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春秋时大国间的战争还是争霸战争为主,到了战国就转向更残酷的灭国统一战争?

回答
要说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转变,得从那个时代的根子上来讲。简单来说,春秋时代就像是一群各有地盘的诸侯,他们虽然有矛盾,但总体上还认一个“老大”,那就是周天子。而战国时代,则是这个“老大”彻底没落,诸侯们之间不再讲究礼义廉耻,而是赤裸裸地拼实力,想把所有人都吞下去。

春秋时期:争霸,为了“名义上的老大”和“话语权”

春秋初年,周朝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权力已经衰落得厉害,诸侯们各自为政。这时候,大家打仗,更多的是为了争夺“霸主”之位。什么是霸主?简单来说,就是能号令其他诸侯,在大家都有事的时候,出面调解,或者带领大家一起对外族(比如北方的戎狄)作战的那个领头羊。

为什么是“争霸”而不是“灭国”?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周天子的权威还在(至少是形式上): 尽管周天子没啥实权了,但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还在。名义上,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臣子。一个诸侯去灭掉另一个诸侯,从法理上来说是“大逆不道”,是挑衅整个周礼的秩序。虽然大家都不太遵守了,但至少有个“不敢明着来”的顾忌。一旦某家灭国太多,其他诸侯就可能联合起来讨伐他,因为他破坏了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像晋文公,他成为霸主后,讨伐过郑国,但郑国并未被灭。他更多的是通过朝贡、盟会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2. “尊王攘夷”的意识形态: 早期,诸侯们还比较讲究“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尊敬周天子,即使是表面上的。“攘夷”就是对外族入侵时,能够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种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诸侯们内部的兼并行为。霸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组织大家“攘夷”,而不是内部互相残杀。

3. 实力均衡与盟约体系: 春秋时期,虽然有大国和小国之分,但各个大国之间的实力相对没有那么悬殊。比如晋、楚、齐、秦等国,虽然有强弱起伏,但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制衡。一个国家如果太强大,其他国家就会联合起来遏制他。这种复杂的盟约和反盟约关系,使得大规模的灭国战争难以发生。即便是一方获胜,也很难一次性吃掉另一个大国。他们的目标更多是获得在盟会中的话语权,比如让对方国家进贡,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或者夺取一些边缘的城池和土地作为战利品。

4. 经济和军事的限制: 当时的经济水平和军事技术,使得发动一场彻底的灭国战争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一个国家可能需要倾尽国力才能打垮另一个国家,这期间自身的损耗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占领和管理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尤其是要处理好被征服者的民心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战国时期:灭国,为了统一的铁律

到了战国时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春秋时期的那些束缚几乎荡然无存,战争的性质也彻底改变,从争霸变成了灭国统一。

1. 周天子权威的彻底崩溃: 周朝的天子早在春秋中后期就形同虚设了,到了战国,诸侯们更是连名义上的尊重都懒得给了。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些都是直接废掉周天子册封的国君,自己称王,甚至称帝(秦)。既然没有了“共主”,也就没有了“名义上的约束”。谁强谁就能灭谁,这是公开的秘密。

2. “兼并”成为主流和合法化: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奉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这不仅仅是为了自保,更是为了主动扩张。各国君主都清楚,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吞并别人,迟早会被别人吞并。所以,灭国就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扩张手段。原来的“争霸”,是让大家承认你老大,你说了算,但别人还是你的“兄弟”。而战国时期的“灭国”,是把别人的国家直接从地图上抹掉,纳入自己的版图。

3. 军事技术和组织的大发展: 战国时期,铁器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步兵、骑兵、车兵的配合更加成熟,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攻城器械。各国开始实行更先进的军事制度,比如郡县制下的征兵制,能够动员比春秋时期更庞大的军队。这使得发动和承受大规模战争成为可能。同时,政治制度也在改革,比如商鞅变法,就是为了打造一个能够支持强大军事机器的中央集权国家。

4. 经济基础的支撑: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各国能够支撑起规模更大的军队和更持久的战争。特别是那些能够有效进行经济改革、变法的国家,比如秦国,其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支撑其发动一次次灭国战争。

5. 思想的转变——法家思想的兴起: 春秋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思想还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在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占据主流。法家强调君主集权、严刑峻法,以及以战争为国之大事。这种思想为君主提供了扩张和灭国的理论支持,认为通过战争能够统一天下,实现“海内一家”。

6. 国家之间的结构性变化: 随着战争的进行,小国不断被大国吞并,整个天下逐渐形成了少数几个超级大国(秦、楚、齐等)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巨大实力差距。这种结构性的失衡,使得那些强大的国家能够更容易地发动对周边小国的灭国战争。最终,只剩下秦、楚、燕、韩、赵、魏、齐七个国家,这场“灭国”的竞赛进入了最终阶段。

总结一下:

春秋的争霸,更像是一场“维护现有秩序下的话语权争夺”,是以周天子为中心、基于礼乐制度的有限冲突。而战国的灭国统一战争,则是彻底打破旧秩序,以实力为唯一准则,追求国家终极存亡和统一的残酷竞争。这背后,是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是一场从“有限游戏”到“生存游戏”的转变。春秋时期是为了“谁当好人”,战国时期就是为了“谁能活着,并且把别人都吃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一个问题:春秋的主线任务是什么?

是开荒!开荒!开荒!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来做一个计算题。

先复习中学语文课文: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见梁惠王》

当时的100亩,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0亩,也就是两公顷。当时粮食亩产在100斤多点不到200斤,扣掉种子,100亩田打三四千斤粮食,正好够8口人吃。

一平方公里土地是100公顷,按孟子的算法,可以维持50户人。

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变法的时候,把齐国分成21乡,其中6个乡发展工商业。其余15个乡,平时耕田,战时一户出1人,每乡2000人,一共是30000人,分成三军,每军10000人。齐王自掌一军,国高二氏各掌一军。

注意,贵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手下军队只有30000人!

放现在,估计武大华工学生凑起来,就能把齐国灭了。

30000人,每户1人,就是3万户,就算算上剩下6个乡,估计也不会超过5万户。

前面算过,1平方公里土地可以养活大概50户人,换算一下就是,贵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当时实际控制的领土面积不过1000平方公里!


我们知道,华北平原是30万平方公里, 加上一些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部分,当时所谓中华至少有40-50万平方公里土地。

按《左传》的记载,西周大概封了不到100个诸侯王,就算每个诸侯国都有齐国那么大,100*1000=10万。

所以,关键的问题来了:剩下的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是谁的

答案是野蛮人。包括但不限于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等。

从西周到春秋前期,华夏民族主线任务是开荒,是不断的和野蛮人打仗

不要忘了周幽王为什么要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的标志,正是周幽王被犬戎杀了。

西周开张的时候,自己姬姓所有的人,加上联盟中的盟友,再加上商朝旧贵族,有一个算一个,其人口也远不能控制整个华北平原。

所以,西周采用的策略是:

1,将全部人口编组成若干个国;

2,每一个国都是一个武装定居点;

3,将这些定居点洒在华北平原上,定居点之间互不接触;

4,每一个定居点以城为核心,如果野蛮人打过来,老百姓就躲进城;

5,发展一种叫战车的高技术兵器,驱逐野蛮人。

后面两条使得华夏族在和野蛮人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但非决定性的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作为国家干部的士大夫必备技能包——六艺,要包括打枪(射)和开车(御)的原因。

这就使得春秋早期的战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类型。消灭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自己边上的地都种不完,跟人打仗又能捞到什么好处?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口不断增加,之前互相不接触的定居点渐渐开始接触,这个过程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的大国齐楚秦晋开始吞并周边的各个小国,战争也变得激烈起来。

西周和春秋早期的战争以尽量少死人为目的,规定了一套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规则,比较遵守规则的宋襄公在后世被人称作愚蠢,但是他遵守的不半渡而击,不抓白头发的俘虏,正是西周战争规则的体现。毕竟大家都是华夏联盟的人,有共同的敌人野蛮人,以后说不定野蛮人打过来了还要找人帮一把,所以为什么要斩尽杀绝呢?

这就是为什么宋襄公仍然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仍然得了襄这个美谥的原因。

而到了中期的时候,战争就变得剧烈了,殽之战里面,晋国险道设伏,都属于超规则的不义之举。到了战国晚期,所有的国家都变成了战争机器,秦坑杀赵降兵四十万这种战争烈度,在未来的两千多年里都很罕见。

那么,春秋为什么要打仗呢?

举个例子吧。

假设我和我女朋友晚上要一起吃东西,我想吃红烧肉,她想吃糖醋排骨,我们怎么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不吃东西又都会挨饿,该怎么办呢?

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打一架,谁打赢了听谁的。

春秋早期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体都是这种外交战,相当于一个裁决程序,输入两支军队,输出一个结果。因为战争输出的结果是仲裁终局的,即使输了,输家也能服气。既然战争的目的是这样,那当然就是争霸战,不以灭国为目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跟女朋友意见不一致就要打架吗?

这就是我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的根本原因。

不说伤心事了,吃红烧肉去。

居然被督工翻了牌子,那就澄清几个问题:

1,有人认为耕地面积不等于土地面积,那我们先来看地图。

这是google earth的华北平原示意图。华北平原土地同质化非常严重,至少80%以上的土地是可以耕种的,不然叫华北平原干什么。

再说了,我做的是数量级估计,就算耕地面积只有50%,2000平方公里也不影响最后结论啊。

2,八口之家和数口之家的问题。至少我读书的时候课本里面背的是八口。而且,八口很可能是一户人的上限而不是下限,李悝做估计的时候只有一户只有五口人。

还是那句话,这是数量级估计,所谓数量级估计,就是错个100%甚至200%,也不要紧的估计。

3,国人和野人的问题。所谓野人,也就是没有完全被同化、享受国人待遇的人。难道,同化野蛮人不是开荒的一部分么?

直到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惠王还在问为什么我都给政策了,然而寡人之民还是不加多呢?

这说明直到战国,吸收移民仍然是国君的KPI嘛。

跟女朋友有分歧,不一定要靠打架,吃一顿糖醋排骨也是可以的嘛。

最后,讲一个故事。

春秋有个国家叫卫国,春秋初年,卫国的国君卫懿公喜欢玩鸟,给他的鸟封了大官。结果狄人打过来了,老百姓不愿意给卫懿公卖命,说,你的鸟是大官,让鸟去打仗吧。然后卫国城破,卫懿公被杀,据说肝都被狄人吃了。

宋襄公是个好人,带领几个诸侯国,收容了卫国的5000难民,又给他们另外找了个地方,让卫国复国。

对了,卫国就是那个坚持到秦始皇称帝的卫国。

故事说明了这么几个问题:

1,春秋早期野蛮人还是很强的军事力量,而且他们真的很野蛮,比如吃人肝。

2,卫国是一个大国,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封了第二等的侯爵国。这么个国家,灭国的时候也就逃出来5000人。假设只有10%的人幸免于难,卫国总人口也不过5万嘛。

而且,靠逃出来的5000人,卫国还能重新复国,这非常说明春秋早年的人口状况。

3,战后卫国就迁都了。看起来,土地仍然是过剩,只要有人在,找什么地方都能复国。

今天晚上打死不吃猪肝!分手也不吃!

user avatar

谢邀。

呃,恕我直言,题设可能有问题……

为什么春秋时大国间的战争还是争霸战争为主,到了战国就转向更残酷的灭国统一战争?

事实是:

春秋时,有秦,有吴,有齐,有鲁,有燕,有蔡,有曹,有陈,有宋,有卫,有越,有郑,有温,有刘,有甘,有樊,有召,有毛,有毕,有薛,有莒……我都报不完。

这些国后来,到哪里去了呢?

当然是被灭了,被统一了。

战国呢?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战国的开始时间有争议,公元前476到公元前403都有。我们就算是公元前403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吧,这中间,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30年,是七国并立,然后十年之间,秦灭六国。

春秋时,天下数百小国,被灭,被兼并,不断减少。

反而是战国时,七大国均势保持了二百多年,最后十年间解决。

论起灭国战争,春秋时华丽太多了。

至于所谓大国,吴越争霸,算是大国了吧?可是他们都没挺到战国七雄时代。吴,公元前473被越灭掉。越,被楚国灭掉。越灭吴,总该算是大型灭国战了吧?而吴之前由孙武和伍子胥,可是灭了楚的,这更是超级灭国战了。

郑庄公首创跟周王打架,算是大国了吧?郑,公元前375年被韩灭掉。

陈,公元前478年被楚国灭掉,楚王饮马黄河。曹,公元前487年。

至于其他小国,被随意砍烂的更多了。无数次大国灭小国、更大的国灭大国,加上三家分晋一类,才慢慢促成了战国七雄的统一——这中间的大型兼并,并不少。

相比春秋动不动灭国来,战国的均势,保持得长久多了。赵国遭受长平之败,之后邯郸被围这样的灭顶之灾,还是被窃符救赵和诸国联军救了。要在春秋时,早灭了。合纵连横,其实是延长了战国诸侯均势的。

实际上,春秋时灭国有多普遍?著名的崤之战,秦国本来要灭郑,郑国得了通知,秦国知道不妙,就顺手“灭滑而还”,滑这地方太可怜了!但那时候灭起国来,就这么简单。

至于说到大国看上去灭得少,几个情况。

首先,有些国其实是已经完了,但因为政治需要,又扶起来了。比如伍子胥已经灭了楚国,申包胥请诸国出面复了楚国。比如晋国大乱,秦穆公帮着平了晋乱。这些其实和诸国救赵解邯郸之围一样,是政治需求。

此外,春秋早期,大家的兵力都少,而且按照规定,上中下三军,一国最多也就三万来人。晋文公玩小把戏,也就是想让国家军队规模到七万五千而已。而且春秋时,仗打不久。所以许多在当时看来算是巨大的灭国战——比如楚灭陈——在战国看来就不算大规模了。

这一点,赵括他爸爸和救了齐国的田单聊过:

田单认为:

“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所不服也”。

赵奢的看法:

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火虽众,无过三千家者……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

春秋时的小国,通常一两个城,轻易就能灭掉。但是,大国的垄断程度还不够,所以也不能太猖獗;所以大国对小国,一口气就吞了;反而是大国对峙,往往争个霸,决个胜负,保护了自己的保护国,然后就算了:要达到的效果,其实往往是小国对他们的臣服,获得足够的威望,而非彻底征服。

战国七雄时,大家垄断程度高了;小国如燕和韩,都是千乘国,而且利益更纠结,周天子又不管事了,所以动不动斩首数十万。苏秦说六国时就说过韩和魏是保护山东诸国不受秦侵害的关键,这是非常利益相关的事儿,所以动兵累万,务求斩草除根,比春秋时残忍暴力得多了。

这里好有一比:

一个市场刚开拓,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家虽然大鱼吃小鱼,但不至于太撕破脸皮。

市场只剩寡头之间的竞争时,就是你死我活,更残忍更血腥,但出于利益纠葛,却又可能尽量保持均势。

前者是春秋,后者是战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