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朝的失败是不是秦法的失败?

回答
秦朝的覆灭,绝非仅仅是“秦法”本身出了问题,更准确地说,是严苛的秦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反而因其执行的极端化,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将秦朝推向了深渊。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秦法究竟是什么。秦法,我们通常指的是秦朝时期推行的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它的核心在于“耕战”,鼓励农耕以保障粮食供应,鼓励战争以扩张领土和维护统治。为此,秦法严苛、细致,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犯罪的惩罚极其严厉,轻则处以劳役,重则砍头、族刑。同时,秦法强调身份等级,不同阶层的人适用不同的法律和惩罚。为了维护统治,秦法对思想言论的控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焚书坑儒”就是最极端的体现。

那么,这种严苛的法律本身是导致秦朝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不能这么简单地下结论。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法家思想及其法律实践,在秦国自身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凭借着这套强调法治、赏罚分明的制度,秦国有效地组织了社会生产,征发了大量劳动力,训练了强大的军队,最终吞并了其他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可以说,在那个崇尚武力和征服的时代,严苛的法律是秦国成功的基石。

然而,当秦法被原封不动地应用于整个帝国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六国遗民,长期以来习惯了各自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一下子被套入一套完全陌生的、严酷的法律框架下,自然会产生巨大的不适应和抵触。秦法对“非法”行为的严厉打击,并没有让人们感到安全和秩序,反而因为其缺乏人情味和弹性的特点,让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刚刚被征服的百姓,感到恐惧和压抑。

更致命的是,秦法的执行者——那些秦朝的官吏——在实践中往往将法律的严苛推向了极致。虽然秦法本身有其理性之处,例如对破坏生产的惩罚,但当这些法律被用来榨取民力、压制反抗时,就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修筑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浩大工程,需要巨量的劳动力和物资。按照秦法的规定,国家有权征发人民服劳役,而一旦有人逃避或反抗,等待他们的就是严厉的惩罚。这种无休止的劳役,加上苛捐杂税,让百姓不堪重负。

秦法在“耕战”之外,对其他社会现象的管控也非常严格。比如,关于“私学”的禁令,虽然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也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秦法也严格限制了人们的迁徙和交往,这在统一初期或许是为了便于管理,但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经济发展却不利。

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秦法的“失败”,而是秦法未能适应其所要统治的广袤而多元的帝国,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被扭曲和滥用,最终与秦朝的暴政一同成为了人民反抗的对象。秦始皇本人,虽然是秦法的奠基者,但他的好大喜功、巡游不止、追求长生等行为,本身也超越了法律的约束,或者说,他作为最高统治者,对法律的运用,更多地服务于他个人的意志,而不是真正为了国家的长久稳定。

最终,陈胜、吴广的起义,正是因为“失期当斩”这样一条在特定情况下显得格外残忍的法律,激起了底层士兵的反抗。而这种反抗,又迅速蔓延,得到了广大受压迫民众的响应。秦法在此时并没有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反而成为了点燃反抗之火的导火索。

因此,说秦朝的失败是秦法的失败,不如说是秦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因其严苛的特质,又被统治者极端化运用,最终与秦朝的暴政叠加,一同走向了灭亡。它不是一种思想或制度的完全否定,而是其在实践中的失败,是一种不适应时代和现实的失败,是一种被滥用和扭曲的失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秦亡的原因柳宗元有一句经典概括:“秦亡于政而非制”。秦法是相对静态的,归类为“制”。

可以说从商鞅到李斯,秦法的制定者都是很专业的法家人物,他们制定出来的法理虽然繁密,但是很少见到有荒唐的法条。从目前出土的各种法律条文来看,秦法在具体的实行操作上,逻辑是没有问题。包括“失期当斩”这样的起义口号其实是存疑的,因为目前并没有看到秦法有出现过这样不考虑任何实际情况变化而僵硬执行的法条。因此说“秦朝亡于严密秦法”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秦法的立法根源在于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法家的立法精神中对百姓是极端蔑视的,完全不考虑普通百姓的利益。这样一来,就算秦法在实行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与广大百姓的利益相违背。一旦,秦庭高层在“依法行政”上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那百姓就会以各种借口来“违法”。在秦律中“违法”的惩罚极其严厉,这个时候社会运转就趋于僵硬。法家思想下的“依法治国”其实是一个缺乏泄压阀的军国主义体制,当外部环境不适合军事扩张时,国家机器内部的各种零件就缺了润滑油。但是,已经建立起来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又在强迫这台机器运转,最终这台机器就自爆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史记 陈涉世家》里的一段文字:(陈胜)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里陈胜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其实从目前所看到的秦法条文里,秦法对各种例外的规定是有明确说明的,在立法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这样不考虑实际情况而强制执行的逻辑漏洞。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如果只有这样的水平,那秦国不要谈一统天下了,这种“一刀切”的水平估计自己都能把自己玩死在西部边陲。

再来说说,陈胜、吴广为何能够通过“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这样明显不符合事实的法条来鼓动起义。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当时秦统一天下不久,山东六国的普通百姓对秦法的认识程度也不高(识字率也很低)。其二、另外,就算秦法在实际执行层面没有逻辑问题的话,那也不能代表秦法就是合理的。因为这里的根源还是法家的立法精神,透过《商君书》,可以明确地看到法家人物极端蔑视百姓,辱民、弱民、贫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这样的立法精神,其实际上是在“依法害民、残民”。

秦庭统治者高高在上,运用手中的法律条文不断征发徭役、兵役,即便秦政府手段合法,但是目的不合理。他们肆意地暴民、虐民这才是天下反秦的根源。

可以合理地想象一个画面:吴老二是一个楚国人,当秦朝刚建立时他还是很开心的,起码他认为再也不用长时间服兵役,去战场送死了。但没想到没过多久,秦朝的皇帝老儿强迫他去北边修长城,强迫他老爹去广西戍边,强迫他弟弟去南京挖秦淮河。他离开家的时候他儿子才两岁,他老娘也卧病在床。他好想念他的家人,也开始怀念曾经楚国的生活了。他感叹曾经楚国没有那么多徭役,没有那么多吃人的法律,更没有以文害人的刀笔吏。现在他一点都不爱秦朝,他也不想多说什么了,于是他跟着已经起义的屯长去找项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朝的覆灭,绝非仅仅是“秦法”本身出了问题,更准确地说,是严苛的秦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反而因其执行的极端化,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将秦朝推向了深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秦法究竟是什么。秦法,我们通常指的是秦朝时期推行的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它的核心在于“耕.............
  • 回答
    要回答“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是否是清朝治理失败导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时期地梳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增长、农业技术、土地制度、气候变化、对外战争、政治稳定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简单地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差异归咎于“清朝治理失败.............
  • 回答
    老秦人之所以在秦朝覆灭时失去了当年“赳赳老秦”的抗争精神,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建立后的一系列政策、社会变革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失误。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秦朝建立前:赳赳老秦的崛起与精神根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秦朝建立前,老秦人为何能展现出“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联合作战的成败得失。你提到的几个例子,春申君联合五国伐秦,邺城袁绍讨董卓(此处或许有误,袁绍讨董卓是其早期发迹的事件,而非围攻邺城,邺城是袁绍的地盘),柳仲礼围侯景,这些确实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行动,但结果如你所说,都以失败告终。这并非偶.............
  • 回答
    要探究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以及韩国申不害变法之间的成败差异,我们不能仅仅看变法的具体措施,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土壤、社会基础以及执行者的能力和时势。这三位政治家,虽然都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但其命运却截然不同。李悝变法,发生在中国大变革的春秋末期,当时周天子权威衰微,诸侯争霸,各国都在寻求.............
  • 回答
    关于秦朝士兵的平均身高,兵马俑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仿佛他们都身材高大,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米八”。但若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细致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以兵马俑作为唯一标准。首先,我们来聊聊兵马俑。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其数量之庞大,制作.............
  • 回答
    秦朝军队,若说它是“平庸过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秦朝军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支强大武装力量,它不仅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业,更以其严苛的军法、精良的装备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在那个时代堪称一股令人闻风丧胆的劲旅。要说秦朝军队为何绝非平庸,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军事制度的革新与.............
  • 回答
    在探讨宋朝是否是秦朝的延续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地审视它们在制度、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异同。简单地说,宋朝并非秦朝的直接延续,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代鸿沟和根本性的差异。然而,秦朝所奠定的许多制度框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对后世王朝,包括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回答
    战国时期到秦朝,剑的材质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简单地说,这个时期是青铜剑向铁剑过渡的时代,但青铜剑在战国前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铁剑则在这个时期逐渐兴起并最终成为主流。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把这两种剑的特点、兴盛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更替过程都聊聊。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一个根本性的区别。你说“照理说欧洲地形更有助于统一”,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视角,但事实证明,地形并非决定性因素。秦朝能实现统一,这是一个复杂历史事件的必然结果,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与欧洲的情况截然不同。咱们来掰开了说:秦朝统一中国的关键因素:1.............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系、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以及粉丝文化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的差异: 刘邦与秦朝: 秦朝的性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虽然短暂,但其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但实际上,现代百强县穿越到秦朝,想要夺取政权或者颠覆当时的“世界”,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几乎可以说是异想天开。我们得先弄清楚,秦朝的“世界”和现代的“世界”到底有多大的鸿沟,以及一个百强县能够携带的“资本”到底有多少。首先,让我们描绘一下秦朝的“世界”。那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以宗法.............
  • 回答
    秦末的动荡,要说其本质上是春秋战国贵族战争的延续,实在有些过于简单化了。这其中的脉络复杂,远非简单的“反弹”二字能够概括。我们先要明白,春秋战国那段漫长的历史,确实是一段贵族主导的战争时代。那时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诸侯国之间的争霸、领土扩张,以及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展开。军队的组成、战术的运用,.............
  • 回答
    说起秦朝百姓的生活水平,那可不能一概而论,得细致地聊。毕竟,统一六国后的秦朝,和秦国在战国时期、甚至刚建立时的生活,那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秦朝实行的是中央集权,郡县制,这套制度极大地规范了全国的行政管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法律更加统一,无论你在哪个地方,遇到的刑罚.............
  • 回答
    秦朝以前,那段波澜壮阔的诸侯争霸时期,如果仅仅看作是几个大大小小的君主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杀,那就有些浅薄了。事实上,这场持续了数百年的动荡,其深层驱动力,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政治角力和军事对抗,它触及到了当时社会最根本的组织结构和利益划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斗争”。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秦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颗流星般划过天际的王朝,虽然短暂,却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探究为何这个仅仅存在了十五载的朝代,至今仍有人对其推崇备至,我们会发现,这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一、奠基之功:中国大一统的开创者首先,秦朝最无可争议的成.............
  • 回答
    秦朝末年的局势,与其说是“无药可救”,不如说是 “药石无效”,或者说,即使有解药,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及时有效地施用。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盘根错节的系统性崩溃,而非简单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要细说,那就得从它“病”在哪里,为什么治不好说起。一、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严苛的刑罚与沉重的赋役秦朝的统治,很.............
  • 回答
    将一个秦朝出生的婴儿带到现代,他能否正常成长,没有智力和社交等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的来说,他有很大的可能性会遇到巨大的挑战,并且很难完全“正常”成长,至少在早期阶段是如此。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生理和健康方面: 免疫.............
  • 回答
    说秦朝和隋朝“最短命”是相对的,但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它们存在的年限,这绝非偶然,而是它们所奠定的制度和开创的格局,如同历史的基因,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后世的血脉之中。秦朝,一个只存在了十五年的短命王朝,却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为中华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之前,中国经历的是春秋.............
  • 回答
    秦朝的覆灭,与其说是秦始皇、秦二世两代皇帝的暴政,不如说是秦法严苛且缺乏适应性的弊端,与统治者未能有效缓和因严法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人提到秦朝灭亡,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秦二世而亡”和那些令人发指的暴政。的确,秦始皇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