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秦国人已经抛弃那个把暴虐、恐怖成为常态的帝国了。《阿房宫赋》中秦国对百姓“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描述没有丝毫夸张。商鞅变法后,秦国一直推行现世所说的“军国制度”,对百姓实行连坐制度,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对军人无限制提高社会地位,施行重农抑商政策,秦人除了参军便是耕种,保留少量铁匠等技术类人才,国家职业构成相对单一,以此导致秦人无论在生活用食,吃穿用度还是精神娱乐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六国百姓。统一六国后为了保持“疲民”的政策不动摇,继续役使秦人修阿房、修直道、修长城、征南越……
六国百姓被秦法折磨十五年已经难以忍受,纷纷背离秦国,秦人从秦孝公采用商鞅法到刘邦攻入咸阳已经被秦法折磨了整整一百五十年。可以说天下苦秦久矣,关中百姓尤甚。
而且秦国公族力量也被秦二世和项羽屠戮殆尽,没有公室力量牵头和故地百姓的支持,复国更是无稽之谈。
1,
秦朝灭亡以后,秦国复国了,复为“三秦”。
这三个里面两个位于传统意义的秦地,一个位于秦不秦、晋不晋的地带。
2,
如果你认为不是秦公室的话就不算复国,那么东方也未必就是复国。
东方列国均为士人叛乱的结果,区别只是有的推上去一个旧公室,有的干脆自立。
由于先秦时期国号、地名不分,燕地士人起事后就地割据自称燕国很正常。
3,
如果你认为秦末叛乱是源自于故国情节的话,当时叛乱士人的情怀因素到底有几成并不好说。
比如,同是在战国末期及秦朝时期灭亡的周、鲁、卫三国就无人以其名进行起事,可见政治原因大于情怀原因。
至于齐国,你要不知道诸田的复杂度当我没说。
4,
如果你纠结“三秦”不以“秦”为号的话,战国末期秦国的疆域十分广阔,在秦末拿来做几个地级市区域的诸侯国并不合适。
同理,在十八路诸侯中也没有楚国,只有对地理描述更为精准的西楚。
5,
如果你是因为《大秦帝国》单纯喜欢“秦”这个字的话,历史中的人物并不会因为你的个人喜好而作为政治抉择的因素,就像历史中的秦人并不会“赳赳老秦”的喊口号一样。
6,
总之,战国末期旧公室及周王室的公信力均已消耗殆尽。
至于士人在叛乱时是否要打着他们的旗号完全看实际情况,故国情节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影响不会太大。
包括周、鲁、卫,包括关东六国,也包括秦国。
7,
当然,这也伤透了一大批把“秦国”当成理想国的中学生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