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赵武灵王没有废长立幼,而是遵循旧制,在确保不会暴毙身亡的情况下,赵国是否有灭六国(秦国)的能力?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国时期赵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长立幼,而是继续由他的长子赵章继承王位,并且假设武灵王能安然度过晚年,赵国真的有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最终灭掉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六国吗?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赵国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劣势,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审慎的判断。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遵循旧制”和“长子继承”的含义,以及赵武灵王“废长立幼”的背景。

赵武灵王,一个极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极大地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特别是骑兵力量,这在当时的列国中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本人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多次北击林胡、楼烦,开拓疆土,威震北方。

然而,在继承人问题上,他却犯了巨大的错误。他喜爱幼子赵惠文王(公子何),而非长子赵章。赵章是国君的嫡长子,按理说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赵武灵王认为赵章不如公子何聪慧,更欣赏公子何的才能。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废长立幼”。

这个决定在赵国朝堂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也埋下了“沙丘之乱”的隐患。赵章本就位高权重(担任安阳君,统领重兵),其支持者(如他母亲的娘家吴孟氏、大臣李兑等人)也势力不弱。武灵王虽然强势,但这种越矩的做法,必然会激起一部分旧贵族的反对和赵章本人的不满。

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赵武灵王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由赵章继承王位,在“确保不会暴毙身亡”的前提下,赵国灭六国的可能性有多大:

赵国在当时具有的潜在优势:

1. 强大的军事基础: “胡服骑射”的改革红利是实实在在的。赵国拥有当时最精锐的骑兵,这在机动作战、战场冲击力上具有显著优势。如果改革能够持续推进,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会继续提升。
2. 优秀的军事人才: 赵武灵王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即使他身体健康,其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对赵国依然是巨大的财富。而且,赵国也涌现出了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他们的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战国后期依旧闪耀,足以支撑赵国与强秦抗衡。
3. 战略地理位置: 赵国地处中原北部,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接壤。虽然这带来了一定的边患,但也使得赵国在军事改革上更容易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战术,同时也能利用骑兵优势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其与燕、代、中山等国的地理关系,也为赵国提供了与其他北方国家结盟或扩张的空间。
4. 经济潜力: 战国后期,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经济以支撑战争。赵国作为后起之秀,如果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其经济发展潜力同样不可小觑。

如果赵章继承王位,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以及对灭六国的影响:

情况一:赵章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乐观估计: 如果赵章并非如武灵王评价的那般不堪,而是一位能够继承和发展武灵王改革成果的君主,并且能够善用廉颇、李牧等名将,保持国内政治稳定,那么赵国灭六国的可能性会大幅提高。他可以继续深化军事改革,例如加强步兵和车兵的配合,优化后勤补给体系,发展水利等经济基础。在外交上,如果他能够保持与韩、魏、楚等国的联盟,共同对抗秦国,那么“合纵”的力量将更加强大。
战略执行: 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优秀的将领,赵国可以采取积极的扩张策略。例如,可以集中力量攻打魏国、韩国,蚕食其地,逐步削弱东方六国的力量。也可以效仿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但赵国可以利用其骑兵优势,在更广阔的区域内进行战略机动。

情况二:赵章并不能很好地执政。
悲观估计: 如果赵章确实如武灵王所担心的那样,能力平庸,甚至沉迷享乐,或者被旧贵族势力操控,那么即使武灵王长寿,也未必能保证赵国沿着强盛的道路前进。他可能因为担心赵章无法胜任,而继续干预政事,这反而可能导致父子矛盾激化,甚至引发内部动荡。
政治风险: “废长立幼”之所以是巨大的政治风险,是因为它打破了既有的权力继承秩序,容易引发政治斗争。即使武灵王长寿,但他总有离世的一天。一旦他去世,赵章继承王位,那些不满他的贵族和支持赵何的势力,可能会立即发难,引发内乱,消耗赵国的国力。而“沙丘之乱”恰恰就是这种政治风险的真实写照。如果赵章继位,而赵武灵王又因为“废长立幼”而受到普遍质疑,这本身就会削弱赵章的合法性,为政变埋下伏笔。

赵国灭六国(秦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即使赵国政治稳定,军事强大,要灭掉其他六国,尤其是已经展现出强大扩张势头的秦国,也绝非易事。

1. 秦国的崛起势头: 战国后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对外积极扩张,对内严抓法制。其军队组织严密,战斗意志顽强,作战风格凶悍。秦国不断吞并六国,其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
2. 统一的难度: “灭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合。赵国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比秦国更强的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以及更广泛的联盟支持。
3. 后勤与经济: 持续的战争需要巨大的经济支撑。赵国虽然有潜力,但其经济基础和动员能力,是否能够支撑起与秦国这样的大国进行长期、大规模的战争,还需要打一个问号。秦国拥有肥沃的关中平原,其农业和财政基础更为雄厚。
4. 战略视野: 战国各国之间合纵连横,局势复杂。赵国需要具备超越单纯军事对抗的战略视野,能够有效地瓦解秦国的联盟,或者建立更稳固的联盟来对抗秦国。

结论:

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长立幼,而是由赵章继承王位,并且武灵王能安享晚年,赵国灭六国(特别是秦国)的可能性存在,但绝非板上钉钉,且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最有力的支持点在于“胡服骑射”改革带来的军事优势,以及廉颇、李牧这样的优秀将领。如果赵章能够延续改革,善用人才,那么赵国具备了挑战强秦的基础。
最大的隐患在于“废长立幼”这一决定本身造成的政治动荡。如果赵章能力不足,或者赵武灵王后续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内部的权力斗争,严重削弱赵国实力,从而错失良机。历史上的“沙丘之乱”已经证明了这种政策的危险性。
能否灭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赵国能否在军事实力、政治稳定、经济支撑以及战略联盟等方面,能够长期超越并且最终压倒秦国。这需要赵国在后续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内,持续保持改革的动力和战略的清晰。

总而言之,赵武灵王如果遵循旧制,赵国的确可能比历史上更加强大和稳定,并且有机会在灭六国的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是,要最终“灭掉”包括秦国在内的所有国家,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赵国是否具备这样的“终极”能力,还需要看后续的发展,以及它与其他国家动态博弈的结果。如果赵章能够成为一个如秦孝公般果断英明的君主,那情况或许会大不相同,但历史往往难以假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渤海小吏 咋又是你……

说真的, 我一直觉得@渤海小吏 是被粉丝坑得最惨的一位。总有一些朋友看了渤海小吏的文章以后张嘴就来,可问题是人渤海小吏并没有这么写。

就渤海小吏的《胡服骑射》一文,必须澄清以下3点:

1,

该文中明确说明了赵国的地缘特点导致了领土支离破碎的局面,结合后文可见赵武灵王处理赵惠文王、安阳君的问题上绝非“儿戏”,而是根据赵国地缘特点的理性选择(但不能视为完全正确的选择);

2,

该文中明确说明赵武灵王的一些政治活动实际是在搞集权,其后赵廷的“分裂”固然与赵武灵王的做为有一定关系,但不可完全归咎于赵武灵王个人;

3,

该文中明确说明了赵武灵王利用北方的军事压力胁迫秦廷,以安置楼缓入秦为相。且就全文看,没一处说明赵廷在短期之内有实质的灭秦或灭掉全部诸侯国的计划。

最后再补充一点:

渤海小吏的文章主要方向在通史,不对特定时代的特殊环境投入过多篇幅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就赵武灵王的结局而言,主要责任是否在赵武灵王本人并不好说,该文也并没有武断地说明责任全在赵武灵王。就赵武灵王的结局而言,东周时期的政治惯性及政治制度的客观限制,再有李兑、肥义等人的阴谋活动,这些因素对此事的影响力不见得小于赵武灵王本人的某些作为。

整体来说,题主的问题可能是并没有认真阅读渤海小吏的文章导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国时期赵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长立幼,而是继续由他的长子赵章继承王位,并且假设武灵王能安然度过晚年,赵国真的有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最终灭掉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六国吗?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赵国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劣势,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审慎的判断。首.............
  • 回答
    赵武灵王若是能长寿,赵国灭秦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并非板上钉钉,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变量和变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如同剖析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赵武灵王为何被视为关键人物?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武灵王为何如此重要。他的“胡服骑射”改革,绝非仅仅是换套衣服那么简单。这是一种深刻的军事和制度革.............
  • 回答
    赵武灵王这位主,那可是战国时代数得着的猛人。他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胡服骑射”,那是给赵国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让赵国从一个二流国家一跃成为可以跟秦国掰手腕的强国。你要是问他不退位,赵武灵王能不能打赢秦国,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赵武灵王亲自挂帅,那战斗力肯定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不是.............
  • 回答
    赵武灵王啊,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出大戏,充满了政治智慧、父爱情感,当然,最后也成了悲剧的导火索。要理解赵武灵王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得先看看他当时的处境和他的雄心壮志。首先,赵武灵王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他在位期间,赵国可是今非昔比。他锐意进取,推行“胡服骑射”,彻底改变了赵国落后的军事装备和战术,让赵.............
  • 回答
    说到赵武灵王,那可是战国时期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我个人对他评价挺高的,觉得他是个相当有魄力、有远见的君主,但同时,他后期的某些决定也确实让人觉得挺可惜的。首先,赵武灵王最亮眼的成就,非“胡服骑射”莫属。 要说这个,得先看看他接手赵国的时候是个什么光景。那会儿的赵国,虽然也算得上是强国,但和北边的林胡、.............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我,赵孝成王,深知上党对于我赵国的战略意义。长平之战的阴影至今仍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一战,我们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无数英魂至今犹在,提醒着我,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错误决策的毁灭性。如今,上党重回我赵国怀抱,这是天赐的良机,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确保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避免重蹈覆辙,甚至将上党真.............
  • 回答
    赵本山老师的《念诗之王》(改革春风吹满地)在B站的火爆程度,可以说是一次现象级的网络文化事件。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首歌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精准地切中了当下网民的某些情绪和审美点,并巧妙地利用了网络传播的规律。首先,这首歌的“鬼畜”属性是其核心魅力所在。“鬼畜”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颠覆和戏谑。将赵.............
  • 回答
    阿里P10赵海平面试王垠,这事在技术圈子里,尤其是阿里内部,算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能聊出不少道道。首先得说,赵海平这人,虽然已经是P10级别,这在阿里可是金字塔尖的人物了,通常来说,都是他来挑人,面试别人的机会不多。而王垠呢,本身就是个技术大神,在Linux内核、系统底层这些领域是如雷贯雷的人物,他.............
  • 回答
    王哲林在上海男篮战胜辽宁队登上积分榜榜首后,在更衣室里的一些言行,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件事得从头说起,才能把情况讲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背景。上海男篮这个赛季的表现非常抢眼,一路高歌猛进,甚至在关键战役中战胜了辽宁队,这本身就是个大新闻。而辽宁队,一直是CBA的传统强队,有郭艾伦、赵继伟.............
  • 回答
    赵国若能挺过秦国的吞并,秦赵两国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相互间的看法,必然与我们熟知的历史轨迹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兴衰的差异,更是两种政治、文化、军事理念碰撞与融合的另一种可能。一、 历史的“假设”与秦赵关系的重塑首先,我们需要厘清“赵国未被秦国攻破合并”这一假设的关键点。这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种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赵括真的在长平之战中全歼了白起率领的秦军主力,那么他能否进入武庙前三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我们得明白武庙供奉的是古代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帅,他们的功绩是经过历史的长久检验的。这不仅仅是打赢一场仗,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的战略意义、战术智慧以及对整个国.............
  • 回答
    如果赵云当年不是投奔刘备,而是落入了曹操的阵营,那他的命运轨迹,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截然不同的英雄悲歌。首先,要明确一点,赵云的忠诚度是他人格魅力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梗,虽然是在演义中,但却高度契合了赵云那种坚定的节操和对仁义的追求。如果他一开始就出现在曹.............
  • 回答
    很多人都说赵括是纸上谈兵的代表,长平之战他犯了致命的错误,最后导致赵国损失惨重。但如果赵括改变策略,比如采取坚壁固守,赵国真的就能赢吗?首先,我们得明白长平之战赵国的处境。赵国当时已经和秦国打了好几年了,虽然有过胜利,但整体上是消耗战,赵国已经有点吃不消了。特别是白起上任秦军主帅之后,秦军的战斗力可.............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历史的车轮按照这条岔路转动,赵构的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岳飞真的收复了中原,甚至是燕云十六州,赵构能否因此被后世誉为明君,这个过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会伴随着哪些复杂的因素。假设的开端:岳飞的“不召”与胜利首先,我们得设定一个前提:赵构没有下.............
  • 回答
    要探究赵构不杀岳飞、坚持抗金,南宋是否有能力收复北方失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仔细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北宋末年,靖康之耻是南宋建立的直接原因,也给这个新生的政权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和巨大的心理阴影。金朝作为当时北方强大的军事力量,其骑兵的.............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