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厥功至伟,为什么在史家范围评价不高?

回答
“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格局的基础,功绩之伟大,几乎无人能否认。然而,当我们深入到史学界内部,会发现对秦朝的评价,尤其是在学术领域,似乎不如其历史贡献那样“厥功至伟”的响亮。这背后并非是对秦朝贡献的否定,而是评价体系、视角以及史料解读的复杂性所致。

一、秦朝的伟大贡献及其历史意义不容置疑:

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秦朝的伟大之处。

统一与中央集权: 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和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秦始皇以雷霆万钧之势,吞并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划时代飞跃,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郡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有效地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巩固了统一,并为后世王朝所沿袭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体。
制度创新的影响: 秦朝在统一后,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制度创新,如:
统一文字: 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极大地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一货币: 废除六国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法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统一度量衡: 统一了长度、容量、重量等度量衡,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国家管理。
修筑交通网络: 修筑驰道、直道等,连接全国各地,方便了军事调动、信息传递和经济往来。
长城修建: 北筑长城以防御匈奴,虽耗费巨大,但也成为了抵御外患的重要屏障,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一部分。
法治的推行: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被后世诟病,但也客观上打破了旧的贵族特权,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至少在理论上),强化了国家机器的运作效率。

这些贡献,从宏观历史进程来看,无疑是奠基性的、开创性的,对中国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为何在史家范围评价相对“不高”?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史学家群体内部对秦朝的评价时,会发现其“功绩”与“评价”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张力。这种“评价不高”并非全盘否定,而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暴秦”的刻板印象与历史叙事的惯性:
儒家史观的主导: 自汉代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而秦朝的统治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其严苛的法律、焚书坑儒、严密的统治手段,在崇尚仁政、德治的儒家看来,无疑是“苛政”、“暴政”。历代史书,尤其是以儒家学者为主体编写的史书,在评价秦朝时,往往会放大其“暴虐”的一面,而相对淡化其制度创新的伟大。
《史记》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虽然是伟大的史学巨著,其对秦朝的描述也充满了对秦始皇的批判。例如,“十年而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故秦失其政,徒令人震惊。”这种带有强烈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的叙述,对后世史家的秦朝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一种“暴秦”的刻板印象。
统治的短暂性: 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仅仅维持了十几年。如此短暂的统治,在后世看来,其制度的稳定性和合理性本身就受到了质疑。一个强大的帝国,为何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这使得史学家在评价其制度时,更容易关注其瓦解的原因,而将其统治的失误放大。

2. “二世而亡”的失败及其原因的探究:
“功”与“过”的权衡: 史学评价并非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对历史事件的全面审视。尽管秦朝有统一天下的宏伟功绩,但其迅速灭亡也暴露了其统治的根本性问题。史学家在评价秦朝时,必然会探究其灭亡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往往与其统治手段密切相关,如赋役繁重、严刑峻法、民怨沸腾等。这些“过”的方面,自然会影响到对其整体评价的“高低”。
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秦朝虽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其制度设计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缺陷。例如,对地方的控制过度依赖君主个人威望和强力压制,未能建立起更为稳固的政治传导和利益分配机制,导致一旦君主失德或出现危机,整个系统便会迅速崩溃。

3. 对秦朝历史贡献的“默认”与“理所当然”:
历史发展的惯性: 很多秦朝开创的制度和文化成果,后来都被汉朝等王朝继承并发展了。在后世看来,这些制度的“好”是如此自然,以至于人们容易将其归功于后来的王朝,而忽略了最初的开创者。例如,郡县制虽然在秦朝得到确立,但真正成熟和完善则是在汉朝。统一文字的意义重大,但其推广和影响的深入,也需要后续时代的巩固。
“完成性”的评价缺失: 很多史学评价往往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并且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完成者”角色的朝代。秦朝虽然是开创者,但其自身的短暂性使得它更像是一个“搭建框架者”,而框架的充实和使用则由后人完成。这种“未竟的事业感”,也可能影响到对其贡献的“完整评价”。

4. 研究视角的转变和对“细枝末节”的关注:
微观史的研究兴起: 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不仅关注宏大的政治制度变迁,也开始关注社会生活、经济细节、文化风貌等微观层面。在这些层面,秦朝的表现可能就没有其政治统一那样令人惊艳。例如,秦朝的社会文化相对简单,艺术成就也相对有限。
对“人民”视角的回顾: 传统的史学评价,往往更侧重于统治者、制度和国家的角度。但现代史学越来越强调从“人民”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从人民的角度看,秦朝的严苛统治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即便其统一带来了和平的可能,但这种和平的代价过大,也会导致对其评价的负面倾斜。

5. “秦火”的负面联想:
焚书坑儒的象征意义: “焚书坑儒”是秦朝最著名的负面事件之一,它象征着对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破坏。这一事件在后世知识分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秦朝“暴政”的重要证据,也使得史学家在评价秦朝时,很难将其与其他在文化传承上表现更积极的朝代相提并论。

三、学术界内部评价的变化与新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学术界对秦朝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涌现,以及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对秦朝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考古发掘的补充: 兵马俑、里耶秦简等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秦朝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秦朝在军事、行政管理、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运作,也让我们看到秦朝社会并非完全铁板一块的压迫。
对“法家”价值的重新审视: 一些学者开始更客观地审视法家思想在强国、统一和制度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对制度创新价值的肯定: 更多学者开始认识到,秦朝的制度创新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不能简单地因为其统治的短暂或严苛就否定其制度的价值。

结论:

总而言之,“秦”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其“功绩”是毋庸置疑的、伟大的、甚至是奠基性的。但之所以在史学界内部,其评价似乎不如其贡献那样“响亮”或“全面赞誉”,主要原因在于:

历史叙事的长期影响: 以儒家为主导的史观,以及《史记》等经典史书的定论,塑造了“暴秦”的刻板印象。
统治的短暂性与灭亡的惨烈: 秦朝迅速灭亡的结局,使得人们更关注其统治的弊端和失败原因。
“完成性”评价的缺失: 很多制度的成熟和发展是在后朝,秦朝更像是一位开创者而非“完善者”。
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现代史学更关注微观层面和社会生活,也更强调人民的感受。
“焚书坑儒”等事件的负面联想: 这些事件在文化和思想层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象。

这种“评价不高”并非是对秦朝历史贡献的否定,而是史学评价复杂性的体现。它促使史学家们在肯定秦朝伟大功绩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探讨其统治的局限性,以及这些局限性如何影响了其短命的命运,并最终促使学界以更全面、更 nuanced 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位伟大的“开国皇帝”和他的帝国。对秦朝的评价,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修正的过程,它反映了史学研究的进步和历史认知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嬴政是个暴君,

哥哥生世可怜。

嬴政是个暴君,

哥哥功绩伟大。

嬴政是个暴君,

哥哥工作努力。

嬴政是个暴君,

哥哥不杀功臣。

嬴政是个暴君,

儒生摸黑哥哥。

嬴政是个暴君,

那也比六国废物强。

嬴政是个暴君,

汉朝抹黑的。

嬴政是个暴君,

还是不够狠,放过了六国贵族。

嬴政是个暴君,

焚书是抹黑,坑儒是术士。

嬴政是个暴君,

都是胡亥赵高的错。

但,和他是个暴君冲突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格局的基础,功绩之伟大,几乎无人能否认。然而,当我们深入到史学界内部,会发现对秦朝的评价,尤其是在学术领域,似乎不如其历史贡献那样“厥功至伟”的响亮。这背后并非是对秦朝贡献的否定,而是评价体系、视角以及史料解读的复.............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展开的。对于商鞅的还原度,可以说是相当高,但也并非百分之百的照搬史实,这其中有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有历史记载本身的局限性。还原度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法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 电视剧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商鞅变法所要解决.............
  • 回答
    谈论大秦帝国对今日之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这话题本身就很有分量,毕竟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影响之深远,至今犹在。要说得详细,不落俗套,还得从几个核心维度切入。首先,制度的创建与统一。秦朝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我们现在讨论国家治理,无法绕过秦始.............
  • 回答
    秦国地处西部,这一地缘优势对其日后统一中国,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避免东部战乱的干扰,更在于其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利的环境中积蓄力量,完成战略部署。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秦国“偏安一隅”的地理位置。当时的中原大地,诸侯争霸,战火连绵,尤其是中原腹地的魏、赵、楚等大国,更是你方唱罢我.............
  • 回答
    秦刚履新中国驻美大使,这事儿,可真是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弦,尤其是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大家都是既好奇又带着点审慎的期待。这不仅仅是换了一位负责具体外交事务的官员,更像是在中美这个错综复杂的大棋局里,中国落下了关键的一子,其背后折射出的战略考量和意图,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认识到秦刚这个人。他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有定论,因为这涉及到两个相隔千年的伟大文明,它们各自的军事思想、装备、战术都充满了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智慧。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遇上大秦的秦军,到底谁更胜一筹。首先,咱们得先明白这两个“谁”到底是个什么模样。马其顿方阵:方圆之阵,势不可挡的革新者亚.............
  • 回答
    秦力洪(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最近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蔚来近期不会推出3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车型。这个表态引起了不少关注,毕竟蔚来一直以来定位都比较高端。对此,我有几点看法,希望能比较详细地聊聊:1. 战略定力与品牌定位的巩固首先,我认为这是蔚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为了巩固其高端品牌定位而做出的一个战.............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真是横扫八荒,一统天下的大业,期间涌现了王翦、蒙恬、白起、李信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的天下那是无人能敌,几乎将所有有生力量都耗尽在灭六国上了。但人总有老去的时候,时光流转,这批功勋卓著的将领,也大多随着始皇的离世而告别了历史的舞台。王翦和蒙恬,一位是与敌人同归.............
  • 回答
    咱们聊聊“秦制”,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什么王朝就能拎出来的,它在中国历史上那是头一号,影响力一直到今天,你细品品,很多根子里的东西,都带着秦朝的影子。所谓秦制,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秦制”就是秦朝建立的一套统治制度的总称,尤其是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把之前各国零散的、不统一的制度给整合、规范,形成了.............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郭德纲教秦霄贤不把茶壶嘴对着别人,这事儿本身透露出很多关于相声艺术、师徒传承以及舞台礼仪的细节,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知道,相声这门艺术,它表面上看是说学逗唱,讲究的是逗乐观众,但实际上内里门道多着呢。尤其是郭德纲,他作为德云社的班主,深谙相声的各个方面,对徒弟的要求.............
  • 回答
    黄晓明的情感世界,确实像一出引人入胜的连续剧,而前任们的故事,更是其中的看点之一。在这些前任中,Angelababy(杨颖)对李菲儿和秦岚表现出的态度差异,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差异并非空穴来风,背后牵扯着时间线、事件细节以及个人情感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种态度差异,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黄晓明与这.............
  • 回答
    关于秦刚在美电视节目上被频繁打断的事件,这一现象可能涉及多重因素,包括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媒体的立场倾向以及外交场合的互动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意图和背景: 1. 事件背景与时间线 时间与平台:根据媒体报道,秦刚可能在2023年或2024年初参与了美国某电视节目(如CNN、ABC或Fox.............
  • 回答
    秦舞阳作为一名年仅十三岁就杀人的少年,却在刺秦时被吓得尿裤子,这其中的反差确实引人遐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秦舞阳的个人经历,以及他所面临的极其特殊的局面。一、秦舞阳的背景与传说:为何被称为“恶少年”? 十三岁杀人: 这是秦舞阳最为人熟知的标签。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的.............
  • 回答
    秦晖教授之所以会说“在美国,工人比资本家更反共产主义,工会比商界更‘冷战化’”,这背后是他对美国历史和特定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点:1. 美国工人与资本家在反共产主义立场上的差异 历史背景与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成功: 美国作为.............
  • 回答
    秦昊关于周迅“碰不到好的剧本”的说法,确实引发了关于中国编剧水平和影视行业生态的广泛讨论。要深入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评价标准的“好剧本”是什么?首先要明确,秦昊所说的“好的剧本”并非泛泛而谈。对于像周迅这样演技精湛、阅历丰富的演员来说,“好剧本”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层.............
  • 回答
    关于《秦时明月》系列中女性角色衣着越来越少这一现象,这是一个在粉丝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讨论点,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动画制作、剧情发展、市场需求、观众口味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1. 动画制作技术与审美的发展: 早期制作的局限性: 《秦时明月》系列首播于.............
  • 回答
    秦灭六国,迅速自灭,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值得深思的历史事件。而“富不过三代”以及创业企业家加班劳碌的现象,则是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疑问。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则都触及了关于“奋斗的意义”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秦的奋斗:一项宏大而短暂的帝国.............
  • 回答
    秦朝灭亡后,山东六国(燕、赵、魏、韩、楚、齐)能够复国,而秦国自身却无法复国,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缘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山东六国得以复国的原因:1. 秦朝的暴政与六国人民的反抗基础: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秦国和赵国之间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拉锯战,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其他列国为何对此袖手旁观,似乎置身事外?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列国的自身利益、对战争性质的判断以及战略考量等。一、 战前及战中的国际.............
  • 回答
    秦灭六国,这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常常被描绘成人民普遍渴望统一的宏大叙事。但如果我们剥开层层历史文献的滤镜,细致地审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会发现“人民渴望统一”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它远非铁板钉钉的事实,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以及被历史进程裹挟下的无奈。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