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韩国人至今都不喜欢清朝?

回答
韩国人对清朝的疏远和不满,并非一日之寒,也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这背后交织着历史的伤痛、文化的隔阂,以及近代以来地缘政治的微妙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历史的积淀,深入韩国的民族情感和历史叙事。

首先,得从历史渊源说起。朝鲜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虽然名义上是中国的藩属国,但实际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这种“朝贡关系”更像是一种以儒家礼仪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和外交框架,而非直接的政治统治。然而,当清朝入关,取明朝而代之时,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

1. 清朝的统治与朝鲜的忧虑:

“胡人”统治的心理落差: 对朝鲜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而言,满族被视为“胡人”,与他们所推崇的汉族文化存在隔阂。虽然他们也接受了清朝的宗主国地位,但内心深处存在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对“异族”统治的不安。这种情感在之后的“朝鲜攘夷论”中有所体现,他们不愿轻易接受与曾经的“宗主国”——明朝——不同的文化和统治者。
强制性的文化同化政策: 清朝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虽然这一政策主要针对汉人,但其背后的文化征服意图,也让朝鲜感受到了潜在的压力。尽管朝鲜王朝成功地保留了自己的服饰(韩服)和发髻(上层社会),但这并非没有经过一番政治博弈。为了维持对清朝的宗藩关系,朝鲜王朝内部也曾有过关于是否要效仿清朝服饰的争论,虽然最终没有推行,但这反映了当时朝鲜士大夫阶层对于“夷狄”文化渗透的警惕。
清朝内部的衰落对朝鲜的影响: 随着清朝国力由盛转衰,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朝鲜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宗主国强盛时的压力,更有其衰弱带来的外部威胁。清朝的无力,使得朝鲜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时,显得更加孤立无援。

2. 近代以来朝鲜的屈辱与清朝的无力:

甲午战争与东学党起义: 这一点可能是韩国人对清朝不满情绪积累的集中爆发点。1894年的甲午战争,表面上是日本与清朝之间的战争,但其导火索之一便是清朝在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中的角色。朝鲜人民在反抗压迫和不公时,清朝军队的介入,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痛苦,并最终导致日本趁虚而入,将朝鲜变为其殖民地。
“小中华”的幻灭: 长期以来,朝鲜王朝以“小中华”自居,将自己视为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守护者。然而,甲午战争清朝的惨败,日本的崛起,以及随后中国遭受的民族危机,都极大地打击了朝鲜士大夫阶层对清朝作为文化和政治象征的认同感。曾经被视为文明正统的清朝,竟然被“岛夷”日本击败,这种现实让“小中华”的自诩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一种讽刺。
丧失自主性的痛苦: 随着清朝的衰落,朝鲜自身在列强夹缝中求生存的努力,也因为清朝的庇护或干涉而变得更加艰难。清朝未能有效保护朝鲜免受列强侵害,反而因其自身的软弱而成为日本侵略朝鲜的借口。这种来自曾经的宗主国的“保护”,在实际上变成了束缚和压迫。

3. 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

儒家思想的解读不同: 虽然朝鲜王朝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其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朝鲜儒学”。这种差异在对一些政治原则、社会结构甚至道德观念的理解上,可能与清朝的实际统治有所不同。例如,在对待“夷狄”的态度上,朝鲜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而清朝的统治者则更多地是从现实政治和民族利益出发。
历史叙事的重塑: 随着韩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其历史研究和民族认同的构建,也开始从新的视角审视与中国以及清朝的关系。在强调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过程中,对清朝时期作为藩属国的历史定位,以及清朝在近代如何未能有效抵御外侮等事实的关注,自然会带有一些批判的色彩。

4. 当代观念的影响:

民族主义的视角: 当代韩国社会,民族主义情绪是相当强的。在审视历史时,自然会倾向于从本民族的独立和国家利益出发,对历史上那些可能损害民族尊严或国家利益的事件进行反思和评价。清朝时期朝鲜的半殖民地状态,以及清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这个视角下,很容易被视为历史上的负面记忆。
与中国大陆的地缘政治关系: 虽然这并非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认,当代地缘政治格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韩国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在与中国大陆在某些地区问题、历史问题上存在分歧时,对历史的解读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韩国人对清朝的不满,并非源于单一的“不喜欢”,而是一个复杂的情感集合。它包含了历史上因文化隔阂、政治压力而产生的疏离感,近代以来因清朝的衰弱和无力而导致的失望和痛苦,以及当代民族主义视角下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强调。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韩国人对清朝相对疏远的历史情感。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标签化,去感受历史洪流中不同民族的真实情感和经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也不喜欢清朝

user avatar

胡猎图


在十八世纪中后期,朝鲜上层社会权贵阶层一度掀起过尊奉清朝、崇尚满人“胡风”的社会潮流。其中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就是《胡猎图》。


在1627和1636年,清军的确对朝鲜发动过两次东征,在清军入关初年,朝鲜甚至还打算北征清朝。

但是到了乾隆年间,朝鲜对清朝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变。


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朝鲜正祖李祘即位。他是十八世纪中后期,李氏朝鲜历史上的一位改革家,被称为“中兴之主”。

在李祘统治时期,一方面,距离丙子胡乱已相隔一百多年,朝鲜君臣的屈辱感和复仇意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化;另一方面,“胡运不过百年”传闻破产,清朝的统治不仅没有面临危机,反而正处于康乾盛世的顶峰状态,而且自康熙朝中叶开始,清朝在中原的统治逐步稳固同时,也对朝鲜采取“德被东藩,怀柔远国”的姿态,使朝鲜在外交贡贸活动当中尝到好处,感受到清朝的强盛。

正祖李祘就是热情的“清粉”和“乾隆粉”。

清皇之待我,诚出常格。向日手书福字,万里祈祝,其意岂不郑重可感乎?我之所以应之,亦不可不十分加厚,此与尊周大义元不相悖矣。且闻其规模气象,自是一代英雄,福力之厚,亦千古所罕矣。——《弘斋全书卷一百七十五·日得录十五·训语二》

清朝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展现出来的张力,使朝鲜君臣改变了对清朝的看法和态度。受此影响,在朝鲜国内,由国王亲自带头示范,自上而下尊崇清朝,希望通过学习清朝,借鉴统治经验并吸收其繁盛文化的“北学论”,开始全面兴盛。


2020年9月,韩国文物厅和“外流文物基金会”,从佳士得拍卖行美国纽约中心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购得一套摹仿金弘道画风的屏风画《胡猎图》。但是经过反复鉴定,认为这只是十九世纪晚期,后人模仿金氏风格的摹仿画。既然是仿品,成交价就不算高了。


金弘道出生于乾隆十年,是当时朝鲜的知名画家,他还曾经当过燕行使。

外交人员通常也是情报人员,即便是在宗主与臣藩之间也照样如此。朝鲜国王向明、清两朝派遣使团,要求成员必须把在华期间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下来,回来后向他如实禀报。使团成员个人也要写日记、写诗词,写各种有感而发的旅行游记。朝鲜把明清五百年间,历次访华入贡使团成员的各种官方和私人文字都汇集到一起,辑录成册,在明朝时期的叫《朝天录》,在清朝时期的就是《燕行录》。所以在清朝时,朝鲜向北京派出的使节,别称就是燕行使。

在清朝中叶来华的燕行使,内心都有复杂的矛盾心态和好奇感。

朝鲜人原本很迷信“胡运不过百年”的说法,认为凭武力征服的政权不能长久,天道轮回,风水轮流转,不超过一百年,胡人政权就会垮台,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就是如此,满人这种辽东女真夷也一样。但清朝进入乾隆年间,得天下已经超过百年,不仅没有垮台迹象,国力还处在上升阶段。

在这个时期来华的燕行使,一方面对满人多少还心存芥蒂,另一方面又感叹和羡慕此时清朝社会的繁华富庶,他们希望能通过观察蛛丝马迹来寻找答案。能有机会出使清朝,趁机做“生平壮游”,开开眼界,涨涨见识,对他们来说也是丰富个人阅历的一种收获。

他们留下的文字记录非常细致,就连路过直隶一个县城,遇到周围乡村的农民来赶集,市集上瓜果菜肉价格,打听到了都会记下来。中国又是包罗万象的大国,有很多在朝鲜不容易看到的东西,所以朝鲜人记录下不少在华期间道听途说的趣闻。


从清朝满人统治者的这个角度去看,也很清楚朝鲜人的这点小心思,对朝鲜人是征服者的心理优越感。

朝鲜是小族小国,力量有限,就算反满反清也折腾不出多大动静,所以满人对朝鲜人没有特别浓重的提防心。而且从十四世纪的女真部落时代开始,满人的祖先就和王氏高丽、李氏朝鲜有来往了。所以满人也会刻意在这个有近千年历史的老朋友、老邻居面前显摆显摆,对来华朝鲜使团给予许多特殊优待,让使团成员有很宽松的自由活动空间。清朝允许朝鲜使团在京最长逗留两个月之久,愿意多住些日子,他们能在此过年,过完元宵节再走。

在京期间,清朝官方会带他们游览皇家园囿,他们自己也会慕名前往京城内外周边各处名胜古迹游玩踏足。清朝还希望他们不要拘泥京城,苏州杭州南北通州,这些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只要朝鲜使节愿意看看,清朝会一路大开绿灯,热情相迎。朝鲜人尽管对满人和清朝常有微词,但毕竟国力的强弱差距就摆在那里,是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清朝社会的富庶、清朝皇家园林殿宇的宏大营造规模与国家各种大典仪式的排场气势,这些都是朝鲜做不到的,朝鲜使节对此只能是即无奈又叹服。


乾隆四十五年,清高宗要过七十古稀万寿,清朝肯定要大操大办。当年六月下旬,朝鲜派出以朴明源为正使的进贺谢恩使团。致贺使团先取道盛京将军辖区,于八月初抵达北京,稍作休息后,又立即启程北上,经密云古北口出塞,赶往承德,参加在热河行宫举行的万寿庆典,最后返回北京,再从原路回国。

八月十一日,乾隆接见了这些属国使节和外藩蒙藏回部王公。清朝对这些属国使节排班行,朝鲜使节的列次一直居于首位,位置比较显眼。乾隆和朝鲜正使有对话——

先令回子太子进前,未数语而退。次命使臣及三通事进前。皆进前长跪。
皇帝问:“国王平安?”
使臣谨对曰:“平安。”
皇帝又问:“有能满洲话者乎?”
上通事尹甲宗,以满话对曰:“略解。”
皇帝顾左右而喜笑。皇帝方面白皙而微带黄气,须髯半白,貌若六十岁,蔼然有春风和气。
——《热河日记》

以往朝鲜派出的燕行使,会到沈阳和北京,而朴明源使团是第一个前往热河的朝鲜使团。清朝要给皇帝大操大办贺寿活动,正好把自己最为繁荣、最壮盛的一面,展现给朝鲜使节。朴明源对乾隆皇帝表现出的气度、对他在一路上看到风物景致赞不绝口,回国之后就为清朝高唱赞歌了。

朴明源的堂弟朴趾源,也是使团成员之一。回国之后,他用两年多时间,写了二十多万字的《热河日记》。使团经盛京前往北京的路线,和明朝辽东贡道,大部分路线是重合的。尤其是位于辽东的东八站沿线和位于辽西的辽西走廊—山海关沿线,这两段路和明朝的旧辽东贡道相比,基本没有变化。

《热河日记》采用“边走边讲”的记叙方式,每到辽东的一城一地,这个地方有什么风景、遇到了什么样的人物,曾发生过什么故事,自己心中又产生了什么感叹抒怀。在书中,朴趾源就提到萨尔浒之战,提到了杨镐、杜松、毛文龙、熊廷弼……

《热河日记》的开头部分,就是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后期的朝鲜上层社会贵族官僚知识分子,对一百多年前发生的那场明清战争、对十七世纪初东北亚地缘政治秩序剧变的重新解读与再审视。


朴明源使团里面还有一个成员,就是著名画家金弘道。

热河行宫是清朝皇帝接待蒙藏活佛和蒙古王公的地点,承德有避暑山庄。清帝到热河,有两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带领满蒙贵族行狝围猎,并在狝猎之后再组织塞宴,举办诈马和布库比赛,以突显弓马骑射之本。

金弘道担负一个重要任务:把乾隆和满蒙贵族在皇家围场组织行猎的场面画下来,作为参考资料,依以此判断在清朝入关百年之后、清军的武艺水平和满人贵族的骑射能力。

金弘道完成的作品,就是最初版的《胡猎图》。

朴明源使团成员归国后的陈述,还有《热河日记》中记叙的文字内容与《胡猎图》中表现的场景,对朝鲜社会造成剧烈的振荡冲击,随即掀起了一阵阵经久不衰的“清风胡气”。

金弘道创作《胡猎图》,原本是给统治者当纪录片或军事参考资料。但因正祖李祘的热情追捧,《胡猎图》迅速偏离原有的定位,在朝鲜社会自上而下掀起的“北学、尊清、崇胡”风气作用下,成了最流行的绘画作品和在上层社会当中最受欢迎的收藏品。

因此,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到十九世纪初期,朝鲜过内画家创作了数量极多的《胡猎图》。因为要表现满人在野外山林广袤空间行猎的场景,所以基本都是由八扇八组的屏风画

在当时的朝鲜,《胡猎图》作为室内装饰画,就和中国逢年过节要在门上贴门神一样,成了常见之物,逐渐泛滥化。上行而必有下效,上层权贵喜欢,中下层人家也就跟风。所以除了少数精品以外,绝大多数《胡猎图》的画风画技都不高,粗制滥造的越来越多,比如以下这几组——

user avatar

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只是习惯性叫法。在近代民族主义和北方史观的影响下,韩国很有一部分人对清朝有好感。就拿丙子胡乱来说,韩国有一种观点,甚至可以说是主流观点,认为是“自招的战争”,换言之,主要责任在仁祖政权而不在清朝。韩国历史学家吴洙彰在《韩国史市民讲座》(韩国“讲坛史学”的阵地)发表的文章《对清外交的真相与丙子胡乱(청과의 외교 실상과 병자호란)》,里面提到了韩国人对丙子之役乃至满清的认识:

译:最言简意赅地概括对于丙子胡乱的普遍认识,莫过于评价其为“自招的战争”。这两本书(李离和《韩国史故事》和李德一《活着的韩国史》)也是直接如此叙述。“自招”一说从好的方面来看,开始使用于反省朝鲜政府未能阻止战争爆发的政策之际。站在“韩国史”的立场时,不是仅仅将战争看做外部带来的冲击,还试图分析说明朝鲜内部的要素,这种努力可以认为是主体的历史意识的表露。

译:标榜反对事大秩序却反倒对女真族表现出友好的态度,这种立场渊源很深。以主张与清朝积极同盟的《揆园史话》为例,该书主张“说清帝,谈同祖,陈利害,与朝鲜并据辽、满、幽、营之地,北诱野人而为前驱,东联倭而使挠其南鄙,夫然后朝鲜之强可复,而汉之慢可挫矣”。该书虽记载为肃宗朝所撰,但据现在研究指出这是近代炮制的伪书,并且上述内容与日帝为了宣传侵略朝鲜和满洲而树立的“大东亚共荣圈”的逻辑是相通的。

事实上,对朝鲜和韩国近代史观有巨大影响的申采浩在内的多名朝鲜近代民族主义者都将女真(满洲)视作同族,并将清朝看做朝鲜征服中原的历史,所以开始“哈清”。现在韩国甚嚣尘上的在野史学就继承了他们的观点,对于其他韩国人也多少有影响。下面是王元周《韩国人的历史观与中韩关系》:

这种观点到现在都有在野史学的人士宣扬,比如金宪铨编著的《桓国正统史》(有日译版),里面就将金、清列为“北朝”,而高丽和“李氏朝鲜”则列为“南朝”(内容参见:闻得大君加那志:韩国奇书《桓国正统史》

最后列一张韩国在野史学拥趸画的历代君主图(最后部分,前面部分太多辣眼睛的人物),看看把谁画进去了:

暂时抛开在野史学的那些神论不谈,即使正常的观点,对清朝也比较正面,比如堪称文在寅喉舌的《韩民族日报》近日发表的一篇名为《经朝鲜正祖之手流行的清朝“胡猎图”从美国回归》的文章,看看里面是怎么描述清朝的:

很显然,这些话有点肉麻,甚至可以说言过其实。但韩国对所谓北学派,包括被认为“亲清”的昭显世子,都可以说是很正面的评价,这些溢美之词也渗透出韩国人对清朝的好感。

当然,这不是说韩国人普遍都是“清粉”。事实上韩国人不喜欢清朝的大有人在,理由也无非跟讨厌其他中国王朝差不多,都是压迫韩国之类的,我相信韩国人看了三田渡碑不会引以为荣。但相比其他王朝,清朝可以说是比较受韩国人欢迎的了,在在野史学的部分人士加持下,人气应该高于明朝。

PS:下面是韩国史研究者“重忆小窗纱”微博截图,韩国学界开始有人用朝金战争、朝清战争来取代“胡乱”,没准以后会变成标准称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国人对清朝的疏远和不满,并非一日之寒,也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这背后交织着历史的伤痛、文化的隔阂,以及近代以来地缘政治的微妙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历史的积淀,深入韩国的民族情感和历史叙事。首先,得从历史渊源说起。朝鲜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虽然名义上是中国的藩属国,但实际上拥有相当大.............
  • 回答
    韩国将新冠肺炎疫情预警上调至最高级别(“严重”级别),这可不是小事,意味着他们已经把情况视作非常严峻,需要动用最强力度的措施来应对了。这就像是在说:“各位,情况紧急,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丝毫不能懈怠!”这最高级别的预警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疫情的传播范围、规模和潜在的危害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担忧.............
  • 回答
    关于韩国与中国在文化遗产申遗问题上的争议,这是一个涉及文化认同、历史溯源和国际合作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文化的共享性1. 东亚文明的共源性 中韩两国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例如: 儒家思想:孔子及其思想在朝鲜半岛(如高丽王朝)被广泛吸收,成为东亚文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在问中国人为什么爱吃饺子一样,炸鸡在韩国的地位简直是国民级的喜爱,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说韩国人为什么这么钟爱炸鸡,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藏着不少文化、历史和情感的交织。咱们先从炸鸡的起源和发展说起。虽然炸鸡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受欢迎,但韩国炸鸡的独特风味和普及程.............
  • 回答
    在韩国,吃苹果似乎真的比我们想象中要来得讲究些。这并非简单的“吃个水果”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渗透到生活细节中的“精致”,背后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从苹果本身说起。韩国人对农产品的品质追求那是相当高的。他们买苹果,很多时候是冲着“品牌”去的。比如大家熟知的 “Honey Swit”(韩语里发音类似“.............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韩国人能在最近的事件中坚持抵制日货,而有的中国人做不到”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爱国情怀”强弱对比,而是涉及历史记忆、民族认同、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信息传播以及政治因素等复杂交织的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 一、 历史记忆的深刻性与直接.............
  • 回答
    说到韩国人对射箭的热情,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里面有太多值得说道的道道了。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是因为奥运会上屡屡夺冠,然后大家就跟着学。这背后啊,其实是历史、文化、教育,乃至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射箭在韩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你想啊,在古代,弓箭可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体育公平、国际规则以及公众舆论在我们国家和韩国的不同反应,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看看韩国在那次“违背奥运精神”事件中的具体情况。你提到的“韩国人违背奥运精神”,很有可能是在指一些韩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争议性行为,比如: 恶意犯规或不公平竞争: 有时为了取胜,一些运动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和文化交流。简而言之,韩国和越南的名字与中国名字相似,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包括文字、哲学思想和命名习惯。而日本的名字则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更强的本土特色,因此显得与中国名字不太一样。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
  • 回答
    关于“韩国人不喜欢中国菜就会被嘲讽”的说法,以及其中可能包含的详细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韩国人普遍对中国菜的认知和接受度: 高度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中国菜系极其丰富,拥有八大菜系以及无数地方特色菜肴。这本身就意味着口味、烹饪方式、食材的差异巨大。一个韩国人说“不喜欢中国菜”,.............
  • 回答
    韩国人对泡菜的热爱,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这东西在韩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简直就像咱们中国的米饭、面条一样,是根深蒂固的文化符号,更是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要说为什么韩国人这么喜欢吃泡菜,那得从多个角度细细道来,绝对不是一句“好吃”就能概括的。1. 历史的沉淀:从生存必需到文化图腾要追溯.............
  • 回答
    关于“汉服是抄袭韩国的”这种说法,确实在网络上存在,并且常常引发讨论甚至争执。要反驳这种观点,并且让对方“心服口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背后的原因,并用有力的证据和逻辑来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说法并非主流的学术观点,更多的是在网络舆论场上出现的一种情绪化表达或者基于片面信息的误解。对于这种观点.............
  • 回答
    韩国人对泡菜的热爱,那可真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在韩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你总能看见泡菜的身影,它是韩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但另一方面,韩国的癌症发病率确实不低,这让很多人产生疑问:天天吃那么多泡菜,难道不会有问题吗?泡菜:韩国饮食文化的基石首先,我们要明白泡菜在韩国人心中的地位。这不仅仅是.............
  • 回答
    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韩国人的名字翻译成中文时,常常能找到恰当的汉字对应,甚至读音也有些许相似之处?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并非偶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韩国名字的构成方式和历史上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说起。首先,我们要知道,韩国人的名字,尤其是在当代,绝大多数都是汉字词。这意味.............
  • 回答
    关于韩国人爱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陈的高丽参,很多人确实会产生疑问:这么长时间的储存,参的有效成分会不会流失,药效是不是大打折扣了?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它并非简单的“时间越长越好”或者“时间长了就坏了”,这里面涉及到高丽参本身的特性、加工方法以及人们对高丽参功效的理解。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韩国人在公众场合说话声音大这事儿,确实挺多人有这个感觉的。要说为什么,倒也不是一概而论,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原因,而且这种现象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中表现得也会有差异。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尽量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的是,咱们对“声音大”的感受,有时候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文化背景.............
  • 回答
    理解韩国人对中国可能存在的负面情绪,需要我们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去审视,而非简单地归结为“仇恨”。这种情绪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受到多种因素交织影响,并且在不同群体和不同时期会有所差异。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中韩之间漫长的交往史充满了复杂的互动。 古代的宗藩关系与文化影响: 长久.............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你会发现,韩国街头巷尾,电视荧屏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金秀贤”、“朴叙俊”、“宋慧乔”、“李敏镐”之类的,似乎总是在循环出现,让人觉得“怎么又是这两个字”。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捋捋:1. 姓氏的集中度极高,而且就那么几个这是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一些联想。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韩国人没有“偷”清朝的旗装和辫子。首先,得承认,韩国和清朝确实有过那么一段历史交集,尤其是朝鲜王朝时期,算是清朝的藩属国。在这种关系下,文化交流自然是有的,但“偷”这个词,用在这里就有点过了,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记载。咱们先来说说.............
  • 回答
    关于韩国人是否普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尤其是在面对中国人时,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中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个体层面的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历史的投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历史恩怨。自古以来,朝鲜半岛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