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集团有治国才能为什么秦时只能在底层当些小官小吏?如果之前没有,短短几年战争又是如何完成快速学习的?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更是一场在时代浪潮中,个体能力与机遇巧妙结合的生动写照。

一、 秦时基层官吏的生活:并非全然的“底层”

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将刘邦在秦时期的身份理解为我们今天语境下的“底层”,更不能将其等同于完全没有社会经验的泥腿子。

亭长并非毫无价值的差事: “亭长”这个职位,虽然听起来不显赫,但在秦朝的基层治理体系中,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亭是古代交通要道上供行旅住宿、传递文书的设施。亭长负责管理亭的事务,包括接待过往官员、处理往来公文、维护治安、征收赋税等。这无疑需要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地方事务的熟悉。刘邦担任亭长,意味着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层次的人,了解地方的民情,学习基本的行政管理和协调技巧。他需要与地方豪强、普通百姓打交道,处理一些鸡毛蒜皮但又关系到地方安定的事务。
“无赖”表象下的生活智慧: 史书中常形容刘邦“无赖”,但这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他善于与人交往,甚至“不饮酒,数得人也”(《史记·高祖本纪》),说明他能够与各种人建立联系,笼络人心。这种“无赖”的背后,是一种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善于变通的性格,这种性格在乱世中往往比循规蹈矩更能生存和发展。
接触政治的间接渠道: 即使是基层官吏,也并非完全与政治绝缘。通过传递公文、接待上级官员,刘邦有机会听到一些来自朝廷和官场的消息,对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矛盾有初步的感知。他可能因此对秦朝的统治方式、制度弊端产生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 战争是最好的“大学”:快速学习的养成之路

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为刘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也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最浓缩的“学习期”。

实践出真知: 战争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实践。刘邦在战争中,从一个跟随起义的小兵,逐渐成长为一支部队的领导者,再到一方诸侯。每一步的提升,都伴随着大量的实操。
军事指挥: 他需要学习如何组织军队、如何制定作战计划、如何应对不同的战场情况、如何鼓舞士气。每一次胜利或失败,都是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不像那些在书本上学习兵法的文人,他的学习是鲜活、直接、生死攸关的。
后勤保障: 军队的生存离不开后勤。刘邦在战争中,必然要考虑粮草、军饷、装备等问题。这涉及到物资的调配、征集、管理,是复杂的后勤工作,也是一种行政管理的实践。
政治与军事的结合: 战争并非纯粹的军事对抗,更涉及到政治。如何争取民心、如何安抚百姓、如何处理占领区的事务、如何与盟友协作、如何分化瓦解敌人,这些都是刘邦在战争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政治问题。
“能用人”才是关键: 刘邦最为人称道的治国才能之一,便是他“知人善任”。在战争的实践中,他能够辨识出人才,并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张良的辅佐: 张良无疑是刘邦最重要的政治谋士。在战争初期,刘邦就得到了张良的帮助。张良作为一位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为刘邦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建议。
萧何的后勤: 萧何在后勤保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刘邦的军队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韩信的军事才能: 刘邦能够发掘并重用韩信,使韩信成为他无往不利的军事利器。
樊哙、周勃等勇将: 这些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是刘邦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邦本人可能不是最懂军事理论的人,但他能听取并采纳张良、韩信等人的意见,并且善于将这些意见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卓越的领导和治国才能。他能够容纳不同意见,并且有能力将复杂的问题交给合适的人去解决。
在乱世中观察和学习: 秦末的乱世,是一个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刘邦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了秦朝统治的弊端,也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他有机会观察到不同起义队伍的运作方式,学习别人的优点,规避别人的缺点。他经历了秦朝严苛的法律,也经历了农民起义初期的混乱,这些都让他对治理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能得天下”就是治国才能的体现: 最终,刘邦通过几年的战争,成功推翻了秦朝,并最终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能够做到这一点,本身就证明了他具备了非常强大的治国能力,至少是成就一项伟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这包括了政治手腕、军事指挥、人才运用、战略眼光、以及最重要的——对人心的把握和对时势的判断。

三、 总结:积累与爆发

所以,刘邦并非在秦时一无是处,他在基层担任亭长,虽然职位不高,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基层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了卓越的个人品质:坚韧不拔的毅力、善于笼络人心的能力、不拘泥于形式的变通思维,以及最关键的“大格局”和“大气魄”。

而秦末的大乱,则给了他一个绝佳的舞台。战争的实践,成为了他最快速、最有效的“学习过程”。他并非凭空学会治国,而是在与各路英雄豪杰的较量中,在处理无数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将自己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并不断学习、调整、提升。他“用人”的能力,使得他能够集聚一群比他更专业、更有才华的人来辅佐他,共同完成一项项艰巨的任务。

简而言之,刘邦的治国才能并非在秦时“埋没”,而是在乱世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与他自身的天赋、积累的经验,以及关键时刻抓住机遇的能力,共同作用下,完成了惊人的蜕变和爆发。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治国之才,往往是在实践的熔炉中淬炼而成的,而历史的机遇,则为有准备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回答题主第一个问题,刘邦集团为何在秦帝国时期混得很差。

东方朔当年对这类问题有个很经典的回答:“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秦帝国的用人机制并不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集团:

其一、军功贵族集团。例如:王翦、王贲父子;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李瑶、李信父子;由此看得出,此时的秦帝国在军事上留给秦国普通人的位置已经不多了,更不要说那些被征服地区的人了。不难想象,如果此时毫无背景的韩信,去秦帝国中央谋求大将军职位,有谁会搭理他呢?好在韩信并不傻,他没去弄个“毛遂自荐”。

其二、王室外戚集团。例如:昌文君、昌平君。能成为外戚,靠的是裙带、血缘。这一点没什么好努力的,出生有就有,出生时没有也就没有了。刘邦集团的人应该不会往这方面想。

其三、外来人才集团。典型代表:吕不韦、李斯。表面上看外来士人进入这个集团的机会是均等的,但是你别忘记了时代背景。此时已经是秦帝国时代,“游士”已经在法律上被禁止了。任何人都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如果曹参私自去咸阳谋官,那一定会被当作逃犯关押起来。

由此可知,刘邦集团在秦帝国时代,作为被征服地区的一群人,他们没有什么机会去展示自己。

第二个问题,他们是如何完成自身的蜕变的。

每个时代都有人才,哪怕没有也是可以培养的。但是你有没有机会得到培养呢?这就要看老天爷的意思了。如果秦朝没有那么快灭亡,那毫无疑问项羽、刘邦、曹参、甚至是韩信等人必将默默无闻一辈子。但是秦末那一波乱世,恰恰给了这些时代的弄潮儿自由竞争,自由学习的机会。

军事与政治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我从不相信单纯的理论学习就能成就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走向巅峰。君不见,当年毛委员一天军校没上过,但是照样能虐国民党众多职业军人。学习从来都不应该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项羽在残酷的反秦斗争中失去了叔父,但是这惨痛的失败也让其在军事上得到了磨炼,于是他逐步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战神。

刘邦在楚汉之争时屡遭失败,但是每一次失败都让刘邦更加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也更加清晰。在最后的该下决战中,主动将前敌总指挥的职位让给了韩信。最终一统天下,开创大汉王朝。

哪怕被视为智慧之神的张良,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成熟的。我个人认为张良的转变十分具有代表性。

子房出自韩国贵族,其父亲、祖父五世为韩国丞相。但是到了子房这一代,他的运气太差了,还没等到他仕宦为官,秦国已经把韩国给灭了。这一下,子房失去了继承父业的机会,也失去了显赫荣耀的地位。血气方刚的子房立即将自己心中的仇恨指向了秦帝国,将自己心中之道定义为灭秦复韩,于是子房便策划了惊天动地的博浪沙刺秦事件。

现在我们就通过博浪沙刺秦事件来认识一下年轻时代的子房。首先交代一下整个事件的经过: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 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史记 留侯世家》

在笔者看来刺杀秦王的举动,实际上是一个风险极大,收益极小的非明智之举,这是年轻子房的一次非理性的泄愤之举。理由如下:

第一,刺杀计划十分粗糙,情报工作未做到位,对刺杀难度估计不足。此时的子房满脑子复仇怒火,连最重要的情报,秦始皇具体在哪辆车上都没摸清楚,贸然下手。最后刺杀失败,自己开始了逃亡生涯。

第二,即便刺杀秦王成功,秦朝不会灭亡,韩国也不会复国。刺秦王之举成功,秦朝完全可以另立一帝,秦帝国的统治依然可以继续。反而会加深秦朝中央对山东六国故地的监视和控制,这与张良灭秦复韩的目标背道而驰。

第三,对刺杀行动的负面后果估计不足。不论刺杀成败,张良很有可能被抓处死,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换来一个无益于灭秦复韩的结 果。更何况刺杀失败后,秦王大怒,大索天下,张良的刺杀行动,间接的给当时山东百姓增加了痛苦。

博浪沙事件清晰地向我们表明,即便是被后世称为谋圣的张良也有年轻冲动的时候。不过好在张良年轻,历史给了张良改正错误的机会。也许正是因为博浪沙刺秦失败,让张良开始认识到刺杀不符合“道”的要求,认识到敏捷的思维比铁锥更有杀伤力。也正是博浪沙事件之后张良便改变了自己勇过于谋的刺客形象,成为了一个奇谋迭出的谋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接杆而起,举兵反秦。张良也在流亡的地方,聚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起兵不久张良便遇到了来此攻城略地的刘邦,同为起义军,两股队伍合二为一。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但是两人却一见如故,张良的智慧征服了刘邦。但是此时的张良,还不能算是刘邦的属下。因为张良正在积极策划复韩大业,他成功地游说项梁,策立韩国公子韩成为韩王,张良也被任命为韩国的申徒,于是他第一次离开了刘邦。张良与新立的韩王一起带着一千多人的队伍,去攻打韩国的故地,但是由于实力太过弱小,往往保不住已经打下的城池,不得已只好在颍川附近打打游击。

灭秦复韩是此时张良心中的大道,认真分析起来看,这个道有两层含义。其一,灭秦是第一步,必须要把万恶的秦帝国消灭掉,为韩国复仇。此时应该团结一切反秦力量来彻底摧毁秦王朝。其二,消灭秦帝国所建立的帝国制度,恢复韩国,恢复以天子为中心,以诸侯为藩屏的封建邦联制度。张良为了实现此道必须与各路反秦力量联合,也必须忠于韩王,为韩王效忠。此时的张良,是韩王的臣子。

张良得知刘邦将西入关中时,毫不犹豫地将队伍拉到刘邦账下。在两家的合作之下,攻下韩国十多座城池。这样一来,复韩大业也算了有了点成果,于是刘邦将城池让给韩王留守,但作为交换条件,要求张良跟随其左右,韩王爽快答应。在张良的辅佐下,刘邦也迎来了人生事业上的第一次高潮。刘邦的队伍一路高歌猛进,智取宛城,攻破峣关,大败秦军于蓝田,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见此架势,只好以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开城出降。刘邦也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了秦帝国奢靡的宫殿中,无法自拔,樊哙等人的劝谏丝毫不起作用。此时的张良起到了关键作用,又一次站了出来用其高超的话术征服了刘邦,帮助刘邦度过了自己内心的危机。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 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刘邦的危机还没有结束,这一次是来的更为凶险。公元前206年,项羽摆下天下第一饭局——鸿门宴,邀请刘邦赴宴。刘邦面对此饭局连连说出“为将奈何?”。张良分析到,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好应约前往。在这个极其凶险的饭局里,谋圣胆识过人、沉着应对、深谋远虑,成功的帮助刘邦化解危机。

也正是在这一年,张良又一次离家了刘邦。灭秦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秦帝国与其帝国制度被一并摧毁,此时的中华大地又呈现出诸侯林立的局面。由于项羽的分封不公,诸侯们很快开始了混战,华夏大地短暂的安宁消失了。张良为了心中的复韩大业,又一次来到了韩王身边。

项羽并未让韩王回到韩国故地,而是将其留在身边软禁起来,没过多久韩王就被项羽杀害在彭城。这对张良而言是一次惊天巨变,张良也在开始思考他心中的复韩之道是否正确了。他在一个凄凉的深夜,深深地在思考心中之道:“暴秦已灭,项羽已分封天下,华夏诸国再现人间。可是这一切带来了什么?带来的是猜忌、战火、杀戮、国破家亡,复韩有价值吗?秦帝国真的是万恶之源吗?我心中之道是否已拘泥于古道了?帝国之郡县制,真是无道之制吗?天地之大德曰生,我张良复韩之道,难道不是在背大德而杀生吗?”最终,张良在一个凄冷而星光璀璨的夜晚,突破了自己内心旧道之障碍。他毅然与恢复韩国、恢复分封之道决裂,将建立帝国之制、为下苍生谋太平纳为内心之新道。

心中之道完成升华之后的张良,连夜逃亡重新回到汉王身边。他的这次归来,带着恢弘的气势果断为汉王制定了灭楚的战略计划——下邑之谋。此谋略为刘邦打开了新局面,从此楚汉战争的形势被扭转,汉军逐渐掌握战争主动权。

公元前204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楚军竭力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危机。病急乱投医的刘邦,糊涂地接受了谋士郦食其分封天下之计。辛亏张良及时赶到,张良以“八不可”之谏,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战略错误。此时的张良,已经坚决地反对任何分封行为,他已经完成了内心之道的飞跃,即便日后劝汉王分封韩信、彭越等人,那也只是一时权宜之计。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边。二月,汉高祖正式即帝位。张良深感大道既存,已可隐也。他主动地逐渐退出了汉帝国的最高决策层,与皇帝保持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地联系。他成功地避开了刘邦剪灭诸侯王的残酷斗争,也成功地避开了帝王对他的猜忌。

他年少时便存道于心。他因为心中有道所以无所畏惧,即便是剪灭六国的千古一帝,在他眼中不过是一个可杀的罪人耳。

他壮年时问道于心。他以实时发展的外部世界为思考对象,来检验他内心之道是否与时俱进,最终他把握到了道的变化,完成了人生的飞跃。

他暮年之时人道合一。他放弃一切功、名、利、禄,进入庄子所讲的“无所恃”境界,去体验生命最纯真的快乐。

铁汁们,写作不易,有需求还请支持一下哈:

user avatar

秦国的时候,郡县制还是早期,秦国中央的官员依然是宗室、军功贵族和士人集团三者包办,地方官员不是这三者升不上去。而萧何、曹参等只是吏,连官都不是,更不会有上升渠道。

至于快速学习,更多是依托管理经验和权限,打破了秦国封闭的官员制度,能够任命实干能力更好的职业官吏,而非以师承人脉为主的士人担任主要职务。施政效率自然提高了。

user avatar

随便上网找了个“秦始皇手下十大名将”,其中:

蒙武,蒙骜之子;
蒙恬,蒙武之子;
蒙毅,蒙武之子;
王贲,王翦之子;
王离,王贲之子;
李信,李瑶之子。

秦国实行军功爵不假,但这不意味着秦国或秦朝就“唯才是举”了,例如魏冉、吕不韦、嫪毐等靠权力就获得了顶级的爵位(侯)和庞大的封地(白起打赢鄢郢、华阳和长平之战都没有获得封地),军功爵更多的是给平民和士人一个上升的渠道,有爵位和封地的贵族直接出仕就行。

例如白起,虽然没有记载父祖官爵,但白起上来就是第十级左庶长,大概率是贵族出身。

更何况刘邦成为秦人的时候,秦已经统一了,没多少机会去挣军功了。

秦国也实行郡县制不假,但这不意味着秦国或秦朝就彻底“官僚化和平民化”了,“世卿世禄”和“公子王孙”仍普遍存在,例如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长期并行郡县制和封君制。

就像隋朝就开始搞科举了,但直到明朝,科举制才彻底压倒了荫举制(靠父祖出仕)。

————————————————————————————————————————

@金陵小老头

您自称读过《史记》,但我觉得您还是再多读几遍比较好。


首先,秦始皇坑杀的术士就是以儒生为主,起码您自称读过的《史记》是这么记载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是因为卢生等人诽谤自己、妄言惑众,所以才抓捕“诸生”,而不是因为方士骗了自己才抓捕,扶苏说诸生都是“诵法孔子”的:

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跟在“坑术士”后面的是“六艺从此缺焉”,六艺是儒生的基本功,这事也记在了儒林列传。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还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正常人结合上下文阅读都能读出来是啥意思。

昔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


其次,术士在当时泛指掌握知识的士人,不单指儒生,但也不特指搞神秘学的“方士”。

例如《韩非子·人主》里的“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矣”,这里的术士指的是“法术之士”,是法家的。

但是儒一直是显学,因为它有组织、有师承,而且喜欢办学。而且儒生是一种职业或者说阶层,负责主持各种礼仪,上到朝堂大典、下到婚丧嫁娶。东汉的《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认为儒是术士的一种称呼

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孔安国,是司马迁的历史老师之一,在给《尚书》作序时明确提出了“焚书坑儒”这个概念: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此外,西汉的刘向在给自己的《战国策》作序时也提到过焚书坑儒,坑儒是真是假且不论,但绝对不是“没人说过”:

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最后,不要张口就来,老人家应该讲武德。

还是劝您再读读《史记》,《史记·儒林列传》里写的很清楚:

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刘备集团统一天下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在任何关于三国历史的讨论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客观地审视,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变量和多重考量。与其说他“有没有”可能性,不如说他在特定历史节点下,可能性的大小和成败的关键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集团在很多方面确.............
  • 回答
    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至夷陵之战前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可谓是风云激荡,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时期,他们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势力,逐步发展壮大,为日后三分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条扩张之路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得失,许多决策的利弊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政治领域:奠定基石,制度雏形渐显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
  • 回答
    当阳长坂坡,那一声声凄厉的呐喊,一个个血染的战袍,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命运的齿轮稍有偏差,如果那一刻的刘备集团不是侥幸逃脱,而是遭受了灭顶之灾,那么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将走向截然不同的终局。刘备:王佐之才,亦难逃囚徒之命作为整个集团的核心,刘备的命运将最为关键。他若被俘,曹操.............
  • 回答
    刘强东在美国被指控性侵的消息,无疑给京东集团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风暴。作为京东的灵魂人物和绝对控股股东,刘强东的个人形象与京东品牌的声誉紧密相连。此次事件发生在他国,而且是以如此严重的指控出现,对他的个人而言,后果可能十分严重,而对京东,影响更是多方面的,且不容忽视。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说,刘强东在中国的.............
  • 回答
    庞统给刘备献上的上策,即“取西川”(即益州),在我看来,其可行性可以说相当之高,并且对刘备集团的未来发展能够产生决定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刘备集团的处境。刘备虽然在诸葛亮的帮助下,逐渐站稳了脚跟,尤其是在荆州,拥有一块立足之地。但是,这块地盘实在是太过狭窄,而且战略上是被动且.............
  • 回答
    .......
  • 回答
    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三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开创盛世的帝王,如果他们所处的时代交错,并以集团的形式在这片土地上鼎足而立,这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军事与文化碰撞。想象一下,这不是简单的三国演义,而是一场跨越千年、融合了不同时代战略智慧、治国理念与民族特色的宏大博弈。一、 初始格局与集团特色首先.............
  • 回答
    要比较汉初刘邦、唐初李渊、明初朱元璋这三个军事集团的强弱,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数字。这三位帝王都曾身处乱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最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王朝。他们的军事集团,各有特色,也各有优劣。一、 汉初刘邦军事集团:草根崛起,韧性十足刘邦的军事集团,.............
  • 回答
    这真是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汉初政治斗争的核心。如果刘邦晚死几年,而且铁了心要除掉樊哙,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其中可能牵涉到的各方势力、他们的顾虑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背景: 刘邦的晚年状态: 刘邦晚年身体状况堪忧,疑心.............
  • 回答
    刘备集团对待人才的态度可以用“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知人善任,恩威并施”来概括。在三国乱世,人才的争夺是各方势力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刘备集团之所以能在众多强敌环伺的环境下崛起并最终鼎足一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用人理念和对人才的珍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降人才: .............
  • 回答
    “匡扶汉室”,这四个字在三国时期,乃至后世的历史评价中,是刘备集团最响亮、也最具争议的旗帜。提起刘备,许多人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位颠沛流离却心怀仁德的枭雄,以及他那句“汉室倾颓,匹夫有责”的宏大愿景。但,这面旗帜,真的如它所宣称的那般纯粹吗?刘备集团的“匡扶汉室”口号,究竟是真心实意的政治理想,还是为.............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权力中心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智慧和战略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既有刘备的慧眼识珠和诚意邀请,更有诸葛亮自身的非凡才华和深谋远虑。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一过程:1. 初露锋芒,未遇明主: 隐居隆中,博览群书: 诸葛亮虽然出身寒门,但自幼聪明,勤奋好学。他在隆中(今湖北襄阳一带)隐.............
  • 回答
    糜芳这个人,说实话,在刘备集团里也算是个关键人物,至少在早期是。他哥哥糜竺是大富商,家底厚实,糜芳自己也有些才干,所以能跟着刘备一起打拼。但就像很多故事一样,总有那么一些转折点,让人唏嘘不已。为什么糜芳后来会对刘备集团失去信心,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里面夹杂着个人因素、现实压力.............
  • 回答
    评价赵云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咱们得从多个维度细细掰扯,不能光看演义里那些“常山赵子龙”的传奇故事,还得结合史料,看看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首先,从“五虎上将”说起,这名号本身就有意思。演义里给赵云安了个“五虎上将”的名号,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这一下子就把他放在了刘备集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三国鼎峙格局形成的关键节点。很多人会因为曹操在汉中之战吃了亏,就觉得刘备集团从此开始压制曹操了,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理解。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汉中之战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而曹操统一北方主要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官渡之战之后,到建安二十年左.............
  • 回答
    孙夫人当初试图带走刘禅的行为,无疑是孙刘联盟中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事件。从长远来看,这件事确实给孙刘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刘备集团对孙氏的戒心之所以没有进一步恶化,乃至在之后还能维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双方的战略需求、以及对孙夫人个人行为的解读等多个层.............
  • 回答
    如何评价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刘强东,作为中国电商巨头京东集团的创始人,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也极具影响力的商业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的创业历程、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以及个人品质等。一、 辉煌的创业历程与商业帝国构建: 白手起家的典范: 刘强东的创业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