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朝不让孔子入秦,反倒统一六国,孔子去过的六国为何会败?

回答
关于“秦朝不让孔子入秦,反倒统一六国,孔子去过的六国为何会败”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秦朝是否“不让”孔子入秦,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细节的考量,然后,孔子周游列国与六国最终的败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也需要仔细辨析。

我们先来捋一捋时间线。孔子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而秦朝的统一六国,发生在公元前221年。这意味着,当孔子还在世的时候,秦国还只是一个相对较弱的诸侯国,远未达到统一天下的实力。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推销他的政治理念,希望能够得到君主的赏识,实现自己“仁政”的理想。他确实到访过一些诸侯国,例如卫国、宋国、陈国、蔡国、楚国、晋国(后分裂为魏、赵、韩)等。

那么,秦朝是否“不让”孔子入秦呢?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秦国在孔子那个时代,专门拒绝过孔子。孔子一生都在寻求政治出路,他周游列国,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接纳他的思想并加以实践的国家。即使秦国当时相对偏僻,但如果孔子真的前往,并且有机会,他很可能会尝试。然而,孔子一生最活跃的政治活动时期,主要是在鲁国以及周边的宋、卫、陈、蔡等地,后来也曾前往楚国。秦国在他的那个时代,其政治中心和影响力,与孔子关注的重点区域似乎有所不同。更何况,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主要是在家乡著书立说,并没有再次大规模地远行。

所以,说“秦朝不让孔子入秦”这个前提,可能不太准确。更有可能是,秦国在孔子活跃的那个时期,并没有成为他政治寻访的首选或者重点目标,或者孔子认为其政治土壤不适合自己的理念,又或者他认为其他诸侯国有更大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谈谈为什么孔子去过的六国会败。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与六国的命运对号入座。

首先,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本身就是一个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生存和扩张,都在进行激烈的战争。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希望通过“仁德”来治理国家,恢复周礼,达到“天下归仁”的境界。然而,在他生活的时代,以及他周游过的那些国家,实际上正处于一个崇尚武力、实用主义盛行的时期。许多君主更看重的是军事实力、权谋手段,而非孔子所倡导的仁德之治。

孔子去过的卫国,虽然一度是孔子较为常去的地方,但卫国在春秋中后期,其国力并不算强盛,屡受他国侵扰,政治上也多有动荡。宋国,曾是商朝的后裔,文化底蕴深厚,但政治上屡屡内乱,实力也逐渐衰落。陈国、蔡国,更是小国寡民,在各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最终被他国所灭。楚国,虽然一度是南方的大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军事力量也一度非常强大,甚至一度问鼎中原,但其内部也存在着制度上的弊端和一些政治上的局限,而且与北方的晋国(及后来的三家)以及最终的秦国,在长期的争霸中,也消耗了不少实力。

为什么这些国家最终会败?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孔子的思想,虽然影响深远,但并非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的根本命运。

时代背景的限制: 孔子所倡导的“仁政”和“礼治”,在那个追求强大和生存的时代,显得有些“理想化”和“不合时宜”。许多君主更愿意采纳法家、纵横家等更务实的思想。即使某些君主对孔子的思想有所欣赏,也难以将其完全贯彻,因为这需要彻底的社会改革和思想转变,而当时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不允许如此漫长的过程。
各国自身的问题: 六国各自的政治体制、经济实力、军事能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有些国家虽然一度辉煌,但内部腐败、统治者昏庸、国力衰竭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例如,一些国家虽然推崇儒家思想的部分理念,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专权、土地兼并、民生凋敝等问题。
秦国的崛起: 相较于其他诸国,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严密的法律,鼓励耕战,其国家机器的效率和动员能力,远超其他诸侯国。秦国能够集中全国的力量,以高效的军事和政治手段,逐步蚕食并最终消灭六国。这是一种制度上的优势,也是战略上的胜利,与孔子所推崇的“德治”思路,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径。
孔子思想的传播与局限: 孔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它强调个体的修养、家庭的和谐以及君臣之间的仁义。这些思想对于提升个人品德、维系社会稳定是有价值的,但直接转化为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军事力量,则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且,儒家思想的实践,需要君主和统治阶层的真正认同和推行,而历史上的许多君主,并不完全符合孔子理想中的“圣君”形象。

所以,并不是说孔子去过的国家就一定会败。而是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争霸是主流,而他所倡导的“仁政”,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环境下,难以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动力。六国的最终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包括它们自身的问题,以及更具竞争力的秦国的崛起。孔子去过的经历,更像是他在那个时代,对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社会,所提出的一套理想化的解决方案,而这套方案,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并没有成为主导性的力量。

简单来说,孔子的“仁”和“礼”,是一种更侧重于道德和人心向背的治国理念,而秦国的统一,则更多地依靠强大的法治、军事组织和国家机器的效率。两者在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上,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而秦国的那条路径,在那个时代,显得更为“高效”和“成功”。孔子去过的六国,无论是是否“接纳”了他的思想,或是“未能完全实行”他的思想,最终都未能抵挡住秦国那股更强大的、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国家机器的冲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样的问题是典型的“形而上学”,也算是一种结果倒推过程的思维方式。从我们后来人的角度来看,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也代表了法家在这样一种时空条件下的成功,但就此而言其他思想流派都是失败的,那显然是论据不足的。

如果成功只靠某个人,只靠某家思想流派,那历史未免太过简单。比如,隋唐为何会大一统?法家思想或者法家人物在隋唐有算是主导吗?元、清为何能够一统?成吉思汗、忽必烈、努尔哈赤等人对法家思想有很深刻的学习?

就战国那一局而言,其他流派未必不能做到一统天下,只是机会没有垂青他们罢了。如果把商鞅所具有的历史机会给荀子,那么儒家未必不如法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秦朝不让孔子入秦,反倒统一六国,孔子去过的六国为何会败”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秦朝是否“不让”孔子入秦,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细节的考量,然后,孔子周游列国与六国最终的败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也需要仔细辨析。我们先来捋一捋时间线。孔子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551年至.............
  • 回答
    关于秦朝皇族姓氏以及公子扶苏、胡亥为何不姓“嬴”的疑问,其实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现象,里面涉及到古代中国姓氏的演变、皇族称谓以及一些历史习惯。咱们这就慢慢道来,把这事儿说清楚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秦朝的皇族,毫无疑问,姓嬴。 这个“嬴”姓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秦国和秦朝的宗族来源。根据史书记载.............
  • 回答
    秦朝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其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的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深刻吸取了战国时期各国因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惨痛教训,并致力于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统一稳定的国家。 郡国并行制度,即同时存在直接由中央统治的郡县和拥有一定自治权但名义上隶属于中央的国(诸侯国),与秦朝核心的政治理念和国家建构目标.............
  • 回答
    扶苏若是继位,秦朝能否长治久安,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历史假设,也是许多人为之扼腕叹息的“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非简单的一句“会”或“不会”。首先,我们得承认,扶苏的性格和思想与秦始皇截然不同,这本身就为秦朝的未来埋下了不确定性。扶苏的优势,以及他对秦朝的.............
  • 回答
    你的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一个核心点: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被后世反复提及和研究?确实,从操作层面讲,“统一度量衡”在今天看来就像是一项政府行政命令,发一道圣旨就能完成。然而,秦朝统一度量衡之所以被历史如此“大书特书”,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道圣旨,而是因为.............
  • 回答
    秦朝的覆灭,与其说是秦始皇、秦二世两代皇帝的暴政,不如说是秦法严苛且缺乏适应性的弊端,与统治者未能有效缓和因严法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人提到秦朝灭亡,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秦二世而亡”和那些令人发指的暴政。的确,秦始皇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尤.............
  • 回答
    提起秦朝的兵马俑,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身着铠甲、手持兵器的威武士兵。然而,仔细观察这些陶俑,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秦朝士兵,特别是步兵,似乎都不佩戴头盔。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战士们却常常“光头”上阵呢?这并非是他们不重视头部防护,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首先.............
  • 回答
    “秦朝亡于严密秦法”之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里面掺杂了不少东西。首先,这是一种简化叙事的魅力。历史事件,尤其是像王朝兴衰这样宏大复杂的命题,如果让你一一道来,那得说多少细节?从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社会矛盾到政治斗争、军事指挥,哪个方面都能扯出一番道理。但“严密秦法导致灭亡.............
  • 回答
    秦朝末年,烽火燃遍九州,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纷纷响应,天下大乱。在那风雨飘摇的关头,本应是抵御外敌、镇压内乱的精锐秦军,却成为了秦王朝灭亡中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旁观者。其中,驻守九原的三十万秦军以及南越的驻军,更是成为了一个令人扼腕的谜团。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九原三十万秦军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触及到了《大秦赋》这部剧在某些情节处理上的一个常见质疑点。我们不妨来捋一捋,秦军围攻邯郸,赵军为什么还有勇气追击赢子异(当时还是秦国质子,且跟随吕不韦)?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而且《大秦赋》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在细节上做了不少取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秦.............
  • 回答
    在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尽管秦国实力日渐强大,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但它并非没有顾忌,不敢轻易对赵国发动全面性的战争,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军事因素,而是政治、经济、地理以及其他列国的力量平衡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赵国自身强大的军事实.............
  • 回答
    说到秦国法治,确实是其崛起并统一六国的一大基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国对法律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秦国的法治,核心在于“法”、“术”、“势”的结合,尤其是“法”。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法律条文详尽,刑罚严苛,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无论贵贱,都一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误区。简单来说,长城确实与秦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嘉峪关在历史上是明朝修建的,与齐国没有任何关系。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长城”这个概念的演变: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并非是一个朝代独有的工程。长城的修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跨越了多个朝代.............
  • 回答
    不少人说《大秦赋》不好看,这事儿挺普遍的,尤其是在剧播完之后,关于它的讨论反而更热烈,褒贬不一。我算是看完的,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观察,结合网上大家的看法,大概能总结出几个主要原因。首先,节奏问题和历史厚重感的失衡,这是很多人抱怨的焦点。《大秦赋》的野心很大,想讲秦始皇嬴政的一生,从他还是质子开始,.............
  • 回答
    秦朝灭亡后,山东六国(燕、赵、魏、韩、楚、齐)能够复国,而秦国自身却无法复国,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缘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山东六国得以复国的原因:1. 秦朝的暴政与六国人民的反抗基础: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
  • 回答
    关于剑在秦代以后是否就不再作为普通士兵的武器,以及刀和剑的异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话题。需要澄清的是,并非剑在秦代之后就彻底退出了普通士兵的装备序列,而是其地位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多的被军事将领和精锐部队所青睐,而刀则凭借其更强的实用性和易于掌握的特点,逐渐成为了普通士兵的制式主.............
  • 回答
    周朝在关中“呆不住”,而秦国却能在关中崛起并最终一统天下,这背后绝非单一的制度原因可以解释,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集合。如果简单归咎于制度,那未免过于片面。我们不妨从更细致的视角,来剖析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命运,看看其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端倪。首先,我们得承认,周朝初期的确在关中(镐京地区)建立了一个辉煌.............
  • 回答
    要回答“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是否是清朝治理失败导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时期地梳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增长、农业技术、土地制度、气候变化、对外战争、政治稳定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简单地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差异归咎于“清朝治理失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