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回答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句话,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它不仅是对孔子及其《春秋》的赞誉,更揭示了《春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春秋》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春秋》本身。

《春秋》的性质: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242年间的历史。
《春秋》的作者与时代背景: 《春秋》相传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国的史官记录,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道德沦丧。在这种背景下,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对现实的混乱深感忧虑,他试图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来规范君臣之道,挽救世道人心。
《春秋》的特殊性——“春秋笔法”: 《春秋》的书写方式极为隐晦,词语的选择、叙述的详略,都蕴含着作者的褒贬之意,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孔子并非简单地记录事实,而是通过字斟句酌,隐晦地表达自己的道德判断和政治立场。例如,对于有功绩的君主,会用“王(君)”、“公”等尊称;而对于失德的君主,则会用“某人”来称呼,甚至省略其谥号。这种含蓄的褒贬,在当时的语境下,具有极大的警示作用。

二、为什么说“乱臣贼子惧”?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惧”,即恐惧。那么,为什么孔子作《春秋》会使乱臣贼子感到恐惧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评判的权威性与历史审判:
孔子的道德权威: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高无上的道德典范,他的思想和人格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当他为历史事件和人物盖棺定论时,这种评判具有极高的道德权威。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 《春秋》以一种看似客观的记录,实则饱含褒贬的方式,将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清晰地呈现在后人面前。乱臣贼子,即那些违背道义、篡夺权力、残害忠良的奸佞之徒,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春秋》的笔下,会留下不公正的记录,成为后世唾弃的对象。
永恒的审判: 相对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历史的审判是永恒的。《春秋》的记录,使得乱臣贼子的恶行得以被记载、被铭记,并接受后世的道德审判。这种跨越时空的审判,是对他们最大的威慑。

2. 道德规范的树立与警示作用:
确立君臣之义: 《春秋》不仅记录历史,更是在确立和维护一套道德和政治规范。它明确了君主应该如何统治,臣子应该如何尽忠,以及何为正义、何为邪恶。
惩戒不良行为: 通过对过去不忠、不义、叛乱行为的记载和含蓄的批判,孔子为后世树立了行为准则。乱臣贼子担心自己的不轨行为被记录下来,受到道德谴责,甚至成为后世效仿的“反面教材”。他们害怕的是自己的名声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污秽不堪。

3. “春秋笔法”的隐晦而深刻的力量:
“笔锋常带感情”: 孔子通过“春秋笔法”,用字极其精炼,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的褒贬态度。这种隐晦的褒贬,不像直白的指责那样容易被反驳,但其讽刺和批判的力量却更加深沉。
激发解读与思考: “春秋笔法”促使后人去深入研究《春秋》,去探究字词背后的含义,从而理解孔子的意图。这种解读的过程,也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再审判的过程。乱臣贼子担心的是,自己所做的一切,会在孔子的笔下被“曲解”成最不利于自己的样子。
恐惧的心理根源: 这种恐惧,不仅仅是对名誉的担忧,更是对自身行为在道德评价体系中的定位的恐惧。乱臣贼子虽然可能在当下得势,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畏惧那些能够代表正义和公理的声音。孔子以他无与伦比的道德威望,成为了这个声音的集大成者。

4. 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的延展:
《春秋》作为政治经典: 《春秋》在中国历史上被尊为“五经”之一,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中国历代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统治者以“尊孔”为旗帜,将《春秋》作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文化认同的基石: 孔子思想和《春秋》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乱臣贼子担心的是,他们的行为与这种主流的、被尊奉的文化价值观相悖,一旦被贴上“乱臣贼子”的标签,就会被社会所唾弃。

三、历史上的佐证与反思

历史上,许多史学家和政治家都认同“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提到:“《春秋》修成,而乱臣贼子惧。”他将孔子比作周初的伯夷、伊尹,认为孔子通过《春秋》恢复了周公之道,发挥了重要的政治、道德教化作用。
历代史家对《春秋》的解读: 历代史家都对《春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形成了各种“传”,如《公羊传》、《榖梁传》、《左传》等。这些阐释进一步丰富了“春秋笔法”的内涵,也强化了《春秋》的教化功能。
反思: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句话的某种程度上的理想化。在现实政治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背叛。然而,这句话所表达的,是孔子通过著作所达到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是历史长河中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即使在当时,《春秋》的巨大影响力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人的阐释而逐渐显现。

总结来说,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句话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春秋》作为一部史书所蕴含的巨大道德力量和历史审判的威慑力。孔子通过其精妙的“春秋笔法”,以一种含蓄却极其有力的形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褒贬,确立了道德规范,从而使得那些企图颠覆秩序、违背道义的乱臣贼子,在历史的镜子面前,在后世的评价体系中,会因为自己的不端行为而感到恐惧和不安。这是一种对历史正义的呼唤,也是对道德良知的鞭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那个年代信息传播还是一种特权,通过行使这种特权,建立评判价值的体系,这当然会引起被评判对象的不安。

孔圣人:周游列国是播种机,是工作队,是宣言书~~~!——然后把《春秋》刷成红色一人发一份——怕不怕?

当然,圣卡尔的论断是对的,所以”仲尼诛少正卯“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反映很多人喜欢强答,反对高票答案在内的大多数答案。先说结论:这句话是孟子的政治寓言而不是历史事实。具体来说可以解析为三部分,我们一个个来解答:

1、《春秋》有没有微言大义,乱臣贼子惧不惧?

2、《春秋》是孔子作的吗?

3、孟子为什么要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材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两个阶段:孔子惧,作《春秋》——《春秋》成,乱臣惧)

答:

1、《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后来经过儒家润色,被作为儒家六经之一,故称为《春秋经》。把《春秋经》和《左传》比较,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为尊者讳。隐公、桓公、闵公均死于非命,而《春秋经》只用个“公薨”就打发了,具体情况对照《左传》才知道。相比同时期的董狐“晋赵盾弑其君”、齐太史“齐崔杼弑其君”,所谓“春秋笔法”可谓是隐晦的,很多答案怎么能把它和秉笔直书的董狐同日而语呢?要说直书,书的也是别国而已。而史书直笔别国根本不稀奇,新闻联播天天喊也没见得把美帝炸了,远不如董狐能起到“乱臣贼子惧”的作用。

2、孔子作《春秋》,最早是孟子说的。原文是“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创。但《春秋经》明显脱胎于鲁国史书,这个目前已经得到公认。其中史实也发生到孔子去世后,如《春秋左传》中《春秋经》一直记到“孔丘卒”,怎么会是孔子本人作品呢?何况,孔子自己也说过“述而不作”,《论语》也完全没提到“春秋”两字。不要说孔子作《春秋》不存在,就是《左传》《公羊传》说的孔子修《春秋》也是可疑的。大家可以发现,很多著作、器物都追溯孔子、圣王为发明者,这就是胡适所谓的“箭垛式人物”。

3、孟子这样说,因为他出于儒家学派,孔子又是儒家先师。他要推销自己的学说,创造出了“道统”这种理念,认为圣王心法是从尧舜商汤、文武周公、孔子最终传到自己。孔子究竟有何成就?既然《春秋经》与儒家有关,经过孔子整理作为儒学教材使用,于是就被附会为孔子所作,其思想和功能也被过分夸大。仅仅如实记载一些现象,就被渲染成“乱臣贼子惧”,似乎隐含把春秋乱世终结认定是孔子作《春秋》之功。特别是西汉时期随着孔子被教主化,今文经派《公羊传》更把《春秋经》作为圣经,过度解读其中的“微言大义”。朱自清先生一语中的:“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宋人郑樵曰:“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者也。”朱熹曰:“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他们认为《春秋经》就是一部平常的史书,不存在微言大义。至于是不是孔子写的,古人一般不敢贸然下结论,但能抹去《春秋》的神圣性已经非常不容易。最后,引用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前言的说法结尾:

那么《春秋》和孔丘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孔丘曾经用鲁《春秋》作过教本,传授弟子。《论语·述而》曾经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这四者之中,文自包括鲁国历史文献,即当时的近代史和现代史。他必然看到鲁《春秋》有阙文,所以又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春秋》一定有阙文。僖公十四年经“冬,蔡侯肸卒”,无月无日,便是阙文。顾栋高《大事表》列入《阙文篇》,便是一例。
总而言之,《春秋》和孔丘有关,仅仅因为孔丘用过鲁《春秋》教授过弟子。《仲尼弟子列传》所谓“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尤其是子夏,受授《春秋》,有几分可能。第一,子夏是孔门晚期弟子,少于孔丘四十四岁,晚年为魏文侯师,教授于西河。第二,《春秋》之传又多出于子夏。第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明文:“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说《春秋》也。”至于“孔丘生”“孔丘卒”,当为后人传《春秋》者所加,不是鲁《春秋》旧文。加者不过藉以表示《春秋》和孔丘的关系罢了。
假定有人说,孔子修《春秋》,或者孔子作《春秋》,自战国以来,便曾这么说,难道能轻易否定?那我们可以征引《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记晋文公伐原一事来论它。《春秋经》不载伐原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却有这事,《韩非子》却说“孔子闻而记之”,这样,《左传》也是孔子所记的,难道《左传》真是孔子所记的么?纵是战国人的说法,也是不可尽信的。

相关回答:如何评价南昌海昏侯墓清理发掘过程中发现失传近两千年的《齐论语》?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5025

user avatar

因为在那个时候,打仗都是这样打的:


晋国的韩厥追击郑成公,他的御者杜溷罗说:“快追啊,他的御者吓得心慌意乱左顾右盼,注意力根本不在控制马上面,是可以追的上的。”韩厥说:“不能再次羞辱国君。”于是就不追了。晋国的郤至追击郑成公,他的车右茀翰胡说:“我们另外派轻车从小道迎击,我追上他的战车就把他俘虏下来。”郤至说:“伤害国君是要受到刑罚的。”也停止了追赶。

晋韩厥从郑伯,其御杜溷罗曰:「速从之!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韩厥曰:「不可以再辱国君。」乃止。郤至从郑伯,其右茀翰胡曰:「谍辂之,余从之乘而俘以下。」郤至曰:「伤国君有刑。」亦止。


晋国的郤至在对楚作战时,三次碰到楚共王的亲军,见到楚共王时,一定要下车,脱下头盔,快步向前走几步,以示对楚王的尊敬。楚共王派工尹襄送上一张弓去问候,说:“刚才战事激烈的时候,有一位身穿浅红色牛皮军服的人,真是君子啊!每次见到我都快步致敬,他没有受伤吧?”郤至见到客人,脱下头盔接受问候,说:“在下是贵国君王的外臣郤至,跟随寡君作战,托君王的福,参与了披甲作战的行列,不敢拜受您君王的好意。谨向君王报告没有受伤,感谢贵国君王的问候。现在正在战斗中,我只能向您行军礼了。”于是,三次向使者严肃行礼之后才退回队伍。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郤至见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三肃使者而退。


晋国人战败逃跑,有一辆战车陷在坑里不能前进,追赶他们的楚国人一看这情况,就上前教他们说抽出车前的横木试试,车果然就能动了。然后晋国人接着跑,楚国人接着追。可没走多远,马车又陷在坑里动不了。楚国的哥们又上来教他们说把大旗拔了,把车辕头上的横木也丢掉试试。这样晋国人才逃了出去,然后双方接着继续追赶游戏,一看自己彻底安全了,晋国的士兵还回过头来冲着后面追的楚国士兵开了句玩笑说:“你们楚国果然是大国,仗打得多,逃跑都比较有经验啊~”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齐晋交战的时候,韩厥梦见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明天早晨作战时要避开战车左边和右边的位置。”因此韩厥就站在中间担任赶车的来追赶齐侯的战车。邴夏说:“射那个赶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称他为君子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于是不射他而射他的车左,车左边的人中箭掉下了车。又射他的车右,车右边的人也中箭倒在了车里。(晋军的)将军綦毋张损坏了自己的战车,跟在韩厥的车后说:“请允许我搭乘你的战车。”他上车后,无论是站在车的左边,还是站在车的右边,韩厥都用肘推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以保护他。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齐顷公免于被俘以后,寻找救他的逢丑父(齐顷公前面战败被追赶,逢丑父假扮他才让他逃走,自己却被抓了),在晋军中三进三出。每次出来的时候,齐军都簇拥着护卫他。进入狄人军队中,狄人的士兵都抽出戈和盾以保护齐顷公。进入卫国的军队中,卫军也对他们不加伤害。(卫军和狄军都是晋国的盟军,算是齐国的敌人,但是他们却因为齐顷公还回头救自己臣下的勇气而对他多加保护,每当看到这里,我脑补了一下当时的场面,都觉得非常感动。)

齐侯免,求丑父,三入三出。每出,齐师以帅退。入于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之。以入于卫师,卫师免之。


秦汉及以前的精英,大概算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有情怀的一批人了,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做正确的事,还要通过同样正确的手段,没有用正确的手段,就算做到了正确的事,依然于心有愧,有惧。


楚国军队强过宋国军队不知多少,宋襄公却还要说:君子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真是蠢得可笑了,但他能做出这样的蠢事,大概实在也是和当时的风气还有他的政治追求有关。宋襄公之前的春秋首霸齐桓公,“兴灭国,继绝世”,尊王攘夷,霸在王下,完全合法,绝无邪招,宋襄公既要继承他的地位,自然也要遵循他的作风。


孔子评价春秋两大霸主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晋文公落难国外十多年,遍尝艰辛,因而是一个比较现实主义的君主,在很多方面表现的比较实际,城濮之战,诡计多端,成为霸主后,温之会,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 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 谲者,诈也,谓召天子而使诸侯朝之,是谲而不正也。而齐桓公,伐楚以公义,责苞茅之贡不入,问昭王南征不还,是正而不谲也。晋文公同样完成了霸业,并且晋国的霸业不像齐国,一世而衰,而是在近百年时间内独领风骚,但是晋文公的评价却不如齐桓公。因为先秦之时,大家做什么事都要以礼,都要政治正确。那时的诸侯出使都是诗经作答,个个都是文采斐然,翩翩君子。就算后来世风日下,但是人们还是敬畏道义敬畏天命,秦将白起临死前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吾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那个真正的理想主义的年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齐太史简,晋董狐笔。秦张良椎,汉苏武节。”这就是那个年代啊,天大地大,道理最大,为什么夫子著春秋而使乱臣贼子惧也就在此吧。


公众号:知北游(zhibeiyou94)

微博:知北游很酷(weibo.com/xuweiluwx

会在上面固定写一些关于历史、文学和生活感悟的文章,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方方做日记,而忠臣烈士怒。

这两件事性质是一样的。

孔子生活的时代,按照儒家传统思想来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但是按照社会进步的思想来看,则是一个“制礼作乐”的时代。

用鸡汤文里常用的段子来说就是,消极的人看到只有半杯水,积极的人看到还有半杯水。

现实比段子要励志得多。

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解放并且走向社会统一的伟大时代。

我们一般认为,周王朝的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混战。

分封制导致天下大乱,这是一个固有认识。

但是这个固有认识是错误的。周王朝建立时,华夏世界还是邦国林立、互不统属、文化各异的状态;周王朝崩溃时,华夏世界已经成为交流频繁、人才互通、文化相似的状态。周王朝在华夏世界推行了相同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之都、经济制度,并且通过干涉君主继承、任命邦国重臣、调动诸侯军队的方式,相对于夏商时代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能力。这个管理程度甚至超过了现代欧盟。因为即便是现代欧盟也没有权力干涉成员国的总统选举、总理人选、军队调动。欧盟的管理程度实际上更接近于商代。当然,这个类比忽略了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通讯交通手段,欧盟尽管缺失了这些管理项目,但是在其他项目上对成员国事务的干涉管理更加深入细致。总的来说,周王朝建立时,可能在局部有一些反动的地方,但是整体上还是相当进步的,发挥了重大的社会进步作用。

周朝分封,奠定了秦汉统一的历史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爆发时代!

孔子居然连基本的趋势都看反了!

周王朝的宗法制、封建制在当时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秦汉统一以后的社会条件,来论证一千年前的社会制度不合理。这是一种机械套用秦汉时代社会条件来要求商周时代的做法。仿佛不同的时代就像同一批次的机器一样可以标准化通用零件,这种思维方式属于典型的机械历史观。不同的时代显然属于不同代际的机器,微型机上的零件未必就适合大型机。你用微型机的思维来指责大型机,本身就是错误的。特别是在部分项目上,大型机的设计思路比微型机还要先进,这种指责就更加滑稽了。

孔子不明白周王朝的进步性,但是他看到周王朝礼乐制度相对于夏商时代的完备严谨,所以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看法。

这就是一知半解的危害。

孔子知道周朝的制度相对夏商先进,但是不知道在这个周朝崩溃的时代,周朝的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了,需要“新周”了。

他来了个“吾从周”,这就是“得其门而不入”、买椟还珠了。

作为坚持反动旧贵族立场的旧知识分子,孔子通过亲附旧贵族而获得了大量通过旧贵族传承的知识财富,但是他没有能力像旧贵族的真正核心骨干一样理解这些知识财富的根本意义,无法触碰到其中的精髓。

我们可以看一看别人和孔子的对比。

作为旧贵族核心骨干出身的精英成员,管仲、晏婴、公孙侨(子产)都远比孔子更加理解知识财富的精髓。

管仲在周天子权威开始下降、但是以郑国为代表的诸侯还在忙于争夺周王朝卿士位置、通过进入周王朝而湖的对诸侯管理权的时代,果断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此举相当于让齐桓公自封为周王朝的卿士,且不受周王朝卿士地位的约束,又具体化实体化了周朝初年给予的“专征”权力。这种对制度的突破和创新,意味着管仲从一开始就没有“吾从周”的思想枷锁。

晏婴仕齐,接连服侍了三位君王,经历了多次政变、内乱。然而他始终把握着齐国的政治路线,提出了一心可以事三君、三心不可以事一主的观点。并且,以礼治国的晏婴,明确对孔子所谓的礼嗤之以鼻,指出:“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这就是真正的旧贵族领袖,与亲附旧贵族的、破落贵族出身的、边缘人物起家的旧知识分子在格局上的差异。在俗儒看起来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孔子,在晏婴看来就是这样空洞无物迂阔不切实际的空壳。

其实荀子对孔子之儒也做过类似于晏婴的评价:“弟佗其冠,衶襌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

一个字:“贱。”

我们一般人不理解荀子、子张的身份地位。荀子被认为是大儒,其实荀子并不是儒家。荀子干的事情,是重新定义儒家,争夺儒家正统。而被他排斥、称之为贱儒的子张之儒,恰恰是当年孔子门下最优秀的两门之一(一个是子张,一个是子夏)。孔子曾经评价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这个“师”就是指的颛孙师,也就是子张。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一个年龄上差了几乎三代人的年轻人,冲一点是很正常的。所以,子张被孔子认为对孔子之学的理解达到了“过”的地步,这已经是罕见的成就了。所以当时子贡也提出了是不是子张更优秀的看法。然后被孔子一句过犹不及顶回去了。说起来孔子这个处理很愚蠢。因为子贡这个问题的核心本质不是在学术上问这两个人谁更好,而是在孔子年老的前提下,希望知道谁可以继承孔子的衣冠。说白一点就是“儒家的下一代核心是谁”。孔子来一句“林平之太嫩,令狐冲太懒”,直接把“宁中则”整懵了。简直就是老糊涂了。

子张的地位如此之高,然而荀子的评价是“贱”。

都说荀子是儒家大师,荀子指着当时的儒学流派糟蹋一遍,这是哪门子的儒学大师。他完全就是要彻底否定孔子之儒,然后自立门户。

荀子看起来是儒家,其实他的本质不是孔子之儒,而是要推翻孔子另立门户。只不过他以为自己才是儒家,走成了“篡位”路线罢了。

这导致一个非常可笑的结果:一方面,儒家并不将荀子作为正统儒家看待;一方面,儒家在打不过别人的时候,会祭出荀子来做武器。于是形成了所谓“外儒内法”的状态。其实并没有外儒内法,因为失去了精神宗旨以后,“法”就不是“法”了。

曹操能等同于汉室吗?

子产的情况就更加明确了。子产对然明的观点——“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高度赞赏。这种干脆爽利、刚正务实的态度,完全和孔子迥异。尽管孔子攀附名人,在子产逝世时说子产是“古之遗爱”,仿佛和子产是同类人,但是孔子并不支持子产的政治路线。这就好像天主教喜欢在那些反对天主教的英雄人物去世以后宣称这些人临死皈依了天主教,这一举动显然骗不了当事人,但是他们并不打算忽悠当事人,而仅仅就是为了忽悠信徒以及不了解情况的外人。我们常说骗子脸皮厚,厚就厚在这里:

骗子讲理不是为了说服当事人,而是为了说服围观群众。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当众掳走,骗子要的就是让围观群众犹豫不决无法施救。

孔子这个人以破落贵族起家,攀龙附凤已经是他的习惯了,根本不影响他在道德层面上的自我认知。

有句话说得好:“自信的人是最有魅力的。”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

盲目自信也是自信,所以盲目自信的人也很有魅力。

孔子是站在旧贵族立场上的旧知识分子,他凭借这个旧贵族立场获得了接触、学习被旧贵族垄断的知识财富的机会。但是他终究是边缘人物,没有登堂入室。

这就是为什么管仲可以在第一时间提出“尊王攘夷”这个突破周朝礼制限制但看起来又合情合理的政治策略,晏婴在强调礼制的情况下直截了当地说同样强调礼制的孔子中看不中用,子产以仁政闻名却高度赞赏像鹰隼一样守护国家的治国策略、以至于看起来完全是个法家。

正是由于孔子没有登堂入室,所以他才会在周朝礼乐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情况下来一句“吾从周”。这就好像婴儿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结果你在孩子都上了大学的时候突然想到要多抱抱于是跑到大学里去抱孩子去了,直接让你家孩子在大学里声名扫地成为全校闻名的“巨婴”。

周王朝建立时,建立了一系列礼乐制度。孔子不是没有掌握这个知识。他从夏商周演进的角度讲述过这个制度的演进。一般人看到这些都会以为孔子很进步。但是谁能知道他居然能够做到“在把现象都讲明白了的情况下却理解不了其中精髓”的地步呢?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那么现在周室德衰,不应该监于周室吗?

这在逻辑上不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道理吗?

结果来一个克己复礼……

有句话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就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就的汗水还要重要。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

智商是硬伤!

就比如说现在。现在的国际局势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全球秩序趋向于瓦解和崩溃,可谓是美式价值观的“礼崩乐坏”。美国剥削阶级及其走狗以及乏走狗乃至丧家的乏走狗自然是非常沮丧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沮丧?我们是“制礼作乐”的新兴力量,我们应该很高兴才对。尽管现在以方方为代表的旧知识分子站在旧时代的立场上对新时代表示非常不满,尽管现在很多旧知识分子还占据着主流位置影响着舆论,发布的言论又是什么“垮掉的一代”,又是什么“文革小将”,但是谁在乎他们呢?他们过时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旧知识分子,依靠对旧贵族等既得利益集团的依附,获得了知识系统的控制权,掌握了历史记载的编纂权,所编纂出来的历史存在严重的导向问题,令仁人志士忧。

user avatar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以行政监察行使司法监督,以道德判断行使舆论监督,中西之间,各享利弊。

历史价值审判,是道德判断里的最高层次之一。

user avatar

孟子的这句话有点扯。里面涉及到多个问题。

第一、孔子的春秋是一个什么情况。

第二、真正的乱臣贼子怕春秋吗?

1、出处

《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最早见于《 孟子》一书

孔子自己说的是“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其实,不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未免太看重了《春秋》的震慑力与影响力。

鲁迅就把话说得很明白:“虽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然而现在的人们,却几乎谁也不知道一个笔伐了的乱臣贼子的名字。说到乱臣贼子,大概以为是曹操,但那并非圣人所教,却是写了小说和剧本的无名作家所教的。”

既然连“乱臣贼子”都没有着落,那么,能“以《春秋》”去“罪丘”的,也就无从说起。

2、乱臣贼子会要那虚名吗?

真的会怕春秋写坏话的,是一些要脸的人。

真正的黑社会的,怕这玩意就见鬼了。

最典型的是盗拓跟孔老二的对话。盗拓叫柳下拓,他的一个兄弟叫柳下惠,是一个非常有名坐怀不乱的家伙。

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上面是盗拓的作为。

最后他弄的孔子灰溜溜的走了。

3、胜利者不应该受到指责

上面一句话是慈父斯大林说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的确存在着大量的所谓“乱臣贼子”上位的。每次改朝换代莫过于此。

一些人要点脸,会去改史书。

而这个时候又要看史官的态度。

一些人秉笔直书,甚至是被砍头了,其它的史官,照样写。

而一些史官则有所谓的春秋笔法的问题。

当然有一些史官,连春秋笔法都丢掉了,完全颠倒是非,给造反者戴高帽的瞎写。


user avatar

一群装逼者。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鲁迅也说,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他轰走了。更说:

这几年,自己在北京……那是开枪打杀学生的时候罢,文禁也严厉了,我想: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杀人,被压迫的人讲几句话,写几个字,就要被杀;即使幸而不被杀,但天天呐喊,叫苦,鸣不平,而有实力的人仍然压迫,虐待,杀戮,没有方法对付他们,这文学于人们又有什么益处呢?

  在自然界里也这样,鹰的捕雀,不声不响的是鹰,吱吱叫喊的是雀;猫的捕鼠,不声不响的是猫,吱吱叫喊的是老鼠;结果,还是只会开口的被不开口的吃掉。文学家弄得好,做几篇文章,也许能够称誉于当时,或者得到多少年的虚名罢,——譬如一个烈士的追悼会开过之后,烈士的事情早已不提了,大家倒传诵着谁的挽联做得好:这实在是一件很稳当的买卖。


孔子公元前就编了《春秋》,但乱臣贼子依旧层出不穷。如果武人不识字,而只有儒生识字,那么孔子的编《春秋》或有一二效力。然而武人往往也是识字了,以及还有叔孙通、公孙弘这样的投靠者,以及冯道这样的人,所以孔子的话到后来几近意淫。

毛泽东说,一靠笔杆子,一靠枪杆子。这是说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没有前者,不可长治;没有后者,前者就是个屁。 编辑于2015年5月8日


补充:

王小波写过一篇杂文叫《卡拉OK和驴鸣镇》,就是他被邻居唱卡拉ok吵到不能睡觉,就写了一篇杂文来发泄或者说叫讽刺。

这个功能大概就相当于孔子的“削春秋”。

然而有卵用。

正常的人,会去敲响邻居的门,友善地劝说他们声音小一点或者关掉;霸道一点的,会去砸邻居的门;或者找物业〔当时应该有居委会吧〕或警察来处理。这都是可行的、会有实际效果的办法。当面一声不敢响,背后自以为很高明的、很装逼的、很有文采的写一篇杂文,以为事情解决了。呵呵,解决个头啊!

user avatar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在一个只有少数人掌握信息交流特权的时代,你做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话语与评价体系阐释。

能不怕么?

user avatar

准确说是 孔子惧乱臣贼子而作春秋。

历史的发展不是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历史的发展 一直就是靠乱臣贼子推动的。

孔子一生想做的就是恢复旧有周朝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然而因为遍地的乱臣贼子在摧毁旧有秩序和制度,孔大圣人很生气又无力改变,所以 只能笔削春秋以待圣王了。

应该说孔子虽然生前失败了,但他死后还是部分取得了成功。因为之后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 维护固有制度 都把孔子的思想作为了主流意识形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句话,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它不仅是对孔子及其《春秋》的赞誉,更揭示了《春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春秋》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春秋》本身。 《春秋》的性质: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在评价春秋时期两位霸主晋文公和齐桓公时,说出了“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过来就是:晋文公懂得权谋但不够正直,齐桓公虽然正直但不够圆滑。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示了孔子评价人物时一个核心的原则:“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一个君主或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在正.............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头的那个“为什么”。孔子老夫子那句“礼失而求诸野”,说白了就是“礼乐都败坏了,就得到民间去寻找”。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细琢磨一下,礼这东西,既然是好的,是规矩,是文明的标志,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难道是有人故意把它藏起来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对于“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的说法,我无法苟同。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有些偏颇的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博大精深,远不止“劝善”二字所能概括。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 这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孔子是春秋末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
  • 回答
    “六十耳顺”这句来自孔子的名言,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描绘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到了六十岁,阅历丰富,心性沉稳,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分辨出话语背后的真意,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当我们放眼现实,会发现许多老人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甚至可以说是“耳塞”而非“耳顺”。这其中的落.............
  • 回答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开篇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十五岁才“志于学”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阅历的考量,绝非仅仅是记述一个简单的年龄节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志于学”在孔子那个时代的含义。 在周朝的礼乐制度下,一个贵族子弟的成长轨迹是相对固定的。 到了.............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关于孔子拜见老子后“懵逼”的传说,确实流传甚广,但具体说了什么内容,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被广泛接受的史料记载。这更多是一种后世的演绎和解读,用来凸显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不同之处以及他们思想的深刻性。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出发,来推测和演绎一下这次可能发生的对话,并尝试还原一下那种“.............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孔子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却喜欢在权贵和自己学生面前讲大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误读。孔子并非“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而是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注定了他的主要传播对象并非直接的劳苦大众,而是那些有潜力接受并传承其思想的社会中坚力量,即贵族子弟和有志向的学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孔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夜空。他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对君子品格的塑造,对社会秩序的构建,至今仍是人们思考人生的重要指引。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思想体系时,确实会发现其中对女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这并非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的断裂,而是一个复杂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回答
    孔子的后代之所以繁衍众多,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孔子家族自身的一些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时代背景是关键。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 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当时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延续香.............
  • 回答
    孔子“述而不作”的说法,出自《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当然,这短短的一句话,并非直接说明“述而不作”,但它恰恰是我们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核心思想的一个绝佳切入点。这句话本身就透着一种谦逊、内省和专注于“道”的精神,与“述而不作”的内涵是高度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