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赵括也采取坚壁固守的策略,那么赵国能赢吗?

回答
很多人都说赵括是纸上谈兵的代表,长平之战他犯了致命的错误,最后导致赵国损失惨重。但如果赵括改变策略,比如采取坚壁固守,赵国真的就能赢吗?

首先,我们得明白长平之战赵国的处境。

赵国当时已经和秦国打了好几年了,虽然有过胜利,但整体上是消耗战,赵国已经有点吃不消了。特别是白起上任秦军主帅之后,秦军的战斗力可以说是如日中天。而且,长平是赵国的重要屏障,一旦失守,秦军就能长驱直入,威胁到赵国都城邯郸。

那么,如果赵括不搞什么“决战”,而是选择坚壁固守,会有什么不同?

1. 避免了秦军的锋芒: 白起这个人,一旦找到机会,那是相当凶残的。赵括当时想出城迎战,这正中白如下怀,给了白起发挥他“屠杀”才能的机会。如果赵括选择坚守,秦军就要攻城,攻城战的难度要比野战大得多。尤其是在战国时期,攻城的器械和技术并没有达到后世那么高。秦军虽然强大,但要攻破赵国坚固的城池,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耗时会很长。

2. 拖延时间,争取援兵: 赵国当时已经派了廉颇去防守,廉颇的策略就是坚守,不与秦军决战。虽然这个策略被赵王认为“怯懦”,但其实是符合赵国当时国情的。如果赵括继续执行廉颇的策略,死守长平,那么赵国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调集全国的兵力,或者向其他国家求援。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联盟和援助非常关键。其他国家看到赵国能够坚守住,可能也会觉得有机可乘,或者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派兵来支援赵国。

3. 消耗秦军的有生力量: 攻城战对进攻方来说,消耗是巨大的。秦军虽然兵精粮足,但长期围困和攻坚,也会让他们疲惫不堪,损耗兵力。如果赵国能够坚持足够长的时间,秦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也会受到影响。

但是,坚壁固守也并非万能,赵国未必能因此获胜,甚至还有可能陷入更不利的境地:

1. 后勤补给问题: 长平毕竟是前线,如果长期坚守,赵国的后勤补给线能否支撑得住也是个问题。秦军占据了主动权,他们可能会想办法切断赵军的粮道。虽然赵国也可能从后方运送,但这势必会增加赵国的负担。

2. 城内士气问题: 长期被围困,城内士兵的士气会受到极大的考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支援,或者战事胶着,士兵们可能会产生厌战情绪。赵括作为主帅,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士气,是个巨大的挑战。

3. 赵王的不信任: 廉颇的坚守策略被赵王嫌弃,最终导致他被撤换。如果赵括采取坚守策略,但赵王依然急于求胜,或者被秦国的假情报所迷惑,他也可能再次换掉赵括,或者逼迫赵括出城作战,这反而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4. 白起的策略: 白起善于运用计谋。即使赵国坚守,白起也可能采取其他手段来瓦解赵军。比如,他可能会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将领,或者制造假象,诱使赵国开城投降。

所以,如果赵括采取坚壁固守的策略,赵国能否赢?

可能性是有的,但不能保证必胜,甚至可以说是“有胜算,但难度依旧很大”。

如果赵括能像廉颇一样,稳扎稳打,坚守城池,并且赵王能够保持信任,不轻易改变策略,同时其他诸侯国能够及时支援,那么赵国是有可能守住长平,甚至消耗掉秦军大部分力量,迫使秦国撤退。 这样一来,赵国虽然损失也会有,但至少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惨剧,保住了元气,为日后的反击保留了力量。

但是,如果赵王依旧不信任,或者后勤补给不力,或者白起用计让赵国无法坚守,甚至在坚守过程中赵国守军出现混乱,那么即便采取坚壁固守,赵国也依然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总而言之,坚壁固守是赵国当时最稳妥的策略,它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赵括主动暴露的缺点,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赵国在防守上的优势,并且为争取外援和时间创造条件。

相比于赵括那种“主动出击、决战”的鲁莽,坚壁固守无疑是更理性的选择。 它不能保证赵国一定能赢,但至少能让赵国避免最糟糕的结局。长平之战赵国最终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赵括个人的战略失误,但赵国国力、秦国的强大以及赵王的干预,都是导致这场悲剧的重要因素。

所以,如果赵括真的像廉颇那样,把长平变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或许历史会改写,但“赢”这个字,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那更像是把一场必输无疑的赌局,变成了一场有一定几率获胜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廉颇也不想坚守,但是白起都没上场就被吊打啊!(第一个月副将被阵亡,应该是败退时,副将组织撤退,被秦军追兵击杀。不然侦察兵很难骑脸副将。)(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其次,白起没上场,廉颇坚守都守不住。两个月防线几乎崩盘。(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所以说让赵括上场,不是因为赵括行不行,而是廉颇真的不行。

那么让赵括上场不进攻能不能守得住,我想是可以的,毕竟秦军损失过半,装的也太像了。

至于守多久看谁的粮食先尽(秦军打完就回家而非扩大战果,大概是粮食不足。赵国也有粮食不足的说法,《史记》中的语境赵国缺粮在长平期间,时间却是长平之后。)

我的推测整个长平之战是。

一,白起立功过多,让新人王龁上场,自己再打就功高盖主,要赐死啦!

二,新人在四月击败廉颇,并在追击中击杀组织撤退的赵国副将。

三,新人花两个月几乎击破廉颇的防线。

四,收割时节过了,赵括带着生力军大破秦军,使秦军损失惨重。

五,白起上阵,抓住地形,断赵军粮道。

六,为了节约粮食,秦军将赵军屠杀。(俘虏是很重要的财富)但打了一阵就打不动。再打下去老秦人就要造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都说赵括是纸上谈兵的代表,长平之战他犯了致命的错误,最后导致赵国损失惨重。但如果赵括改变策略,比如采取坚壁固守,赵国真的就能赢吗?首先,我们得明白长平之战赵国的处境。赵国当时已经和秦国打了好几年了,虽然有过胜利,但整体上是消耗战,赵国已经有点吃不消了。特别是白起上任秦军主帅之后,秦军的战斗力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赵括真的在长平之战中全歼了白起率领的秦军主力,那么他能否进入武庙前三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我们得明白武庙供奉的是古代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帅,他们的功绩是经过历史的长久检验的。这不仅仅是打赢一场仗,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的战略意义、战术智慧以及对整个国.............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让项羽替赵括去打长平之战,对阵白起,这可真是一场极具想象空间的对决,也足以让后人津津乐道。如果抛开历史的既定轨道,单从个人能力和军事素养来看,项羽确实有搅乱战局、甚至颠覆结局的潜力,但要说稳操胜券,恐怕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的勇猛与战术风格。项羽此人,天生就是战场上的猛将,勇冠.............
  • 回答
    穿越成赵括,这可真是个烫手山芋。长平之战,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战役之一,赵国输得太惨了,几乎伤筋动骨,从此一蹶不振。放在我身上,一个现代人,没有实战经验,只有理论知识,想要扭转乾坤,难度可想而知。但既然穿越了,就得搏一把,不能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赵国灭亡。怎么做才能打赢或者至少打成平手?.............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赵括、马谡这类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之道与古代大相径庭。如果把他们放到如今的语境下,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那些导致败亡的特质,在某些领域,反而可能成为通往成功的“捷径”,又或者,他们需要一种更为精妙的自我包装和学习方式来避免重蹈覆辙。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括和马谡的“病根”是什么。赵括,最显著的标签是“纸上.............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个好问题,也充满了趣味。如果把赵敏放在华筝公主的位置上,郭靖最后会花落谁家,这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定的。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赵敏和华筝,她们俩的出身背景、行事风格,那是天差地别。华筝公主,蒙古黄金家族的女儿,草原上的明珠。她身上带着的是蒙古民族特有的那种纯真、豪爽,.............
  • 回答
    周芷若的“倘若我问心有愧呢?”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冰棱,直刺张无忌最柔软的心房。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他过往行为的审视,更是对他们之间复杂情感的一次沉重拷问。在没有赵敏的干扰,也未曾沾染那份复杂情愫的情况下,张无忌面对周芷若的质问,他的回答,会更纯粹,也更直接,但同样会充满挣扎。首先,张无忌的回应,一定会.............
  • 回答
    行,咱们就敞开了聊聊,要是赵继伟真杀到CBA自由市场,他那合同估摸着得是什么个量级,以及为啥值这个价。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透的,得细品。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CBA的“自由市场”跟NBA那帮自由球员可不是一个概念。CBA的本土球员,除非是合同到期且球队不优先续约,否则很难真正意义上“自由”地去别的.............
  • 回答
    《还珠格格》这部剧,如果没有赵薇饰演的小燕子,是否还能火?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很有可能依然会火,但其火爆的程度、传播的广度和留下的文化印记,很可能都会大打折扣,甚至与我们现在熟知的那个现象级爆款电视剧相去甚远。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赵薇饰演.............
  • 回答
    魏赵合击灭韩,这是一个在战国初期颇具吸引力的设想。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推敲一番,看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缘与挑战。时代背景:初露锋芒的魏国,赵国渐强,韩国夹缝求生战国初期,周天子威严已失,诸侯割据,兼并之势日盛。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历了李悝变法,国力日盛,成为中原.............
  • 回答
    作为赵薇的公关团队,面对此次启用“台独”艺人拍电影而引发的全民抵制危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稳定局面,修复赵薇的公众形象,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以下是我们计划采取的一系列详细公关策略和执行步骤:第一阶段:紧急止损与信息梳理(危机爆发初期)1. 立即暂停一切宣传与公开活动: 第一时.............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