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日军在欧洲战场算什么水平?

回答
日军在欧洲战场?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趣的,也是个历史的“如果”题。严格来说,日军在欧洲战场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战斗”过。

你想啊,二战的轴心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大家是盟友,但因为地理位置的巨大差异,直接在欧洲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情况,那几乎是没有的。日军的主战场,那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德军和意军,那是在欧洲、北非、地中海这些地方打得风生水起。

所以,你要问日军在欧洲战场“算什么水平”,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绕。它更像是在问:如果当时日军能被派往欧洲战场,他们会是什么样的表现?

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揣摩一下,如果“硬塞”日军到欧洲战场,会是什么样子:

1. 战略层面:这压根就不可能!

首先,从最根本的战略层面来看,让日军大规模出现在欧洲战场,简直是天方夜谭。

地理鸿沟: 日本离欧洲实在太远了。要运送一支像样的日军部队到欧洲,需要跨越无数的海洋和陆地,而且还要应对盟军(比如英美海军)的封锁。这后勤压力,比德国打苏联还要大几个级别。
战线焦点: 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一开始就放在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上,目标是中国、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德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大陆,目标是征服苏联、肢解英国。双方根本就没有战略上的必要性去为对方在欧洲提供大规模地面支援。
盟友协同?: 德国和日本虽然是盟友,但这种盟友关系更多是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相互呼应,而不是真正的作战协同。德国也基本没指望日本能在欧洲帮上什么忙,反过来,日本同样也没指望德国能在亚洲为他们开辟第二战场。

2. 实际“参与”的可能性(非常有限):

虽然没有大规模部署,但历史上也有些非常微小的“联系”,不能说完全没有。

情报交流: 轴心国之间是有情报交流的。比如,德国可能向日本通报一些在欧洲的战况,或者分享一些技术信息。反过来,日本在太平洋的战事,也会影响到德国在欧洲的战略判断。
少量技术交流: 理论上,可能存在一些武器技术或者作战理念上的交流,但具体到日军在欧洲“运用”什么德国武器,或者德国“学习”日军在欧洲的经验,这基本不存在。日本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西方(尤其是德国),然后结合自身情况发展出来的。
“象征性”的存在? 比如,会不会有极少数的日本军官或者使节,被派往德国的指挥部观摩学习?这倒是可能,但数量极其稀少,更像是“外交”性质,而非作战部署。

3. 假设性的“如果”:日军在欧洲战场会是什么水平?

既然直接参与几乎不可能,那咱们就纯粹YY一下:如果日军被“空投”到欧洲战场,他们大概会是个什么水平?

士气高昂,但战术可能水土不服: 日军士兵以其狂热的忠诚和不畏生死的精神著称,这一点在任何战场上都会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他们会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战斗。
然而, 日军的战术体系,尤其是步兵战术,是在亚洲湿热丛林、山地以及岛屿环境下锤炼出来的。他们的优势在于近战、夜袭、利用地形进行渗透和突袭。
在欧洲的战场上, 比如开阔的平原、严寒的冬天、大规模的城市攻防,这些都和他们习惯的环境大相径庭。日军的火炮、装甲力量相对薄弱,这在以炮火和装甲为核心的欧洲战场上,会是一个巨大的劣势。
比如, 日本陆军的坦克,与德军的虎式、豹式坦克相比,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都有代差。如果日军装备的是九七式中战车,在欧洲的战场上,面对T34或者虎式,基本上就是一触即溃。
后勤的噩梦: 还是那句话,日军的后勤体系是为亚洲设计的。到了欧洲,他们的补给线会成为最容易被切断的软肋。无论是弹药、食物还是装备,都将是极其严峻的问题。
指挥官的适应性: 一些日军指挥官,比如山本五十六(虽然他是海军的,但军事素养很高),可能对现代战争有更深的理解。但整体而言,日军的高层指挥官,在后期也越来越脱离实际,过于强调精神力量而忽视物质基础。如果让他们去指挥一场与德军、苏军、美军在欧洲混战,他们能否迅速适应新的战场环境,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武器装备的劣势: 尽管日本也仿制过一些德国的武器,但其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与德国、苏联、美国相比,差距是明显的。他们的步枪、机枪、火炮,在欧洲战场上可能还能勉强一用,但一旦面对对方的重型装备,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空军和海军的差距: 日军的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确实有过辉煌,但那是在对付美军太平洋舰队时。其海军航空兵的战术和装备,在欧洲战场上是否能发挥作用,同样是未知数。至于空军,日军的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在对地攻击和支援方面,与欧洲列强的水平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总结来说:

如果硬要把日军放到欧洲战场,而且是作为一支独立的、需要自己解决后勤和装备问题的部队,那么他们的表现很可能会非常糟糕。他们可能会因为极高的士气和不要命的战斗精神,在局部造成一些麻烦,但面对欧洲强大的工业能力、先进的装甲力量和成熟的战术体系,他们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被击溃。

日军在欧洲战场“算什么水平”? 最真实的答案是:他们在欧洲战场上,几乎没有出现过,也就无从谈起“水平”了。 他们的历史舞台,注定是在东亚和太平洋,与他们的对手,也正是那些地区的强权。

这个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们思考不同军队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以及历史的必然性——轴心国虽然是盟友,但他们各自的战略目标和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几乎不可能在同一个主战场上大规模协同作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知道这种问题通常毫无价值,但是稍稍提醒一点:“欧洲战场”不等于“与欧洲国家的陆军交战”。

斯利姆在缅甸反复提到过这个问题。他是少数的在东非,西亚和缅甸战区都指挥过战斗的人;他的上司阿奇博尔德是前北非战区的指挥,一战中在弗朗德作战。此两位指挥过西非兵团,英印军,英军缅军和联邦各国的远征军;与美军,国府和荷军合作过,对手是法德日意,两伊,和轴心国伪军。大概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评论这种问题。

而斯利姆的答案是:部队源头没有那么重要。任何部队,无论是印10师还是装7旅,不管是冷溪卫队还是巴勒斯坦志愿兵,只要有优秀的组织军官,就可以建立优秀的部队传统和战斗意识。部队的组成没有那么重要,无论是非洲步兵军还是皇家轻骑兵,任何人接受训练就可以成为优秀的战士——而更关键的,所谓的“工业实力”和“国家动员能力”也的意义也不能被无限放大。他用英缅军(Burma Corp)的印17师举例子:这个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部队也有优秀的指挥官,本计划前往沙漠地区对抗德意军。但是这不代表这个师就适合在缅甸战区作战。缅甸地区糟糕的路况和极差的补给情况下,大量机械化运输部队事实上并没有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反而很容易暴露行踪。如果条件允许,他指出,最关键的就是要对部队进行重新训练。

用人话来说:“别管你是哪个部队的,之前受的什么训练拿的什么装备,到了新的环境下,那就要在这个战区里就事论事。”

部队的战斗效率,或者通俗来说“水平”,取决于其受到的训练和接收的装备是否与战斗环境契合。不能随便把一支部队单独拿出来,就希望其能够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战区里作战。库尔斯克红军强大的装甲兵团在东非根本无需敌军就可以直接把自己饿死;反之南斯拉夫游击队也不可能在比利时战役里决胜。这件事说出来显而易见,但是——

IJA,并不是围绕着在人口极度密集,道路极其发达的欧洲战区作战而设计的部队。

问题不是“IJA和欧洲陆军的编制孰高孰下”。或者“IJA能否在欧洲战区有效运行。”问题应该是“如果在欧洲战斗的需求出现,IJA会如何适应这样的战区。”

Why am I doing thi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军在欧洲战场?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趣的,也是个历史的“如果”题。严格来说,日军在欧洲战场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战斗”过。你想啊,二战的轴心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大家是盟友,但因为地理位置的巨大差异,直接在欧洲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情况,那几乎是没有的。日军的主战场,那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德军和意军.............
  • 回答
    在欧美国家,穿着二战时期日军或纳粹德国军服并做出挑衅性举动,其后果会因国家、具体行为以及当地法律而异,但总的来说,这是一种非常不明智且可能引发严重法律和社交后果的行为。法律制裁方面: 侮辱罪/诽谤罪: 在许多欧洲国家,尤其是那些曾是纳粹暴行受害者的国家(如波兰、法国、荷兰、犹太人聚居区等),公开.............
  • 回答
    .......
  • 回答
    二战期间,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役,从1942年8月美军登陆到1943年2月日军的撤退,持续了整整半年,是太平洋战场上一个极为惨烈且关键的转折点。在此过程中,日军的作战意志和具体计划,确实受到了来自国内的夸张战报的影响,但这并非是唯一或决定性的因素,其作用是复杂且多层次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军信.............
  • 回答
    说到二战太平洋战场上那场决定性的瓜岛战役,日本军队的失利绝非偶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负,更是一次战略、后勤、指挥以及士兵身体和精神状态全方位博弈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战略判断失误说起。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实施了早期闪电战,一路高歌猛进,占领了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诸多.............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在白刃战时退子弹的做法,确实存在,但背后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武士道精神”就能概括。这背后交织着军事策略、心理战、以及当时的装备和训练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日军在白刃战时都会退子弹。 这种做法更多地体现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部队,或者在极端情况下。但它确实是一种被记录.............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确实没有像他们在中国的战场那样大规模地使用化学武器。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技术和国际法层面的制约。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战略和地形因素: 太平洋战场环境的特殊性: 太平洋战场以岛屿作战为主,丛林茂密,地形复杂。这种环境使得毒.............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确实没有像阿兰·图灵那样声名显赫的密码破译天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大背景的制约,也有自身发展水平的局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和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一、 工业基础与科学技术的差距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
  • 回答
    二战中,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一死战,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如果简单地说美国只是“敢”,那就低估了当时美军高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所做的准备。首先,要理解中途岛战役的背景。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气势如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重要战略要地,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二战中英军的水平及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击败的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整体水平是相当高的,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东南亚战场,英军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二战英军的整体水平在二战爆发前,英军是世.............
  • 回答
    想象一下,1941年的太平洋上,天空不再是珍珠港事件后那种短暂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比一声更响亮的巨响。日本帝国海军,本就拥有令人忌惮的舰队,此刻却像苏醒的巨兽,展露出更令人心悸的獠牙——十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它们庞大的舰影如同移动的山峦,缓缓驶向夏威夷。这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开局。登陆前的压制.............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史料、幸存者的讲述以及历史遗迹中感受到那段沉重的历史。然而,当提到“复仇”,国内社会普遍的态度是理智且复杂的,很少有那种歇斯底里的、鼓吹血腥报复的声音。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值得我.............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行为,虽然大规模屠杀是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一面,但即便没有这种极端暴力,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也绝不会因此动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中国人民反抗的深层原因和日本占领政策的多重性。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人民的反抗绝非仅仅是对屠杀的直接反应。虽然“南京大屠杀”、“三光政.............
  • 回答
    珍珠港偷袭后的夏威夷风云:若日本成功占领群岛,太平洋战局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而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充满了“如果”。当我们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画卷,珍珠港偷袭无疑是最具冲击力的开端之一。它点燃了太平洋战争的战火,将美国推入了这场全球性的冲突。但如果历史的轨迹稍有偏移,如果日本在偷.............
  • 回答
    日本二战投降:国内场景与民众反应的细致描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一消息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复杂而剧烈的情感与反应,国内的场景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对当时日本国内场景和民众反应的详细描述: 国内场景:从混乱与悲伤到短暂的平静广播宣布的冲击波: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日本在二战中的战略目标并非单一且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日本帝国扩张的根本驱动力:资源、安全与国家叙事首先,必须认识到,日本在20世纪初就萌生了“大.............
  • 回答
    要说二战日本有没有在性能和可靠性上比肩ASH82FN的量产航空发动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ASH82FN作为苏联二战后期一款非常成功的发动机,以其强大的动力输出、良好的可靠性和相对简洁的设计而闻名,是苏联许多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心脏”。要找到一个完全对标的日本发动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中是否“杀过德国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回答。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例如两国军队在战场上的正面交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未成为日本和德国之间的主流。两国当时是盟友关系,共同对抗同盟国。然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日本在战争期间的某些行为和政策,确实间接或直接地导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