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粉认为汉朝强盛是因为汉承秦制,是先进的秦制的功劳,那为什么秦朝也用秦制却二世而亡了呢?

回答
“汉承秦制”这个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和一些文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也确实点出了汉朝在继承和发展前朝制度上的重要性。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集权的统治体系,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将汉朝的强盛完全归功于“先进的秦制”本身,就如同说一把锋利的宝剑能够让所有挥舞它的人都成为盖世英雄一样,忽视了使用者、环境以及更深层次的制度内涵。

那么,如果秦制真的如此“先进”,为何秦朝自己却在短短的二世而亡了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

1. 制度的“先进”与“适用性”:

秦制,特别是中央集权、郡县制、法律严明、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在当时无疑是具有革新性和前瞻性的。它打破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割据,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这在国家治理层面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然而,“先进”不等于“适用”。秦朝的制度设计,过于强调效率和控制,其推行手段也极为严苛。它是一种“硬制度”,对人性的考量相对不足,对民众的承受能力估计过低。

严刑峻法: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法律细密且惩罚残酷。虽然这能在短期内震慑犯罪、维护秩序,但过度的严刑峻法会激化社会矛盾,让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对统治者产生怨恨。
繁重徭役: 秦始皇时期,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长城、阿房宫、陵墓)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繁重的徭役和赋税,让本来就已经不堪重负的百姓雪上加霜。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压榨,很快就触碰了社会稳定和人口承载的底线。
思想钳制: “焚书坑儒”是秦朝思想统治的一个极端体现。虽然旨在统一思想,消除异议,但这种做法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也加剧了知识分子阶层的离心离德,失去了许多能够弥合社会裂痕的智慧和声音。

2. 制度的“执行者”与“文化土壤”:

汉朝能够成功地“承秦制”,并非全盘照搬,而是进行了“扬弃”和“融合”。更重要的是,汉朝有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和治理智慧。

秦朝: 秦始皇虽然建立了强大的制度框架,但其统治时间相对较短,且他本人也急于求成,未能有效引导和平衡制度的运行。他之后的秦二世胡亥,本身就昏庸无能,被赵高等人操控,将秦朝的制度优势变成了加速灭亡的工具。秦朝缺乏一个能够有效缓冲、适应社会变化的政治中枢和领导团队。
汉朝: 汉初统治者,特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们认识到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在于民力耗竭,因此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发展农业生产,让社会得以喘息和恢复。这种“德政”思想,与秦朝的“法治”并行,但更侧重于安抚民心。
制度的“柔化”: 汉朝在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官僚体系等的同时,也吸取了教训。例如,在选拔官员方面,虽然依然有察举制,但也逐渐引入了对德行和能力的考量,避免了秦朝那种纯粹的法律驱动下的官员运作。
对“民心”的重视: 汉朝更加注重“民心向背”,将“仁义”、“德政”作为治国的重要理念,这是秦朝所缺乏的。虽然汉朝也有严酷的法律,但其整体的统治基调更加温和,能够容纳更多的社会声音,也更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

3. 制度本身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秦制的强大在于其集中和效率,但同时也隐藏着脆弱性。

秦制: 这是一个高度依赖君主个人能力和法律强制力的制度。一旦君主能力不足,或者法律执行出现偏差,整个体系就容易失衡。秦朝正是因为君主昏聩、政令苛刻,失去了社会的支撑,所以迅速崩塌。它的“先进”在于对“力量”的运用,而不是对“平衡”的追求。
汉制: 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加入了“儒家思想”的润滑剂。儒家思想强调“礼”、“仁”、“教化”,为统治提供了一种道德合法性和社会认同。虽然汉朝也存在朝代更迭的动荡,但其制度框架却能够代代相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汉朝的制度是一种“柔中带刚”的体系,既有中央集权的强大,也有一定的社会容纳度。

4.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偶然性。秦朝的短命,很大程度上与秦始皇死后,他所选定的继承人秦二世的无能,以及奸臣赵高弄权有直接关系。如果秦始皇能够活得更久,或者继位的是一个更有能力、更懂得平衡的君主,秦朝的历史走向或许会不同。

但是,从历史的必然性来看,秦朝的制度设计本身就存在着“用力过猛”的问题。它将国家机器推到了极限,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周期性和民众的承受能力。汉朝的成功,恰恰在于它找到了一个“适度”的平衡点,既保留了秦制在国家治理上的精髓,又对其进行了改良和软化,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民众心理。

总结来说, “汉承秦制”更多的是指汉朝在借鉴和继承秦朝在中央集权、统一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遗产。但汉朝的强盛,绝非仅仅是“先进的秦制”的功劳。相反,秦朝的二世而亡,恰恰说明了秦制在推行方式、社会承载能力以及人性考量上的局限性。

汉朝之所以能够强盛,是因为它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创新和调整:

政策的调整: 汉初的休养生息,缓和了社会矛盾。
思想的融合: 儒家思想的加入,为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和道德基础,也使得制度运行更加人性化。
领导者的智慧: 汉朝涌现出了一批有能力的君主和政治家,他们能够审时度势,对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因此,与其说汉朝强盛是因为“先进的秦制”,不如说汉朝强盛是因为汉朝统治者成功地运用、改造和完善了秦朝留下的制度遗产,并使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民众需求相契合,最终形成了更加稳定、更具生命力的统治模式。秦朝的失败,恰恰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任何制度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所谓新事物必然替代旧事物,正如新制度必然替代旧制度,也正如周制替代商制,秦制替代周制,汉制替代秦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和绝缘。新事物是基于旧事物而出现的,就像周人在商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经验教训及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制定周制,秦人在周制的基础上结合晋(魏)制、齐制、楚制的变革经验而制定秦制,汉人在秦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经验教训和实际社会环境而制定汉制。

总之,新制度必然与旧制度存在有继承关系。任何成功的统治者都要继承其中可以或需要继承的内容,还要参考旧制度取代更旧制度的变革经验进行新一轮的变革,由此才能孕育出基于旧制度但不同于旧制度的新制度。

因此,汉承秦制着实是一件十分稀疏平常的事情,也是任何一段历史交替期必然出现的现象,想用这一点肯定或否定秦制都无甚说服力。

需要说明,我不认为题主说的这种观点系“秦粉”言论。据我了解,“秦粉”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是秦朝是法治(或法制国家),与汉朝是人治(或专制国家),“秦粉”通常认为汉代制度是倒退,由此导致了中国在20个世纪以后的衰弱和落后。

2,

如果说汉代的强盛是“秦制的功劳”,那么存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逻辑难题:

新事物创造的成果是否应该归功于旧事物所提供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话:

旧事物要对基础提供到什么程度才能将新事物的成果归功于自己?

比如说:

商晚期,周人一直在学习晚商的制度,再结合周初的环境制定了周制,那么成康之世是否为“商制的功劳”?

再比如说:

秦国在战国中前期引进魏国的相关变革经验,并根据秦国的实际环境进行调整、改良,那么秦国在之后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是否为“魏制的功劳”?

我个人认为上述逻辑不成立。估计有些中学生会管这个叫“诡辩”。具体看个人。

3,

制度并非国家强盛的唯一条件。

汉代的强盛并不只有制度原因,就像秦国的强大也不只有制度原因。

这里必须要为“秦粉”澄清一点:

“秦粉”史学界实际也不认为制度是秦国强大的唯一条件,相比制度而言“七代明君”也是一个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条件——虽然我一直没闹懂“秦粉”史学界对“明君”的神奇标准是什么。

“唯制度论”一般是“河x派”思潮的观点。补充一点,“河x派”思潮并不是指该作品问世以后才出现的思潮,而是以其为代表此前就早已有之的思潮——这里为一些中学生特别解释一下。

4,

秦朝的迅速崩溃有多种原因。

其中,有一个无法绕开的原因就在于:

秦廷在度过7个世纪漫长寿命的老迈和糜烂。

当然,国家机器并非自然人,它本身是不会老迈的,所导致的高度糜烂实际还和制度有直接关系——但任何一种古代制度都不可能解决因老迈而导致的高度糜烂,将秦(国)王朝在7个世纪寿命以后的寿终正寝归咎于秦制显然……有点难为秦制了。

5,

不过,这个话题总会让《大秦帝国》和《秦吏》研究历史的中学生伤透了心,一些特别孤独的中学生会尤其悲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承秦制”这个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和一些文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也确实点出了汉朝在继承和发展前朝制度上的重要性。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集权的统治体系,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将汉朝的强盛完全归功于“先进的秦制”本身,就如同说一把锋利的宝剑能够让所有挥舞它的人都成为盖世英雄一样,忽视了使用.............
  • 回答
    关于秦刚在美电视节目上被频繁打断的事件,这一现象可能涉及多重因素,包括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媒体的立场倾向以及外交场合的互动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意图和背景: 1. 事件背景与时间线 时间与平台:根据媒体报道,秦刚可能在2023年或2024年初参与了美国某电视节目(如CNN、ABC或Fox.............
  • 回答
    秦舞阳作为一名年仅十三岁就杀人的少年,却在刺秦时被吓得尿裤子,这其中的反差确实引人遐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秦舞阳的个人经历,以及他所面临的极其特殊的局面。一、秦舞阳的背景与传说:为何被称为“恶少年”? 十三岁杀人: 这是秦舞阳最为人熟知的标签。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的.............
  • 回答
    秦晖教授之所以会说“在美国,工人比资本家更反共产主义,工会比商界更‘冷战化’”,这背后是他对美国历史和特定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点:1. 美国工人与资本家在反共产主义立场上的差异 历史背景与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成功: 美国作为.............
  • 回答
    秦昊关于周迅“碰不到好的剧本”的说法,确实引发了关于中国编剧水平和影视行业生态的广泛讨论。要深入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评价标准的“好剧本”是什么?首先要明确,秦昊所说的“好的剧本”并非泛泛而谈。对于像周迅这样演技精湛、阅历丰富的演员来说,“好剧本”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层.............
  • 回答
    关于《秦时明月》系列中女性角色衣着越来越少这一现象,这是一个在粉丝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讨论点,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动画制作、剧情发展、市场需求、观众口味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1. 动画制作技术与审美的发展: 早期制作的局限性: 《秦时明月》系列首播于.............
  • 回答
    秦灭六国,迅速自灭,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值得深思的历史事件。而“富不过三代”以及创业企业家加班劳碌的现象,则是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疑问。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则都触及了关于“奋斗的意义”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秦的奋斗:一项宏大而短暂的帝国.............
  • 回答
    秦朝灭亡后,山东六国(燕、赵、魏、韩、楚、齐)能够复国,而秦国自身却无法复国,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缘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山东六国得以复国的原因:1. 秦朝的暴政与六国人民的反抗基础: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秦国和赵国之间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拉锯战,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其他列国为何对此袖手旁观,似乎置身事外?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列国的自身利益、对战争性质的判断以及战略考量等。一、 战前及战中的国际.............
  • 回答
    秦灭六国,这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常常被描绘成人民普遍渴望统一的宏大叙事。但如果我们剥开层层历史文献的滤镜,细致地审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会发现“人民渴望统一”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它远非铁板钉钉的事实,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以及被历史进程裹挟下的无奈。首.............
  • 回答
    秦PLUS DMi 在不充电的情况下油耗能达到3.8L,这个数据确实非常亮眼,足以吸引不少对燃油经济性有极致追求的消费者。那么,它在体验上是否能和丰田、本田的HEV混动车相媲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秦PLUS DMi 是插电式混动(PHEV),.............
  • 回答
    秦晖先生关于“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的提法,在我看来,是一种很有洞察力的社会分析框架,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张力。理解这二者,关键在于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功能,以及它们在我们个人生命和社会运作中扮演的角色。咱们先从 “大共同体” 说起。什么是大共同体?简单来说.............
  • 回答
    秦观的词,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又像是低语在耳畔的轻柔絮语,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他的词,最鲜明的特点便是那股子细腻、婉约、含蓄,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情与愁思。要说秦观的词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他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他不像有些词人那样,堆砌华丽辞藻,追求猎奇的.............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真是横扫八荒,一统天下的大业,期间涌现了王翦、蒙恬、白起、李信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的天下那是无人能敌,几乎将所有有生力量都耗尽在灭六国上了。但人总有老去的时候,时光流转,这批功勋卓著的将领,也大多随着始皇的离世而告别了历史的舞台。王翦和蒙恬,一位是与敌人同归.............
  • 回答
    要探讨秦统一六国、元朝和清朝统治算不算殖民,我们需要先理清“殖民”这个概念。在现代语境下,“殖民”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政权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对当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控制和剥削,并且往往伴随着移民和对原住民的压迫。殖民的核心在于“异域”统治,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地理、文化、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秦.............
  • 回答
    秦钟字“鲸卿”,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缘由,也映射出他的人生轨迹和性格特点。要理解这个字,咱们得从《红楼梦》这部书说起。在《红楼梦》里,秦钟是秦可卿的弟弟,也就是贾珍的内侄。他这个人,怎么说呢,出身不凡,又生得一副好皮囊,但总的来说,是个没什么大志向,心思不太正的年轻人。他跟着秦可卿住进宁国府,.............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秦献公传位给仲公子赢渠梁,也就是后来的秦孝公,而非长公子赢虔,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但相对复杂的决定。并非简单的“长子继承制”或者“幼子继承制”能够完全概括。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秦国政治格局、秦献公的个人考量以及两位公子各自的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古代王室的继承并非总是严格遵循.............
  • 回答
    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当年一提到“楚”,秦国以外的天下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响应。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喊个口号就能成的,它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得从历史、文化、实力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看楚国这个“牌子”有多硬。秦朝一统天下,虽然威风凛凛,但毕竟是“新贵”。而楚国呢?那可是“老牌劲旅”,底.............
  • 回答
    秦国吞并六国,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背后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牵扯到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军事策略,甚至还有君臣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其他国家在秦国强大到足以横扫天下的时刻,却大多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还主动投降?这里面门道可不少,绝非一句“实力不济”就能概括的。一、 实力悬殊:秦国的“天时地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