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至今不明白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两帝的暴政还是秦法?

回答
秦朝的覆灭,与其说是秦始皇、秦二世两代皇帝的暴政,不如说是秦法严苛且缺乏适应性的弊端,与统治者未能有效缓和因严法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很多人提到秦朝灭亡,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秦二世而亡”和那些令人发指的暴政。的确,秦始皇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尤其是他晚年追求长生不死,迷信方士,劳民伤财。秦二世胡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残暴乖戾,杀戮宗室大臣,滥杀无辜,把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压迫进一步加剧。这些无疑是直接点燃民怨、导致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然而,如果仅仅归咎于这两位皇帝的个人品行问题,就未免过于片面。秦法的严苛与秦朝的灭亡之间,有着更深层的因果联系。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调“以法治国”,这在理论上是很有吸引力的。秦国在战国时期,通过商鞅变法,确实依靠严刑峻法和严格的军功奖励制度,摆脱了积弱的局面,最终统一六国。商鞅变法核心在于:

耕战为本: 鼓励农民耕作,把粮食产量和战争功绩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和获得社会地位的标准。不事农桑者,不被重用。
严刑峻法: 对法律的遵守极为严苛,轻罪重罚,连坐制度执行得非常彻底。例如,一人犯罪,株连亲族、邻里。
废井田、开阡陌: 打破了旧有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承认了新兴地主的经济实力。
奖励军功: 军功成为晋升的唯一途径,鼓励士兵奋勇杀敌。
郡县制: 取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些措施在当时确实有效地促进了秦国的生产力发展和军事力量壮大。然而,当这些制度被推行到刚刚被征服的六国时,就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残酷性。

首先,秦法对人性的压抑是极其严重的。 它将人简化为劳动力和士兵,忽视了人的情感、尊严和自由。轻罪重罚,一人犯法,株连九族,这种极端的连坐制度,不仅制造了大量的冤案,更让整个社会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一次徭役、每一次征兵,都意味着无数家庭生离死别,而且一旦犯错,轻则受刑,重则灭门。

其次,秦法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严重不足。 秦朝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像汉初那样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而是将一套适用于秦国本土的严苛法律直接套用到已经习惯了不同文化和制度的六国人民身上。被征服的六国人民,在秦朝统治下,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反而要承担繁重的赋税、劳役和兵役。

沉重的徭役: 修长城、建阿房宫、修驰道,这些浩大的工程,动用了全国大量的劳动力。一次次的征发,让百姓无暇耕种,颗粒无收,家破人亡。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因为误了农时,按秦律要斩首。这充分说明了法律的僵化在特定情境下的毁灭性。
高额的赋税: 严酷的战争和统治需要庞大的财政支持,百姓被繁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
严苛的兵役: 秦朝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和边疆防御,征兵频繁,而且兵役时间长, условия 艰苦。

第三,秦法未能解决好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秦始皇和秦二世虽然是直接的施暴者,但秦法本身所建立的“愚民”、“弱民”、“疲民”的统治逻辑,是让统治者能够顺利推行其政策的基础。然而,当这种“法”的严苛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时,反噬就成为了必然。

可以说,秦法是秦朝统治的基石,但也是其致命伤。 当这项基石过于坚硬,却又缺乏回旋余地时,一旦遇到外力冲击(如天灾),或是内部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它就容易崩塌。

秦始皇的暴政和秦二世的残暴,是秦法长期压抑下,统治者个人情绪和权力滥用的放大。他们是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但压垮骆驼的重量,早就由秦法一点点积累起来了。

更进一步说,秦朝的灭亡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治上: 秦朝虽统一了六国,但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完全巩固,地方上仍然存在反对势力。过度集权的统治,使得地方官员难以独立处理问题,一旦出现动乱,中央难以迅速应对。
经济上: 连年征战和浩大工程,耗尽了国家财力,也让百姓民不聊生。经济的凋敝,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之一。
文化上: 秦朝“焚书坑儒”,压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扼杀了士人的独立思考和对统治的批评。这导致了统治阶层与知识分子之间的隔阂,缺乏能够为统治提供智慧和缓冲的群体。当底层人民爆发反抗时,社会上也缺少能够理性引导和调和矛盾的力量。

总而言之,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是直接的催化剂,但秦法严苛、缺乏变通和人性关怀,才是秦朝走向灭亡的根本性原因。 秦法如同一个高度收紧的发条,当它被拧到极致时,一旦遇到哪怕一丝松动,或者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拨弄,就会猛然爆发,最终将整个机器摧毁。秦朝的覆灭,就是这部被过度收紧的“法”机器最终走向崩塌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军事上的失利。

根本原因是一个王国在度过了7个世纪的漫长寿命以后寿终正寝。

在秦始皇继位以后,朝中重臣擅权,各地叛乱不断,以御史为代表的朝臣长期不作为,实权武将出现世袭化、家族化——这样一个腐朽糜烂的国家机器俨然不是单靠君王亦或制度就能挽救得了的。

至于寿终正寝的根本,概括来说是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亦或“反动本质”所致,后世任何一个地主阶级统治的王朝均未能逃脱王朝周期性兴亡的规律。秦王朝在其中只有代表性,没有特殊性。

当然,某些中学生声称秦廷并不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而是维护“底层民众”的利益——这一言论我们后面再聊。

2,

古代的唯心主义史观通常会把王朝末期疾患的集中爆发完全归咎于君主的个人行为。

具体在秦代,就是二世皇帝的个人行为。但又由于二世皇帝上台仅9个月就爆发了大范围叛乱,所以又将其归咎于始皇帝的个人行为。

这一观点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秦庄襄王一朝之时秦廷的国家机器运转完全良好——类似的还有商代在帝辛以前一切良好,等等。

3,

到了现代,以“河x派”史观为代表的“唯制度论”则会把一切归咎于制度问题。

具体到秦代,秦朝能统一一定是制度的功劳,秦朝会覆灭也一定是制度的问题,总之一切都是制度的因素。

说白了,“河x派”其实是把“秦国(朝)”也打造成了一个类似于“外国”的东西——大概就是和在制度绝对对立且趋于完美。

被持这一史观的人自然会将“秦国(朝)”与其他王朝强行对立——熟悉这套史观的朋友应该知道,“秦国(朝)”俨然成为了中国历史完全特殊的个例,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而认为秦朝是“法家法治王朝”,其他朝代是“儒家人治王朝”。

以此为基础还衍生出了管理学鸡汤炮制的历史段子,称“旧世族”不能打,“底层民众”才能打,所以首爵制度是维护“底层民众”的制度——至于先秦“旧世族”不能打是怎么考证出来的,大抵是脑子里只知道《西厢记》中的士绅的形象吧。

4,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靠读小说学历史的朋友,认为秦朝的灭亡源自于小说剧情中提及的一系列偶然因素。

他一次又一次地为用小说学历史的正当性而呐喊,但一次又一次只换来廖廖回应。

最终,他只能悲凉地把自己崇拜的答主也臆想为同样用小说学历史,通过这一方式证明用小说学历史是对的。

但中学生终归是中学生,其中难免有个别人发育较慢,为了证明用小说学历史的正当性只想到了臆想一些答主也和自己一样,居然忘了搬出这位重量级的大咖:

你看,这位大咖顶着小说名说自己“在读历史”,这多有说服力。

5,

总之,只要排除了古代唯心主义史观及“河x派”史观的干扰,秦朝灭亡的原因显而易见。

当然,一部分可怜的中学生当然没用勇气直面这一现实,只能靠一遍又一遍对着自己撒谎麻痹自己孤独的灵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