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为什么会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我还可以理解,那女子呢?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

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

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所图;你规规矩矩地做事,他可能觉得你不够圆滑,不够懂得变通;你稍微批评他一下,他立刻就记仇,想方设法报复你。他们看事情总是从自己的小算盘出发,很难看到大局,也很难看到别人的好意。就像喂养一只不领情的狗,你给它好吃的,它可能还会咬你一口。所以,从“难伺候”的角度,孔子说小人难养,大家好像都能体会到几分道理。

那“女子”为啥也难养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这个问题就复杂多了,也更容易引起大家的误解和不适。得结合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体系来看。

1. 时代背景的局限性:男权社会下的视角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个典型的父权、夫权至上的社会。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普遍不高,她们的社会角色主要是居家、相夫教子,很少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接受的教育也远不如男性。

孔子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他的很多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观察女性的视角,更多的是从一个男性、一个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角度出发。

2. 孔子思想中的“德行”与“规矩”

孔子非常重视“德行”和“礼仪”。他认为一个人要合乎“道”,就必须遵守各种规矩,做到温良恭俭让。对于男性,他强调的是君子的品德修养,比如仁、义、礼、智、信。

那么,当他提到“女子”,他可能是在观察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在他看来不符合“德行”或者“规矩”的女性行为。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可能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解读:

性情不稳定?
有人认为,孔子观察到女性的情绪起伏可能比男性要大一些,更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在某些时候显得不够理性。比如,女性在处理家庭琐事时,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产生情绪波动,这在孔子看来,可能就属于“难养”。他可能认为,要让女性完全符合他心目中的那种“中庸之道”,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教育。

对小人行为的类比?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是一种并列。是不是说,女性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类似“小人”的行为特质?比如,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女性可能更细腻,但也可能因此而显得“计较”;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可能会有“小家子气”的表现,而不够大局观。当然,这种“计较”和“小家子气”,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褒有贬,但放在孔子强调的“君子”之道上,可能就不那么“合乎礼”了。

教育和引导的难度?
如果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孔子可能觉得,要让女性完全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去修养自身,比引导男性要更困难一些。男性可以通过读书、交友、实践来提升自己,而女性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她们的成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在孔子看来,女性的道德养成,可能需要更多来自家庭(尤其是父亲和丈夫)的约束和引导。当这种引导不到位,或者女性不听从这种引导时,在孔子眼里,就成了“难养”。

对家庭稳定和秩序的考虑?
孔子非常重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秩序。他认为,男女分工,各司其职,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不明确,或者挑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这在孔子看来,可能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破坏,因此也就属于“难养”。

3. “养”的含义:不仅仅是物质供养

更深一层来说,孔子说的“养”,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供养,更多的是指“教化”、“引导”、“侍奉”。“难养”可能意味着在精神层面、道德层面,或者在如何与她们和谐相处、如何让她们符合自己期望的道路上,存在着困难。

比如,孔子可能觉得,要让女性理解并践行儒家的“孝”、“悌”、“忠”、“恕”等德行,并将其内化于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而且效果可能不如对男性那样直接和显着。

4. 后世的误读与过度解读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后世的一些人,在引用这句话时,进行了过度解读,甚至将之作为打压女性、歧视女性的工具。孔子的原意,可能并没有那么极端,但因为这句话,女性在后世的地位,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一下,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几点是:

时代局限: 男权社会下的性别视角。
教育观念: 对女性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对“礼”的理解: 当女性行为不符合他心目中的“礼”时,就觉得“难养”。
社会功能: 从维护家庭和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

这就像你看待一个事物,如果你用的是放大镜,看到的是细节;你用的是显微镜,看到的是结构;你用的是望远镜,看到的是远景。孔子当时用的是他那个时代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看到的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的哲学理念下的女性。

所以,理解孔子这句话,我们既要认识到它可能包含着那个时代固有的局限性,也要尝试去理解孔子在那个语境下,想要表达的关于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接受,更不应该用这句话来否定女性的价值和能力。毕竟,时代在进步,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迅先生对这段话的阐释,是我见过最妙的!


对于这段话,现在多数人采取的是这两种解释:

骂孔子的人,说孔子歧视女性;

维护孔子名誉的人,说孔子这里的『女子』,不是全体女性,而是有具体所指……

(未出嫁的处女、臣妾、侍女、女性怀抱里的小孩子……)


但是鲁迅先生在讲这段的时候……

他没有纠缠于孔子是不是歧视女性,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另外一个字上。

那就是『养』。


纠结于『孔子歧视女性』,那只是考虑到了上层建筑。

着眼于经济上的『养』和『被养』的关系,这才是从经济基础做文章!


鲁迅说,之所以会有孔夫子的这句感叹,根本原因是当时社会上,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养』和『被养』的关系。

男性占有财产,出钱养育女性,因此男性会希望女性听他们的话。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谁出钱谁就是大爷。


男性带着这样的心态接近女性,女性就沦为男性的玩物。彼此之间没有平等、尊重和谦逊,女性甚至会恃宠而骄。这就会导致『不逊』。

而如果男性离女性远一点,女性没有经济支持也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离她远了,她也会怨恨你。


鲁迅说,要改变这个状况,去骂孔子,是没有用的。

关键在于,要改变这个『养』和『被养』的关系。

在没有消灭“养”和“被养”的界限以前,这叹息和苦痛是永远不会消灭的。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两性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

所以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


著名的《娜拉走后怎样》里,先生也是这么个观点: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

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
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
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
user avatar

夫子所谓“难养”,并非无端歧视。

“难养”之根本,在其“近之则不孙(通”逊“),远之则怨。”

有人说“养”,是修身养性;是培养,修养;是养浩然正气;是养身、心、性、命。猜想,这大概是过度解释。因为,把这些解释放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整个段落里去看,是别扭的,甚至可以说,是解释不通的。

其实,“养”应该就是“养活”。

“难养”,就是“很难养活”。

“女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缺少不得。

古时的女子,依附于男子,所以,必须“养”。

但是,“养”的过程,近不得,远不得:

对她“亲近”,她就会不顺从、就会傲慢、就会无礼;

对她“疏远”,她就会不高兴、就会怨愤、就会仇恨。

“女子”不能不“养”;“养”时,她就在身边;她在身边,亲近不得、疏远不地;这样看来,难道不“难养吗”?

夫子对人性的认知,还是很深刻的。

user avatar

建议去隔壁男女拳台,去瞅瞅有多少持此意见的现代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