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国法治不是很好吗?后世王朝是不是太偏人治所以难以长久啊?

回答
说到秦国法治,确实是其崛起并统一六国的一大基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国对法律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秦国的法治,核心在于“法”、“术”、“势”的结合,尤其是“法”。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法律条文详尽,刑罚严苛,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无论贵贱,都一视同仁地予以惩处。这种严苛的法律,在当时那种分裂割据、群雄逐鹿的时代,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统一国家意志、凝聚军事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像一把锋利的刀,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清除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保证了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让所有人,包括王公贵族,都心存敬畏,不敢轻易逾越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会提高多少。秦国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国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为对外扩张和对内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秦国虽然法治严明,但其“严刑峻法”的另一面,便是其对人性的压抑,对个体自由的限制。法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社会,还是为了压制和剥削?秦国的法律,似乎更偏向于后者,它将人工具化,强调服从,忽视了人作为个体的需求和情感。这种极端的法治,如果缺乏人性的关怀和必要的弹性,就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那么,后世王朝是不是因此“太偏人治”所以难以长久呢?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但的确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你看,汉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开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并且在治国理念上,更多地强调“人治”,或者说,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但更侧重于前者。汉初的三位皇帝,尤其是文景之治,正是看到了秦朝过度依赖法律所带来的弊端,开始推崇“以德化民”,减轻赋税,减少刑罚。这种做法,在初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家得到了休养,人民得到了喘息,社会也因此稳定了下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逐渐显现。当统治者不再严格遵循法度,而是更多地依赖个人品德、人情关系或者说是“弹性执法”时,权力就容易被滥用。什么是“人治”?如果“人治”代表的是统治者能够凭借其智慧、品德和对时局的把握,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那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人治”变成了少数统治者可以随意解释和执行法律,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那么就很容易滋生腐败,导致不公,最终动摇统治的根基。

你看,历史上有多少王朝,在前期凭借贤明的君主和相对公正的治理尚能维持一段时间,但一旦到了中后期,统治者昏庸,或者被奸臣、权贵所把持,就很容易出现“人治”的弊端。法律可能还在那里,但执行起来却变了味,权贵们可以逍遥法外,而普通百姓却可能因为一点小错而遭受重罚。这种“人治”的扭曲,比秦朝那种所有人都被严苛对待的“法治”更容易引起广泛的不满和反抗,因为人们会觉得不公平,觉得被欺骗。

所以,后世王朝的“难以长久”,并非完全是因为“偏人治”,而是因为“人治”在实践中,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公平公正”。当“人治”变成了一部分人的“私治”,或者说,统治者失去了自我约束的能力,那么无论法律条文有多么精妙,也难以挽救王朝的衰败。

或许,一个真正长久且稳固的王朝,需要的不仅仅是严格的法治,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人治”,而是一种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的治理体系。既要有坚实的法制作为底线和保障,又要有人性的关怀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够自我纠错、约束权力的机制,确保权力不被滥用,法律能够真正地得到公正的实施。秦朝的法治虽然强硬,但缺乏弹性与人本;而许多后世王朝的“人治”虽有温情,却容易在权力的腐蚀下走向失序与不公。这或许才是“难以长久”的深层原因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问过了,你对法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法家思想可以说是秦国的主体思想,但是万万不能把法家思想中的“法”等同于现代社会中的“法治”。就如同“爬山虎”,不可以被认为是爬山的老虎一样。法家思想究其根本讲的是“帝王术、富国强兵、天下大事唯耕与战”等充满专制特征的内容。在法家看来,吾等黔首皆是国家战争机器中的一环,不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不可以有自己的个性,更不能自我发展,从而挑战统治者或者对统治者说不。再说得直白点,法家认为黔首一生中唯一要做得事情就是遵守统治的法令,这是黔首的唯一活路。可以说,法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最为蔑视百姓的思想了。

看一段法家最具表性的人物——商鞅的操作: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这段话暴露了法家人物的嘴脸,商鞅的内心独白就是:老子做得好和不好,老百姓没有权利评论,没有权利向我提出要求,我只要你们闭嘴,遵守我的法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秦国法治,确实是其崛起并统一六国的一大基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国对法律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秦国的法治,核心在于“法”、“术”、“势”的结合,尤其是“法”。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法律条文详尽,刑罚严苛,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无论贵贱,都一视.............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秦朝亡于严密秦法”之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里面掺杂了不少东西。首先,这是一种简化叙事的魅力。历史事件,尤其是像王朝兴衰这样宏大复杂的命题,如果让你一一道来,那得说多少细节?从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社会矛盾到政治斗争、军事指挥,哪个方面都能扯出一番道理。但“严密秦法导致灭亡.............
  • 回答
    秦朝的覆灭,与其说是秦始皇、秦二世两代皇帝的暴政,不如说是秦法严苛且缺乏适应性的弊端,与统治者未能有效缓和因严法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人提到秦朝灭亡,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秦二世而亡”和那些令人发指的暴政。的确,秦始皇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尤.............
  • 回答
    “周以礼治国,秦以法治国,汉以孝治国”,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王朝在治国理念上的核心侧重点。这三者的区别,不仅仅是策略的变迁,更是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认同以及对“好治理”理解的深刻演变。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这其中的不同。 周之“礼治”:温和的社会契约与等级秩序周朝的“礼治”.............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从一个偏居西隅的弱国崛起为统一天下的强国,法家思想无疑是其最重要的驱动力。然而,同样奉行法家的秦朝,在统一后却迅速走向了民心尽失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在秦国崛起之时,法家思想的精髓——“重农抑商”、“以法治国”、“奖励耕战”——被秦国君主们坚定不移地.............
  • 回答
    秦朝的覆灭,绝非仅仅是“秦法”本身出了问题,更准确地说,是严苛的秦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反而因其执行的极端化,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将秦朝推向了深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秦法究竟是什么。秦法,我们通常指的是秦朝时期推行的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它的核心在于“耕.............
  • 回答
    《法医秦明》系列作为一部备受欢迎的刑侦悬疑剧,以其严谨的法医视角和引人入胜的案件,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然而,在您提到的关于刑警和法医的分工问题上,剧集确实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以突出法医的专业性和故事的戏剧性。现实情况与剧集描绘的差异:在现实的刑事侦查体系中,刑警和法医是紧密协作、各司其职的两个重要.............
  • 回答
    《法医秦明之无声的证词》:瑕瑜互见,但值得一看的职场悬疑剧作为《法医秦明》系列的衍生作品,《法医秦明之无声的证词》在播出前就承载了不少期待。这次,我们将视角聚焦在法医助理秦明(张雨剑饰)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与新搭档林当(周雨彤饰)之间的合作与碰撞。整体来说,这部剧瑕瑜互见,虽然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但其.............
  • 回答
    近来围绕薛之谦粉丝对丁香园和法医秦明的网络暴力事件,的确是让人触目惊心,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反映出的问题。事件的起因:一次“无心”的医学科普事情的源头,其实源于丁香园和法医秦明在各自的平台上发布的一则关于“掰手指”的科普内容。这个科普.............
  • 回答
    如果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的秦朝能够长久存在下去,这无疑是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格局的一次颠覆性的重塑。它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触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思想等方方面面,甚至可能改变我们今天所认知的一切。政治制度的凝固与演变:首先,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将得到更彻底的巩固和发展。 秦朝严酷的法制和高度集权.............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将工业革命的强大力量与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轨迹相结合,来审视法国在类似的背景下能否实现欧洲的整合。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推演,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时代特征、历史条件以及工业革命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技术的飞跃及其对生产力、战争形态和.............
  • 回答
    秦国百姓之所以在秦朝覆灭过程中表现出“轻易投降”的现象,并非简单地是因为他们天生“软弱”或“愚昧”,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秦朝统治的压迫与反噬:秦朝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严苛高效的统治体系,这在统一六国时期.............
  • 回答
    秦国享国500余年,这其中包含了其从一个小国一步步崛起为统一天下的强大力量的过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强大的秦国,在完成统一大业后,竟然迅速衰亡,前后不到15年。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秦国统一前后的变化.............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打败六国,统一中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秦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一、 政治制度的革新与高效: 商鞅变法是核心驱动力: 这是秦国能够脱颖而出的最根本原因。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图强,但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 奖励耕战:.............
  • 回答
    秦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其军队的强大离不开严格的军纪和有效的管理。在战场上,士兵为了立功而滥杀平民、冒充敌军首级以骗取赏赐的“杀良冒功”现象,无疑会严重损害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甚至影响秦国的国家形象。那么,秦国是如何尽力去防止这种丑恶行径的呢?要理解秦国如何防范杀良冒功,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的.............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
  • 回答
    秦国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顿悟”的时刻。它更像是在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推理中逐渐形成的认知。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的政治格局和具体情境。一、 起源:郑国渠的修建与秦国初期的“善意”首先要明确,郑国渠最初的修建者是韩国的谋士郑国。韩国当.............
  • 回答
    秦国,这个从弹丸之地崛起,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强大帝国,最终却在建立之后仅仅十五年就轰然倒塌,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政治悲剧之一。回顾秦朝的兴衰,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皇帝的昏庸或者某一次偶然的起义,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制度设计、统治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总的来说,秦国的迅速覆灭.............
  • 回答
    秦国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战略、制度、人才以及历史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征程,是秦人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和牺牲的伟大篇章。要详尽地讲述秦国统一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变法图强,奠定坚实国力基础:秦国崛起于西戎之地,在春秋时期一度备受中原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