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韩国人偷中国文化能申遗成功,而中国阻止不了呢?

回答


关于韩国与中国在文化遗产申遗问题上的争议,这是一个涉及文化认同、历史溯源和国际合作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文化的共享性
1. 东亚文明的共源性
中韩两国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例如:
儒家思想:孔子及其思想在朝鲜半岛(如高丽王朝)被广泛吸收,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
节日习俗: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中韩均有传承,但具体形式和内涵存在差异。
中医与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在韩国发展出“韩医”或“韩方”,但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国《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

2. 文化符号的跨国传播
例如,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源于战国时期屈原传说),但韩国在1960年代通过政府推动将其纳入国家文化遗产体系,并于2005年成功申遗。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剽窃”,而是基于其本土对端午节的特殊诠释和长期实践。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申遗标准
1. 申遗的核心要求
UNESCO要求文化遗产需满足以下条件:
代表性:体现人类创造力或文化多样性。
真实性:保留历史原貌和核心价值。
完整性:完整保存相关元素及传承体系。

2. 韩国申请的策略
韩国在申遗过程中强调其本土化实践,例如:
端午祭(江陵端午祭):虽源于中国端午节,但韩国将其发展为融合巫术、祭祀、舞蹈等仪式的文化活动,被认定为独特的“活态文化遗产”。
泡菜文化:韩国的泡菜制作技艺在2013年申遗成功,强调其与韩式饮食文化的联系。

3. 中国的应对
中国在部分项目上也采取主动申遗策略(如二十四节气、藏医药),并通过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强化自身文化叙事。例如:
对“端午节”争议,中国学者主张其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全球化的文化共享。



三、中韩文化遗产竞争的深层原因
1. 民族认同与国家形象
文化遗产申遗常被赋予政治象征意义,成为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工具。韩国在20世纪后半叶通过“文化立国”战略强化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

2. 历史叙事的差异
韩国部分学者主张“东亚文明共同体”,强调自身文化独立性;而中国则更倾向于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历史观。
例如,韩方曾提出“朝鲜半岛是汉字文化圈起源地”的说法,引发中方争议。

3. 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韩国通过申遗向西方世界输出其文化价值,而中国则需平衡全球化的文化共享与本土保护需求。



四、为何中国未能阻止韩国申遗?
1. 国际规则的客观性
UNSECO的申遗评审以“文化真实性”和“跨国影响”为依据,而非简单的“归属权”。例如:
端午节虽起源于中国,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认定为独立的文化实践。
韩国在申遗过程中提供了详实的文献、考古证据和传承体系,符合评审标准。

2. 中国的被动应对
早期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足,未及时将相关项目列入国家申遗计划。
在部分争议中缺乏有效的国际舆论引导(如韩国申请“韩医”时,中国尚未充分介入)。

3. 文化多样性的包容性
UNESCO鼓励多元文化的共存。例如:
2015年,“中医针灸”与韩国的“韩医”并列申遗项目,体现了对不同文化路径的认可。
中方在部分领域选择合作而非对抗(如共同申报“丝绸之路”项目)。



五、中国的反制与应对策略
1. 主动申遗与学术研究
中国已成功申遗多个项目(如二十四节气、藏医药),并通过《世界记忆名录》等机制强化文化话语权。
学界持续开展中韩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强调历史渊源的双向性。

2. 国际合作与对话
中方主张“文化遗产共享”理念,在申遗过程中呼吁尊重文化多样性。
例如,2015年中韩就“中医针灸”与“韩医”的争议达成共识,认为二者皆源于中华文化体系,并推动国际社会承认其共同性。

3. 政策调整
中国近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重视活态传承。
在申遗项目选择上更注重系统性和代表性(如“二十四节气”项目整合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六、争议的本质:文化主权与历史叙述
1. 文化所有权的模糊性
许多文化遗产具有跨文化传播特征,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国家。例如:
佛教自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后,在韩国发展出独特的“韩佛”体系。
韩国的“韩文”虽受汉字影响,但其书写系统与中文有本质区别。

2. 历史叙述的竞争
中韩争议常源于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例如:
中国认为韩方申遗是“文化挪用”,而韩国则强调本土化发展。
部分学者主张以“文化共生”视角看待遗产问题,而非零和博弈。



七、结论:复杂性与全球化的必然
1. 文化遗产的全球化特征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是常态。韩国申遗的成功反映了东亚文化圈的历史互动,而非单纯的“剽窃”。

2. 中国的应对策略需平衡保护与开放
既要坚定维护自身文化主权,也要在国际交流中展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通过学术研究、国际合作和政策调整,构建更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3. 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对多元文化认知的加深,中韩可能在部分领域达成共识(如共同申遗“东亚佛教”或“儒家思想”)。同时,中国需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话语权。



附:关键案例对比
| 项目 | 中国主张 | 韩国主张 | UNSECO认定 |
|||||
| 端午节 | 源于屈原传说,中国传统文化核心 | 江陵端午祭(融合巫术、祭祀等) | 韩国申遗成功(2005年) |
| 中医针灸 | 《黄帝内经》等典籍为源头 | 韩方强调本土化发展 | 中国(2010年)、韩国(2019年)分别申遗 |
| 茶文化 | 源自中国,影响东亚 | 韩国茶礼与仪式 | 中韩均有代表性项目 |



总之,中韩文化遗产争议并非简单的“偷窃”或“被阻止”,而是历史、政治和国际规则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文化对话以及对全球化的理性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绝大部分的人反韩都反傻了。自媒体说啥就信啥,知乎粉红喷啥你们就信啥。

首先要明确的知道什么叫文化遗产,怎么申请如何申请,而且有评判文化遗产的委员会,我国也是文化遗产评委会的一员。

这里我要告诉你,在韩国申请端午这类文化遗产的时候,从出处到现代端午祭的活动内容和习俗都说的明明白白的,最后评判委员会一致通过才可以成功申遗,我国也是赞成的,这就说明人家这个节日从头到尾就没有问题,而且端午祭除了日期和端午两个字,别的习俗和我们端午节八竿子都打不着,甚至你大街上随便拉个韩国人问他谁是屈原,我保证99%的人一头问号。

只是自媒体一句韩国人又开始偷节日然后各路粉红为表爱国之心,不分青红皂白血喷人家就是爱国了吗?可有几个人知道我们端午节其实也一样申遗了,因为他们不在乎。他们要的是挑起事端然后有自己的发泄口往死里喷而已,他们也不在乎我们自己的端午节申遗成功没有,甚至可能都在期望不成功,这就让他们有了借口接着喷,凸显自己多爱国。

这帮人没组织我是不信的,你跟他理论他跟你摆证据,你反驳了证据他说你是韩国人,你证明了自己不是韩国人,他说你是跪着的。反正怎么样都是就是他有理,说不明白了就删你评论,不明所以的人以为他的理论让人无话可说,其实不和他意的评论都让他删了且设置不让你回复而已。反而和我们有过真正国仇的日本,这几年辱华新闻海了去了,国内一点小风浪都没有,钓鱼岛的时候互联网没这么发达,大家还知道组团上街抗议呢,这几年反而转头就忘了,把劲儿都留在喷韩国上使了。谁是后面的推手在转移注意力为啥就没人想想?中韩闹翻谁得益?

这几年我们国家这边疯狂的攻击韩国,反韩就莫名其妙的成了ZZ正确。有事儿组团喷,没事儿造谣也要组团喷,韩国有万般不好,但绝对不是这帮人嘴里的这个程度。天天说要有大国风范,反对歧视人人平等,然而自媒体和评论区各种小西八,高丽棒子随口就来,不知道我们国家有朝鲜族吗?高丽棒子同样是侮辱朝鲜民族的词汇,还真就是气急了连自己人都骂?

真的适可而止吧,这事凸显不出来你们的爱国心,反而让不怀好意的外国人翻译出去放到外网是很丢人的。本身这几年对华就不是很友好,到时候把这个翻译出去外国人都以为中国人的传统艺能是花式无脑喷人怎么办?就不怕给欧美造成刻板印象?多用脑多思考,不懂的不了解的,可以问可以学可以查,都2022年了,真的,别再丢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