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朝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这是清朝的治理失败导致的吗?

回答
要回答“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是否是清朝治理失败导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时期地梳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增长、农业技术、土地制度、气候变化、对外战争、政治稳定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简单地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差异归咎于“清朝治理失败”,可能过于片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精确到“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数据,尤其是在古代,是极其难以获得的,很多都是学界基于现有史料进行的推测和估算。 因此,我们的讨论更多的是基于相对的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而非精确的数字对比。

一、 历史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趋势的初步梳理(基于现有学界普遍认知)

1. 秦汉时期: 这是一个农业发展的基础时期。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有显著提升。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业,特别是“休养生息”政策,使得人口大幅增长,粮食产量也随之提高。虽然有过动荡,但总体而言,汉代的农业生产力是相对发达的。人口基数相对较低,人均占有量可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2. 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有“占田制”、“荫户制”等土地制度的出现,试图稳定农业生产,但战争的频繁导致人口锐减和生产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很可能出现下降。

3. 隋唐时期: 隋朝在统一后,也重视农业发展,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唐朝更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黄金时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后来的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人口的再次大幅增长,但农业技术和灌溉系统的完善,也使得粮食总产量大幅提升。唐代人均粮食占有量普遍被认为处于较高水平。

4. 宋辽金元时期:
宋朝: 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占城稻的推广、水稻育种技术(包括早熟稻)、农具的改进(如曲辕犁、水力鼓风等)以及水利灌溉系统的普及。商业发达,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人口也大幅增长,特别是北宋时期。尽管宋朝在军事上面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压力,但其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南方,是极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很可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甚至比唐朝某些时期更高。
辽、金、元: 这些王朝的统治重心和经济基础与宋朝有所不同。辽、金以游牧经济为基础,但后期也积极发展农业。元朝统一中国,其经济政策和农业发展策略与中原王朝有差异,早期统治的动荡和对农民的压榨,以及对土地的粗放利用,可能对人均粮食占有量产生负面影响。但元朝也鼓励耕种,开垦荒地,尤其在南方,经济作物种植也得到发展。

5. 明朝: 明朝初期,经过元末的战乱,经济有所恢复。明中后期,美洲作物的传入(如玉米、番薯、土豆),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也使得在瘠薄土地上种植粮食成为可能,这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粮食供应的压力。人口在明朝后期也出现爆炸式增长。虽然也面临着土地兼并、赋税过重、农民起义等问题,但总体上,明朝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尤其是在后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作物的推广。

6. 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经历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康乾盛世时期,人口从1.5亿增长到4亿以上。尽管清朝在农业技术上没有出现像宋朝那样颠覆性的突破,但依然有继承和发展,例如对水利的投入、农具的改进,以及新作物的进一步推广(如红薯、玉米在北方地区的普及)。清朝统治者也重视农业,有“重农固本”的理念。

二、 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前朝的几个可能原因分析:

如果学界普遍认为清朝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某些前朝(特别是宋朝和明朝中后期),这并非仅仅是“治理失败”可以简单概括的。以下是几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1. 人口增长的压力: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清朝,特别是康雍乾盛世,人口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农业生产力在提高,但增长的速度很可能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当人口基数变得极其庞大时,即使总粮食产量非常高,人均占有量也可能显得不足。

2. 农业技术进步的瓶颈:
与宋朝相比: 宋朝在水稻种植(占城稻、育种)、农具(水力机械)和耕作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飞跃。清朝在农业技术的创新方面,相较于宋朝,显得缺乏“颠覆性”的进步。清朝的农业更多的是在前朝技术基础上的继承和渐进式改进,特别是新作物的推广,虽然重要,但其增产效果的边际效应可能不如宋朝那样在早期那么显著。
与明朝后期相比: 明朝后期新作物的引进(虽然也在清朝继续推广)已经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基础。清朝新作物的进一步普及,确实也提高了整体粮食产量,但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增长,其效果可能被稀释。

3. 土地制度的问题:
土地兼并: 尽管清朝统治者有约束土地兼并的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其生产积极性和粮食占有量受到限制。官僚地主阶层占据大量土地,其生产往往是为了自用或部分市场,对整体粮食产量的贡献可能不如个体自耕农。
垦荒的极限: 尽管清朝鼓励垦荒,但适合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边际土地的开垦也意味着投入的劳动和资源的回报率在下降。

4.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小冰期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时期,特别是明末清初,受到了“小冰期”的影响,气候波动加剧,导致旱涝灾害频发。这直接影响了粮食产量。即使清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但如果灾害频繁且规模大,对人均粮食占有量依然会造成压力。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 任何朝代都会遭受自然灾害,但这是否在清朝时期特别严重,需要更细致的比较。

5. 财政和经济政策的压力:
赋税制度: 清朝虽然实行了“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部分农民的负担,但其赋税体系依然存在问题。战争、皇室开销、官僚体系的庞大,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收入,这无疑会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的余粮带来压力。
经济作物种植的挤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可能出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挤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情况,尽管这在总体粮食生产中占多大比例,需要具体分析。

6. “治理失败”的体现(而非治理的全部):
未能及时有效应对人口激增: 清朝在面对如此迅猛的人口增长时,其农业政策和制度未能提供更强的支撑,未能有效平衡人口与资源的关系。这可以说是治理上的一个短板。
土地兼并的控制不力: 尽管有法律条文,但执行和监管的力度可能不足,导致土地集中,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粮食分配的不均。
应对区域性灾害的策略: 如果说清朝在应对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粮食危机时,其应对速度、规模和有效性不如一些前朝,这也可以算作是治理的不足。

三、 为什么简单归结为“治理失败”可能不全面?

1. 与其他历史时期共性问题: 土地兼并、自然灾害、赋税压力等问题,在秦汉、唐宋、明朝等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将这些问题简单归咎于清朝独有的“治理失败”,忽视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普遍性。
2. 新形势下的挑战: 清朝面临的人口增长规模是空前的,这本身就是对任何治理体系的巨大挑战。一个前所未有的人口规模,对资源、生产、分配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 农业技术的局限: 在没有更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如化肥、现代育种技术)的时代,农业产量的提升是受到自然条件、土地肥力、气候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即使是再好的治理,也难以凭空创造出无限的粮食。
4. “人均”的复杂性: 人均粮食占有量不仅仅是总产量除以总人口,它还涉及到粮食的分配、储存、运输以及消费结构。即使粮食总产量够,但如果分配不均,或者大量粮食用于其他用途(如酿酒、饲料),或者储存损耗过大,也会影响实际人均占有量。

结论:

如果说清朝的人均粮食占有量确实普遍低于宋朝和明朝后期(这一点在学界需要更具体的证据支持,尤其要小心不同时期计算口径的差异),那么这很可能是一个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治理上的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更不能简单地用“治理失败”一概而论。

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对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是任何一个时期的治理都难以轻易克服的挑战。同时,农业技术进步的瓶颈、土地制度的演变、气候因素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更准确地说,清朝的治理在应对高速人口增长、缓解资源压力方面,可能存在其局限性,未能像某些前朝那样,在特定时期内实现更高的人均占有水平。 这是一种相对性的评价,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治理体系的适应能力和政策的有效性。将此归结为“治理失败”,则可能忽略了其背后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原因。

因此,与其说“治理失败”,不如说清朝的治理在面对空前的人口压力和渐进式农业发展模式下,未能有效地突破资源瓶颈,从而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未能维持在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这是一种在复杂历史变量中的动态博弈,而非简单的成败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张表怎么看起来像是吴慧的那张?

他写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看着玩玩就行,可信度约等于0,毕竟很多历史学家成天就会泡在典籍里,本人则和当年书写典籍的文官一样对种地要多少人,地里能产多少粮和人要吃多少饭一窍不通,搞出来的数据离谱到只能当笑话看。

50年代的统计,华北一亩熟地在正常年景精耕细作,产量是稻200或麦100(市斤),小米则不到100,因为需要轮作所以平均能算150,丰年加两成荒年减一半,华南略高,200~250。达到这种产量需要的劳动强度使一名壮劳力只能种3亩地,如果能接受产量下降20~40%,则一人可耕种4~6亩地。从表里的数据看中国古代显然存在已经灭绝的天顶星作物。

包含饲料粮在内,人均粮食占有量350斤即满足基本温饱,400斤满足营养均衡,700斤满足粮食安全,800~900就是现代中国水平,要表里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真的,那农民起义显然是吃饱了撑的。

user avatar

又是人均,我和马云一平均我也是亿万富翁了。。。请问秦朝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多少人口?清朝康熙在位时间多少人口?我最讨厌的就是平均算法。分东西可以平均,统计里少平均吧

user avatar

光宋辽元金四个朝代一同占用一个栏位这一点这论文写的在我导师那都过不去

就这种档次数据能拿上来掰扯 谁拿上来谁是中专生 本科毕业都是捡的

user avatar

清末化肥进入中国前,粮食亩产的巅峰是唐初。这不是人为原因,而是气候和水土流失的幅度产生的粮食产量增加和下降。

举个例子,唐初年时候,竹林的甚至可以在延安路一代成活,黄河冬季的结冰期只有现在的一半。

同样的,400毫米降水量分界线也不是现在的位置,而是大规模北移动两百多公里。

另外,唐朝的人口巅峰是八千万,清末是四点五亿。

user avatar

谢邀,先不说什么古代粮食问题,我列组数据

年度 粮食产量(万吨) 人口(万人) 人均粮食(公斤/人)
  1949 11318         54167     208.9464065
  1950 13213         55196     239.3832886
  1951 14369         56300     255.2220249
  1952 16392         57482     285.1675307
  1953 16683         58796     283.7437921
  1954 16952         60266     281.2862974
  1955 18394         61465     299.2597413
  1956 19275         62828     306.7899663
  1957 19505         64653     301.68747
  1958 19765         65994     299.496924
  1959 16968         67207     252.4737007
  1960 14385         66207     217.273098
  1961 13650         65859     207.2609666
  1962 15441         67295     229.452411
  1963 17000         69172     245.764182
  1964 18750         70499     265.9612193
  1965 19453         72538     268.1766798
  1966 21400         74542     287.0864747
  1967 21782         76368     285.2241777
  1968 20906         78534     266.2031731
  1969 21097         80671     261.5190093
  1970 23996         82992     289.1363023
  1971 25014         85229     293.4916519
  1972 24048         87177     275.8525758
  1973 26494         89211     296.981314
  1974 27527         90859     302.9639331
  1975 28452         92420     307.8554425
  1976 28631         93717     305.504871
  1977 28273         94974     297.6919999
  1978 30477         96259     316.6145503
  1979 33212         97542     340.4892252
  1980 32056         98705     324.765716
  1981 32502         100072     324.786154
  1982 35450         101654     348.7319732
  1983 38728         103008     375.9707984
  1984 40731         104357     390.3044357
  1985 37911         105851     358.1543868
  1986 39151         107507     364.1716353
  1987 40473         109300     370.2927722
  1988 39404         111026     354.9078594
  1989 40755         112704     361.6109455
  1990 44624         114333     390.298514
  1991 43529         115823     375.8234548
  1992 44266         117171     377.7897261
  1993 45649         118517     385.1683725
  1994 44510         119850     371.3808928
  1995 46662         121121     385.2511125
  1996 50454         122389     412.2429303
  1997 49417         123626     399.7298303
  1998 51230         124761     410.6251152
  1999 50839         125786     404.1705754
  2000 46218         126743     364.6591922
  2001 45262         127627     354.6428264
  2002 45711         128453     355.8577846
  2003 43067         129227     333.2662679
  2004 46947         129988     361.1641075
  2005 48401         130756     370.1627459
  2006 49746         131448     378.4462297
  2007 50150         132129     379.5533153
  2008 52850         132802     397.9608741


这是建国后的粮食产量,我顺手截下来了

我研究了一下问题描述的图表,再看建国后的人均粮食产量

我惊奇的发现79年之前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低于大清国,甚至有些年份比大清国低几百斤

提问者的提问是“为什么清朝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这是清朝的治理失败导致的吗?”

我是不是也可以提问“为什么前三十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大清国,这是前三十年的治理失败导致的吗?”

你以为我在黑前三十年?这次我还真不是,毕竟古代王朝的人均粮食产量哪怕有现代先进农业科技加持的21年我国都没有超过,不得不怀疑图表真实性,知乎传统是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所以题主能不能告诉我题目中的数据来源?

是知网论文还是哪本书的数据整理出来的图表?

验证了图表真实性咱们再来讨论为什么

如果没有数据支撑,这种图表会使用Excel的就能随便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是否是清朝治理失败导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时期地梳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增长、农业技术、土地制度、气候变化、对外战争、政治稳定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简单地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差异归咎于“清朝治理失败.............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人们对清朝的负面评价似乎比元朝更为普遍,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交织。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叙事者的立场而摇摆。元朝,作为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异族统治”。这种“异族”的标签,在后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问到了很多喜欢历史、特别是清朝历史的朋友们的心坎里。咱们聊聊为什么喜欢清朝的人,现在不留辫子。首先得弄明白,辫子这玩意儿,它不是你想留就能留的,也不是想不留就不留的。它背后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和约定俗成了。辫子的由来与强制性咱们得回到清朝刚建立那会儿。话说,满族人入关建立清朝.............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像一旦有人对清朝的某些方面表现出不认同,立马就会被打上“明粉”的标签,而且这个标签似乎还挺好用的,能一下子把对方定性,好像就不用再细究他具体反对的是什么了。要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它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历史观点,还有更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话语体系。首先,历史.............
  • 回答
    关于“骂清朝的人都是皇汉”这种说法,其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复杂的社会心理和历史认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层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问题,而是牵涉到群体认同、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维度。一、 “皇汉”概念的模糊与标签化首先要明确的是,“皇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负.............
  • 回答
    用户提到的“清朝人长得丑”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历史、摄影技术、审美标准、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照片的局限性1. 摄影技术的不成熟 清朝末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尚未达到现代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曝光不足:早期相机对焦不准,拍.............
  • 回答
    “汉人的屈辱史”与“称赞元清”之间的矛盾,确实是许多人在回顾中国历史时会产生的疑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过于简化的标签,从更宏观、更复杂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和朝代。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纯粹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和统治,对于当时的汉族而言,确实带来过深刻的压迫和屈.............
  • 回答
    清朝时期人口的迅猛增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及技术背景下来审视。首先,不得不提的是 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长期的和平局面。从清朝建立之初,尽管经历了三藩之乱等内部动荡,但总体而言,到了康雍乾盛世,天下迎来了数百年未有的.............
  • 回答
    提起清朝,很多人脑海里跳出来的可能是落后、腐败、屈辱,甚至是“鞑虏”。这种负面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复杂观感。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还得把那些写在教科书里的、藏在老百姓心里的,以及一些历史学者提出的观点,都摊开来聊聊。首先,王朝末期的形象太过鲜明,遮蔽了前期的光辉.............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对国家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日本抱有好感,却对清朝深恶痛绝,甚至视之为国耻?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喜恶之分,而是源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历史伤.............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清朝的看法,并且也观察到身边的朋友们似乎对这个朝代并没有多少好感。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 历史叙事的影响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历史教育,或者通过影视剧、小说等渠道了解到的清朝,往往是被“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对历史的复杂情感。要说“清朝粉丝”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笼统,因为人们喜欢一个朝代,往往是出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原因,而且对清朝的看法本身就很多元,并非所有人都是无条件拥趸。不过,我们可以聊聊为什么在当下,清朝会吸引到这么多人关注,甚至有人对其怀有特殊的喜爱之情。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一些联想。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韩国人没有“偷”清朝的旗装和辫子。首先,得承认,韩国和清朝确实有过那么一段历史交集,尤其是朝鲜王朝时期,算是清朝的藩属国。在这种关系下,文化交流自然是有的,但“偷”这个词,用在这里就有点过了,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记载。咱们先来说说.............
  • 回答
    咱们聊聊,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管清朝皇帝叫“爷”?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这里面有历史、有文化,更有咱们老百姓的一种情感投射。首先,得从清朝皇帝的身份说起。他们可不是一般的亲王、郡王,而是“天子”,是九五之尊,是整个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按理说,咱们应该尊称人家“皇上”、“陛下”。可“爷.............
  • 回答
    在网上探讨清朝历史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评论将对清朝的批判延伸至对满族的侮辱。这种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情感、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网络语境的特点。首先,历史本身留下的复杂印记是根源。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服饰”定义的讨论核心。如果满族人是中国人,那么基于满族服饰的清朝服饰为何不能算中国传统服饰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满族人当然是中国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的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统治了广袤的中国疆域,将中.............
  • 回答
    有些人喜欢清朝,这并不奇怪。历史是个庞杂的万花筒,每个人都会被其中不同的侧面所吸引。对于一个“正常学过高中历史的人”来说,他们对清朝的看法,尤其是“喜欢”与否,则要复杂得多,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如何学习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清朝?这里说的“喜欢”,不一定是全盘接受,或者认为清朝就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理解、民族认同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复杂维度,其背后蕴含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矛盾和思考。要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反对清朝又想要收复清朝扩张的领土”,我们需要将视线拉回到历史现场,并结合当下的语境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反对清朝?—— 历史的伤痕与民族叙事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上对清朝的“.............
  • 回答
    雍正皇帝被许多人誉为清朝最出色的君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对清朝的政治、经济、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他的统治时间不算长,但其留下的政绩却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在政治层面,雍正皇帝最显著的贡献在于强化了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叙事中一个复杂且常被误读的层面。要理解为何汉族为主的中国人对清朝(一个由满族建立的王朝)普遍没有“被奴役”的厌恶情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历史叙事的演变与“正统”观念: “改朝换代”的认知: 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中,“改朝换代”是常态。每一次王朝更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