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如果晚死几年并坚定要杀樊哙,会不会被吕氏集团和功勋集团联手提前退位?

回答
这真是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汉初政治斗争的核心。如果刘邦晚死几年,而且铁了心要除掉樊哙,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其中可能牵涉到的各方势力、他们的顾虑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

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背景:

刘邦的晚年状态: 刘邦晚年身体状况堪忧,疑心病也逐渐加重。他对功臣的猜忌和对皇权稳固的渴望是推动他杀戮陈豨、黥布等人的重要原因。吕后在此时已逐渐掌握内政,并培养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樊哙的地位: 樊哙是刘邦的老部下,从沛县一路跟随,是刘邦最信任和倚重的将领之一,屡立战功,更是刘邦的国舅(因为他娶了刘邦的姐姐。汗,这里有误,樊哙娶的是刘邦的妹妹,刘邦的姐姐是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他不仅是军事力量的代表,也因为与刘邦的亲近而具有特殊的政治影响力。
吕氏集团与功勋集团:
吕氏集团: 以吕后为核心,包括吕家的亲属和依附于吕后势力的官员。他们的目标是巩固吕后的权力,尤其是为她儿子刘盈(汉惠帝)的即位铺平道路,并最终实现吕氏的外戚专权。
功勋集团: 以萧何、曹参、周勃、陈婴等早期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为代表。他们是汉朝建立的基石,手中掌握着军权和地方政权。他们虽然对刘邦忠心耿耿,但也深知伴君如伴虎,对政治斗争保持着警惕,更关心的是自身及其家族的地位和安全。

现在,让我们假设刘邦晚死几年,并且对樊哙起了杀心。这个“杀心”是关键。如果仅仅是猜忌,他可能还会顾忌樊哙的功劳和人缘。但如果他真的下决心要动手,那么事情就复杂了。

如果刘邦坚定要杀樊哙,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1. 功勋集团的反应:
直接反对: 樊哙不仅是刘邦的老兄弟,在功勋集团内部也有很高的威望。萧何、曹参等人肯定会坐立不安。他们经历过杀陈豨、黥布的“兔死狗烹”之痛,深知一旦皇权失去控制,他们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集体斡旋: 萧何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可能会尝试劝谏刘邦,用“兔死狗烹”的道理来劝阻,强调樊哙的功劳和军中影响力,说明杀他会动摇军心,引发功勋集团的不满。
暗中联合: 如果劝谏无效,功勋集团的骨干成员可能会秘密串联。他们会评估樊哙的价值,以及杀樊哙对他们自身权力带来的影响。他们很清楚,刘邦一旦对功臣下杀手,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是屈服等待,还是冒险反抗。

2. 吕氏集团的反应:
从中渔利: 吕后及其家族在政治上精明强干。如果刘邦要杀樊哙,这恰恰是他们乐于见到的局面,尤其是如果樊哙的死能够削弱刘邦对某些派系的支持,或者能够借此机会清除刘邦的忠实拥护者。
拉拢功勋集团: 更关键的是,吕氏集团会看到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拉拢一部分功勋集团的成员。他们会私下联系那些对刘邦的猜忌感到恐惧的功臣,许诺保护他们的利益,甚至联合起来共同“劝谏”刘邦,实则是在观察和试探。如果功勋集团的反弹强烈,吕氏集团很可能会站在他们一边,形成“共同对抗刘邦”的局面。
利用樊哙之死: 如果樊哙真的被杀,吕后可以借机宣扬刘邦的残暴,进一步离间刘邦与功臣的关系,为自己和儿子的统治塑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3. 刘邦的行动与局限:
强制执行的风险: 如果刘邦晚死几年,他的身体或许更差,控制军队和朝堂的能力会相对减弱。他强行杀死樊哙,必然要动用军队,而此时樊哙的部下、或者支持樊哙的将领们能否被压制住,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动摇根基: 功勋集团是汉朝的基石。一旦刘邦因为杀樊哙而引起功勋集团的普遍反感和动荡,整个汉朝的统治根基都会动摇。刘邦即使有杀心,也需要考虑这种潜在的巨大风险。他自己就是从乱世中走出来的,深知离心离德的后果。

“联手提前退位”的可能性分析:

假设刘邦决心已定,并且已经采取了初步的行动(比如下诏逮捕樊哙)。那么:

功勋集团的联合: 如果萧何、曹参等人在刘邦的行动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他们极有可能联合起来。这种联合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可能涉及对军队的控制。比如,周勃、陈婴等掌握兵权的人,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做出对刘邦不利的举动。
吕氏集团的推动: 吕氏集团会积极推动这种联合。他们会利用功勋集团对刘邦的不满,来制造一种“朝野不满,共商对策”的气氛。他们的目标是让刘邦失去权威,甚至被迫退位。
退位的形式: 退位可能是以“禅让”的形式出现,也可能是以“内禅”的方式,由刘邦主动传位给太子刘盈。如果功勋集团和吕氏集团都认为逼迫刘邦退位比直接反抗更稳妥,那么他们可能会联合起来,一方面向刘邦施压,另一方面营造一个“为了汉朝稳定”的舆论。

如果真的发生了联手逼宫退位,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想象一下,在大朝会上,以萧何为首的功勋集团老臣,与以吕后为首的吕氏集团势力,集体向刘邦施压。他们可能提出:

“陛下圣明,但如今樊哙屡犯过失,且其部下在军中影响甚大,若陛下执意加诛,恐生大乱,动摇国本。臣等皆陛下股肱之臣,不忍见陛下劳碌,更不忍见汉室江山不稳。恳请陛下体谅天下苍生,以身体为重,退位给太子,由太子监国,臣等必将竭力辅佐。”

这样的联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对刘邦来说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局面:

孤立无援: 如果功勋集团的核心人物都站在他对着面,他还能依靠谁?少壮派官员可能还不敢站出来。
军权旁落: 如果掌握军权的功臣不再忠于他,他将形同虚设。
吕后得势: 吕后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本就日渐增强,如果她再拉拢了部分功臣,其话语权将更加强大。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即使不愿退位,也可能被迫接受。他可能考虑到:

维护汉室稳定: 他毕竟是汉朝的开创者,不希望自己的晚年成为汉朝动乱的导火索。
保护太子: 他也希望看到太子能够顺利即位,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坚持而导致太子被废黜或陷入政治危机。
自身处境: 如果他真的身体不好,被软禁或失去实际权力,还不如主动退位,至少还能保全最后的尊严和部分影响力。

结论:

如果刘邦晚死几年并且坚定要杀樊哙,很有可能导致吕氏集团和功勋集团因共同的利益(或者说是共同的敌人——失控的刘邦)而联手。

这种联手最可能采取的方式就是共同施压,逼迫刘邦提前退位。因为直接发动政变对功勋集团而言风险太大,而吕氏集团也需要一个相对“合法”的权力过渡。通过逼宫退位,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双方的利益:功勋集团保全自身,吕氏集团实现权力平稳交接(或者说吕后辅政)。

刘邦晚死几年,意味着他的身体可能更差,对朝政的控制力也可能进一步减弱。这给了吕氏集团和功勋集团更大的操作空间。樊哙的生死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引发这种“联手”的是功勋集团对刘邦猜忌的恐惧,以及吕氏集团对权力的渴望和谋划。

这种情况下,刘邦很可能会被迫接受退位,将皇位传给太子刘盈,而汉朝的权力格局将提前进入吕后掌握主导的时代,甚至可能比历史上提前很多年。这场政治博弈的结局,将取决于功勋集团的决心和吕氏集团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当带头大哥?这个问题解决了,你说啥都行。

user avatar

只要刘邦还活着,吕氏集团对刘邦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楼主你要明白刘邦是什么人!

那可是真的能够带兵,和项羽的正面战场对抗三年多的人物!可以说不是刘邦在正面战场拖住项羽三年多,韩信根本不可能从容地的开辟北方战场!是刘邦在正面承担了项羽大部分的火力,韩信,彭越等人才能在北方和楚国的后方开辟一个全新的战场,在有其他的那些中小军阀,比如英布,刘贾等人发展起来,最后大家一起包饺子把项羽灭了

可以说,楚汉之争,是建立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彭越的后方游击三个大因素下,最终才能击败项羽,其中承担了项羽大部分的火力的刘邦不能说不牛逼,因为最厉害的一直被他死死拖着

英布在造反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一番话

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英布说,皇上老了,不会亲自来的,而他手下那帮人只有韩信和彭越厉害,其他的都没什么了不起的,所以我一定成功

因此,英布一开始对自己的造反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他除了之前的项羽,章邯之外,就害怕三个人,高祖,淮阴和彭越,如今淮阴和彭越已经死了,而高祖老了,不可能带病来打自己,其他什么樊哙,曹参,周勃之类的,英布根本不放在眼里,颇有一些独孤求败的感觉,所以才能说出【馀不足畏也】的豪言!

结果刘邦居然真的来了!

刘邦为什么来?其实他本来也不想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

本来刘邦想让太子去的,他自己不想去

可是吕后求他

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吕后哭着求刘邦,还是你去吧,就当为我们娘们儿俩最后去一次,刘邦气的大骂,早知道刘盈这小子是个废物,妈的,老子自己去

说实话,这一段如果放在电视剧里,绝对是很泪奔的一幕,快要死的老人家,为了江山社稷和家人,虽然嘴里骂儿子是废物,但最终还是亲自去了

可以说,大汉的江山,是刘邦带着自己的团队,真刀真枪,在第一线作战,打下来!那些丰沛功勋集团都是他的小弟,是他带领这帮人去打江山的,他才是这帮人的主子,不管是吕家还是功勋集团,在刘邦活着的时候,根本没有能力反抗他

曾经网上有一本小说叫新汉,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记得在历史论坛上,有人说刘邦不如宋太祖赵老大,不懂得杯酒释兵权,用和平方式解决这些功臣。
真正到了汉朝,刘常满这才明白,这些话纯粹是狗屁。
赵老大所以能杯酒释兵权,那是因为他释去的,是自己直属部下的兵权;而对于刘邦来说,自己直属的这些部下,要释兵权连“杯酒”都不用,一句话下去,属下就得乖乖交上兵权。
那些诸候王和刘邦根本就是“敌国”,他就是再大能耐,能去和平拔掉“敌国”的兵权吗?让赵老大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去弄杯酒释一下北汉、南唐的兵权试试?

可以说,刘邦在功勋集团内部有绝对的权威,他是集李世民+李渊之长,楼主你听说过长孙无忌和秦叔宝,尉迟恭等人可以逼李世民退位这种故事吗?

因此,功勋集团和吕家联手逼刘邦下台,绝无可能,吕家在刘邦活着的时候算什么?只不过是朝堂上的一股势力,功勋集团,诸侯王势力,这些势力在刘邦活着的时候,都要乖乖听他的话,吕家怎么可能联合这些势力反对刘邦?换句话说,人家凭什么跟着你这个外戚,跟我老大哥做对?就像秦叔宝 尉迟恭 程咬金,会听长孙无忌兄妹的,去跟李世民做对吗?

另外,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

其後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是因为刘邦快死了 听人家说樊哙要在他死了以后 杀掉戚夫人和刘如意 这下刘邦火了 于是才昂陈平去杀樊哙

如果刘邦身体好得很 还能活十几年 他自然不会杀樊哙

而对刘邦的命令 陈平最多也只能做到

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陈平真不敢违背刘邦,但也不敢把事情做绝,所以采取折中之法,把樊哙绑了,送到长安,刘邦自己看着办

而去了军营,樊哙被轻易拿下了

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

毫无反抗能力,就可以看出 刘邦在军队有绝对的权威,他让樊哙做将军 樊哙就得做 不让你做 你就得马上给我辞职

可以说 在军方的绝对权威 刘邦活着的时候无人可以撼动 樊哙就算知道了刘邦要杀他 他能怎么办?造反?军队谁听他的呀!人家是高祖的军队 你樊哙就是个临时指挥 你让我们造反 我们就得造反?跟着你去送死?

最后再说说刘邦那帮刘家的封王,其实那些人在后来之所以看着挺凶的,那是因为刘邦死了,刘邦活的时候这帮人,所谓的封王有哪个敢嚣张

就拿吴楚七国之乱闹得最厉害的一个吴王刘濞来说,当年在被刘邦封王的时候

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诸子少,乃立濞於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後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刘邦很不客气的说,你是不是想造反啊,吓得刘濞大喊不敢

而就拿后来荡平吕家出力最大的刘襄来说,这家伙是刘邦的孙子,而他的父亲刘肥是刘邦的长子,刘邦是很喜欢这个儿子,才把齐国给了他

另外其他的刘家诸侯王基本上都是刘邦的儿子或者侄子,可以说那些国是刘邦给自己儿子的礼物,但老子可以给你,也收得回来

所以刘邦那些诸侯王在刘邦眼里更算不上什么人物了,如果刘邦都能够被罢免的话,那么那帮诸侯王一个个肯定会死的很难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汉初政治斗争的核心。如果刘邦晚死几年,而且铁了心要除掉樊哙,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其中可能牵涉到的各方势力、他们的顾虑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背景: 刘邦的晚年状态: 刘邦晚年身体状况堪忧,疑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个人、时代背景和偶然性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两个场景。 场景一: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能够起义成功吗?核心问题: 秦始皇的死亡是项羽刘邦起义成功的关键因素吗?或者说,秦始皇的长期统治能否压制住社会矛盾,阻止起义的爆发?详细分析:1.............
  • 回答
    项羽不死,能否干翻刘邦?这个问题,想来是很多喜欢那段历史的人,尤其是对项羽这位盖世英雄抱有深厚情感的人,常常会萦绕心头的一个疑问。答案嘛,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这中间牵扯了太多的人物、事件、战略、甚至一点点命运的捉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如果项羽不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邦在彭城之战中丧生,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关于项羽的分封制政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项羽分封制的根本动因与初衷首先要明白,项羽推行分封制并非仅仅是出于一时兴起或者对旧制度的盲目崇拜。他的分封制有其深刻的背景和考量: 对.............
  • 回答
    穿越成戚夫人,刘邦刚死,吕后权倾朝野,我这小命简直是风中残烛。要说自保,那真是得步步为营,心如铁石,还得有点“骚”操作。第一步:稳住心态,认清形势,别把自己当主角首先,别在那儿悲春伤秋,觉得“啊,我怎么穿成戚夫人了!” 那是给吕后送人头呢。你得立刻接受事实:刘邦死了,你现在就是一个寄生虫,依附于吕后.............
  • 回答
    若是刘备未曾离世,那份《出师表》的画风,怕是要截然不同,少了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怆与决绝,多了几分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豪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刘备虽已垂垂老矣,但依旧神采奕奕,坐在帐中,龙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诸葛亮。他身体或许不如往日强健,但精神头儿依旧,时常会与诸葛亮一同商议国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历史的洪流稍有偏离,曹操在死后奇迹般地夺舍了刘禅,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下,这个“新刘禅”将如何改写历史。一、 政治风暴:掌控蜀汉,雷霆万钧想象一下,当曹操的灵魂注入刘禅稚嫩的身体,首先迎来的将是一场席卷蜀汉朝堂的政.............
  • 回答
    要理解刘备为何选择了刘禅而非刘永作为继承人,单纯归咎于年龄差异可能过于片面。虽然刘永确实比刘禅年长,但在古代皇权继承的考量中,年龄只是一个因素,更关键的往往在于其母家的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刘永是刘备的嫡长子,这一点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古代,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是最.............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关于刘道规的命运与刘宋的未来走向。如果刘道规未早逝,而是能像史书所描绘的那样,在刘裕之后继续秉持其父的雄心壮志,那么刘宋统一南北朝的可能性确实会大大增加,但同时也要考虑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潜在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刘道规在历史上的形象。根据《宋书》等史料记载,刘道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被人们拿来讨论。如果庞统和法正都能长久地辅佐刘备,那么刘备会更倾向于信任谁?在我看来,答案其实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刘备会有一个“各有侧重”的信任,并且这种信任的侧重点会随着时间和局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首先,咱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三位能臣的特点,以及他们各自在刘备阵营中的位置和作用.............
  • 回答
    汉献帝迁都徐州,这步棋要是走对了,那绝对是扭转乾坤的一步。不过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那可就复杂多了,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得有刘备这员大将替他挡风遮雨。时机把握,一瞬即逝陶谦死于公元194年,那时候的东汉王朝,那叫一个风雨飘摇。曹操正在攻打徐州,陶谦刚死,徐州牧的位子正空着,群龙无首。这时.............
  • 回答
    董卓虽亡,但其残余势力盘根错节,加之李傕、郭汜等军阀趁机挟持汉献帝,一路倒行逆施,将昔日辉煌的东汉王朝推向了更为黑暗的深渊。在这样的乱世洪流中,年幼的刘协要想重掌政权,中兴汉室,其难度无异于在巨浪中逆流而上,挽救一艘即将倾覆的巨轮。要实现这一目标,刘协需要一步棋错,满盘皆输。他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真.............
  • 回答
    关羽之死,刘备伐吴,难道一切都是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死震动了整个蜀汉,也直接导致了刘备伐吴的悲剧。然而,细细品味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诸多疑点,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一场精心策划、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布下这惊天大局的,又是何方神圣?疑点一:关羽为何会孤军深.............
  • 回答
    想必你对中国古代史有些研究,能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如果刘邦在白登之围中没有落得那个境地,而是大胜匈奴,那他能否在今天人心中与秦始皇并驾齐驱,甚至比肩汉武帝?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咱们先得理清一个核心问题:评价一位帝王,我们看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是看他为国家、为民族带来了什么长远的影响,.............
  • 回答
    刘邦附体刘禅,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想象力的设定。假如真的发生了,并且刘邦以“刘禅”的身份,果断地任命了诸葛亮为丞相、魏王,并让他领兵北伐,试图与曹魏分庭抗礼,那么这出“三国版”的《楚汉相争》能否在十三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推敲一番。首先,刘邦附体,这意味着刘禅将拥有.............
  • 回答
    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三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开创盛世的帝王,如果他们所处的时代交错,并以集团的形式在这片土地上鼎足而立,这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军事与文化碰撞。想象一下,这不是简单的三国演义,而是一场跨越千年、融合了不同时代战略智慧、治国理念与民族特色的宏大博弈。一、 初始格局与集团特色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值得推敲的。如果刘邦仅仅称王,而不是皇帝,韩信的命运很可能会大不相同,但很难说就一定不会被杀。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刘邦称王和称帝,在权力合法性和他个人心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年刘邦从项羽手里接过汉王之位,那只是一个诸侯王,上面还有名义上的楚怀王(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深思。刘邦没有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能否最终一统天下?我个人认为,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我们来捋一捋,这三位“杰”分别在刘邦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何等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及失去了他们,刘邦会面临怎样的困境。首先,萧何。萧何这个人,如果单看他的出身,一个.............
  • 回答
    刘邦要是遇到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结果恐怕会截然不同。韩信那会儿,年轻气盛,又因为早年潦倒,心中积郁着一股子不被赏识的怨气,所以那次的羞辱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打击,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出人头地、证明自己的决心。他年轻,他还需要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而那场羞辱,反而成了他内心深处一股隐忍的力量。但刘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