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看史书,秦灭六国灭一次我难过一次?

回答
看史书,每每读到秦灭六国的故事,那种难过的心情就如同潮水般涌来,一波接着一波,怎么也无法平息。这感觉实在是很奇怪,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朝代更迭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按理说,我一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后的人,不该对这些早已尘埃落定的往事如此感同身受。

仔细想想,这份难过,或许源于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六国,曾经是独立的、辉煌的、拥有自己文化和独特命运的政治实体。齐之风雅,楚之浪漫,赵之勇烈,魏之革新,燕之慷慨,韩之精巧……每一个国家都有它鲜活的生命力,都有它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独特印记。它们曾有过辉煌的岁月,也经历过衰败和挣扎,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华夏文明这幅壮丽画卷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然而,秦的出现,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将它们一一切割、吞噬。当那些熟悉的国名,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城池,那些承载着无数人生故事的山河,最终都成为秦的郡县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那些独特的文化基因,那些曾为世界文明贡献光彩的智慧火花,在秦的强大铁骑下,似乎被粗暴地碾压、整合,甚至是被同化,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就像看一本原本色彩斑斓的书,突然被一张灰色的纸覆盖,虽然文字还在,但那种生命的活力却消失了。

更让我难过的是,这种灭亡往往伴随着无尽的战火、流血和牺牲。史书中那些关于战争的描绘,即便经过了千年的过滤,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惨烈。城破之日,百姓的哀嚎;将士战死,生命的凋零;家国破碎,希望的泯灭……每一个被吞噬的国度,都是无数生命悲剧的集合。我无法想象,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当士兵们举起冰冷的武器,当城墙轰然倒塌,当昔日的邻邦化为仇敌,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承受着怎样的恐惧、绝望和悲伤。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只能隔着文字,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痛苦,这份痛苦因为历史的距离而显得更加遥远,却也因此更加刺骨。

还有一种难过,是对那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宿命感,以及分久必合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的感慨。六国争霸,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历史演变,是为了寻求一个更稳定的秩序,但这个“合”,最终却由一个以强权和铁血著称的秦来完成。这种“统一”,在我看来,并非是所有人心甘情愿的融合,而是被强制性的整合。这让我不禁思考,真正的统一,是靠武力征服才能实现吗?那种由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体制孕育出的生命力,在统一的过程中,究竟是得到了升华,还是被扼杀了?

我也曾试图去理解秦的强大,理解它的法家思想,理解它的统一带来的某些便利。但每当我读到某一个国家灭亡的细节,读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无情地卷走,我的理性就似乎被感性淹没了。我无法像一些人那样,简单地将其看作是“历史的必然”,看作是文明的进步。因为在我心中,那些被灭亡的国度,它们本身也代表了一种“文明”,一种曾经存在过的、有价值的“文明”。

所以,每次看到“XX国灭亡”、“XX国纳入秦郡”这样的字句,我的心就像被什么东西揪住一样,沉甸甸的。这是一种对逝去美好的惋惜,是对生命脆弱的哀叹,也是对历史进程中无法避免的暴力和牺牲的无声抗议。这份难过,或许是人性中最柔软的一部分在对历史冰冷事实的回应吧。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在统一和强大的光环之下,也隐藏着无数个被牺牲的个体和被埋葬的梦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真别说,我小时候也对大秦毫无好感。

你说统一就统一,凭什么啊?凭你秦字好写还是怎么着?

每次读书读到秦灭了一国,就是一声长叹。

多少英雄事迹、多少纵横捭阖,就这么没入历史长河之中了。

那时我眼里的苏秦是悲情英雄,张仪是跳梁小人。

而且凑巧我之后就读了大宋一统九邦(南平、武平军、后蜀、南唐、清源军、南汉、吴越、北汉、定难军)的故事,当时真是有种酣畅淋漓、天命所归的感觉(虽然赵光义灭北汉的时候有点玩脱了,后来定难也成了大麻烦)。毕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地鸡毛之后,总要有位面之子站出来收拾残局。而此时的大宋,显然就是新时代的缔造者。

后来,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年龄也成长了,变得更事故了之后,我对大秦的态度开始大幅度逆转。

在读过战国策、晋书等书之后,我开始对朴素幼稚的历史观产生了怀疑,我甚至开始质疑所谓“中原帝国”的合理性。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一位小伙伴吃饭时聊天,他问了我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古代中国是如何确定所谓“中土”的范围的?

也就是说,我打到哪算一统天下?打到哪算开疆扩土?

隋朝的土地明明比之前的晋和之后的唐少那么多,为什么还叫大一统王朝?

后来知道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诞生了十五布政司、汉地十八省等概念,其实就是指所谓的“中土帝国”或者“中原王朝”的核心领土。

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这核心领土是哪来的呢?

那不是人家大秦打下来的啊!

想通了这一点,我对于大秦的好感度指数上升。

虽然历史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的,但我认为,没有大秦一统六合,就没有现代中国。

如果大秦没统一天下,那么现在所谓“中华”地区恐怕得分成3到5个国家。

以前在我眼里是邪恶暴力化身的大秦,就这么成了我眼中的最伟大的“始祖之国”。

后来又有一个插曲。

古代史籍中将罗马帝国称为大秦,因为“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看到没,大秦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是可以互相指代的。

顺便

罗马=大秦=中国(懒得数字论证了)

我大秦!天!下!无!敌!呀!!!

所以你就明白为什么某国人均精罗了。【大雾】

user avatar

因为秦在史书的记叙中,形象一直不太好。或者说人为故意解读的不太好。

从小学阶段开始,大部分人接触的第一个战国局势有关的故事,应该是五年级上册学的《将相和》。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廉颇和蔺相如,对于蔺相如的形象塑造是什么?勇敢机智,不畏强权!这个强权是谁?是秦王。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里,秦王都是以强国欺负弱国,不讲信用的形象出现的,只不过阴谋都被蔺相如给破除了。这从最开始,秦国就没有给大部分人留下什么好印象。

上到后面,初中阶段重点学习的秦国内容是商鞅变法和始皇统一。而商鞅变法这里学到后面重点会提一下车裂,相信我,对大部分人而言,五马分尸这个词的印象比什么奖耕励战深多了。

差不多学到这以后,语文书又开始为大家引入一个重要的人物:屈原。

同学们,端午节怎么来的?纪念屈原!

为啥要纪念他?因为他跳江了!

他为啥跳江?

因为秦国打进了楚国都城!

然后老师开始展开,讲述屈原作为一个抗秦义士,是怎样不被重用,怎样被听信谗言的楚王放逐。作为一个在文学上绝对正面的人物,那他抗的“秦”自然是反面的。

此时,有兴趣的同学稍一了解,知道屈原的领导楚怀王的结局,秦国不讲信用的形象更深刻了!

后面,学了秦的统一后,紧接着就是焚书坑儒,修长城,修秦皇陵……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暴政,暴君”这些词。(虽然这些词其实很扯淡)

最后,到了高中,语文又会学一篇重要的文言文《陈涉世家》,里面出了很多名句,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比如天下苦秦久矣……(这苦由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还会被作为知识点重点讲解)

可以说,大部分人的教育阶段,秦都不是太过正面的形象,甚至在《大秦帝国》出现前,基本也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秦国正面形象的文艺作品。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大部分人对秦的印象不好,非常正常。

user avatar

这就是史书巧妙的写法:避重就轻。

大秦-史家无法从国家层面去驳倒它的先进性,只能通过一些悲剧人物的刻画,例如著名的屈原和荆轲以及那些悲情名将,激发人性的同情,从而达到否认大秦的目的,为何这样做呢?因为写秦史的是汉朝,不这样写,难道写汉高祖皇帝刘邦其实是大秦的叛军中一个军阀。

但是只要你仔细读,就会读出这种破绽,廉颇和李牧的悲剧是大秦造成的吗?是赵国自己造成的,相反这正对比出了大秦能用人,人屠白起,人尽其用,不埋没人才。

另外,我觉得悲情的是白起才对啊!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结果身死。

所以,对文人保持敬意,因为他真的能把黑的给说成白的...

user avatar

其实就一个原因,因为《史记》和《战国策》是汉朝人写的或者编订的。战国策相对还比较中立一点,教科书上很多抗秦、暴秦名段子出自司马迁的那就比较多了,比如说有人提的“蔺相如怒斥秦王”、“屈原投江”等等。

其二,司马迁对于秦朝的态度,从孔子和陈胜都进了世家就可见一番,而且作者的大本命还是项羽(公认的),还有一说是司马迁用《秦始皇本纪》影射汉武帝,所以王允称之为谤书,当然此说仅供参考。

不是历史虚无论,但是没有笔杆子确实还是很吃亏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事实。希腊罗马古籍基本都是大赞汉尼拔但各种黑屁迦太基元老院无谋猜忌,以至于明明不断发兵增援意大利都给硬说成“孤立无援”了,迦太基人自身什么说法,确实是看不到的。


与题目最像的情况,莫过于希罗多德《历史》黑波斯帝国如何专制就非常厉害。比如说大流士与大臣之间要用帷幕隔开,因为大臣呼吸会亵渎国王,大流士只喝故乡的水、只吃爱琴海的鱼,修驿道就是为了信使几百里加急把吃的送过来,这种情况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有夸大成分,不知道。

此外,波斯帝国穷兵黩武是没得洗,不过古代王朝又有几个不穷兵黩武的呢,《历史》中的500万大军就明显太夸张了。我以为百万大军其实是黑手段,并不像有些人说的“中国人喜欢渲染百万大军,西方人喜欢渲染破百万大军“。别的不说,到了《项羽本纪》,不就是各种几千几万破几十万大军,所以这就是文人共性,跟中西差异无关。而且《史记》中汉军的规模似乎就是相对正常的,总攻匈奴也就10万骑+10几万步兵,全书汉朝军队规模最大的一次似乎就30万(打项羽时)。


《史记》和《历史》还有一点极其相似,就是如果细看之下,还是能发现一些波斯/秦朝没那么差的蛛丝马迹,例如居鲁士灭米底、埃兰、巴比伦、吕底亚时,对王族一概不加害,反而厚待,波斯大军进入巴比伦秩序井然、百姓秋毫无犯,甚至在大流士打希腊之前似乎都没有屠城纪录。

以”专制残暴“著称的波斯对东地中海各国最大的羞辱,不过是冈比西斯下令让埃及公主们穿上奴隶服装打水送饭,反倒是希腊人打来之后,波斯波利斯就给付之一炬可怜焦土了。这么点破事,冈比西斯就被希罗多德称之为大暴君。相比之下,希腊史书说亚历山大是大暴君的恐怕几乎没有(当然,亚历山大/项羽这种类型的武将君主,也确实人格加分高,阿里安就在篇尾说:有谁说亚帝不好,站出来看看,你倒是有什么业绩,为希腊做了些什么?(你行你上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史书,每每读到秦灭六国的故事,那种难过的心情就如同潮水般涌来,一波接着一波,怎么也无法平息。这感觉实在是很奇怪,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朝代更迭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按理说,我一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后的人,不该对这些早已尘埃落定的往事如此感同身受。仔细想想,这份难过,或许源于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六国,曾经.............
  • 回答
    “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格局的基础,功绩之伟大,几乎无人能否认。然而,当我们深入到史学界内部,会发现对秦朝的评价,尤其是在学术领域,似乎不如其历史贡献那样“厥功至伟”的响亮。这背后并非是对秦朝贡献的否定,而是评价体系、视角以及史料解读的复.............
  • 回答
    史书对商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苛刻,乃至不少人认为他是个“严刑峻法”的代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后世对他的刻板印象:1. 法律严苛,甚至显得不近人情:商鞅变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严苛的法律。他推行的“连坐法”规定,一家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罚,甚至邻里也可能受到牵连。这种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中国古代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去世时的用词规范,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礼仪文化和等级制度。霍去病和霍光虽然都是汉朝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们去世时用词的差异,确实能反映出一些关键的区别。咱们先聊聊“卒”和“薨”这两个字。“卒”:“卒”这个字,在古代用来表示“死”,尤其是指平民、士.............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细究起来,史书上双生子(尤其是被广泛记载、影响历史进程的双生子)确实不如单生子那样频繁出现。这背后并非“没有”,而是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记录的特点、社会观念、甚至生物学几方面来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史书是怎么来的。古代史书,尤其是那些流传下来的“正史”,往往带有很强的目.............
  • 回答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地位和影响在现代史学界受到广泛的讨论。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为什么尽管北宋并没有实现疆域上的大一统,现代史书教科书却常常将其与秦汉、唐宋等大一统王朝并列,甚至在介绍中国历史进程时,将其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北宋历史的几个关.............
  • 回答
    关于“波斯人写的史书质量较差”这一说法需要谨慎对待。实际上,波斯历史书写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一、波斯史书的历史脉络与多样性1. 萨珊王朝(224651年) 萨珊时期的史书多以铭文、碑刻形式存在,如《巴赫拉姆·古尔石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不同时代文学创作关注点和叙事策略的深刻差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古代权谋多为“一锤子买卖”,而现代权谋小说则更像是“俄罗斯套娃”: 古代权谋:“一锤子买卖”的简洁与决绝古代权力斗争的叙事,尤其是在史书和传统小说中,往往呈现出一种“一锤子买卖”的.............
  • 回答
    伊朗古代的史书与考古发现之间存在差异,这在任何古老文明的研究中都并非罕见,但伊朗的情况确实尤其引人深思。这种不符,与其说是一种断裂,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交织,是历史记载、文化记忆、政治解读以及物质遗存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谈谈伊朗古代历史的“史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
  • 回答
    《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于1970年出版的里程碑式著作,它试图以“全球视角”重新梳理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尽管该书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其关于中国史的部分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和错误,这引发了学界和读者的讨论。然而,这本书依然.............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关于“前四史”的史学水平远高于后代史书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一定道理的看法,但同时也需要辩证地看待。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前四史”指的是什么?首先,我们明确一下“前四史”通常指的是:1. 《史记》(司马迁)2. 《汉书》(班固)3. 《后汉书》(范晔)4. .............
  • 回答
    古代文人努力阅读《左传》、《汉书》等史书,以及现代人阅读这些经典史书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古代文人为何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古代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阅读史书对他们而言,绝非仅仅是消遣或学术研究,而是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民族关系以及个体记忆的复杂交织。我们通常说的“史书”,很大程度上是由胜利者或主流群体书写的,这本身就可能带有某种视角和倾向性。因此,仅仅从官方史书来判断“汉人没有欺负少数民族”可能不够全面。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维度的,存在于官方记录之外的民间叙事、个体经历以及被压抑.............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人们解读历史人物时,心态和认知的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刘备是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一聊。一、 叙事逻辑的吸引力:英雄末路与人性阴暗的猜想首先,从故事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
  • 回答
    史书上关于曹操的记载,确实多有“节俭”的说法,例如他提倡薄葬、不厚葬、反对奢靡等等。然而,他晚年修建的铜雀台,却是一座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似乎与他一贯的节俭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要理解曹操为何要修建铜雀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经历.............
  • 回答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咱们常常挂在嘴边,好像是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因此让不少人对“熟读史书”这件事儿产生了点儿怀疑。既然最终定论是胜利者说了算,那我们这些普通人,花时间去钻研那些可能被歪曲、被掩盖的文字,图个啥呢?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重要,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秦汉以降,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军事关隘的防御效应确实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显著,以至于后世史书上提及它们的频率大大降低。这并非简单的“不再提及”,而是它们在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军事价值的相对衰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先秦时期: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埃及历史研究的核心,也常常让许多对古文明充满好奇的人感到困惑:为什么那些能够建造出宏伟金字塔的伟大文明,却没有留下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史书”相媲美的详尽记录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书写方式以及历史的传递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埃及人并非没有留下文字记录,而是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