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日军在瓜岛大势已去直到最终投降这漫长的两年多,作战意志和具体计划多大程度受到夸张战报的影响?

回答
二战期间,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役,从1942年8月美军登陆到1943年2月日军的撤退,持续了整整半年,是太平洋战场上一个极为惨烈且关键的转折点。在此过程中,日军的作战意志和具体计划,确实受到了来自国内的夸张战报的影响,但这并非是唯一或决定性的因素,其作用是复杂且多层次的。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军信息传递和决策层级的特点。日本军部,尤其是陆军,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独特的宣传文化,强调“玉碎”精神,鼓吹“不败神话”。这种文化在基层部队甚至许多中层指挥官那里,确实能激发强大的作战意志。然而,在战略层面,尤其是在瓜岛这样远离本土、补给艰难的战役中,夸张战报的影响则更为微妙,它更多地体现在对现实情况的扭曲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判断和指令下达。

瓜岛战役初期,日军对于美军登陆的规模和顽强程度,显然存在严重低估。最初的设想是,凭借陆海军的优势,迅速将美军驱逐出去。然而,战局的发展却远超预期。尽管如此,来自国内的宣传,例如“皇军必胜”、“支那派遣军捷报频传”等信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瓜岛战场的真实困境。

夸张战报对作战意志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延迟了对失败的认知: 战争初期,尽管在登陆艇的运输、海军的支援方面遭遇了巨大挫折,但日军依然在陆地上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反攻。这些行动的背后,或许有部分是因为国内宣传营造的“胜利在望”的氛围,让前线指挥官难以轻易承认战局的恶化。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可以通过“再接再厉”来扭转乾坤,而不是承认战略上的失败。
强化了“拼死抵抗”的指令: 当战局确实陷入不利,但同时国内依然充斥着“绝不后退”、“玉碎”的口号时,前线指挥官和士兵们很容易将这种宣传转化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的命令。尽管瓜岛战役的日军士兵已经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许多人是在饥饿、疾病和弹药匮乏中牺牲,但他们依然在战斗,这背后不能排除部分是受到了“天皇陛下”和“帝国”的召唤,以及国内宣传的“荣誉感”的驱动。
掩盖了军部高层的失误: 当战略决策出现失误时,夸张的战报可以为军部高层提供一个“面子”,让他们不至于在内部因为决策失误而受到过多的质疑。这使得他们可以继续推行一些在客观条件下已经难以实现的作战计划。

然而,夸张战报对具体计划的影响,则更为直接且具有破坏性:

误导了兵力部署和资源分配: 如果国内的战报夸大了战场上的优势,或者低估了敌人的实力和决心,那么军部在调配兵力、物资和支援时,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在瓜岛战役期间,日军多次试图向岛上运送援兵和补给,但由于海军在海战中屡屡受挫,以及对美军空中和海上优势的低估,这些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如果决策层对战局的真实判断是基于被扭曲的信息,他们可能会认为只需要再投入一点力量就能取得胜利,而忽视了根本性的战略调整。
催生了不切实际的作战方案: 夸张的战报可能导致日军高层认为,仅仅通过几次猛烈的反攻,就能迫使美军撤退。例如,川口少将曾多次发动不计后果的进攻,以及后来的“扬陆作战”。这些计划在兵力、装备和后勤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但却被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如果军部高层对战场真实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或许会选择更加务实,甚至是战略性撤退的方案,而不是反复进行消耗战。
延长了不必要的抵抗: 尽管在瓜岛战役后期,日军指挥官已经意识到无法守住该岛,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撤退指令,并且国内的宣传仍然强调“不败”,许多部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在进行零星的抵抗,直到最后的撤离。这种不必要的抵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层的信息不对称和决策上的犹豫不决,而这些都可能与对国内信息的依赖有关。

具体到瓜岛的例子:

在瓜岛战役的后期,尽管陆海军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前线指挥官,如百武中将,也清楚地认识到坚守瓜岛的难度,甚至开始考虑撤退方案。但来自国内的命令,例如“鼓励”和对“再战”的期盼,使得这种考虑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

而且,海军方面,尽管在“铁底湾海战”等战役中损失惨重,但如果军部高层从国内获得的依然是“皇军海军战无不胜”的印象,那么他们就难以做出调整,例如全力支援陆军的撤退,或者采取更灵活的战略。

总结来说, 夸张战报对二战日军在瓜岛的作战意志和具体计划的影响,是一种“毒化”效应。它并非直接导致了日军的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上的失误、资源上的劣势以及对手的强大),但它扭曲了决策层和部分执行层对战局的认知,固化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延迟了对失败的清醒认识,并强化了在错误方向上的坚持。

可以想象,如果军部高层能够更早地、更客观地了解瓜岛战场真实的惨状,并打破国内的宣传桎梏,他们或许会更早地、更有效地组织撤退,避免数万日军士兵在不必要的抵抗中白白牺牲。夸张的战报,就像是一层滤镜,让日军高层在迷雾中摸索前进,最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作出明智、务实决策的能力,也让前线将士的英勇和牺牲,显得更加悲壮和徒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夸张战报直接影响作战的战例应该是吉尔伯特群岛海空战,上报战果使古贺以为美国海军航母舰队遭到重创,把联合舰队主力和支援舰队前移到特鲁克,在发现情况不对后又赶紧后撤,但残留舰艇尤其是舰队油船在特鲁克遭到巨大损失,同时为决战准备的航空队也遭到巨大损失,损失飞机260多架,油船和飞机对后面的马里亚纳海战有直接影响。

与一般宣传的不一样,除了脊尔伯特的战果直接影响到了海军以外,海军对于台湾海空战、吕宋海空战的实际战果是有比较严肃的看待的,并没有因此轻视美国海军。

真正受影响的是日本陆军,从莱特岛开始算是进入了日本陆军防守的核心区域,而此之前日本陆军没有与美国海军大规模交手的经验,加上高层刻意隐瞒以及根本不了解海军的作战情况,因此日军对美国海军的“作战能力”相当乐观,但随着莱特湾之战开始后,日本陆军知道遇到了对手,高层也就逐渐实际起来。

到了44年12月,日本军方高层已经不再怀疑美军的实力,那些战报也就是给老百姓和底层军人看的

--------------------------------

顺便说一下,在45年1月之后,日本高层就已经知道战争不可能再有转机了,因此剩下的所有作战行动都是为了争得一个可以接受的投降条件来进行的。

到了5月,日本确定下来的获得投降条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美军预期承受不了巨大的伤亡,虽然这个伤亡同时以巨大的日本人伤亡为代价

2、美国坚持无条件投降条件将面对一个不可能战胜的敌人,日本人认为这个不可战胜的敌人只有苏联才能担任

所以我们后来看到的日本顽抗以及似乎是做梦般的请苏联“调解”(实际上是卖国投靠,东北是苏军面前是根本守不住的,日本真正要保和能保的只有本土,所以东北是日本准备用来交换苏联保护的筹码,这一点虽然没有明说,但从日军没有打算转移到东北继续顽抗和关东军事实上的无力化,甚至装备补充速度都不如本土军来看,应该是有这个打算的),都是围绕这两个目的进行的。

应该说围绕第一点进行的宣传是起到作用了,1亿玉碎确实让美国对于登陆日本本土产生了动摇,美国当时可选的手段包括长期围困和可能的巨大伤亡,因此美国确实动了可以缓和一些投降条件的想法;另外日本与苏联的接触也并不是密不透风的,日本政府官方虽然把重心放在苏联,但军方和企业界通过瑞士、瑞典等第三渠道也和美国人产生了联系,这些都让日本人的目的看上去似乎可行。只是原子弹正好在这个时候诞生了。

原子弹击碎了梦想1、苏军突然宣战打破了梦想2,等于日本已经没有任何筹码可以依赖,只能宣布投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