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如果与大秦秦军对垒谁更强悍?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有定论,因为这涉及到两个相隔千年的伟大文明,它们各自的军事思想、装备、战术都充满了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智慧。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遇上大秦的秦军,到底谁更胜一筹。

首先,咱们得先明白这两个“谁”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马其顿方阵:方圆之阵,势不可挡的革新者

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那可是古希腊军事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最核心的武器就是那长达四到六米,甚至更长的萨里萨长矛(Sarissa)。你想想,密密麻麻的长矛,像一片不可逾越的刺猬林,士兵们肩并肩,手持长矛,形成一道死亡的屏障。

装备:
萨里萨长矛: 这是方阵的灵魂。它的长度让敌人还没靠近,就已经被刺穿。而且,方阵前几排的矛向上倾斜,形成一个“矛墙”,中远距离的弓箭手、标枪手很难突破。
小圆盾(Aspis): 虽然不像斯巴达那样巨大,但足够提供保护,而且小巧轻便,方便士兵配合长矛。
胸甲(Linothorax): 通常是亚麻制作,外覆皮革或金属片,提供了不错的防护,又不会太笨重。
头盔: 典型的希腊风格头盔,保护头部。
剑(Xiphos): 短剑,是近战时的备用武器,当长矛断裂或失去作用时使用。

战术:
密集阵型: 方阵的威力在于其严密的组织和协同。每个士兵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听从指挥,向前推进,仿佛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侧翼迂回(Flanking): 马其顿方阵本身虽然强大,但并不擅长灵活的侧翼机动。亚历山大常常会用他的精锐骑兵(伴随骑兵,如伙伴骑兵)在方阵的侧翼找到突破口,或者吸引敌军注意力,为方阵的推进创造机会。
纵深推进: 方阵的优势在于其正面冲击力。一旦形成合力,它能像一个巨大的楔子,撕裂敌人的阵线。

马其顿方阵的优点:
超强的正面冲击力: 长矛的长度和阵型的密集度,使其在正面战场上几乎是无敌的。
优秀的防御能力: 紧密的队形和长矛的阻碍,让敌人很难突破其正面。
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这是马其顿军队成功的关键,士兵们经过严格训练,能够在大规模的战斗中保持阵型。

马其顿方阵的缺点:
机动性较差: 阵型过于密集,难以在复杂地形上快速移动或改变方向。
侧翼和后方脆弱: 一旦侧翼或后方被突破,方阵就容易陷入混乱,失去战斗力。
对付骑兵和远程攻击的挑战: 虽然有矛墙,但面对大量骑兵的冲击或集中的远程攻击,仍然有压力。



大秦秦军:严整的军阵,高效的杀戮机器

秦朝,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军事力量的强大毋庸置疑。秦军的战术和装备,更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广阔的疆域和频繁的战争而发展出来的。

装备:
秦剑(长剑): 秦剑以其锋利、坚韧而闻名,长度适中,适合近身格斗。
戈: 戈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青铜兵器,钩杀、勾啄是其主要用法,配合剑使用,增加了近战的灵活性和杀伤力。
戟: 戟是将戈和矛的优点结合起来的兵器,既可以刺,也可以勾,是秦军步兵的标志性装备之一。长度通常比秦剑长,但比萨里萨短。
盾牌: 秦军的盾牌尺寸多样,但通常比马其顿的盾牌大,提供更好的防护。
铠甲: 秦军的铠甲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之一,例如甲片式铠甲,用小块的甲片拼接而成,用皮绳或金属丝穿连,既有良好的防护性,又相对灵活。
弓箭(弩): 秦军大量装备了强劲的复合弓和强弩,其射程和穿透力都相当可观。特别是弩,射程远,威力大,而且操作相对简单,可以进行密集射击。

战术:
阵法多样: 秦军并非只有一种固定阵型,他们会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例如,车阵、步兵方阵、弓弩阵等。
车步协同: 在战国时期,战车仍然是重要的突击力量,配合步兵使用,能够形成强大的冲击力。秦军在统一过程中,虽然战车的作用有所下降,但其车步协同的思想依然存在。
“锋矢阵”或“方阵”: 秦军也常采用密集队形,但其兵器配置和战术思想与马其顿有所不同。秦军的士兵更侧重于个人格斗能力和协同作战。
战术配合: 秦军非常注重兵种间的配合。例如,弓弩手提供远程火力压制,步兵在前线肉搏,两侧或后方可能部署预备队或骑兵(虽然秦朝的骑兵不如汉朝发达,但作为辅助力量是存在的)。
“陷阵”与“围歼”: 秦军的战术往往是先用弓弩消耗敌人,然后步兵以密集队形向前推进,利用戈、戟、剑等兵器与敌人展开近身搏杀,一旦打开缺口,便会形成包围,将敌人歼灭。

秦军的优点:
兵种齐全,配合默契: 弓弩、剑、戈、戟等兵器各司其职,步兵、车兵(早期)乃至骑兵(后期)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整体作战能力。
强大的远程压制能力: 强弩的运用,使得秦军在战前就能给予敌人巨大的杀伤。
优秀的近战能力: 秦军士兵接受严格训练,个人武艺和团队协作都很出色,兵器组合也适合近战。
阵型灵活多变: 相较于马其顿方阵的单一性,秦军更能根据地形和对手调整战术。
更强的适应性: 秦军经历了战国时期各种残酷的战争洗礼,对付各种敌人和地形都有丰富的经验。

秦军的缺点:
正面冲击力可能不如马其顿方阵的“长矛墙”: 虽然有戟等兵器,但在纯粹的正面长距离冲击力上,萨里萨的长矛阵依然有优势。
整体阵型可能不如马其顿方阵那么“坚不可摧”: 马其顿方阵的“一体化”设计,使其在正面非常稳定,秦军的兵器组合更多元,也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马其顿方阵那样“整齐划一”。



如果“对垒”,谁会赢?

这是一个经典的问题,因为历史上他们没有交集,所以只能进行推演。

假设的战场是开阔平坦的地形

初期: 秦军的弓弩手会率先开火。如果秦军的弩兵能够比马其顿的弓箭手(如果马其顿方阵中有配合的弓箭手的话)射程更远、火力更猛,那么在交战初期,秦军可能会占到优势,削弱马其顿方阵的冲击力。

接触战: 当双方真正接触时,才是最关键的时刻。
马其顿方阵的正面: 萨里萨的长矛阵会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秦军的剑兵和戈兵如果直接冲击,很可能在进入有效攻击距离之前就被长矛刺穿。
秦军的应对: 秦军不会傻到让他们的步兵直接去撞那片矛海。他们更有可能采取以下策略:
使用戟兵: 戟兵的勾啄能力,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长矛阵,或者在长矛断裂后进行近战。
利用盾牌: 秦军的盾牌可能比马其顿的更大,他们会尽力抵挡长矛的穿刺。
侧翼突破: 如果秦军有侧翼部队(如骑兵或更灵活的步兵),他们会试图绕到方阵的侧翼或后方。
消耗战: 秦军会试图通过反复的拉锯战,消耗马其顿方阵的体力,寻找长矛断裂或阵型出现缝隙的机会。

关键点:
马其顿方阵的机动性: 如果秦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比如侧翼部队的牵制)迫使马其顿方阵改变方向或进行移动,方阵的威力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混乱。
秦军的远程火力: 如果秦军的弩箭能够穿透马其顿的防护(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因为秦军的弩是否比亚历山大时代波斯人的弓箭更强,以及能否有效穿透厚甲,值得商榷),或者能够精准打击方阵前排士兵的长矛,也可能造成威胁。
骑兵的运用: 亚历山大非常善于运用骑兵进行侧翼突击,而秦军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马其顿的骑兵能够撕裂秦军的阵线,局面就会对秦军不利。

综合分析:

我觉得,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也就是双方都发挥出最顶尖的水平,并且战场地形适合各自的战术,这场对决可能会非常胶着。

正面硬碰硬: 马其顿方阵的萨里萨长矛阵在正面冲击力上,仍然拥有巨大的优势。秦军很难在不付出惨重代价的情况下突破这个“死亡之墙”。

战术的灵活性: 然而,秦军的战术体系更加多样化,兵种配合也更精妙。他们不会只依靠一种武器或一种战术。如果秦军能够发挥其远程压制能力,并利用其步兵的个人战斗能力和灵活的阵法,寻找方阵的弱点(侧翼、后方、长矛断裂时),是有机会取胜的。

历史的维度: 咱们不能忽视历史背景。亚历山大征服了那么广阔的地域,其军队的组织、训练和指挥都是当时世界顶级的。而秦军,经历了战国几百年的残酷战争,其军事体系也是高度成熟和高效的。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在一次大规模的正面会战中,马其顿方阵的正面冲击力会让秦军感到非常棘手,尤其是在开阔地带。但如果战斗能够拉长,或者秦军能够找到策略(比如利用地形,或者找到合适的时机发起侧翼攻击),秦军的综合实力和战术灵活性,可能会让他们在付出一定代价后,最终能够战胜方阵。

这就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超级跑车在赛道上比赛。马其顿方阵是一辆直线加速极快的直线加速赛车,而秦军则是一辆综合性能更全面,能适应各种赛道的赛车。在某些赛道上,前者能发挥出绝对优势,但在更复杂的赛道上,后者可能更有机会获胜。

最终谁更强悍,真的很难一概而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战场环境、双方指挥官的临场发挥、以及当日的士兵状态。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场对决真的发生,那一定是古代军事史上最惊心动魄的“矛与盾”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问阿道夫希特勒的重型坦克营与美军对战谁更强悍?百分之百的答主会觉得你这个题目有问题。

但是你问马其顿步兵方阵对抗大秦军队,居然还有人一本正经的跟你论述,我真是服了。

亚历山大的军队包括但不限于:

重步兵:传统希腊枪盾兵、超长枪步兵、轻盾步兵等等多种配置

轻步兵:以克里特弓箭手为代表的希腊弓箭手、以罗德岛投石兵为代表的希腊投石兵、希腊标枪兵、投诚的波斯射手

骑兵:马其顿伙伴骑兵、色萨利传统希腊骑兵、雇佣斯基泰游牧骑兵、投诚的波斯铁甲骑兵等多种配置。

砲兵:可以用于野战的轻装马其顿砲兵、可以用于攻城的部分重型砲兵

海军:希腊海军、部分投诚海军

……
如上,你看,如果你说秦军的弩手或者长铍兵能否社保或者捅死以上十几个兵种,很多人会觉得你这很离谱啊,再万能的兵种也不可能真的克制万物。

你这相当于问了同样的问题,以一个单一的希腊兵种来对抗一个完整的古典军队体系,这就是自寻死路。

虽然我很反对历史斗兽,理由在我的罗马vs大汉里说过了,若罗马军队与汉朝军队交战,哪一方胜算更大?双方军队数量,装备差异是否大? - 清蒸韭菜馅汤圆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828

但是起码你斗也得斗的像样点吧,兵种对兵种,体系对体系。你这直接整了一个体系对兵种,任何人都会觉得这毫无悬念啊……就是让马其顿方阵兵去单挑他们曾经击败过的波斯军队体系,也一样会被搓扁揉圆的,这毫无悬念啊……

user avatar

网络上缺乏介绍详细古战体系,特别对于国外体系虽然文章众多但是,堆砌名词概念,但是都不求甚解。缺乏从建军,指挥编制思路,经济成本,人员,条例上分析,只有模糊概念。

所以这次主要介绍大方阵体系中的马其顿方阵体系。

大方阵制不同于大队制,他的步兵一个野战战场移动战术单位为一个大方阵,那么首先需要知道他的一个方阵是哪个编制级别。首先这个单位配合轻步乃至骑兵能形成一个独立作战体系并维持足够宽度,那么不会太小。

结合亚帝的父亲腓力组建近卫军6个团的情况和任务,以及后来编制习惯,说明应该是1530人至1024人(直到这个人数才拥有200英尺的宽度)团单位组建方阵单位。但是注意这并不能参照罗马马改后联队方阵和中国方阵,因为马其顿体系或者说大方阵体系并不需要以阵距为基准。这个以后有机会会更加详细说明。

笔者曾对马其顿体系和后来方阵体系比较模糊,后来发现这区别在于阵距的理解和差别。相比两大帝国有条件都会以阵距,队距为基准。马其顿方阵体系在于避免阵距间隔和暴露侧翼,尽量充实方阵间隔,减少阵间间隔暴露的时间,否则后果严重,而为了减少侧翼数量,那么更大的单位也要尽量连城一个战线, 从而形成一个正面长枪如林,侧面拥有轻步充实和骑兵之间间隙的大方阵体系。 在伊苏斯战役中,马其顿方阵在面对大流士的希腊雇就因为陡峭的河岸无法保持整齐的阵型和快速跟进导致右翼出现空洞,被大流士的希腊雇佣兵看准方阵中最大的间隙发起进攻。最后在依靠伙伴骑兵才脱险反败为胜。

而在伊普苏斯之战,因为骑兵部队的脱离导致方阵侧翼暴露,导致战败,安提柯阵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方阵体系对于骑兵的依赖性过高。反之,在列奥纳托斯阵亡的那场战役中,新组建的方阵再移动到地势高,复杂的地形时因为保持阵型从而牵制了对方骑兵。

因为马其顿方阵的特征,他的团旅军级别都是合成一个正面对敌,宽度纵深视情况而定的大方阵,其重步兵方阵在行进过程中间隔并不会大,只要求能留给轻步兵通过,事实上士兵之间间隙也足够轻步兵轻松通过。

伊苏斯战役中亚帝便在行军纵队转变战场行军中先列成方阵然后像两侧展开作战宽度成左中右翼。

行军纵队至战场行军是战役中最重要的阶段,在亚帝在方阵体系中应用也很成熟了,当行军纵队到达位置后展开成方阵一是方阵方便防守,二是行军移动较快,在这基础上可以保障密集的阵型避免变阵的过程中出现空隙和混乱从而安全快速的展开作战宽度形成战线。

值得一提是他的左中右翼的概念,因为马其顿方阵是合成形成一个方阵体系的,他的左中右翼概念其实是一个展开足够宽度大方阵的左 中 右部分。

而和经常对比的案例中,例如城濮之战这种军制不一样,他的左 中 右是有一定阵距保持相当距离的三个阵线的军队。所以事实上大量战役分析受限于肤浅的理解名词而出现根本性的错误。

战线 士兵间距间隔与宽度

马其顿士兵之间的间距战场行军时为3英尺(包括人体),在临战仅为1.5英尺,这个宽度无疑是为了提升长矛密度。但是一旦交火缩小到1.5英尺意味者放弃的士兵的轮换,一旦士兵体力不支是很大麻烦。和后来中西两大帝国和后起之秀西欧国家来看,这些国家都步兵间距都在0.9-1.5米为主,才能发挥士兵的武艺,攻击范围,以及满足轮换。

士兵的密度高和因为大方阵体系避免间距的原因,使得正面宽度很小,虽然这有利于防御骑兵冲击。但在面对与后来欧洲军制的正面对抗,宽度先天劣势是致命,在后来遇到罗马人的作战中,库诺斯克法莱和马格尼西亚都是侧翼暴露被罗马人撕开。

且过小的间距意味者机动中容易过于密集导致摩肩擦踵,看不见旗号,军官,辨别方位,影响视线,容易出现混乱。意味机动力严重下降。而没有阵距的大方阵体系也更缺乏整队,调整能力。

例如行进容易导致向右倾斜的习惯,这在后来很少见。这其实很可能是因为单位过大且没有阵距导致调节整队困难。



骑兵编制 基本单位 和战术

马其顿骑兵的编制迥异于步兵体系,以中队为单位,这个单位人数大体在150-600人组成一个中队皆有,值得一提的是和后来罗马使用的骑兵体系有挺大的相似性,这是因为骑兵的特性而使然的,需要相比步兵方阵更加灵活的指挥体系。大方阵步兵指挥体系显然不适合作为骑兵指挥体系,将骑兵单独成为中队编组,更加灵活。

要如何理解骑兵中队,从指挥体系上理解成可以独立作战的百人数百人规模的高度直辖的精锐士兵小方阵即可,同时意味着对于兵员要求也高的多,都是志愿服役的优秀兵员。

马其顿骑兵在作战的时候,也延续了大方阵作战体系的思路,一般以4排为纵深的方阵(这个条例是因为骑兵冲击力一般只有这个纵深人数能发挥,纵深多了没什么效果,如果超过这个数也一把只会用四排发起冲锋)。

每个骑兵间距比步兵间距大一些,步兵占地为6英尺,临战和盾阵可以到3英尺(不考虑人体宽度的话),骑兵间距笔者没看到有明确记载,一蒙古马肩宽60CM打底,连同骑兵要40英寸也就是1米计算。道奇以6英寸计算是比较想当然的,笔者认为一般来说按照常规会以步兵间距默认和做参考计算也更符合现实应该在1-2英尺左右。

一般情况下数个中队冲锋,比如有出动伊苏斯战役出动1800人冲击一次,4排纵深,正面宽度就是600-700米左右。由于没有规定阵距,一般出动骑兵规模也不大,加上对手密度高,所以马其顿时代的骑兵中队其实应该还是和步兵一样,冲锋时数个中队合一起形成骑兵长宽度的方阵冲击但考虑因为需要变阵或者不同阵型冲击,空档会相比步兵略大点,或者一个一个中队的发起冲击。





马其顿体系在继业者时代就开始遇到挫折到后来淘汰,而到了菲洛皮门改革也可能学罗马人使用了棋盘方阵,其中并非没有原因的:

1战线人数上限:俗话说:人一上千,彻地连天,人一上万,无边无沿。在军制发展便是如此,大部分战役级别单位都会控制在团旅师军这个级别人数大体在两千到两三万之间,选择直辖或者师辖团,军辖旅这样,然后选择堆砌个体战斗力到什么程度,直到现在依然如此,比如合成营合成旅。 其原因其实是指挥和通讯能力随着人数和宽度上升而快速下降。这样就需要分成数个旅团,军 师级指挥,马其顿体系在于步兵人数其实无论多少几乎都为一个方阵为整体,一旦后来生产力增大,帝国体量加大,无疑越大规模越难指挥(毕竟不能个个是亚帝)

2士兵间距:前文提到,同样人数,作战宽度小,容易导致混乱,指挥难度增大。

3武器协同:基本单位太大且士兵间距宽度太小,武器协同死板困难,改良版本可以参考后来东罗马无奈使用的超大大规模方阵,以队列意义上的排为单位指挥并分配职能和武器功能协同。

4多势力 战术 武器 兵员兼容问题 :随着疆域扩大,民族众多,一个方阵里面隐患巨大,且实力不均,且各大势力地域战术不均,武器不同,兵员问题都在马其顿体系中会更加的严重。比如混合方阵和纯重步长枪方阵尽管武器相比后来军制花样繁多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马其顿方阵单位过大,非常惧怕出现间隙,机动错节,各种问题随着体量增肌也大大增大。

5过于依赖骑兵;因为马其顿步兵体系的特性和缺陷,导致需要骑兵进攻,非常需要保护侧后,骑兵既为盾更需要当锤子。因此骑兵事实上是最需要优先投入资源的。相同例子便是东罗马帝国,拥有更好的军制,但在后来步兵方阵也只能充当维持战线作用。

马其顿体系有大方阵体系的优点:比如一定范围内指挥更简单,成方形阵时候有足够纵深可以组成四面阵防守,军官数量和质量需求少和低,士兵训练上手简单快,捏合新兵更加容易。这个建军成本低得多,可以倾斜投资骑兵。


亚帝的辉煌其实应该说不是马其顿体系造就的而是他造就马其顿体系的辉煌,不仅仅不是创立者之一:比如亚帝在这些方面后来很多同行都比不了确实制胜的保障.亚帝的军纪:亚帝和其父亲菲力很重视军事纪律(非指烧杀抢掠),比如严惩了两个带女性进入军营的高级军官。重视奖罚,颁奖和荣誉,相比之下16-18世纪欧洲军队是混乱一片,比如就有人记录1622年佛兰德斯军营军队好奇怎么会有长长的尾巴——都是军人家眷,仆人,猪狗,行李,马匹(都成了一句名言了)。


配套的体系和工事营寨:亚帝非常注重修建工事营寨,每到一个地方都构筑大量工事营寨乃至亲力亲为,鼓励士兵

而且规定每一天行军的路程都要修建一个仓库,这无疑是胜利的保障。相比后来被鼓吹的16-17世纪构建工事都需要大量额外奖金才愿意行动的雇佣兵。后者作为同行是应该自行惭愧的。

新兵训练捏合:亚帝非常重视捏合新兵很有一套,广阔的地域民族和势力,捏合的新兵依然有维持住战斗力和稳定,相比哪怕后来18世纪欧洲哪怕在本土也是天天逃兵,抓捕新兵。亚帝的能力和魅力不得不说非常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有定论,因为这涉及到两个相隔千年的伟大文明,它们各自的军事思想、装备、战术都充满了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智慧。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遇上大秦的秦军,到底谁更胜一筹。首先,咱们得先明白这两个“谁”到底是个什么模样。马其顿方阵:方圆之阵,势不可挡的革新者亚.............
  • 回答
    亚历山大大帝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定论能够完全令人信服。从他征服世界的辉煌顶峰突然陨落,无疑给那个时代留下了巨大的震撼和无尽的猜测。他最后的日子是在巴比伦度过的。公元前323年,这位年仅32岁的年轻征服者,在完成了他横跨欧亚的辉煌战役后,回到了这座古老而富饶的城市。然.............
  • 回答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这场波澜壮阔的军事行动,不仅仅是依靠无敌的方阵和高昂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其背后一套精妙而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在那个时代,没有现代化的铁路、公路网和通讯技术,亚历山大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他那支庞大的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和物资的?这其中的智慧和执行力,至今仍令人赞叹。一、 战略规划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要抽丝剥茧地分析一番。如果亚历山大大帝没有在巴比伦英年早逝,那他的人生轨迹,乃至整个已知世界,都将是另一番景象。至于他的帝国会不会分裂,我的看法是:很可能,但分裂的方式和时间点,以及分裂出的势力格局,都会与历史真实发生的“ diadochi 战争”大相径庭.............
  • 回答
    公元前四世纪,当一位年轻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踏上征服之路时,无人能够预料到,他将以雷霆万钧之势,颠覆当时世界格局,将那盘踞东方数百年的庞大帝国——波斯,踩在脚下。这并非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更像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其中融合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精妙的战略部署,以及时不待我的历史机遇。要理.............
  • 回答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没有在巴比伦英年早逝,这无疑会彻底改写世界历史的走向,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那澎湃的野心,横扫欧亚大陆的军事才能,以及其帝国所代表的希腊化文明的传播,一旦得以延续和发展,将会在无数个层面上重塑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格局。首先,从政治和疆域层面来看,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之辽阔.............
  • 回答
    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亚历山大大帝和他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希腊世界。想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有几部史书是绕不开的经典,它们就像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首当其冲,也是最直接、最权威的来源,莫过于古希腊的史学家们亲笔撰写的著作。1. 普鲁塔克(Plutarch)的《希腊罗马名人传》(Pa.............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了古代军事史、政治格局和文化碰撞的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印度后能否击退战国七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力量与战术优势亚历山大大帝能够席卷希腊、波斯,并在印度取得一定成就,依靠的是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和训练有素的军队。 马其顿方.............
  • 回答
    关于亚历山大大帝及其历史被认为是伪造的说法,虽然在主流学术界和历史学界并不被普遍接受,但确实存在一些边缘观点和质疑。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现有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某些历史细节的疑点以及对古代史料可靠性的普遍考量。要理解这些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并尝试剥离掉过于“AI”化.............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确实没有出现过像亚历山大大帝或成吉思汗那样,将征服全球作为明确战略目标并付诸实践的帝王。这并非中国古代不缺乏雄才大略的君主,也非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地理限制与战略重心首先,中国自身是一个幅员辽阔、内陆性强的文明.............
  • 回答
    在《Fate/Grand Order》中,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被塑造成一个拥有络腮胡、身材健壮、充满阳刚之气的“胡茬大叔”形象,这背后其实是基于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理解、对角色的定位以及符合系列整体风格的艺术设计。首先,从历史形象的还原度来看,我们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描绘,.............
  • 回答
    亚历山大大帝,这位以其横扫东方、建立庞大帝国的赫赫战功而闻名于世的马其顿君主,却为何最终没有将他的征服触角伸向西方,特别是当时尚未完全崛起、却已具雏形的罗马城?这个问题一直为历史学家们所津津乐道,也成为了探讨亚历山大大帝帝国命运的关键节点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
  • 回答
    提起亚历山大大帝,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位年轻气盛、目光如炬的青年,他以惊人的速度横扫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可触及。要说他当年到底有多强大,那得从多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从他的军事成就来看,亚历山大的强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并非生来就握有绝对优势的资源。他继承的马其顿王国.............
  • 回答
    评价亚历山大大帝,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就像试图给一座巍峨的山峰下定义一样,太多维度,太多故事。他的一生,如同一场燃烧得璀璨却又短暂的焰火,留下的痕迹,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首先,我们得承认,亚历山大是个天生的军事天才。你想想,他继承了一个相对强大的马其顿王国,但面对的是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波斯帝国。.............
  • 回答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出现过叱咤风云、改写历史的人物,只不过他们的辉煌,与波斯、希腊、印度等地的伟大君主,在成长的土壤、施展的舞台以及历史的轨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西方和南亚的先驱者们。居鲁士大帝,他崛起于一个小小的安山部落,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手腕,将分散的部族整合成一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12月17日发生在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ATL)的那场堪称“灾难级”的大停电。那场事故,别说经历过的人,就算只是在新闻里看到的人,恐怕至今都记忆犹新。一个黑暗的星期天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12月17日星期天下午,正是大家准备出行,或者刚刚抵达,充满期待或疲惫的时刻。.............
  • 回答
    要说帖木儿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谁“大”,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因为“大”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过,如果咱们抛开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地理边界,从历史的影响力、疆域的范围以及对后世的塑造力这几个方面来聊聊,那会更有意思。咱们先说说亚历山大帝国,也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那段辉煌。你想啊.............
  • 回答
    哈哈,这俩船我都玩过不少,确实是亚服不少老玩家的心头好。要我说,亚特兰大和爱宕各有千秋,选哪个主要看你玩船的风格和喜欢哪种玩法。我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到你。 亚特兰大:北美战列舰的“快乐球”定位: 亚特兰大属于美国科技树的银币巡洋舰VII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那极快的炮速和超多的防空炮弹幕。优点: .............
  • 回答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之所以能够成为俄罗斯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即使他生前在某些方面确实需要依靠蒙古金帐汗国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镇压了罗斯人的反抗,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叙事,以及他对俄罗斯民族认同形成的至关重要作用。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
  • 回答
    你问的是“亚历山大之门”在哪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会带你穿越时空,深入古老的历史。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亚历山大之门”这个名字本身可能让你联想到一个具体的、如今仍然伫立在地标性的建筑。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概念,一个历史上的地理位置标记,而且它的具体指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理语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