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秦灭六国,这片土地会不会成为东亚的欧洲?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设问。没有秦灭六国,中国这片土地会不会走向一条类似欧洲的道路?我的看法是,可能性存在,但绝非必然,而且即便走向类似,其具体形态也会与欧洲截然不同。 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下,是什么造就了欧洲的“欧洲性”?

1. 地理上的破碎性与多样性: 欧洲大陆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半岛、岛屿、山脉和河流,这天然地阻碍了统一帝国的形成,也促进了各地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和政治实体。
2. 政治上的碎片化与竞争: 历史上,欧洲长期处于多民族、多国家并存的状态。虽然有短暂的大帝国(如罗马帝国),但更多时候是各国之间的相互竞争、联盟与战争,这种动态平衡促进了军事技术、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的演变。
3. 文化上的多元与融合: 尽管存在共同的基督教信仰和拉丁文化影响,但欧洲各地的语言、习俗、法律体系以及思想流派都十分多样。这种多元性既是冲突的根源,也是文化创新的土壤。
4. 宗教与世俗权力的相对独立: 基督教在欧洲的兴起,以及教皇与世俗君主之间的权力斗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与政治关系,这种制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任何一个单一实体可以绝对化的权力。
5. 经济上的区域化与贸易: 不同区域发展出各自的经济特色,并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贸易往来,形成了复杂的经济网络。

现在,我们回到“如果秦没有灭六国”,会怎么样?

首先,秦的统一本身就是“非欧洲式”的关键因素。 秦灭六国,建立的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统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货币的帝国。这是一种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极其强大的政治整合模式,它追求的是“大一统”和“车同轨,书同文”。如果秦未能完成这一点,那么中国这片土地的命运将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一种可能性:长期的分裂与并存

如果没有秦的铁腕手段强行整合,那么原本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可能会继续存在。我们可以想象以下几种场景:

多国并立,长期对峙: 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情况,各个国家可能会在文化、政治、军事上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例如,齐国可能会继续保留其商业和文化开放的传统;晋国若未分裂或分裂后有强大势力,可能会成为另一个中心;楚国则可能继续其在南方的强大影响力。这些国家之间可能会有联盟、战争、文化交流,但缺乏一个能够压倒一切的中央权威。
文化区域的固化: 语言、习俗、甚至文字可能不会像秦朝推行的那样趋同。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内部出现类似欧洲不同语言区的发展,例如,一个北方的语言文化圈,一个南方的语言文化圈,甚至在齐鲁之地、三晋之地形成更鲜明的文化标识。
政治体制的多样化: 各国可能会发展出不同的政治制度,有些可能保留贵族分封的色彩,有些可能探索更集权的模式,但不会是秦朝那种单一、强制推行的郡县制。这可能导致后来的政治改革或革命更加复杂和多元。

这种“分裂式”的发展,在某些方面确实会显露出“欧洲性”的影子:

竞争促进发展: 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军事技术、城市建设、商业发展和思想解放。如果中国内部诸国林立,它们为了争夺霸权,也可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投入和创新。
区域性文化中心形成: 各个国家可能会成为各自区域的文化、经济中心,并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形成自己的影响力范围。这与欧洲各个王国在其区域内的角色有些相似。
挑战中央集权的可能性: 如果秦未能统一,那么后来的任何一个强国想要实现统一都会面临巨大阻力。这可能会让“大一统”的观念不再是唯一的政治目标,或者实现统一的方式更加曲折,甚至可能出现多个区域性政权并存的局面,而不是一个能够持续数千年的单一帝国。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欧洲性”将受到中国特定文化和地理因素的深刻制约:

1. 地理的相对整合性: 尽管有山川阻隔,但中国东部平原广阔,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为交通提供了便利,整体的地理条件比欧洲更为有利于大规模政治体的形成和维持。欧洲的地理破碎性是其长期分裂的重要自然原因,而中国东部相对连贯的地形,即便在分裂时期,也更容易被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整合。
2. “大一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即使秦未能统一,“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渊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天下归一”的讨论)。这种理想会不断激励新的力量去尝试统一。即便诸国林立,也会不断有国家试图复制秦的统一道路,或者被赋予“天命”而成为新的统一者。
3. 文化上的同质性基础: 虽然语言会产生分化,但诸夏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认同基础。这种共同的语言(早期)、文字(早期)、思想和价值观,使得即便分裂,其内部的融合潜力依然远大于欧洲。欧洲之所以能形成多元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内部有着截然不同的古老文明基础(如凯尔特、日耳曼、斯拉夫等)。
4. “强人政治”的土壤: 中国历史上,“强人”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实现统一和集权的历史经验更为丰富和成功。即便秦不成,其他强权也可能出现。

更可能出现的情况:一种混合模式

我认为,如果没有秦灭六国,这片土地走向“欧洲式”的概率不大,更可能的是一种混合模式:

区域性强权并存与周期性整合: 可能会出现几个强大的区域性国家,它们在一定时期内相互牵制,发展出各自的特色。但由于地理和文化的优势,总会有一个或几个强大的力量试图打破这种平衡,实现一定程度的整合。这种整合可能不像秦那样彻底和永久,但也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局面,然后再分裂。这种模式可能类似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但每一次“合”的程度和方式可能都与秦之后的帝国有所不同。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域分化: 由于缺乏统一的强制性推广,知识分子、贵族等精英阶层的文化可能会更加多样化,甚至可能出现类似欧洲拉丁文作为学术语言的地位(只是规模和影响范围可能不同)。而普通民众的语言和文化则可能在区域内部形成更强的固化。
思想与政治的实验场: 诸国并立,可能会使得各种政治思想、军事技术得到更充分的实验和发展。这可能催生出更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理论。例如,或许会有国家尝试比秦更宽松的政治控制,或者发展出更具地方自治色彩的制度。

最终,没有秦灭六国,中国这片土地就不可能成为东亚的“欧洲”。

欧洲的“欧洲性”是其历史、地理、文化长期互动的结果,特别是其无法形成一个能持久压倒一切的中央帝国,这一点恰恰是欧洲独特性的核心。而秦的统一,恰恰是以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对地方差异的强制抹平为特征的,这与欧洲的道路是完全相反的。

因此,与其说“会不会成为东亚的欧洲”,不如说,这片土地会继续在“大一统”的理想与现实的区域力量之间,经历更漫长、更曲折、或许也更具多样性的演变。 这种演变会借鉴欧洲一些分裂竞争的模式,但其最终形态,将是中国自身独特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基因所塑造。它不会是欧洲那样由无数主权国家构成的共同体,也不会是欧洲那种宗教与世俗权力长期博弈形成的复杂关系。它可能会是更倾向于区域性权力中心轮替,文化相互影响,但“大一统”的幽灵始终笼罩着这片土地的独特文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秦灭六国不是必然的,那么六国被灭是必然的。

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的东亚,大一统才是帕累托最优,统一是累进的,因而是均衡的。天下大乱是再均衡的过程。

user avatar

中国的统一是地理结构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的多次乱世里虽然没有秦始皇,然而一次次分裂到了后来都会重归统一的原因。

如上文所述,北方的大平原天然地容易被统一和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巨无霸的大国,并对周边的其他地缘板块的小割据势力形成压倒性的体量优势。

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实际上深层原因就在于此。等得中原者得了天下,新的一轮统一自然到来了。

欧洲不管有没有秦始皇,都很难常态化地形成统一。欧洲的文明源头在地中海沿岸,这些地区地形崎岖,支离破碎,本就不容易被整合、统一起来,而欧洲北部则是蛮荒的黑森林、沼泽,开发很晚,而且受南欧不同的地缘板块的文明影响,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引起天然的分裂。

user avatar

欧洲从未统一。

夏商周都是统一王朝。

user avatar

商和西周就这么没存在感吗?后来的大秦帝国当年也只是西周的一个大夫......


来点暴论:硬要把东亚和欧洲比,那就是诸夏(罗马)兴起于珠三角(亚平宁半岛)、东南丘陵(巴尔干半岛)、红河平原(安纳托利亚半岛)、湄公河平原(黎凡特地区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湄南河平原(尼罗河三角洲),越过南岭(阿尔卑斯山脉)开发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西欧平原)、向西开发云贵高原(伊比利亚半岛),不断征服和同化当地的蛮人(以高卢为代表的凯尔特人)。

但是文明总有迭起兴衰,长江下游的夷人(位于中欧平原、以西哥特为代表的日耳曼人)和蛮人趁着诸夏衰弱之际,攻入珠三角、焚烧五羊城(罗马城),迫使诸夏“东迁”(西罗马灭亡),两湖平原、珠三角和云贵高原沦入蛮人和夷人之手,不过这些蛮夷倒是继承了诸夏的礼法(基督教)。

蛮夷继承了诸夏的礼法、也有了一个天子(天主教教宗),但仍是诸侯势大,虽说也出过一些大诸侯(例如查理曼帝国),但是从未能大一统。不过这些诸侯基本遵从同一套礼法,所以一个诸侯国的人可以继承另一个诸侯国的君位,甚至一个诸侯国的人可以同时继承好几个诸侯国的君位(例如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同时继承了奥地利、西班牙、尼德兰、南意大利等国家或地区,还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统一”的。

“东迁”诸夏(东罗马)延续了一千多年(当然内部也有改朝换代),被另一个文明(以阿拉伯为代表的穆斯林)打败并夺走了湄南河平原、湄公河平原、红河平原,直至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占彻底完蛋,世上再无诸夏(罗马)。

黄淮海平原(东欧平原)还有一支胡人(斯拉夫人),有一部分直接从“东迁”诸夏那里学礼法(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等)、也有一部分从蛮夷那里学礼法(信奉天主教的波兰立陶宛等),与蛮、夷因着礼法(基督教)和学习诸夏(拉丁化和文艺复兴)的缘故被视为所谓的“新诸夏”(基督教世界)。


你问基督教世界为啥不大一统,罗马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实际上它们内部例如日耳曼人还要分成西哥特、汪达尔、法兰克、盎格鲁撒克逊等等)之间的差别可比周人、齐人、秦人、楚人等大了去了,就算是基督教也要分成天主教、东正教以及路德宗、加尔文宗等新教,其大一统的根基在哪里?

秦国和秦灭掉的六国,哪个当年不是周天子的封臣?哪个不是诸夏出身?哪个没有金文和雅言?


再来点暴论:欧洲又不是没有出过“秦灭六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马克边防区(秦庄公受封西陲大夫)、勃兰登堡边境伯爵(秦襄公受封伯爵位列诸侯)、勃兰登堡选帝侯(秦穆公称霸)、合并普鲁士升格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秦惠文王称王并吞并巴蜀)、升格为普鲁士王国后挑战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秦昭襄王灭周)、建立德意志帝国(秦始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