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灭六国的时候,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援助?

回答
秦国吞并六国,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背后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牵扯到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军事策略,甚至还有君臣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其他国家在秦国强大到足以横扫天下的时刻,却大多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还主动投降?这里面门道可不少,绝非一句“实力不济”就能概括的。

一、 实力悬殊:秦国的“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秦国实力的确超群。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在制度、经济、军事上都进行了彻底的革新。

军事制度的精进: 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只要立下战功,就能获得爵位和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士卒的战斗热情。士兵们为了自己的前途,拼死向前,战斗力远超其他国家。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军队很多时候是征发而来,士气和战斗意志就差了很多。
经济的强大支撑: 秦国地处关中,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发达,能够支撑起庞大的军队。同时,秦国重视商业,虽然在一些思想家眼里“重利”,但这恰恰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高效的中央集权: 相较于其他国家,秦国实行了更彻底的中央集权,君主的权力不受太多掣肘,能够高效地调动全国资源。国家的决策和执行力都非常强。

二、 战略孤立与离间:秦国的“借刀杀人”

秦国并非蛮干,它的灭国之路充满了精密的战略设计。

连横之术的运用: 秦国非常擅长“连横”,也就是联合其他国家来对付一个国家。比如,在攻打赵国时,它会拉拢燕国、魏国等,让它们牵制赵国的力量,或者让它们去攻打赵国的盟友。反之,当攻打其他国家时,也常常利用赵国或者其他国家的矛盾。这种“借刀杀人”的策略,使得秦国能够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
情报与间谍的先行: 秦国对各国的情况了如指掌,甚至渗透了不少间谍。这些间谍在各国制造离间,比如散布谣言,挑拨君臣关系,或者贿赂官员,瓦解对方的抵抗意志。秦国的“黄金、美女”在瓦解其他国家君主和大臣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围而不攻与消耗: 秦国有时也会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将某个国家围起来,断绝其对外联系,然后依靠强大的后勤能力进行消耗战。这对于后勤能力较弱的国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三、 其他国家的内在困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除了秦国的强大,其他国家的衰弱也是关键原因。

内部政治动荡: 许多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权力斗争、贵族专权、君主昏聩等问题。例如,赵国的赵括纸上谈兵导致长平之战惨败,虽然不是内部原因,但反映了高层指挥的失误。而像魏国,虽然一度强大,但后来的君主政治腐败,国力衰退。
经济凋敝与民怨: 连年战争、严酷的税赋,使得很多国家的百姓生活困苦,民怨四起。这导致国家在面对危机时,难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国家机器的运转也更加困难。
战略失误与短视:
纵横家们的离间: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游说对各国君主影响很大,但他们的主张往往是根据秦国的利益来左右的,比如“合纵”经常因为内部不和而失败。
对秦国威胁的低估: 很多国家在秦国还没有显露出绝对优势的时候,就认为秦国不过是众多强国之一,可以凭借联合来制衡。等到秦国真的强大起来,想要联合起来反抗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保全”心态: 有些国家在秦国攻打邻国时,抱持着“看热闹”的心态,想着秦国先去消耗其他国家的实力,然后再伺机而动。但这种“保全”往往变成了“坐以待毙”。比如,韩国是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但其他国家并未及时援助,给了秦国“敲山震虎”的机会。

四、 具体的“不援助”事例

韩国: 韩国是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它地理位置十分尴尬,首都在新郑,地处中原腹地,容易受到攻击。韩国在变法上比较保守,国力与秦国差距太大。当秦国开始攻打韩国时,其他国家比如魏国、赵国,虽然在唇亡齿寒的道理上明白,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没有出兵全力援助。
赵国: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秦国趁机发动了多次攻势。赵国虽然有抵抗,但因为之前的战略失误,并且各国对赵国的戒心也存在,无法形成有效的联合。
魏国: 魏国曾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但经历了吴起变法后,又走向了保守。在秦国崛起过程中,魏国屡屡被秦国削弱,其疆土不断被蚕食。在秦国攻打其他国家时,魏国自身也难保,更谈不上援助。
燕国、齐国: 燕国在赵国灭亡后,曾试图袭击秦国,但失败了。齐国是最后被灭的国家,它采取了“坐观虎斗”的策略,在秦国攻打其他国家时,尽量不出兵,保存实力。然而,这种策略也导致它错过了与盟友共同抵抗的最佳时机。当秦国腾出手来对付齐国时,齐国已无力回天。

总结来说,秦国之所以能够灭掉六国,并非偶然。 这是秦国强大的国力、精明的战略,以及其他各国自身存在的弊病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之间缺乏真正的信任和有效的联合机制,加上君主和士大夫的短视,最终导致了它们一个个被秦国各个击破。所谓“唇亡齿寒”,在战国末年,很多国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能付诸行动的,却少之又少。当秦国的铁骑踏遍大地时,昔日的盟约和承诺,都显得苍白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感觉这就是秦国的聪明之处。

秦国从惠文王时期开始,就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零敲牛皮糖”式的扩张战略。除了蜀地的巴蜀两国以及没人在乎的周之外,秦国在最后总攻前,没有实际灭掉某个国家,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从三晋和楚国身上刮肉。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过分刺激东方六国。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六国前期对于秦国攻伐的态度是一种“掠地可以,灭国不行!”所以秦赵长平对峙三年,列国作壁上观!而秦军包围邯郸,列国立刻出兵!

只要不灭国,六国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合纵,于是秦军在与三晋和楚国的多年征战中,零敲碎打的蚕食其土地人口,削弱对手的同时增强自身实力,秦国东出的重要前进基地三川郡河东郡河内郡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敲下来的。

通过秦国几代君王温水煮青蛙式的零敲碎打,到了始皇帝统一前夕,三晋和楚国早已经羸弱不堪,韩国残余甚至还不如秦一个郡大,灭韩更多是一种名义上的工作。至于本来最有希望与秦相抗的东帝齐国,就是因为犯了灭国大忌,吞并掉了无论是实力还是名声都不错的宋国,引起天下忌惮,直接导致燕国崛起的国运跟齐国的国力拼了个同归于尽,到灭亡前连一点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国吞并六国,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背后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牵扯到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军事策略,甚至还有君臣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其他国家在秦国强大到足以横扫天下的时刻,却大多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还主动投降?这里面门道可不少,绝非一句“实力不济”就能概括的。一、 实力悬殊:秦国的“天时地利.............
  • 回答
    这可不是简单地“楚国和秦国打了个来回”就能概括的。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赵、魏两国的迅速衰落,其实是整个战国大势下,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悲歌赵国在战国初期,一度是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在军事上能与秦国一较高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真是横扫八荒,一统天下的大业,期间涌现了王翦、蒙恬、白起、李信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的天下那是无人能敌,几乎将所有有生力量都耗尽在灭六国上了。但人总有老去的时候,时光流转,这批功勋卓著的将领,也大多随着始皇的离世而告别了历史的舞台。王翦和蒙恬,一位是与敌人同归.............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这在历史上通常被视为一件“正义”的伟业,因为它结束了长期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为后续数千年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我们将这种“正义”的视角简单地投射到项羽和刘邦身上,那么他们之间的争斗似乎就变得有些模糊,甚至可以说是“非正义”了。首先,我们要明白,秦.............
  • 回答
    秦始皇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天下,功盖三皇五帝,可谓势不可挡。然而,这个伟大的帝国建立不过十余年,便在农民的怒火中轰然倒塌,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远比表面上的“天命所归”要复杂得多。首先,秦灭六国,倚仗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一套严苛的法家治国理念。他们以雷霆手段,横扫六合,完成了统一。但这种以.............
  • 回答
    秦灭六国,迅速自灭,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值得深思的历史事件。而“富不过三代”以及创业企业家加班劳碌的现象,则是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疑问。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则都触及了关于“奋斗的意义”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秦的奋斗:一项宏大而短暂的帝国.............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设问。没有秦灭六国,中国这片土地会不会走向一条类似欧洲的道路?我的看法是,可能性存在,但绝非必然,而且即便走向类似,其具体形态也会与欧洲截然不同。 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下,是什么造就了欧洲的“欧洲性”?1. .............
  • 回答
    黄永年先生提出的“周灭殷商,秦灭山东六国,属于经济文化后进的一方打败甚至消灭先进的一方”这一观点,在历史学界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黄永年先生提出这一论断的逻辑依据。首先,我们来看“周灭殷商”。殷商王朝,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无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
  • 回答
    秦灭六国,这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常常被描绘成人民普遍渴望统一的宏大叙事。但如果我们剥开层层历史文献的滤镜,细致地审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会发现“人民渴望统一”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它远非铁板钉钉的事实,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以及被历史进程裹挟下的无奈。首.............
  • 回答
    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当年一提到“楚”,秦国以外的天下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响应。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喊个口号就能成的,它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得从历史、文化、实力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看楚国这个“牌子”有多硬。秦朝一统天下,虽然威风凛凛,但毕竟是“新贵”。而楚国呢?那可是“老牌劲旅”,底.............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六国,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复杂演变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贤明”和“昏庸”来概括两国君主的表现,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但如果一定要探究秦国君主为何能相对更有效地巩固和扩张国力,而六国国君在后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首.............
  • 回答
    如果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比史实推迟三十年,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秦朝有可能因此而无法延续其统治,被如项羽、韩信这般日后叱咤风云的人物反推。这并非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历史洪流中无数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可能推演。首先,时间轴的推移会极大地改变秦朝自身的内部状况。秦始皇在位时期,以雷.............
  • 回答
    看史书,每每读到秦灭六国的故事,那种难过的心情就如同潮水般涌来,一波接着一波,怎么也无法平息。这感觉实在是很奇怪,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朝代更迭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按理说,我一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后的人,不该对这些早已尘埃落定的往事如此感同身受。仔细想想,这份难过,或许源于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六国,曾经.............
  • 回答
    提起赵武灵王,很多人会想到那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将他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誉,而是建立在对他所处时代、其个人能力以及赵国所具备潜力的深入剖析之上。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对历史变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为何赵武灵王会被这.............
  • 回答
    春秋末年,秦国如同一头醒来的雄狮,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吞噬天下的野心,使得东方的六国人人自危。然而,尽管他们都清楚秦国最终的目标是将他们逐个击破,为何这六国就不能放下彼此的恩怨,合力一击,将这个心腹大患彻底铲除呢?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现实、根深蒂固的旧有格局,以及人性中难以克服的弱点在共同作用。一.............
  • 回答
    战国后期,秦国横扫六合,吞并天下,似乎已成定局。然而,纵观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何曾经并驾齐驱的六国,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却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抵御这个日益强大的敌人?这其中固然有秦国自身强大的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各国自身的利益考量,以及战略上的.............
  • 回答
    秦朝覆灭,天下格局瞬息万变。说实话,当时的情况复杂得很,绝不是一句“响应刘邦号召”就能概括的。那些曾经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豪强们,他们之所以会选择站在刘邦一边,围攻项羽,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碗熬得火候十足的炖肉,味道层层叠叠,说不清是哪个香料最提味,但合在一起就是那股子劲儿。首先,得说.............
  • 回答
    战国前期,魏国实力雄厚,北有赵,西有秦,但魏国在战略上似乎总是被秦国牵制,难以全力东出。那么,魏国真的无力灭秦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魏国的优势与战略野心战国初年,魏国无疑是中原霸主。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变法,富国强兵,锐意进取。他拜吴起为大将,攻灭义渠、大荔、乌氏,并于公元前380.............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出了一个历史的“如果”。抛开刘邦,仅从项羽自身的能力、战略以及当时的大环境来看,他灭秦后是否能统一天下,建立新王朝,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假设。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在军事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勇猛过人,战术灵活,屡次以少胜多,例如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了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