贵族(当时还没有正儿八经的武士呢)之间的过家家游戏。

打仗时要两军排开,双方将领出面聊天,互相报上姓名、官职、家庭情况------这个流程大约要持续好几个小时。

感觉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了,这才同意决斗。

双方骑马回阵,然后开始互相射箭,待箭矢射光以后再近身肉搏,最后获胜者枭首回去领赏,失败者的战功全部归到获胜者身上。

因为那时候小兵战斗力是很弱的,而这种军事贵族往往是军中的重要将领及指挥官,只要能干掉他们就可以直接瘫痪对方的部队、瓦解对方的士气。

而薙刀就是在这种战争模式下营运而生的单挑式武器,能劈砍也能横扫。

平安时代结束后是镰仓时代,镰仓时代结束后是南北朝时代,这段期间薙刀一直是军事贵族(自镰仓时代开始才出现了正儿八经的武士----御家人)最喜欢用的单挑武器。


然而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战国时代,火枪(铁炮)等新式武器的出现导致薙刀这种笨重的武器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了,再加上战国时代后期战争逐渐变味合战,也就是兵团作战,而不是以前贵族老爷们的“阵前决斗秀”,这时候薙刀就彻底被更加适应新战场环境的长枪所取代。

当然啦,退出历史舞台也是有个过程的。

薙刀后来逐渐变成了寺院里和尚们的武器和礼器。

进入江户时代以后,薙刀又逐渐变成了武士阶层女眷们的体育锻炼用具,形成了更具规模、更加系统性的“薙刀術”,甚至部分武德充沛的地方会将薙刀术列为武家之女的必修课(比如会津藩),成为武士嫁女儿的嫁妆。

所以说武器这玩意儿最能体现时代性,时代不同,用的武器也不一样。

基本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场,那可是个充满变数的大染缸,兵器也跟着时代风云变幻。薙刀和长枪,这俩看似差不多的长兵器,在战场上的此消彼长,背后可有不少故事。薙刀盛行的“小插曲”:战场的需求在变化要说薙刀比长枪多的时候,那得回到战国时代早期,尤其是足利幕府时期到战国乱世初期,大约是14世纪到15世纪。这时候,战场.............
  • 回答
    日本历史上确实经历了多次战争,从古代的内乱到近代的对外战争,可谓波澜壮阔。然而,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日本历史上“日奸”的出现频率似乎并不高,或者说,在历史叙事中,与“日奸”相关的争议和讨论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普遍和激烈。这背后,其实是日本独特的历史、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统一的民族认.............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战国后期那些或巍峨或精致的城池与馆(通常指居馆或御殿),它们在建筑特征上的区别,虽然都与军事防御和居住生活息息相关,但侧重点和表现形式各有千秋。战国后期,也就是大约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动荡时期,军事冲突频繁,但也孕育了强大的统一力量。在这个阶段,城池.............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元灭宋和清军入关,这三件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民族发动的对中原王朝的征服事件,虽然都带有军事征服的色彩,但从其根源、性质、过程、影响和最终结果来看,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 根源与动机: 日本侵华战争: 其根源在于近代以来日本的对外扩张野心和军国主义思想。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这确实是二战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而答案并非简单归结于一两个原因。日本在二战期间倾尽国力制造了数量惊人的飞机,但这些飞机在实际战场上的出现率和损耗情况,与生产数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工业、战略、管理以及国际因素。1. 生产数字的“水分”:首先,我们要理解日本公布的生产数字可.............
  • 回答
    日本92式重机枪的弹板供弹系统确实饱受诟病,而“为什么不直接在战场上改装成弹链供弹”这个问题,背后涉及技术、后勤、战场环境、以及日本当时的军事思想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不能改”或“没人想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 92式重机枪弹板供弹系统的弊端: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弹板供弹系统的主要弊.............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高达系列的试验机在许多情况下能“碾压”量产机,咱们得先明白试验机和量产机的根本区别,以及高达世界里“技术”这个概念的运作方式。这可不是简单地给机体加个“最强”的标签就行了。首先,咱们得摆清楚试验机的“试验”二字。它们不是为了大规模生产、为了前线士兵人手一机而设计的。试验机的诞生,本身就是.............
  • 回答
    “为何日本在1898年美西战争前未曾染指菲律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牵扯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力、对外战略以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简单来说,1898年这个节点,日本虽然已经跻身列强行列,但要挑战当时的西班牙在菲律宾的统治,还存在几个关键的“不够格”。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更早一些。日本在1868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有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疑问。要说为什么大家对JK制服的态度和对和服的态度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从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说起。 JK制服: 它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代印记。JK制服是日本学校特有的服装,它代表的是学生时代的青春、活力,甚至可以说是某种.............
  • 回答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屡试不爽的白刃冲锋战,在太平洋战场上确实失去了原有的威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战场环境、对手实力、战术对抗、武器性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中国战场上白刃冲锋战的优势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白刃冲锋战之所以有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训练有素且.............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选择同时开辟太平洋战场和继续在中国战场作战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以为中国是囊中之物”就能完全解释。事实上,日本的决策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野心、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以及一系列紧迫的外部压力交织的结果。一、 并非轻视中国,而是战略的误判与“速胜”.............
  • 回答
    太平洋战场上,盟军没有选择直接进攻日本本土,而是采取了“跳岛战术”,一步步从外围岛屿向日本本岛推进,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军事、政治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己方伤亡,同时最大程度地消耗和削弱日军的战争潜力。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日本本土与东南亚、太平洋诸岛的巨大差异。日本本土,特.............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又称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历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生命凋零,无数家庭破碎。然而,当我们将这段历史与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进行对比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极其巨大,但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乱和灾荒中死.............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确实没有像他们在中国的战场那样大规模地使用化学武器。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技术和国际法层面的制约。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战略和地形因素: 太平洋战场环境的特殊性: 太平洋战场以岛屿作战为主,丛林茂密,地形复杂。这种环境使得毒.............
  • 回答
    关于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而在太平洋战场“没听说”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这其中涉及到了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双方装备以及战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咱们一步一步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掷弹筒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近距离小口径迫击炮”。它能打出那种弯曲弹道的小型榴弹,比步枪.............
  • 回答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在瓜岛战役中的战略失误,可以说是其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日军战略思维中存在深刻问题的体现。并非孤立的“一步棋走错”,而是贯穿整个战役,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错误判断和决策叠加而成。首先,最根本的战略误判是低估了对手(美军)的决心和能力。日本海军和陆军,长期以来在亚洲大陆战场上.............
  • 回答
    日军联合舰队在珍珠港事件后迅速在太平洋战场失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战略决策、资源分配、战术执行、盟军反应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历史进程: 一、战略决策的失误1. “先发制人”战略的局限性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中试图通过突袭美国海军基地摧毁太平洋舰队,但这一战略存在致命.............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日军在欧洲战场?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趣的,也是个历史的“如果”题。严格来说,日军在欧洲战场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战斗”过。你想啊,二战的轴心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大家是盟友,但因为地理位置的巨大差异,直接在欧洲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情况,那几乎是没有的。日军的主战场,那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德军和意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