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为什么会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我还可以理解,那女子呢?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

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

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所图;你规规矩矩地做事,他可能觉得你不够圆滑,不够懂得变通;你稍微批评他一下,他立刻就记仇,想方设法报复你。他们看事情总是从自己的小算盘出发,很难看到大局,也很难看到别人的好意。就像喂养一只不领情的狗,你给它好吃的,它可能还会咬你一口。所以,从“难伺候”的角度,孔子说小人难养,大家好像都能体会到几分道理。

那“女子”为啥也难养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这个问题就复杂多了,也更容易引起大家的误解和不适。得结合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体系来看。

1. 时代背景的局限性:男权社会下的视角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个典型的父权、夫权至上的社会。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普遍不高,她们的社会角色主要是居家、相夫教子,很少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接受的教育也远不如男性。

孔子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他的很多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观察女性的视角,更多的是从一个男性、一个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角度出发。

2. 孔子思想中的“德行”与“规矩”

孔子非常重视“德行”和“礼仪”。他认为一个人要合乎“道”,就必须遵守各种规矩,做到温良恭俭让。对于男性,他强调的是君子的品德修养,比如仁、义、礼、智、信。

那么,当他提到“女子”,他可能是在观察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在他看来不符合“德行”或者“规矩”的女性行为。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可能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解读:

性情不稳定?
有人认为,孔子观察到女性的情绪起伏可能比男性要大一些,更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在某些时候显得不够理性。比如,女性在处理家庭琐事时,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产生情绪波动,这在孔子看来,可能就属于“难养”。他可能认为,要让女性完全符合他心目中的那种“中庸之道”,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教育。

对小人行为的类比?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是一种并列。是不是说,女性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类似“小人”的行为特质?比如,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女性可能更细腻,但也可能因此而显得“计较”;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可能会有“小家子气”的表现,而不够大局观。当然,这种“计较”和“小家子气”,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褒有贬,但放在孔子强调的“君子”之道上,可能就不那么“合乎礼”了。

教育和引导的难度?
如果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孔子可能觉得,要让女性完全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去修养自身,比引导男性要更困难一些。男性可以通过读书、交友、实践来提升自己,而女性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她们的成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在孔子看来,女性的道德养成,可能需要更多来自家庭(尤其是父亲和丈夫)的约束和引导。当这种引导不到位,或者女性不听从这种引导时,在孔子眼里,就成了“难养”。

对家庭稳定和秩序的考虑?
孔子非常重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秩序。他认为,男女分工,各司其职,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不明确,或者挑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这在孔子看来,可能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破坏,因此也就属于“难养”。

3. “养”的含义:不仅仅是物质供养

更深一层来说,孔子说的“养”,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供养,更多的是指“教化”、“引导”、“侍奉”。“难养”可能意味着在精神层面、道德层面,或者在如何与她们和谐相处、如何让她们符合自己期望的道路上,存在着困难。

比如,孔子可能觉得,要让女性理解并践行儒家的“孝”、“悌”、“忠”、“恕”等德行,并将其内化于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而且效果可能不如对男性那样直接和显着。

4. 后世的误读与过度解读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后世的一些人,在引用这句话时,进行了过度解读,甚至将之作为打压女性、歧视女性的工具。孔子的原意,可能并没有那么极端,但因为这句话,女性在后世的地位,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一下,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几点是:

时代局限: 男权社会下的性别视角。
教育观念: 对女性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对“礼”的理解: 当女性行为不符合他心目中的“礼”时,就觉得“难养”。
社会功能: 从维护家庭和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

这就像你看待一个事物,如果你用的是放大镜,看到的是细节;你用的是显微镜,看到的是结构;你用的是望远镜,看到的是远景。孔子当时用的是他那个时代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看到的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的哲学理念下的女性。

所以,理解孔子这句话,我们既要认识到它可能包含着那个时代固有的局限性,也要尝试去理解孔子在那个语境下,想要表达的关于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接受,更不应该用这句话来否定女性的价值和能力。毕竟,时代在进步,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迅先生对这段话的阐释,是我见过最妙的!


对于这段话,现在多数人采取的是这两种解释:

骂孔子的人,说孔子歧视女性;

维护孔子名誉的人,说孔子这里的『女子』,不是全体女性,而是有具体所指……

(未出嫁的处女、臣妾、侍女、女性怀抱里的小孩子……)


但是鲁迅先生在讲这段的时候……

他没有纠缠于孔子是不是歧视女性,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另外一个字上。

那就是『养』。


纠结于『孔子歧视女性』,那只是考虑到了上层建筑。

着眼于经济上的『养』和『被养』的关系,这才是从经济基础做文章!


鲁迅说,之所以会有孔夫子的这句感叹,根本原因是当时社会上,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养』和『被养』的关系。

男性占有财产,出钱养育女性,因此男性会希望女性听他们的话。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谁出钱谁就是大爷。


男性带着这样的心态接近女性,女性就沦为男性的玩物。彼此之间没有平等、尊重和谦逊,女性甚至会恃宠而骄。这就会导致『不逊』。

而如果男性离女性远一点,女性没有经济支持也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离她远了,她也会怨恨你。


鲁迅说,要改变这个状况,去骂孔子,是没有用的。

关键在于,要改变这个『养』和『被养』的关系。

在没有消灭“养”和“被养”的界限以前,这叹息和苦痛是永远不会消灭的。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两性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

所以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


著名的《娜拉走后怎样》里,先生也是这么个观点: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

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
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
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
user avatar

夫子所谓“难养”,并非无端歧视。

“难养”之根本,在其“近之则不孙(通”逊“),远之则怨。”

有人说“养”,是修身养性;是培养,修养;是养浩然正气;是养身、心、性、命。猜想,这大概是过度解释。因为,把这些解释放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整个段落里去看,是别扭的,甚至可以说,是解释不通的。

其实,“养”应该就是“养活”。

“难养”,就是“很难养活”。

“女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缺少不得。

古时的女子,依附于男子,所以,必须“养”。

但是,“养”的过程,近不得,远不得:

对她“亲近”,她就会不顺从、就会傲慢、就会无礼;

对她“疏远”,她就会不高兴、就会怨愤、就会仇恨。

“女子”不能不“养”;“养”时,她就在身边;她在身边,亲近不得、疏远不地;这样看来,难道不“难养吗”?

夫子对人性的认知,还是很深刻的。

user avatar

建议去隔壁男女拳台,去瞅瞅有多少持此意见的现代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头的那个“为什么”。孔子老夫子那句“礼失而求诸野”,说白了就是“礼乐都败坏了,就得到民间去寻找”。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细琢磨一下,礼这东西,既然是好的,是规矩,是文明的标志,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难道是有人故意把它藏起来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在评价春秋时期两位霸主晋文公和齐桓公时,说出了“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过来就是:晋文公懂得权谋但不够正直,齐桓公虽然正直但不够圆滑。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示了孔子评价人物时一个核心的原则:“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一个君主或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在正.............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句话,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它不仅是对孔子及其《春秋》的赞誉,更揭示了《春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春秋》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春秋》本身。 《春秋》的性质: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亮剑》中,李云龙那句“收编他们早晚得出事”,绝对是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也是对黑云寨这群人的深刻洞察。如果孔捷真的顺利把黑云寨收编了,而且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造,那场面,我想起来都觉得头疼,估计得是以下几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概率都还不小:1. 内部矛盾激化,新兵打老兵黑云寨这群人,骨子里还是习惯了“老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莲藕之所以会有孔,其实是植物为了适应它独特的生长环境而演化出的一种巧妙的生存机制。你想啊,莲藕生活在水底的淤泥里,那是个什么条件?既不透气,又湿乎乎的,还得有足够的支撑才能长得好。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从植物的生理需求说起。任何植物,别管是长在地上的,还是长在水里的,都需要进行气体交换。地上部分的.............
  • 回答
    朱元璋对孔家出手,这一表述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需要更准确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朱元璋的实际行动。朱元璋并非对整个“孔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出手”或政治上的清算,而是对孔子的后裔中,特别是曲阜孔府的一些行为和特权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并对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的作用进行了调整和利用。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
  • 回答
    孔孝真,这个名字在中国观众心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演员,更像是一位“国民好感度”的代名词,一个自带“收视灵药”的光环。她为何能红到如此地步?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靠一个爆款角色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得从她身上那些闪闪发光,却又不那么“刻意”的特质一一剖析。首先,她的“真实感”是她的第一张王牌。你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秦朝不让孔子入秦,反倒统一六国,孔子去过的六国为何会败”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秦朝是否“不让”孔子入秦,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细节的考量,然后,孔子周游列国与六国最终的败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也需要仔细辨析。我们先来捋一捋时间线。孔子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551年至.............
  • 回答
    那日,杏坛讲学结束后,孔老夫子精神矍铄,步履也比往常轻快几分。他想顺道去看看城郊那位贫寒却好学的学生。日已西斜,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映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正当夫子边走边思索着如何开导那学生近来有些懈怠的心事时,冷不防,从路边一片灌木丛中蹿出一只瘦骨嶙峋的野狗来。那狗毛色杂乱,眼神里透着一股子野性.............
  • 回答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尽管已是初秋,空气中仍残留着夏日的余温。孔丘,这位已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千年的人物,此刻却如同从未离开过尘世一般,神色如常地漫步在一片静谧的竹林中。他身穿一身素雅的粗布长袍,手持一柄竹杖,缓步而行,目光温和地扫视着周围的景物。说来也奇怪,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片全然陌生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孔子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没有仅仅局限于东亚的土地,而是顺着丝绸之路更往西行,甚至抵达了那个遥远的欧洲大陆——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无疑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充满魅力的假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那个时期的欧洲,正是古希腊城邦文明的鼎盛时期,也濒临罗马.............
  • 回答
    那场面,绝了!想象一下,100个穿着古装,头戴孔子帽的“孔子”突然从天而降,降落在一片枪林弹雨的吃鸡岛上。这场景,就算是最资深的编剧也想不出这么离谱的设定。开场:一脸懵逼的孔子与混乱的战场飞机还在天上盘旋,突然间,一个个白色的身影从天而降,不是伞,是真的人,还都是清一色的长袍马褂,手里捏着几张竹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