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商鞅变法的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

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秦国地处关中地区,四面环山,沃野千里,土地肥沃。这种“沃野千里,带山控河”的地理环境,使得秦国拥有天然的防御屏障,不易受到外敌的侵扰。这为秦国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内政改革和军事扩张。
长期面临生存危机: 相较于中原诸侯国,秦国在早期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文化上被视为“戎狄”,与中原文明存在一定的隔阂。为了生存和发展,秦国不得不面对来自东面强大的晋国(后来的三家分国)以及其他戎狄部落的威胁。这种外部的生存压力,迫使秦国必须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在诸侯争霸中立足。生存的压力成为了秦国不断改革和图强的强大动力。

2. 商鞅变法的奠基性作用(并非被夸大):

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最终统一中国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其作用绝非被夸大,而是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其核心内容和作用体现在:

强化君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将全国划分为郡和县,由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奖励耕战,抑制商业: 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并以军功作为土地和爵位的依据。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兵源。同时,抑制了商业的发展,避免了财富过于集中在商人手中,不利于君主控制。
废井田、开阡陌: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进一步刺激了土地的开垦和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建立严密的法制体系,赏罚分明:
“明法令”: 颁布了明确的法律条文,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尽管实际执行中存在等级差异)。
“重赏罚”: 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立有军功就能获得高官厚禄;反之,则严惩不贷。这种赏罚分明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将士们的进取心。

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打破贵族垄断:
军功爵制: 这是商鞅变法中最具革命性的举措。打破了传统的血缘和世袭制度,允许普通人通过军功获得爵位和土地。这为秦国吸引了大量有才能的士人和士兵,尤其是平民百姓,他们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农业生产的鼓励: 鼓励垦荒,发展农业,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虽然这一举措在商鞅变法后才逐步完善,但变法为统一的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商业和农业的交流,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商鞅变法作用是否被夸大?

我认为商鞅变法的真实作用并没有被夸大,反而可以说是被低估了其深刻性和颠覆性。 尽管史书中对商鞅变法的赞扬溢于言表,但其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被低估之处:
思想上的颠覆: 商鞅变法不仅仅是制度的改革,更是对旧有思想观念的冲击。它建立了一种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特别是军功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和进取精神。
人才的吸纳与凝聚: 军功爵制使得秦国能够突破血缘和地域的限制,吸引和凝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曾经的敌人中的优秀人才,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长期效应: 商鞅变法所建立的制度,在秦国之后数百年间,特别是秦统一之后,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制度的雏形都在商鞅变法中得以确立,为后续的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能被“夸大”的误解:
残酷性: 变法推行的过程确实非常严酷,甚至可以说是残酷无情。例如“连坐法”、“严刑峻法”等,对人性有一定的压制。但这种严酷性也是在当时战国时期,为了国家生存和强大所采取的非常手段。
非秦国独有: 一些学者认为,某些变法措施,如奖励耕战,在中原诸侯国也有类似的做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商鞅变法的独创性被夸大,而是商鞅将这些措施系统化、制度化,并且以一种更加激进和彻底的方式推行,其整合和规模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3. 军事制度和战略优势:

高度军事化的社会: 商鞅变法以“耕战”为国策,使得秦国的社会高度军事化。男子皆兵,武器精良,训练有素,并且拥有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
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战术: 秦军在作战中注重整体配合,步兵、车兵、弓弩兵的协同作战能力极强。同时,秦国善于运用攻城战术,能够有效克服敌国的城防。
强大的军事将领: 秦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如白起、王翦等,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为秦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4. 领导者的决心与智慧:

秦孝公的坚定支持: 秦孝公是商鞅变法的关键支持者。他敢于启用商鞅这样激进的改革家,并且坚定不移地推行变法,即使在面临阻力时也毫不动摇。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继承了秦国强大的国力,并且具有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他审时度势,运用各种策略,包括分化瓦解六国,拉拢和争取人心,最终成功地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5. 外部因素的配合:

六国的分裂和衰弱: 战国时期,各国虽然都在变法图强,但彼此之间互相攻伐,内耗严重。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弱和弊病,无法形成合力对抗强大的秦国。例如,韩国的政治腐败,赵国的军事冒进,楚国的国力衰退等等。
地缘政治的优势: 秦国地处西方,虽然早期被排斥在中原诸侯的圈子外,但也因此能够避开中原各国频繁的政治斗争和战乱,从容发展。当秦国实力强大后,其地缘位置也使其能够从西面向东推进,逐步蚕食六国。

总结: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是地理优势、商鞅变法奠定的强大国力、高度军事化的社会、优秀的军事人才、领导者的决心与智慧以及六国的分裂衰弱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商鞅变法的作用,我认为是奠基性的、革命性的,其真实作用绝不被夸大,反而深刻地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其从一个边陲小国崛起为强大的统一帝国。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调整,更是一种制度创新和社会动员,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最核心的驱动力。可以说,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后来的秦国,更谈不上统一中国。当然,其他因素也同样重要,但商鞅变法是那个时代,秦国能够脱颖而出的最关键的“秘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就是制度改革。

战国以来到汉初的制度和春秋及以前的时代相比变化很大。在经济层面上,战国至汉初完全废除了春秋时代尚存的城邦经济。这个改变我们可以参考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废除封建领主制改为自由市场的变革。二者有一定相似性。自由主义是东西方这两个时代的核心要义。他们的目标也几乎完全一致,都对准了封建领主制。

在治理体系上,战国以来逐渐削弱和废除了贵族官僚体系,雇佣官僚制度日益成为最主要的官僚体系。曾经遍及华夏的世官制在全社会被废除,夸大一点说,仅仅保留下来了君主这一个世袭岗位。

在选拔人才的机制上,贵族群体内部瓜分的家族制度被冲破,新的机制没有彻底形成之前,暂时流行的是门客举荐制度。锥处囊中,毛遂自荐,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

在知识体系上,贵族垄断知识的情况迅速被打破,无论是法律知识还是历史知识还是制度运行知识都在迅速向社会扩展。发展到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贵族保守派都不得不发挥自己垄断知识的阶级优势,下场与泥腿子争夺教育主导权。

这样一来,经济基础在急剧改变,上层建筑也在急剧改变。

在这个急剧改变的过程中,最先崛起的国家是魏国。作为晋国曾经的执政,接收了大量晋国政治资源的魏国,邀请了大量的学者来讲学。但是魏国试图将这种讲学活动局限在贵族领域。可以说,魏国的贵族公子接受到了大量的革命教育,一种类似于沙皇俄国的贵族知识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因此积极领导革命的奇怪现象在魏国有了发展基础。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压制和驱逐吴起的政治斗争。吴起跑到楚国,并死在楚国,促进了楚国的进一步发展。在战国时代,魏国不断发生这种事情。大量的魏国人才不断流失。商鞅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开了魏国。

齐国在这个时期建立稷下学宫,吸引人才聚集。并且齐国的确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十分强大,先后攻灭了燕国和宋国,但是都没有能够巩固。

相比之下,秦国的进展相对齐国要缓慢一些,但却更加巩固一些。这和秦国的地理优势有很大关联。也和商鞅的改革也有很大关系。

地理优势在商鞅改革以前也是有的,但是那个时候的秦国却被魏国压迫。我们现在觉得秦国的都城在咸阳,在现在西安边上,但是吴起在的时候,秦国的都城在雍城,在现在的宝鸡。得等到秦献公立志要收复西河的时候,才会迁都到栎阳。而这个志向一直到秦惠文王才实现。期间秦孝公和商鞅跟魏国进行了多次激战。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大,然后秦国的强大才有了秦国对巴蜀的吞并和对西河地区的收复、占领。

如果没有制度的强大,秦国就无法扩张。如果没有土地的扩张,那么秦国也就无力承受接下来漫长的战国消耗战。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

user avatar

1、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别的国家进攻秦国不容易,秦国出关后进攻别的国家很容易。

秦国天然处于不败之地。

2、秦国较早推行法家,法律体系较为完善,而且实行得比较严格、有威信。

其中规定可以用 军功 免税和获得土地,并且可以保留战利品。

这相当于国家性质出去抢劫,抢劫的对象就是其他六国。

士兵为了获得更多战利品,作战勇敢。

3、秦国大兴水利,吸引了大量六国人口前来务工。

秦国规定六国来的人,只要立下战功,也可以成为和本地人一样的秦国人。

所以,这些务工人员很多就加入了秦军,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军事能力。

当然,这些也是建立在关中平原的产出能够支撑起那么多人口的基础上。

4、秦国较早实行郡县制。

分派能力较强、军功较大的人出任地方长官。

而不是像其他六国一样,通常由姻亲的王侯、世袭、分封的大臣之类的去出任地方长官。

这样的话,就充分调动了底层的军官的积极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
  • 回答
    .......
  • 回答
    秦国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战略、制度、人才以及历史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征程,是秦人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和牺牲的伟大篇章。要详尽地讲述秦国统一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变法图强,奠定坚实国力基础:秦国崛起于西戎之地,在春秋时期一度备受中原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如果秦国没有灭周,而嬴政选择以“尊周”为名统一六国,那么周天子是否真能“万世一系”传承至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环节:一、 秦国“不灭周”的可能性与嬴政的策略首先,秦国为何要灭周?周朝自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已经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把当今世界格局想象成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而将美国比作秦国,中国比作齐国,这种类比在很多方面都说得通,但也有些地方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秦国)的“强大”与“革新”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末期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核心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高效的政治体制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学.............
  • 回答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重塑了秦国的面貌,更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变法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严苛乃至严酷的措施,至今仍引人深思。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秦国能够忍受这些严苛的政策,并且持续多年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被压迫”或“被欺骗”,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打败六国,统一中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秦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一、 政治制度的革新与高效: 商鞅变法是核心驱动力: 这是秦国能够脱颖而出的最根本原因。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图强,但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 奖励耕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国时期赵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长立幼,而是继续由他的长子赵章继承王位,并且假设武灵王能安然度过晚年,赵国真的有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最终灭掉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六国吗?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赵国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劣势,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审慎的判断。首.............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 回答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楚国、齐国作为当时的主要强国,是否能够“约好一起出兵瓜分了晋国”呢?答案是: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非常困难,而且即使瓜分了,也并非易事,并会引发新的复杂局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六国合纵攻秦,若邀请匈奴参与,能否击败秦国?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历史的齿轮如果稍微偏转一下,或许就会是截然不同的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各方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来分析,不能光凭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六国”指的是哪几国。通常意义上,战国后期能与秦国抗衡的,除了秦自己,就是楚、齐、赵、.............
  • 回答
    商鞅变法中的“斩首论爵”无疑是秦国军事实力的重要推手,但要评估秦国爵位的“含金量”,不能仅凭这一项制度孤立看待,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秦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变法的整体目标。“斩首论爵”:刺激军功的利器商鞅变法的核心在于“以法治国”,其中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通过爵位制度来激励和规范社会行为,尤其是.............
  • 回答
    秦朝灭亡后,山东六国(燕、赵、魏、韩、楚、齐)能够复国,而秦国自身却无法复国,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缘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山东六国得以复国的原因:1. 秦朝的暴政与六国人民的反抗基础: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
  • 回答
    秦国历来以军功立国,国相一职更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从历史上看,商鞅和张仪能够担任国相,的确是因为他们有过显赫的战功。商鞅变法革新,以法治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他本人也曾亲自领兵征战,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张仪则以其出色的外交才能,运用连横之术,瓦解六国联盟,为秦国扫清了前进道路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有点像把一个老掉牙的设备塞进了一个全新的系统里,能不能运行,还得看具体怎么操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让这清朝穿越到秦朝,能不能把那秦军给“吊打”了。首先,咱们得把这“最衰弱的清朝”给具象化一下。我猜您说的“最衰弱”,应该是指晚清,比如太平天国时期,或者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垂帘听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亚历山大真的率领他的铁军一路西征,最终抵达了那时的华夏大地,秦军能否抵挡住马其顿方阵?这不仅仅是两个军事体系的较量,更是不同时代、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碰撞。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历史的镜头拉远,仔细审视双方的底牌。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时间点。亚历山大最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秦末和晋末,虽然都面临着统治集团的衰败和外敌入侵,但各地组织起军队的能力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遗产以及民众动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秦末的土壤:为反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得看看秦末的社会环境,它非常适合孕育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