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六国合纵攻秦邀请匈奴参与,能否击败秦国?

回答
六国合纵攻秦,若邀请匈奴参与,能否击败秦国?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历史的齿轮如果稍微偏转一下,或许就会是截然不同的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各方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来分析,不能光凭感觉。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六国”指的是哪几国。通常意义上,战国后期能与秦国抗衡的,除了秦自己,就是楚、齐、赵、魏、韩、燕这六个主要国家。但当时,特别是秦国日渐强盛,其他国家也并非铁板一块,时常互相攻伐,所以“合纵”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六国合纵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
兵力之和: 理论上,这六国加起来的兵力,尤其是当他们真正拧成一股绳的时候,是要超过秦国的。毕竟秦国虽然勇猛,但其人力资源相对于整个东方六国,还是有差距的。
地理位置: 六国环绕秦国,可以在多个方向对秦国形成夹击之势,分散秦国的兵力,让其首尾难以顾及。
潜在的战略纵深: 某些国家,比如楚国,其地域广阔,即使初期失利,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撤退和重整。

劣势:
内部矛盾: 这是最致命的弱点。六国之间恩怨情仇、利益冲突从未断绝。赵国与燕国、楚国与齐国,都有历史遗留的矛盾。合纵的目的是共同对付秦国,一旦取得初步胜利,或者遭遇挫折,内部的猜忌和分歧就会立刻显现,导致行动瓦解。
指挥体系混乱: 如此庞大的联盟,如何统一指挥?是由一个国家的将领主导,还是轮流指挥?秦国只有一个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而六国合纵,即便有盟主,也很难做到令行禁止,各行其是的情况几乎是必然的。
战略配合难度: 多国部队,语言不通、战术风格差异、后勤补给线复杂,要在复杂的战场上进行有效的协同作战,难之又难。秦国士兵素以军纪严明、作战勇猛著称,其战车、步兵的配合也经过长期训练。
秦国的军事优势: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建立了极其高效、残酷的军功爵制,士兵们为了爵位和土地,作战士气高昂。其军队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特别是其车战和步兵的协同,在当时是顶尖的。

匈奴的加入:是“强援”还是“变数”?

现在,咱们把匈奴这个关键变量加进来。

匈奴的“优势”:
骑兵优势: 匈奴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其骑兵力量是当时中原各国所缺乏的,也是非常棘手的。他们来去如风,善于迂回包抄,弓马娴熟,能够对秦国的步兵和车阵造成巨大的威胁。
牵制作用: 匈奴的加入,最直接的好处是能够从秦国的北方或者其他边境地区对秦国造成牵制,迫使秦国分兵驻守。特别是如果能从秦国背后发动攻击,其效果会更加显著。
不确定性: 匈奴的加入,意味着战局变得更加复杂,秦国需要应对来自不同方向、不同作战风格的敌人,增加了其战略判断和兵力部署的难度。

匈奴的“劣势”/“变数”:
“合纵”的稳定性: 匈奴是外部力量,他们参与合纵,完全是基于利益驱动。一旦利益不匹配,或者秦国展现出强大的抵抗力,他们很可能随时抽身,甚至掉转枪头。历史上,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很多时候是“羁縻”或“敌对”,极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盟友”。
利益如何分配? 如果六国真的打败了秦国,那从秦国那里获得的土地、战俘、财物如何与匈奴分配?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匈奴的索取可能远超六国的预期,引发新的冲突。
指挥和配合的混乱加剧: 加上匈奴这样一支完全不同文化的游牧骑兵,六国联盟的指挥协调将变得更加困难。语言、文化、战略目标上的差异,都可能成为行动的阻碍。匈奴的作战方式与中原军队截然不同,如何将其融入整体作战计划,而不是成为各自为战的“散兵”,是巨大的挑战。
对匈奴的控制力: 中原各国对匈奴的军事力量,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控制力。他们是来“做生意”的,不是来听从六国盟主的调遣的。他们的主动性非常强,一旦有机可乘,很可能就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不顾及盟友的整体战略。
可能刺激秦国更凶猛的反扑: 匈奴作为“蛮夷”的形象,在当时中原各国的心目中,如果与六国联盟,很可能会让秦国将六国视为“勾结外族”的罪名,从而激发更强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加不顾一切地反击。

情景设想:

假设六国真的能够克服内部矛盾,并且成功邀请到一支由有能力的匈奴首领率领的、动机明确的骑兵部队(比如,他们看到了巨大的利益,或者受到了某些诱惑)。

1. 初期: 匈奴骑兵从北方袭扰秦国边境,迫使秦国在河套地区或长城一线分兵。与此同时,六国从东方、南方、西部发动正面进攻。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可能会在某些局部战场上给秦军造成一定的麻烦,比如切断秦军的补给线,或者在野战中冲击秦军侧翼。
2. 中期: 随着战事的深入,问题会逐渐暴露。
六国配合不力: 魏国可能想趁机削弱韩国,赵国可能担心燕国北上,楚国可能又担心齐国东进。这种内部的掣肘会严重影响整体战略的推进。
匈奴的“独立行动”: 匈奴骑兵可能会发现,比起正面与秦军硬碰硬,更适合去攻掠秦国的后方城市、村落,获取财物和人口。这种“打游击”的行为,虽然能给秦国制造麻烦,但未必能与六国的正面攻势形成有效配合。甚至可能因为掠夺行为,与六国军队争抢战利品,或者因为行动路线的冲突而产生摩擦。
秦国的应对: 秦国可能会利用六国的内部矛盾,通过外交手段分化联盟。同时,他们擅长以优势兵力集中突破一点,或者利用其地形优势,寻机歼灭前来支援的各国部队。一旦六国联盟出现破绽,秦国精锐的步兵和车阵,可能会给匈奴骑兵带来沉重的打击。匈奴骑兵虽然擅长野战,但面对秦国严密的步兵方阵和攻城器械,未必能占到绝对便宜。

结论:

单纯依靠匈奴的“掺和”,并不能保证六国一定能击败秦国,甚至很大程度上,可能会让局面变得更加混乱,增加失败的风险。

六国合纵本身就难成,匈奴的加入,虽然增加了秦国的外部压力,也带来了强大的骑兵力量,但这种外部力量缺乏稳定性,与六国的利益链条也并非牢固,而且其加入会让本已复杂的指挥和配合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非要说“能否击败”,那我认为,成功的可能性依然很低。 为什么?

核心问题在于六国的“合”,而非“纵”。 没有真正的团结和统一指挥,再多的兵力、再强的盟友,也只是各自为政。
匈奴的加入,更多的是一种“扰乱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 他们的出现,会迫使秦国调整部署,但秦国本身的军事实力、组织能力和战略韧性,足以应对这种局面。秦国历史上也多次抵御过匈奴的进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大规模的、多民族的军事联盟,一旦遇到挫折,极容易因为内部矛盾而土崩瓦解。

所以,与其说匈奴能帮助六国击败秦国,不如说匈奴的加入,可能是加速这场“合纵”失败的催化剂。六国合纵,最需要的是克服自身的裂痕,而不是寻找一个同样不那么靠谱的“外援”。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一个乐队,本来内部成员就不和,各自为政,突然间加入了一个风格完全不同的鼓手,他敲得非常用力,但也可能把整个乐队的节奏都打乱了。关键还是乐队指挥者能不能整合所有人,并且有明确的乐谱(战略计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六国当中有过这种非常6+1的构想:

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史记·刺客列传》

总的来说,多国联合行动本身就是困难重重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克服摸鱼心态的。

而且直到灭亡前几年,六国之间还在互相打来打去。就比如赵国吧,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说法,长平之战后外战记录是:

赵孝成王十年,燕国进攻昌城(在信都),五个月才打下来。同时赵国出击打败王齕。

孝成王十五年到十八年,廉颇等人反击燕国,同时秦国打下太原、榆次等城市。赵国只剩下河北中南部平原和山西北部两块。

(赵孝成王共在位二十一年)

悼襄王二年到三年,继续进攻燕国。

悼襄王四年,赵、魏、楚、燕联合攻秦不克,然后转而夺取齐国的沧州地区。

悼襄王九年,赵国夺取了燕国的渔阳,同时被秦国夺取和顺、临漳。秦国掌握了邯郸以西的几乎全部山地,赵国基本无险可守。

接下来在赵王迁的七年里,就是李牧力挽狂澜不成而身死国灭的故事了。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六国合纵攻秦,若邀请匈奴参与,能否击败秦国?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历史的齿轮如果稍微偏转一下,或许就会是截然不同的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各方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来分析,不能光凭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六国”指的是哪几国。通常意义上,战国后期能与秦国抗衡的,除了秦自己,就是楚、齐、赵、.............
  • 回答
    合纵之策,轰轰烈烈,终究抵不过秦国的虎狼之师,六国分崩离析,唇亡齿寒的预言,如今已是近在咫尺的哀歌。作为曾经的合纵一方,面对秦国如日中天的强大,若我身处其中,绝不会在合纵失败后就此沉沦,而是会另辟蹊径,步步为营,以图长久之计。首先, 战略上的收缩与巩固 是必然的选择。合纵失败,意味着正面硬撼秦国已然.............
  • 回答
    如果传国玉玺被找到了,关于它应该被哪个博物馆收藏,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和象征意义的复杂问题,没有一个绝对“最合理”的答案,而是需要在不同维度上权衡和考量。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最合理的收藏机构,并详细阐述其理由:首要考虑因素:象征意义和历史传承传国玉玺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它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政.............
  • 回答
    赵国若能挺过秦国的吞并,秦赵两国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相互间的看法,必然与我们熟知的历史轨迹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兴衰的差异,更是两种政治、文化、军事理念碰撞与融合的另一种可能。一、 历史的“假设”与秦赵关系的重塑首先,我们需要厘清“赵国未被秦国攻破合并”这一假设的关键点。这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种情.............
  • 回答
    如果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比史实推迟三十年,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秦朝有可能因此而无法延续其统治,被如项羽、韩信这般日后叱咤风云的人物反推。这并非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历史洪流中无数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可能推演。首先,时间轴的推移会极大地改变秦朝自身的内部状况。秦始皇在位时期,以雷.............
  • 回答
    楚国如果统一六国,中国是否会提前进入联邦制,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确“楚国那种联邦制”究竟是指什么,以及楚国若统一六国,其内部统治模式和对其他国家的处理方式会是怎样的。首先,理解“楚国那种联邦制”:当提到“楚国那种联邦制”,很多人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天子.............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设问。没有秦灭六国,中国这片土地会不会走向一条类似欧洲的道路?我的看法是,可能性存在,但绝非必然,而且即便走向类似,其具体形态也会与欧洲截然不同。 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下,是什么造就了欧洲的“欧洲性”?1. .............
  • 回答
    如果嬴政统一六国之后,没有选择“皇帝”这个称号,而是沿用了之前的“王”号,那么整个中国的政治称谓和历史进程都会发生微妙但意义深远的改变。最有可能的称谓:依然是“王”,但地位超然最直接、也最符合当时历史惯性的称谓,就是继续使用“王”。毕竟,“王”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从夏.............
  • 回答
    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就如同让我在滚烫的烙铁和锋利的刀刃之间做出选择。我是谁?一个寻常百姓,一个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耕种、劳作、生儿育女的人。我的名字或许会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的生死也只是一滴水滴入奔腾的江河。如果我是齐国人,我的祖辈曾在这里沐浴着东海的波涛,感受着稷下学宫的文风。我的国家,曾经是礼乐之邦,.............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秦始皇的那股横扫六合的雷霆之势止步于函谷关,或者说,那统一中国的历史齿轮在那一刻发生了偏转,那么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其面貌定然与眼前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地将“无统一”替换掉“有统一”,而是要推演一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轨迹。首先,区域文化将更加多元且独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会有所限制。 想象.............
  • 回答
    若要让齐国一统天下,并非易事,这需要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以为,齐国若想完成这一宏图伟业,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层层推进,方有可能。一、 内修根本,固本培元在对外扩张之前,齐国自身必须强大到无可匹敌。这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昌盛。 政治层面: .............
  • 回答
    想象一下,战国时代的历史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不再是秦始皇一统天下,而是雄踞南方的楚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一步步蚕食鲸吞,最终将六国纳入怀中,建立起一个以楚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王朝。那么,这个由楚国主导的天下,在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文化思想方面,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番景象呢?统一的必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如果秦国没有灭周,而嬴政选择以“尊周”为名统一六国,那么周天子是否真能“万世一系”传承至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环节:一、 秦国“不灭周”的可能性与嬴政的策略首先,秦国为何要灭周?周朝自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已经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深思。如果站在历史的If(如果)角度去推演,那么没有秦昭襄王(秦王稷)的“打残”六国,秦始皇(秦王政)能否最终统一天下,答案恐怕是——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到底做了什么,以及他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将工业革命的强大力量与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轨迹相结合,来审视法国在类似的背景下能否实现欧洲的整合。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推演,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时代特征、历史条件以及工业革命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技术的飞跃及其对生产力、战争形态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国时期赵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长立幼,而是继续由他的长子赵章继承王位,并且假设武灵王能安然度过晚年,赵国真的有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最终灭掉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六国吗?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赵国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劣势,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审慎的判断。首.............
  • 回答
    公元前471年,正是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的开端,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都在进行着或明或暗的较量。然而,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一股强大的力量——秦国——突然从历史舞台上消失,那么其他六国中,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呢?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当时各国的实力、地缘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排.............
  • 回答
    黄永年先生提出的“周灭殷商,秦灭山东六国,属于经济文化后进的一方打败甚至消灭先进的一方”这一观点,在历史学界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黄永年先生提出这一论断的逻辑依据。首先,我们来看“周灭殷商”。殷商王朝,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无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
  • 回答
    齐国稷下学宫的繁荣,确实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开放、包容和自由学术氛围,吸引了诸子百家在此汇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秦国最终统一六国,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凭学术氛围的强弱就能解释。稷下学宫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种思想得以碰撞、交流,甚至激辩。在这里,.............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