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原因就是制度改革。
战国以来到汉初的制度和春秋及以前的时代相比变化很大。在经济层面上,战国至汉初完全废除了春秋时代尚存的城邦经济。这个改变我们可以参考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废除封建领主制改为自由市场的变革。二者有一定相似性。自由主义是东西方这两个时代的核心要义。他们的目标也几乎完全一致,都对准了封建领主制。
在治理体系上,战国以来逐渐削弱和废除了贵族官僚体系,雇佣官僚制度日益成为最主要的官僚体系。曾经遍及华夏的世官制在全社会被废除,夸大一点说,仅仅保留下来了君主这一个世袭岗位。
在选拔人才的机制上,贵族群体内部瓜分的家族制度被冲破,新的机制没有彻底形成之前,暂时流行的是门客举荐制度。锥处囊中,毛遂自荐,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
在知识体系上,贵族垄断知识的情况迅速被打破,无论是法律知识还是历史知识还是制度运行知识都在迅速向社会扩展。发展到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贵族保守派都不得不发挥自己垄断知识的阶级优势,下场与泥腿子争夺教育主导权。
这样一来,经济基础在急剧改变,上层建筑也在急剧改变。
在这个急剧改变的过程中,最先崛起的国家是魏国。作为晋国曾经的执政,接收了大量晋国政治资源的魏国,邀请了大量的学者来讲学。但是魏国试图将这种讲学活动局限在贵族领域。可以说,魏国的贵族公子接受到了大量的革命教育,一种类似于沙皇俄国的贵族知识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因此积极领导革命的奇怪现象在魏国有了发展基础。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压制和驱逐吴起的政治斗争。吴起跑到楚国,并死在楚国,促进了楚国的进一步发展。在战国时代,魏国不断发生这种事情。大量的魏国人才不断流失。商鞅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开了魏国。
齐国在这个时期建立稷下学宫,吸引人才聚集。并且齐国的确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十分强大,先后攻灭了燕国和宋国,但是都没有能够巩固。
相比之下,秦国的进展相对齐国要缓慢一些,但却更加巩固一些。这和秦国的地理优势有很大关联。也和商鞅的改革也有很大关系。
地理优势在商鞅改革以前也是有的,但是那个时候的秦国却被魏国压迫。我们现在觉得秦国的都城在咸阳,在现在西安边上,但是吴起在的时候,秦国的都城在雍城,在现在的宝鸡。得等到秦献公立志要收复西河的时候,才会迁都到栎阳。而这个志向一直到秦惠文王才实现。期间秦孝公和商鞅跟魏国进行了多次激战。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大,然后秦国的强大才有了秦国对巴蜀的吞并和对西河地区的收复、占领。
如果没有制度的强大,秦国就无法扩张。如果没有土地的扩张,那么秦国也就无力承受接下来漫长的战国消耗战。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
1、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别的国家进攻秦国不容易,秦国出关后进攻别的国家很容易。
秦国天然处于不败之地。
2、秦国较早推行法家,法律体系较为完善,而且实行得比较严格、有威信。
其中规定可以用 军功 免税和获得土地,并且可以保留战利品。
这相当于国家性质出去抢劫,抢劫的对象就是其他六国。
士兵为了获得更多战利品,作战勇敢。
3、秦国大兴水利,吸引了大量六国人口前来务工。
秦国规定六国来的人,只要立下战功,也可以成为和本地人一样的秦国人。
所以,这些务工人员很多就加入了秦军,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军事能力。
当然,这些也是建立在关中平原的产出能够支撑起那么多人口的基础上。
4、秦国较早实行郡县制。
分派能力较强、军功较大的人出任地方长官。
而不是像其他六国一样,通常由姻亲的王侯、世袭、分封的大臣之类的去出任地方长官。
这样的话,就充分调动了底层的军官的积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