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到一个问题,“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既然礼是好的,为什么会失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头的那个“为什么”。孔子老夫子那句“礼失而求诸野”,说白了就是“礼乐都败坏了,就得到民间去寻找”。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细琢磨一下,礼这东西,既然是好的,是规矩,是文明的标志,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难道是有人故意把它藏起来了?

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明白,孔子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光景。春秋末期,那是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们各自为政,战争不断,社会秩序大乱。那时候,虽然表面上还有“周礼”,但早就没人真正遵守了。那些贵族们,一天到晚想的是怎么扩张自己的地盘,怎么算计别人,哪里还有心思去讲什么“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就连最基本的礼仪,比如朝见的规矩、祭祀的仪式,都乱了套了。

这时候,孔子说“礼失”,不是说礼这种思想“消失”了,而是说,真正的、曾经遵循过的“礼”这种制度、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统治阶层、在上层社会已经失传、被破坏了。 就像你家传的宝贝,本来规规矩矩摆在箱子里,结果箱子坏了,宝贝散落了,甚至被人当成破烂扔了。

那为什么会“失”呢?这原因可就多了,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

1. 权力腐蚀了“礼”的根基。 礼,在古代,很多时候是和等级制度、权力挂钩的。周朝初年,分封诸侯,赏赐功臣,这些都是“礼”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们实力壮大,不再听周天子的号令,他们自己也开始僭越礼制,模仿天子的排场,甚至制定自己的规矩。这种自上而下的破坏,比民间的小打小闹要严重得多。当掌权的人都不把“礼”当回事,甚至把“礼”当成束缚自己的东西时,“礼”自然就成了空壳。

2. 利益冲突下的“礼崩乐坏”。 礼,本质上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一种方式。但当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时,为了争夺利益,人们很容易抛弃那些束缚自己的“礼”。比如,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 guerra 频频,哪还有时间讲究什么“信”和“义”?在那种环境下,谁拳头硬,谁就能说了算,礼的约束力就大大减弱了。

3. 观念的转变和时代的进步(或者说是动荡)。 任何一种制度,包括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春秋时期,商业逐渐兴起,一些原本属于贵族的特权开始受到挑战。同时,战争和动荡也让人们对旧有的秩序产生了怀疑。在这种变革的时代,一些旧的礼仪和观念可能显得格格不入,而新的、更适应时代需求的观念和做法,可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4. “野”并不是贬义,而是希望的来源。 那为什么又要“求诸野”呢?“野”在这里,并不是指荒郊野外,也不是指没开化的野蛮人。这里的“野”,指的是民间,指那些还没有被上层社会的腐朽和功利侵蚀,还保留着淳朴民风和古老习俗的普通老百姓。 孔子认为,虽然贵族们把“礼”搞坏了,但是那些在社会底层,还没有被权力、利益完全扭曲的人们那里,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纯粹的礼的痕迹,还保留着一些朴实的道德观念。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家族,家主因为贪婪把家产败光了,但是那些在远方生活的、比较淳朴的族人,可能还保留着家族最初的家风和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孔子说“求诸野”,就是希望能够从这些人身上,重新找到失落的“礼”的种子,然后把它重新发扬光大。

所以,“礼失”不是说礼本身不好,而是说它在实践中被破坏了,被曲解了,被遗忘了。而“求诸野”,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行动,是孔子在乱世中寻找复兴文化、重建秩序的途径。他相信,真正的“礼”的精神,并不只存在于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那里,也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和朴素的道德之中。

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孔子并不是在否定“礼”,而是在为“礼”的失落而痛心,并且积极地寻找失落的“礼”的源头和复兴的可能。这是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负责任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求礼太难了。就和钱一样,钱是不是好东西为什么很多人还挣不到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