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秦昭襄王打残六国,秦始皇能统一天下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深思。如果站在历史的If(如果)角度去推演,那么没有秦昭襄王(秦王稷)的“打残”六国,秦始皇(秦王政)能否最终统一天下,答案恐怕是——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到底做了什么,以及他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秦昭襄王:一个为统一打下坚实基础的“铺路者”

秦昭襄王在位长达56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是秦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正是战国后期,列国纷争,合纵连横,你方唱罢我登场。

1. “远交近攻”战略的深化与实践:
秦昭襄王最核心的战略就是“远交近攻”,这个战略在战国早期就已经提出,但到了他手里,得到了系统性的、大规模的实施。
“远交”:主要指联合远离自己的国家,比如齐国、燕国,来对抗近邻的韩、赵、魏。这使得秦国在与东方六国争斗时,能够避免被多国同时夹击的窘境。
“近攻”:则专注于蚕食和肢解距离自己较近的国家,特别是三晋(韩、赵、魏)。这逐步削弱了东方联盟的力量,为秦国日后东出扫清障碍。
具体例子: 魏国首当其冲。秦昭襄王利用魏国与赵国的矛盾,多次进攻魏国,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例如,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白起以少胜多,坑杀魏韩联军24万,这几乎是当时魏国和韩国的主力,直接重创了这两个国家。

2. 关键战役的胜利与地缘优势的获取:
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 这是秦昭襄王时期最关键的一场战役。白起作为主将,大败魏韩联军,夺取了魏国的国都(旧都安邑),获得了大量土地。这一战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秦国的国力,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国中后期的力量格局。
攻魏、灭韩、伐赵: 在伊阙之战后,秦昭襄王继续对魏、韩、赵三国施加压力。他夺取了魏国的河东地区,使得魏国腹背受敌;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国与东郡的联系,为后来“围魏救赵”式地攻击韩国心脏地带奠定了基础。
义渠之战(公元前272年): 这是秦昭襄王时期另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义渠是秦国西北方向的一个游牧民族,长期威胁秦国西部边疆。秦昭襄王通过“美人计”与义渠王交往,然后突然发兵,将其灭亡,一举解除了秦国的心腹大患,并获得了广阔的西北地区(今天的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为秦国提供了稳定的后方和战略纵深。

3. 人才的任用与制度的完善:
重用白起、范雎等名将谋士: 秦昭襄王敢于提拔和重用有能力的人,白起在战场上战无不胜,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为秦国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推行郡县制、改革户籍: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继续强化中央集权,扩大郡县制,为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基础。

如果没有秦昭襄王,秦始皇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如果将秦昭襄王这段辉煌的历史剔除,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难度将呈几何级数上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想象:

1. 东方六国的力量依然强大:
魏、韩、赵的“不残”: 如果没有伊阙之战的惨败,魏、韩两国将不会如此衰弱。尤其是魏国,历史上它一直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强国。如果魏国没有丧失河东、野王等战略要地,那么它依然可以与秦国在中原地区形成抗衡。
赵国的崛起: 赵国在战国后期,尤其是赵武灵王改革后,军事实力非常强劲,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如果没有秦国在初期对赵国施加压力,让其分心,赵国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甚至可能成为东方联盟的主导者,形成更强的合纵之力。
齐国的潜力: 齐国虽然在函谷关战役中吃了亏,但它的经济和文化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如果东方各国没有被秦国逐个击破,齐国很可能与其他国家联合,形成更具威胁的战略联盟。

2. 秦国的战略态势不容乐观:
地理上的劣势: 秦国地处偏西,东出中原需要经过艰难的关隘和强大的敌国。如果前方没有被“打残”的韩、赵、魏作为缓冲和削弱,秦国将直接面对一个完整的、强大的东方联盟。
后方不稳: 历史上,秦国之所以能专心东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义渠被灭,西部边疆得以巩固。如果义渠依然存在,或者西部存在其他威胁,秦国将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和精力去应对。

3. 统一战争的性质将完全不同:
漫长且代价高昂的消耗战: 统一战争将可能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秦国需要逐个击破,但如果对手的力量并未被严重削弱,每一次的进攻都将面临更大的阻力,每一次的胜利都将付出更高的代价。
合纵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当秦国东出时,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东方阵营,合纵的可能性和成功率会大大增加。各国可能会更容易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就像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合纵”一样,只是这次的合纵可能更加有效。
秦国自身能否支撑? 长期而艰苦的战争,对秦国的国力、民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如果秦国自身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且战事不利,很容易出现国力不支、内部动荡甚至被反攻倒算的危险。

4. 秦始皇的个人因素:
虽然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但他上位时,秦国虽然已经强大,但统一的局面远未形成。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个更强大的六国,即使他有同样的雄心和才能,也需要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且成功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他继承的是一个已经积累了巨大优势的“秦国”。这个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由秦昭襄王、秦惠文王等历代君主,特别是秦昭襄王,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战略和残酷的战争打出来的。

举个不恰当但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要爬一座高山。秦昭襄王的工作,就像是在山腰开辟了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并清理了前面的大部分障碍物。而秦始皇的工作,则是沿着这条路继续向上攀登,最终抵达山顶。

如果这条路从未被开辟,秦始皇不仅要从山脚下开始,还要自己去披荆斩棘,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他可能最终也能爬上去,但过程会异常艰难,甚至可能因为体力不支或遭遇致命的障碍而失败。

总结:

秦昭襄王以其长期的统治和卓越的战略,通过一系列关键的战争,如伊阙之战,重创了韩、赵、魏,特别是魏、韩两国,极大地削弱了东方六国的整体实力,并获得了重要的战略地理优势(如河东、河内地区)。同时,他解决了西部边患,巩固了后方。

可以说,秦昭襄王“打残”了六国,是将统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最为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战略态势。没有他所做的铺垫和削弱,秦始皇即便能力超群,面对一个更完整、更强大的六国集团,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其难度将是天壤之别,成功率也必定大打折扣。

所以,如果秦昭襄王没有“打残”六国,秦始皇能否统一天下?我的判断是,极难,甚至可以说,很可能无法实现。 他继承的,是一个已经被前人精心打磨过的“利刃”,而如果没有这份打磨,秦始皇即便有心,也可能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昭襄王一朝对列国的征伐,主要针对魏、楚、韩、赵四国,对齐国的联和攻击也有参与,对燕国则没有进行直接的攻击。

公元前294-293年,秦昭襄王14-15年,秦国的楚系外戚向寿率兵攻击韩国新城,而后白起替代向寿掌握统帅之位,于伊阙大败韩魏联军。战后秦廷宣称斩首240,000级,斩获首级总重约1,200吨左右。

上图大致为伊阙之战的大致情况。图中,白箭头大致为秦军的进攻路线,红箭头为魏军的支援路线。

当是时,秦军在伊阙的大胜无疑会使周室倒向秦廷,这样一来,魏国东西两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就岌岌可危了(中间白线)。

而与此同时,与秦国关系密切的赵、宋两国自然要重新评估外交部署,两国对魏国东部领土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右侧白圈和白箭头),此时魏国东部领土也就风雨飘摇了。

公元前290年,秦昭襄王17年,魏国向秦廷割让河东地方四百里,即上图中魏国的西部领土。

不过这里需要特别补充说明,魏国宣布一口气割出“四百里”,明摆着要在里面搞一系列小动作。而后,秦、魏两国就河东治所安邑的归属进行了长达20年以上的反复纠缠,其中的争斗至少要延续到公元前269年。

但毫无疑问的是,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无论它的斩首记录里的水分到底有多大,它都给韩、魏两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就魏国而言:

此战直接导致了魏国在河东地区统治的松动,尽管双方还要在这片土地上进行20年的苦缠苦斗,但魏国从这一刻起就永远丧失了以河东为基地直接威胁关中盆地和三门峡地区的能力。

从此之后,秦军的东征也就再不用担心魏军自河东切断后路。

就韩国而言:

尽管此战韩国并没有丧失太大领土,但魏国在河东统治的动摇无疑会到来一个更严峻的后果——韩国丧失了最后一点战略纵深。

从此之后,秦军只需要大摇大摆地从三门峡出兵,就能轻而易举地压制周、郑,而韩国再无一丝周旋的余地。

单从伊阙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

秦昭襄王一朝对列国的摧残,绝非单纯地杀死了多少多少人,使列国丧失了多少多少有生力量。

它的真正成果在于摧毁了列国的部署,突破均势的僵局,改变了天下大势——人口可以恢复,但中原一败,势再难回。

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22年,秦廷参与列国联合对齐国的征伐,其后占领了原宋国的陶邑。

公元前283年,秦军趁列国瓜分齐地之机攻击魏都大梁,后因燕、赵联合救魏而退兵。

图中为第一次大梁之战的大致情况。红箭头为秦军大致的进攻路线。紫箭头为燕、赵联军救魏的大致路线,其中紫箭头末端是乐毅以赵相的名义顺手攻取了魏国的伯阳(乐毅在当时的身份为燕卿、赵相、魏臣)。黄箭头则为同期廉颇的攻略。

该图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其中的一个细节,3个红圈是齐国仅存的3个城邑,即即墨、莒、聊城,3个白圈是齐五都中的高唐、阿、平陆。

从上述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齐地的状况其实是十分复杂的,各方的势力犬牙交错,原齐国的地方政府也骑墙观望。这一细节看似与秦国对列国的摧残无任何关系,但我们必须要知道:

秦国对大梁的突然袭击,毫无疑问会严重搅乱燕、赵、魏、楚、鲁五国对齐地的瓜分计划。秦国一者可以借此在陶邑站稳脚跟,从而长期牵制魏国,二者可以干扰列国的利益分配,以避免一个新的东方大国的诞生。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28年,秦廷向楚国发动鄢郢之战。需要说明,当时鄢郢之战并非一场孤立的战争,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的一部分,而且严格来说,此战秦国并非绝对意义的胜利者。

上图的下方红箭头是秦军的大致攻势,据称导致楚国数十万军民的伤亡,灰箭头是楚顷襄王逃至郢陈的大致路线,2个绿箭头分别是楚军在之后“尽收泗上”和反攻“江南”十五邑(绿圈)的大致路线。

上图中的黄箭头,是短期内赵国大致的扩张路线,绿箭头则是同时期齐国的收复失地情况。

上图中部的红箭头,则是秦军在鄢郢之战后又一次对大梁的攻击。在此役中,秦军先向大梁进攻,而后击败韩国的援军,最后大肆攻略韩、魏交界线的一系列边城,其目的无外乎是要切断韩、魏之间的联系。

单就战后楚军的表现看,鄢郢之战本身并没有完全摧毁楚国的实力,否则楚国不可能在齐、魏、赵的眼皮底下收服泗上,更不可能向秦国反攻还能夺取至关重要的巴东地区。

但无论秦、楚两国就长江中上游水域的争夺最终结果如何,秦廷都已成功摧毁了楚国在江汉平原的统治。自此,楚军也就再无机会威胁秦国的武关防线及汉中地区。

由此一来,秦国也就能放开手脚在韩、魏之间做局。在韩、魏两国分化后,赵国也就成了秦国的头号目标。

公元前273年,受到来自于秦国的压力,魏、赵两国进行了联合,并向事秦的韩国发起了进攻。其后,秦军在华阳大破魏赵联军,公布斩首数额为130,000级,首级总重量约为650吨。

上图中,白圈为魏国在华阳之败后“抱薪救火”向秦国割让的南阳之地。可见韩国在黄河北岸与上党的联系更加岌岌可危。

上图的红箭头,是秦国在战后“助赵攻齐”的大致路线。当时,秦廷向战败的赵国提出要出动4万人的军队支援赵国攻齐,其目的无疑是恐吓赵国以逼迫其就范,并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威慑齐国。

上图紫箭头所示,大致为齐国在向秦国屈服后,横方在各个方向对三晋包围。

由此可见,华阳之战的成功绝非单一杀死了魏、赵多少人,占领了哪块土地,而是成功完成了扼杀三晋的部署。

公元前271年,秦国又以陶邑为基地向齐国发动了进攻。

图中,下方红箭头是秦军的大致进攻路线,上方红箭头是赵卿蔺相如攻打平邑可能的进攻路线,红圈的阿都具体归属不详。

需要说明,蔺相如所攻打的平邑一地存在一定争议,可能在上图中的卫国附近,也可能在鲁国附近。就个人看来,当时齐国连高唐都无法保住,想收复卫国附近的平邑并不现实——也不能排除确实有这种的可能性——但无论蔺相如攻打的平邑在什么位置,当时赵军的行动都应当和秦军有一定关联。

此战过后,秦国在东方的陶邑进一步扩大,其对魏都大梁的牵制作用进一步提升,还对楚都郢陈和楚国的后花园泗上地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自此,纵方在东方的部署被进一步打乱。

以上是秦昭襄王中期,秦军对列国的摧残情况。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到:

上述战争的作用绝不仅限于对有生力量的杀伤,也不在于夺取了多大面积的土地,而是在于能够让秦国进一步立于不败之地,再将对手逼向灭亡的悬崖。

但是,接下来秦国的动向却完全破坏了连横的部署。

公元前266年,秦相范雎上台。

公元前265年,秦军开始全力攻击韩国,即“远交近攻”,这一攻韩战争持续了4年,直至公元前261年转向与赵国决战。

需要说明,当时秦国的“远交”工作是——扣押平原君恶心赵国,借楚考烈王继位之机勒索楚国,且与齐、燕、魏三国并无实质性的合作。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

秦廷在投入大量战争资源进行“勿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对韩、对赵战争时,是否考虑过魏、楚可能会来摘桃子的问题?

公元前260-259年,“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缺)”。是役,秦廷宣称斩首达450,000级,首级总重量约为2,250吨。

公元前258-257年,秦军进攻邯郸,在围城16或17个月后,被魏、楚联军击败。

公元前257-252年间,秦军在河东的一系列城邑相继失守,而后又在反攻中夺回。除此之外,秦军还攻占了西周国,并攻取了韩国的部分地区。但另一方面,秦军疑似在太原地区先取得了胜利,随后又被赵将乐乘击败;在东方的据点陶邑则被魏国占领。

就公元前266年以来秦廷的作为看,对韩国来说:

秦国在15年来的战争中严重动摇了韩国对上党的统治,并彻底摧毁了韩国西境最后的防线,尽管此时韩国的国土表面上仍没有大面积丧失,但根本上已不堪一击。

对赵国而言:

尽管长平之战赵国的实际损失不详,但从后面的表现看,赵军的损失应当确实很大。不过,此时的赵国并非不堪一击,即使在邯郸之战以后,赵将乐乘尚能击破秦国信梁军,本身依旧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对魏、楚而言:

秦廷在15年内的诡异动向无疑促成了魏、楚的恢复。其中,魏国呈现出了一种近似海市蜃楼般的霸权,楚国则表现出了复强的迹象。

(遇到过几个脑回路神奇的人,认为“海市蜃楼般的霸权”、“回光返照般的霸权”这样的措辞等于“霸权”。出于终极关怀,此处特别说明,这类措辞不等于“霸权”)

不过,在这里我们也要看到:

秦廷在这一期间的活动固然是失败的,但其力量并未受到明显的虚弱。由于当时秦国带来的压力有所降低,魏、楚乃至后来国力恢复后的赵国转向在东方进行近乎疯狂的火并和扩张,间接为秦王政时期的助赵攻燕、助魏攻楚等一系列连横活动创造了成熟的条件

也正因为如此,杨宽《战国史》p456-457页这样写道:

秦国在秦昭王时,实际上已经开始统一战争,既取得了东方各国的大块土地,又大量杀伤了各国的人力......秦所杀死三晋和楚的士兵已在一百万以上。这就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战斗力,奠定了此后秦国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 魏、楚等国虽然一时取得胜利,在东方有所扩展,但是没有能够削弱秦国的力量......到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秦的完成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到了“水到渠成”的境地

其他通史读物也有类似的观点。

在上述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国在特定时期对列国有生力量的杀伤,及对特定战略要地的占领,确实对秦国的统一战争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促成了之后是的“水到渠成”,但并非“六国自此无力抗秦”。杨宽教授在这一点上的总结是非常精确的。

(鉴于一些朋友的智力水平,特别说明——请正确理解何为“基础”,秦灵公、秦简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的政绩也都有基础作用,并非“奠定基础”就等于距离秦灭六国只有一步之遥。)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到:

一部分读物对上文的片面信息望文生义,将其误解了类似“秦昭襄王杀光了列国的全部优生力量”,并盲目扩大“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的字义,扩大出“致使六国无力抗秦”的言论。

上述夸大观点多见于通俗读物,也有专业历史读物持以上观点,比如李玉洁教授的《楚国史》、《魏国史》。

(再照顾一下脑回路神奇的朋友——通俗读物多见以上论调,但不等于持上述论调的专业历史读物为通俗读物。)

需要特别说明,李玉洁教授就战国末期的历史事件与常见观点有一定出入,她认为公元前241年的列国合纵是春申君对函谷关的军事行动,并未提及庞谖对蕞的军事行动,由此得出列国在战国末期的反扑“犹如群羊围攻猛虎一般”的观点。

而庞谖对蕞的反扑,最能够说明——秦王政在统一的道路上依旧还要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当然,无论你采信杨宽的观点,还是李玉洁的观点,我们都必须要认清:

秦昭襄王一朝中的战争中,秦军对列国有生力量的杀伤是在10-20年左右是可恢复的,但在杀伤后促成的战略影响是很难恢复的。秦昭襄王一朝对秦灭六国的奠基作用,绝非是单单杀死了多少少多少人导致列国无兵可用。

另外我们还需要看到,在秦昭襄王一朝中,秦廷的意志绝非秦昭襄王本人个人的独裁意志。

在当时,秦廷内部的党争十分激烈,前期有宣太后、惠王后、武王后、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吕礼、楼缓等人的反复争权,中期有魏冉与未知姓名的政敌的多次较量,到了后期党争虽不明显,但秦廷的整体动向十分诡异。

在这之中,秦昭襄王本人在各个时间节点的具体政治倾向不明,但在其在位中期——也就是魏冉的主要活动期——曾出现有“母不能约,舅不能制”的舆论,到了后期则明确有记录支持范雎、王稽等人攻击魏冉一党,而后秦廷又出现了一系列的诡异动向。

因此,在魏冉为相时期的秦廷动向,确有可能是魏冉集团的意志,且不能排除秦昭襄王本人正是当时魏冉政敌的支持者——当然,也有可能是秦昭襄王和魏冉集团的共同意志,只是从秦昭襄王支持范雎的行为和之后秦廷的动向看,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但是,无论你认可哪一种观点,秦昭襄王都不可能在当时实现独裁统治。一些历史发明家在网上认为广大网友对秦昭襄王的崇拜不够,强行把秦昭襄王发明成从始至终的大独裁者,这显然和公元前3世纪的历史环境和秦廷具体的党争情况相违背的。

举例来说:

有一个说话很像肥宅的女号用户(据称不是装的)就以“母不能约,舅不能制”的政治语言为由,发明了“宣太后自治”和“魏冉擅权”是虚构的,秦昭襄王在公元前3世纪就实现了独裁统治。

这种说法就十分荒唐,因为“母不能约,舅不能制”发生的当年秦昭襄王已经46周岁,对于这个年龄的君主还能讨论“母”和“舅”如何如何,本身就说明“母”和“舅”确有不符合常规臣道的情况。

(特别澄清,我本人对这位朋友确为女性这一点并不排斥,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一个说话很像肥宅的“纯妹子“更具喜感效果)

再举例来说:

还有一个名字里带“傻”的用户(不是骂人,他的名字里真带这个字),就发明了一个奇怪的理论。

他认为,秦昭襄王有政治活动(√)=秦昭襄王有实权(√)=?=宣太后自治不存在(×)

至于他怎么通过秦昭襄王有实权推论到宣太后自治不存在的,个人猜想可能是臆想公元前3世纪集权政治已经发展出君主独裁的程度,秦昭襄王有实权=秦昭襄王是独裁者=宣太后自治不存在。

以上两个例子虽然看上去虽然滑稽,但也不是不能理解。上述两个朋友很有可能因为主观夸大了“秦昭襄王奠定统一基础”,将其想象成战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进而又将其想象成不需要任何支持者的超级大独裁者。

其中一个朋友为了解释秦昭襄王中期和后期的巨大差别,强行把老年痴呆从慢性疾病发明称了突发性疾病,以此维持秦昭襄王从始至终都是绝对独裁者的形象。

总之,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君主,在位期间对秦国的进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并不等于秦昭襄王逝世以后秦灭六国就是随随便便就能实现的事情,也不等于没有秦昭襄王的话秦王政也一定能兼并列国。

当然,在“昭襄粉”眼里显然不是这样的。他们即看不惯任何对秦昭襄王崇拜的不够高度的言论,也排斥任何列国君主有任何正常智力表现的记录(以此抬高秦昭襄王后期的诡异动向?)。为了满足以上效果,这些发明家自然要发明更多东西来支持——我个人十分期待他们接下来的精彩表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深思。如果站在历史的If(如果)角度去推演,那么没有秦昭襄王(秦王稷)的“打残”六国,秦始皇(秦王政)能否最终统一天下,答案恐怕是——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到底做了什么,以及他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 回答
    李斯的故事,总是伴随着“如果”的幽灵。假设这位出身于楚国上蔡的读书人,没有怀揣着对功名的渴望,毅然北上秦国,而是选择留在他生长的土地,辅佐当时的楚考烈王,那么,历史的轨迹又会如何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涉及到人才的属性、时代的洪流以及政治环境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审视李斯自身的特质。他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国时期赵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长立幼,而是继续由他的长子赵章继承王位,并且假设武灵王能安然度过晚年,赵国真的有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最终灭掉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六国吗?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赵国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劣势,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审慎的判断。首.............
  • 回答
    赵武灵王若是能长寿,赵国灭秦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并非板上钉钉,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变量和变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如同剖析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赵武灵王为何被视为关键人物?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武灵王为何如此重要。他的“胡服骑射”改革,绝非仅仅是换套衣服那么简单。这是一种深刻的军事和制度革.............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设问。没有秦灭六国,中国这片土地会不会走向一条类似欧洲的道路?我的看法是,可能性存在,但绝非必然,而且即便走向类似,其具体形态也会与欧洲截然不同。 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下,是什么造就了欧洲的“欧洲性”?1. .............
  • 回答
    关于“如果没有秦始皇一统中国,中国是否一定会走向统一”这个问题,我曾不止一次地思考过。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如果”,它触及了中国历史最核心的叙事之一。我的看法是,即便没有秦始皇,中国在漫长历史的长河中,很可能仍然会走向统一,但这个过程的形态、时间点、以及统一后的格局,都可能与我们今天所知的历史截然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如果秦国没有灭周,而嬴政选择以“尊周”为名统一六国,那么周天子是否真能“万世一系”传承至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环节:一、 秦国“不灭周”的可能性与嬴政的策略首先,秦国为何要灭周?周朝自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已经式.............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秦始皇的那股横扫六合的雷霆之势止步于函谷关,或者说,那统一中国的历史齿轮在那一刻发生了偏转,那么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其面貌定然与眼前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地将“无统一”替换掉“有统一”,而是要推演一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轨迹。首先,区域文化将更加多元且独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会有所限制。 想象.............
  • 回答
    秦末风云诡谲,若无项羽这颗巨星在舞台上翻云覆雨,章邯和秦王子婴能否独力挽救摇摇欲坠的大秦王朝,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章邯,作为秦朝最后的精锐将领,其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在北方的战场上纵横驰骋,一度将农民起义军压制得喘不过气来。而子婴,秦始皇的孙子,末代皇帝,其政治智慧和决断能力,虽然在历史长河中.............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如果秦国没有能够一统天下,历史的走向将彻底改变,关中之地是否还会延续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辉煌,答案是复杂的,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关中地区成为政治中心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地理的馈赠关中之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历代王朝的根基之地,离不开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出了一个历史的“如果”。抛开刘邦,仅从项羽自身的能力、战略以及当时的大环境来看,他灭秦后是否能统一天下,建立新王朝,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假设。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在军事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勇猛过人,战术灵活,屡次以少胜多,例如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了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地理、军事策略等多个层面。如果我们抛开青藏高原的存在,去想象亚历山大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这就像是在玩一场基于真实历史背景但又全然不同的策略游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亚历山大帝国和秦朝,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几乎没有交集的。亚历山大在公元前4世纪崛起,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庞.............
  • 回答
    如果陈胜没有造反,秦朝得以延续,刘邦的命运轨迹无疑会截然不同。他是否会终其一生也只是个小县城里的混混?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陈胜吴广起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秦朝末年,苛政如虎,赋税繁重,徭役无休,民不聊生。就连刘邦这样出身微贱,却也算不上最底层的人,也同样.............
  • 回答
    巨鹿之战如果没有项羽,诸侯联军是否会赢,刘邦能否建立汉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涉及到战国末期最重要的几个历史节点。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先说巨鹿之战,如果没了项羽,诸侯联军能赢吗?答案是:很难,甚至是大概率会输。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得回到当时那个局面。秦朝末年,暴政横行,民不聊生,天下揭竿而起。各.............
  • 回答
    想必你对中国古代史有些研究,能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如果刘邦在白登之围中没有落得那个境地,而是大胜匈奴,那他能否在今天人心中与秦始皇并驾齐驱,甚至比肩汉武帝?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咱们先得理清一个核心问题:评价一位帝王,我们看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是看他为国家、为民族带来了什么长远的影响,.............
  • 回答
    扶苏公子,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遗憾的名字。若他当初未曾奉那道可能出自赵高之手的伪诏,而是与忠心耿耿的蒙恬将军一同举兵勤王,大秦帝国是否会因此走向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值得我们细细探究。首先,我们必须审视扶苏与蒙恬二人所能调动的力量。扶苏的优势: 民心基础: 扶苏在民间.............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将一个秦朝出生的婴儿带到现代,他能否正常成长,没有智力和社交等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的来说,他有很大的可能性会遇到巨大的挑战,并且很难完全“正常”成长,至少在早期阶段是如此。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生理和健康方面: 免疫.............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设想,将历史上的两位伟大的征服者和统一者进行对比,并展望其可能对欧洲乃至全球产生的影响。如果亚历山大效仿秦始皇的统一措施,欧洲是否会成为地球上没有之一的最强国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亚历山大的背景、他的征服方式,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的核心要素,并将其置于当时欧洲的实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