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亚历山大大帝成功征服印度,打到了当时的中原,战国七雄有能力击退亚历山大么?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了古代军事史、政治格局和文化碰撞的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印度后能否击退战国七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力量与战术优势

亚历山大大帝能够席卷希腊、波斯,并在印度取得一定成就,依靠的是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和训练有素的军队。

马其顿方阵(Phalanx): 这是亚历山大军队的核心战术。由长矛(萨里萨)组成的密集方阵,配合重装步兵的盾牌和盔甲,能够形成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墙壁。在平原作战中,其冲击力和防御力都极为强大。
骑兵(Companion Cavalry): 亚历山大精锐的伙伴骑兵是其决定性力量。这些重装骑兵装备长矛和剑,擅长侧翼迂回、突破和追击,常常在关键时刻投入战场,瓦解敌方阵型。
投射部队: 亚历山大也拥有步弓手、投石兵和重型投射武器(如攻城炮的早期形式),能够进行有效的火力压制。
优秀的指挥和组织: 亚历山大本人是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善于观察战场,灵活调整战术,并且能够鼓舞士气。他的将领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军事科技: 相较于当时的东方军队,马其顿军队在某些方面拥有技术优势,例如更精良的金属冶炼技术用于制作武器和盔甲。

二、 战国七雄的军事力量与战术特点

战国时期的中国,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军事力量和战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人数优势: 战国时期的国家动员能力非常强,可以征召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士兵。虽然装备和训练可能不如马其顿精锐,但数量上的优势不容忽视。
车马战术的演变: 战车在春秋时期是主力,但在战国时期,虽然仍在使用,但其地位逐渐被步兵和骑兵取代。各国都在发展自己的骑兵力量,特别是赵国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其骑兵战斗力大幅提升。
步兵的战术发展: 战国时期的步兵也发展出了一些战术,如车步协同、方阵作战(例如“方阵”的记载),以及弓弩的广泛使用。
攻城战的经验: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攻城战非常频繁,各国都积累了丰富的攻城和守城经验,也发展出了各种攻城器械(如井阑、冲车、投石车等)。
兵家思想的繁荣: 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的出现,表明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已经非常成熟,注重战略、战术、地形、士气等多种因素。

三、 双方可能遭遇的战场环境与挑战

地理环境、后勤补给、兵源和文化差异都会对战局产生深远影响。

地理环境: 如果亚历山大成功征服印度并向东方推进,他会面临更广阔、更多样化的地形,包括沙漠、丘陵、山脉和广阔的平原。这可能会限制马其顿方阵的发挥,同时有利于擅长游击战的军队。
后勤补给: 亚历山大东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波斯帝国的遗产的利用,包括其已经建立的交通线和补给站。一旦进入从未征服过的中原地区,他将面临漫长的补给线,而战国时期的各国都具备一定的自给自足能力和本土作战优势。
兵源问题: 亚历山大军队的兵源主要来自马其顿本土和希腊城邦,以及部分雇佣兵和招募的当地人。但随着征战的深入,军队疲劳、士气和兵员补充会成为问题。而战国诸侯国可以就近征兵,兵源更充足。
文化和语言: 语言不通会严重影响指挥和信息传递。文化差异也可能导致士气和士气的巨大差异。

四、 假设的对决场景与战国七雄的应对能力

假设亚历山大已经征服印度,并集结了精锐部队,试图进攻中原。战国七雄中,谁最有可能成为亚历山大的对手,他们又会如何应对?

1. 最有可能成为对手的国家:
秦国: 秦国在战国后期军事实力最为强大,拥有庞大的军队、先进的兵器制造技术(特别是青铜器和后来的铁器),以及严格的军法和严密的组织。其兵力动员能力和战斗意志都很强。
赵国: 赵国在胡服骑射改革后,骑兵力量得到显著提升,能够与轻骑兵和重骑兵对抗。其弓箭手和弩兵的射程和杀伤力也可能对马其顿方阵构成威胁。
楚国: 楚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兵源充足,并且拥有强大的海军和水陆作战能力。其地形复杂,也可能限制马其顿方阵的发挥。

2. 战国七雄可能的应对策略:
消耗战与疲惫战: 战国诸侯国很可能不会选择与亚历山大在平原上进行正面决战,而是利用广阔的国土和复杂的地形,进行游击战、袭扰战,消耗亚历山大军队的兵力和补给。
分化瓦解: 战国时代的外交策略非常灵活,各国可能会尝试与亚历山大谈判,或者挑拨其与当地部族的关系,进行分化瓦解。
集中兵力,重点突破: 如果选择正面作战,战国军队可能会集中兵力,利用人数优势,通过弓弩远程压制,然后利用步兵和骑兵进行多点冲击,寻找马其顿方阵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赵国的骑兵,如果能形成规模化的突击,是有可能冲击方阵的。
坚壁清野与消耗战略: 战国时期各国在面对强大敌人时,也可能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避免与敌军进行大规模野战,而是守住坚城,消耗敌军的攻城能力和士气。
利用地形优势: 如果亚历山大进入山区或丘陵地带,战国军队可以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进行伏击,瓦解马其顿方阵的阵型。

五、 双方的潜在弱点与胜负的可能走向

亚历山大军队的弱点:
长途跋涉和疲惫: 从印度远征中原,本身就耗费巨大。
兵源补充困难: 难以在中原获得充足的熟悉马其顿战术的兵员补充。
后勤补给线的脆弱性: 面对广阔而敌对的中原地区,其补给线非常容易被切断。
对战国军队的未知性: 对战国军队的战术、武器和数量的了解可能不足。
内部矛盾: 亚历山大帝国并非铁板一块,其军队构成复杂,可能存在民族和文化隔阂。

战国七雄的弱点:
缺乏统一指挥: 战国七雄虽然都是强国,但彼此之间仍然是竞争关系,很难形成统一的指挥和协同作战。如果亚历山大选择分化打击,各国可能各自为战。
武器装备的代差(部分): 在精良程度和某些特定技术上,亚历山大军队可能仍有优势。
战术的单一性(相对于亚历山大): 马其顿方阵和伙伴骑兵的配合非常默契和高效,战国军队的战术可能相对分散一些。

六、 结论:能否击退亚历山大?

总体而言,我认为战国七雄有能力击退亚历山大的军队,但绝非易事,并且胜负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是以下几点:

1. 统一指挥的程度: 如果战国能够放下彼此的敌对,形成统一战线,并且由一个杰出的军事领袖指挥,那么击退亚历山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否则,亚历山大很可能可以逐个击破。
2. 亚历山大到达中原时的状态: 亚历山大在征服印度后,其军队的士气、兵员素质和后勤补给是否还能维持巅峰状态至关重要。如果他到达中原时已是强弩之末,那么击退他的难度会降低。
3. 战国各国的战略选择: 如果战国采取了灵活、消耗、避免大规模正面决战的策略,并充分利用地形和补给优势,那么他们有很大的机会将亚历山大耗死。
4. 亚历山大是否能够适应中原的作战环境和战术: 如果亚历山大无法有效应对战国军队的弓弩齐射、骑兵的冲击、复杂的地形以及后勤的压力,他的军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 亚历山大军队在初期的局部战斗中可能占据优势,利用其战术的精妙和指挥的卓越。但随着战线的拉长、补给线的被切断、兵员的消耗以及对战国军队战术的初步了解后,战国军队会利用其人数优势、熟悉地形以及灵活的战术,逐渐将亚历山大军队拖入消耗战的泥潭。最终,后勤补给的匮乏和士气的衰竭,很可能导致亚历山大军队的失败,或者迫使他放弃征服中原的计划。

因此,战国七雄虽然各自为政,但其整体的军事实力、人口基数、地形优势以及战争潜力,足以让他们在面对一个疲惫、远征而来且补给线脆弱的强大外来入侵者时,具备足够的抵抗和最终击退的能力。 关键在于能否在危机时刻实现一定程度的合作,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战略战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嚯~过千了嘿。开心

回答下评论里一些问题。

视频出处,我也不清楚 有大佬知道的可以告诉我。

另外关于视频下载,我一般会复制链接用UC打开可以下载。

原回答:

想起了一句话,

来早了七打一,来晚了修长城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213177824870400

不知哪位大神做的视频,大家看着图一乐呵。

侵删哈

user avatar

亚历山大东征以后在中亚留下了一些希腊化的国家,并开启了希腊化的时代。

但是这些国家都被大月氏西逃(受匈奴人打击)至中亚的残部给灭了。这些大月氏的残部后来创建了贵霜帝国成为当时中亚最强大的国家。大月氏人在强大后也尝试过东征返回东亚故土,结果显示他们虽然在中亚是一霸,但是远不能和东亚怪物房的练级狂人们相比。

贵霜强大以后曾向汉求和亲公主。请求没到东汉决策层那,就被西域的班超截了下来。班超不认可贵霜的实力,直接拒绝,并且以少量兵力就击溃了前来讨说法的贵霜大军。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要知道,亚历山大东征,发兵印度河流域的时候,他只带了3万人啊!

3万人,放在战国时期,也能叫军队?!也配叫军队?!

当然,还是配的,3万人那个时候也不算少了。除了灭国之战,那个时候各国之间交手并不会动辄几十万人,几万人的战役才是常态,只不过,在战国七雄中的任意一个国家里,3万人都绝对算不上主力,用几万人打仗不代表只有几万人,毕竟战国七雄之间不管谁跟谁打,都要防着其他几个。

但是对于亚历山大来说,3万的东征军,几乎可以算是举国之力了,毕竟还要考虑后勤什么的。当然,这不重要,他全国上下还能拿出多少人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只带了3万人东征印度河流域。

那么不考虑他当时撤军的主要原因——即疫病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就按他成功从印度打过来算。历史上亚历山大东征结束于公元前324年,那么就算他324年打过来。

公元前324年中国是什么情况呢?彼时最重要的事件,是秦惠王称王。作为战国七雄里最后一个称王的,那么严格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那一年是战国七雄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一年。这么说来题主的问题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当时亚历山大会面对的,确实是战国七雄,历史果然有很多巧合,早一年来都不能称之为战国七雄。

那么,接下来,按照所有回答都认同的,没有争议的一点,亚历山大从印度打过来,他将面临的是刚刚经历商鞅变法的秦国。

实际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亚历山大最先遇到的,大概率应该是在秦国西边游荡的匈奴,说实话我并不认为3万人打得过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即使这3万人清一色的骑兵。但这不是重点,毕竟连印度都直接越过了,顺便再越过一下匈奴也没什么。

然后他遇到了秦国,3万人,想要征服当时空前强大的秦国。

当时的秦惠王,刚刚称王,正摩拳擦掌准备逐鹿天下,忽然听说有外敌入侵,不用想都知道他不可能容忍这个时候自己大后方出问题,所以他必然会集合力量第一时间灭掉亚历山大。

不过对于秦国来说,也不见得是坏事,当时的秦国刚刚完成军制改革,这时候后方3万人,正好可以热热身。毕竟其他六国不是说打就打的,要考虑很多问题,大后方的外族人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但是话说回来,外族人,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没见过啊!挺稀奇的,反正只有3万人,掀不起什么大风浪,秦惠王决定亲自去看看,顺便检验一下新练出来的军队,看看效果如何。大王御驾亲征必须有排场,多了不说二三十万人得有。况且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十倍于敌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就带三十万兵去吧。

于是秦惠王率军三十万去见了见亚历山大的三万人。

见了面,秦惠王看了看对面的阵容,觉得可能是有什么误会,我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不能怠慢了客人,就问亚历山大来干什么。

……

听不懂

好在有亚历山大一路上抓来的几个翻译,勉强翻译了一下,毕竟翻译也不是专业的,说了一大通,秦惠王勉强听懂俩字,征服。

好嘛,这回没误会了。

秦惠王看了看对面三万人,回头看了看自家三十万人。

又看了看对面战阵,回头看了看自家战车。

再看了看对面装备,回头看了看自家泛着寒光的兵器和铠甲。

最后看了看对面士兵满面风霜、疲惫不堪,回头看了看自家士兵气宇轩昂、精神焕发。(得益于军功爵制度,秦军是七国里最好战的)

问了句,你确定?

亚历山大看了看对面数不清的人,回头看了看自家三万人。

又看了看对面在当时相当于坦克的战车,回头看了看自家摆好的几个小方块。

再看了看对面仿佛开了挂一下的武器装备,回头看了看自家很大一部分还光着膀子的士兵。

最后看了看对面一个个打了鸡血一样的看自己等人就像是在看钱的眼神,回头看了看自家士兵霜打过的茄子一般的脸上写满了妈妈我要回家。

回了句,本来确定,现在不确定了。

秦惠王:那什么,既然没什么事的话就回了吧,寡人今日也算长了见识,没白来这一趟,你回去的路上要是碰到一帮骑马打猎的,顺便帮我打一打,当然你不打他们我估计他们也得打你,然后你要是还活着,那还有机会带这帮孩子回家,等以后寡人这边倒出空了,再带人去你那边看你,顺便交流交流这个主权和领土什么的。

亚历山大:那我就不打扰了,我先回去收拾收拾,等你下次来我这边串门的时候,我争取多搞点人来迎接你,现在这点人怕是上不得台面。话说回来,不曾想东边竟有如此强大的国度,竟能在人数、装备、精神面貌等方面全方位压制我等,这次确实是我准备不足了。

秦惠王:没什么,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寡人也就过来看个热闹,临时抽调的部队,不值一提不值一提,而且这都不是重点。

亚历山大:那重点是?

秦惠王:重点是,像我这样的,那边还有六个。


————————————————————————手动分割线

评论区很多人关于几十万人的问题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这里解释一下。

诚然,各国之间并不会动辄几十万兵,几万人就已经算是大战役了。因为打仗打的不是人数,而是钱粮。几十万人出征,所需粮草、后勤补给线等,需要至少上百万人的供给。除非灭国之战,否则极少会有出动几十万兵的情况。打仗是非常消耗国力的,所以各国之间经常会有打不过对方就割让几座城池、赔款等情况。因为硬拼下去太不划算了,对方既不指望几场战役就能灭国,也不愿意消耗太大给其他几国可乘之机,占点便宜得到一些资源也就行了。

说白了就是抢钱。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比较常见,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又不太一样,七国既然都选择了称王,那么至少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有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即使没有秦国大一统的野心,也至少是想要凌驾于六国之上甚至是让六国尊其为王的。这个时候各国都不会愿意被人消耗被抢资源,因为对方的目的很明确,或者说大家的目的都很明确,都是奔着征服对方甚至消灭对方去的。所以战国时期的战役规模相对有所扩大。

维持一支军队是很费钱的,更何况几十万人,所以各国的常备军确实不会特别多。但这并不代表各国拿不出几十万兵,只不过不以战争状态存在。

对六国来说,就是各大贵族私兵和战争时期的临时征兵。对于秦国来说,就是每家每户每一个成年男丁一年一次为期一两个月或长或短的服役。秦国是真正做到了藏兵于民的,这些人在有需要时稍加训练就是一支战斗力不弱的军队。这也是秦国领先六国的根本所在——商鞅变法以及军制改革。极大程度上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在军事上彻底超过了其他六国。这是题外话。

说这些只是想说明战国七雄是拿的出几十万兵的,至少绝大多数可以。

再说钱粮。

打仗,打的是钱粮,拼的是国力,但并不是说人数多消耗的钱粮就一定更大的。打仗的消耗取决于打什么样的战役、距离多远以及打多长时间。跨国远征的话,几万人的消耗就已经相当大了,但是各国还不会有太大压力,所以几万人的战役才是常态。慢慢消耗对方的国力,最后才定胜负。

但是回到这个问题,情况又不一样。亚历山大如果从印度打过来的话,不管走哪条路线,最后都会从四川进来面对秦国。对于秦国来说,在自家后院迎接对手打一场仗,跟国与国之间的征战是完全不同的,不需要长长的补给线,粮草可以直接就近征调,也不需要派兵上前线,甚至士兵很大一部分都可以从当地征夫中抽调,又不用防备其他各国,就相当于一次强化版的联合军演,几十万大军逛一圈的消耗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甚至还不如几万人远征他国消耗的钱粮多。

这种情况下,秦国派出几十万兵并不是不现实的事情。对于亚历山大来说,他进到秦国的大后方会遇上几十万人的部队也是很正常的情况。虽然过程只是开个脑洞,但其实是符合情理的,并不算夸张。

————————————————————————再次手动分割线

好吧,感谢评论区好多朋友的提醒,综合了一下大家的评论,亚历山大带来的人应该是深色头发深色眼睛和白皮肤的,在秦国看来的话,应该就是长得比较怪异的小白脸?

user avatar

首先亚历山大基本不可能征服印度全境,以印度那么大的体量,光在印度的统治就很耗费精力,何况还要加上马其顿老家以及之前波斯的地盘

如果亚历山大把首都设在西亚或老家,那么印度的叛乱将会是家常便饭;如果把首都设在印度,那么西边又会统治不稳

那么亚历山大想要稳固地统治这么大地区的话,只能类似周天子分封诸侯,或者蒙古汗国那样,把大部分领土分封给亲属或亲信,和历史上他死后的情况类似。而且分封的话,亚历山大势必不会放弃西亚和马其顿,自己控制东方的领土

那么假设在中亚和中原出现时空门,马其顿军队与六国军队可以自由通行

那么一边是劳师远征,思念家乡的马其顿军队

一边是在中原争得焦头烂额,突然发现西方还有新天地的六国军队

哪边的士气更高?

user avatar

很多人喜欢抛开条件谈结果,只能是虾扯蛋。

亚历山大帝国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帝国?靠谱的文献太少,所以只能靠猜。能知道的信息是,基本上这个帝国的统治风格,是延续他们在马其顿时候的风格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梁山伯的山大王有一天突然发猛了,打下了一大片江山。但是他们基本上还是沿用的梁山伯山寨排座次,大碗吃肉大称分金,替天行道的那一套统治方式。

各位要明白,一个国家有多少实力,虽然少数强人能够支撑一片天,但那绝对只能是短期现象,只能是昙花一现,少数强人绝对不能支撑长期国力。正因为如此,梁山伯只能是一个贼窝子,不可能打下大片江山,而亚历山大帝国只能在短期的绚烂之后走向崩溃。

统治一块地方,和军事占领一块地方,差距不是一点点大。历史上有很多昙花一现的国家,强大的时候看上去非常强大,其实主要是军事强大,但是大多数这种国家都很快崩溃了,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该怎么去统治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他们的统治能力只能统治很短距离,很少人口的国家,当距离远了,人口多了,他们的统治方式就显得非常儿戏了。

亚历山大的军事能力是否能比秦国强,这个很难说得清楚,但是如果真打起来,亚历山大只有一次机会,而秦国可以有很多机会。亚历山大只要输一次就是全灭,因为就算他们占领了很多土地,但是根子只有马其顿那一点。甚至不需要输,只需要僵持一段时间,自己就会崩溃。

亚历山大甚至根本不可能征服印度全境,不要说印度了,就是中东、埃及等被他们占领了的地区,他也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统治,他们只是军事占领而已。要说打到中国来,就算不计算距离的问题,把中国放印度去,也不是亚历山大能征服的。

user avatar

第一条路

穿过南亚半岛从云南过来。不过这里没开发。没路,热带雨林,疫情遍布。

第二条路

硬翻喜马拉雅进入青藏高原。

第三条路

绕过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进入西西伯利亚,下旋甘肃。

任何一只陆军具备在这三条路线中任意一条路线补给能力。

那么它一定能打败战国七雄,联合在一起都不好使。能走这样路线的成建制军队其能力一定是近现代陆军实力。差距太大没法打的。

但是只要不是近现代军队(阿富汗哪些游击队虽然看着土,但是你要是让他们打鸦片战争中的英国军队跟玩一样),走上这三条路线中任意一条,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全军覆没!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战国七雄没能力击败亚历山大

因为亚帝根到不了中原。

古代史上补给难度最大的大规模远征,当是汉征大宛。

第一次征战大宛就因为补给问题惨败。

第二次征宛,派遣六万主力,十八万后勤部队,十万头牛,三万匹马,数以万计的驴和骆驼,以及无以数记的民夫。

就是这样强大的后勤力量,汉军的补给依旧拮据,只能靠西域人民的箪食壶浆甚至“主动全城自杀”留下口粮给汉军。

结果只有一半的疲敝之师到达目的地(一般精锐部队早崩溃了),然后在野战中轻松吊打大宛,最终因补给问题不能全功(我的推测是康居人的骚扰使得汉军无法分散部队收集粮食),只能接受大宛贵族杀王请降。

请问亚帝脆弱的帝国有能力来组织十八万后勤部队吗?

亚帝的士兵能接受一半的损失吗?

user avatar

在这个问题里我们看到了熟悉的青青同学,带来了一篇很老很老的文章——秦VS马其顿的文章

这个文章的核心论点在于马其顿重骑兵可以通过侧翼突击来击垮秦军的重步兵。

嘛,我就单纯的秦=战国来论证以下该文章有啥问题。

一上来笔者就用笔杀光了战车兵,这可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既然原作者引用了《亚历山大远征记》,那我有理由相信他是受高加米拉战役的影响,实际上很多人论证当时冲击战车不行都会引用这次战役,那我也引用《亚历山大远征记》的原文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波斯战车刚开始就直接冲击了马其顿的步兵方阵(阿格瑞安是轻步兵部队,皇家卫队是重步兵)。

这里可以体现出来的不是战车的水平而是大流士的水平。

因为在战国时期已经论证过了战车该则么用。

《六韬 犬韬 战车》

换句话讲就冲这点大流士放战国连赵括都不如,好歹后者书背的好。

而在当时的中国战国是则么用战车的呢?

《六韬 豹韬 鸟云泽兵》

顺便大家眼尖的已经看到骑兵了,没错,在战国比较主流的做法是战车和骑兵一起冲击,虽然有“齐王六百文骑”这么一个重骑兵编队的前例,但是还是比较偏孤例。

然后很幸运的,在《六韬》里专门写了骑兵。

《六韬 犬韬 战骑》

这是骑兵用法,搭配上面的《鸟云泽兵》效果更佳。

《六韬 犬韬 武骑士》

这是精锐骑兵的选拔标准,请注意这里的“能在.........应战自如,”这一段(原文为“前后左右”),搭配上下文看应该是肉搏战要求。

《六韬 犬韬 武车士》

战车手的训练要求。

说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亚历山大和战国七雄联军对拍的话,那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塞萨利骑兵(亚历山大又一近战骑兵主力)要面对的就是冲击战车+双重功能骑兵,所以在这里原作者去掉战车的行为就决定这篇文章即便引用甚多其权威性也将变得极其有限。

而且从《远征记》一书当中来看,亚历山大的塞萨利骑兵和伙伴骑兵其实并没有那么的强悍。

这里提到“没有投掷标枪”证明双方均投入了投射骑兵进行肉搏,足以佐证这一点的是下面负伤的米尼达斯是雇佣骑兵指挥官。(不过科那斯是皇家重步兵的一名指挥,可能这一部分的战斗还有马其顿步兵参战)而且在此之前的战斗中马其顿的阵线也已经被波斯撕开了,如果不是亚历山大强行骑脸大流士让其逃跑(实际上之前的伊萨斯战役也有这情况。)那胜负真的是十分存疑了。

所以如果亚历山大和七国联军对打,排除政治因素,补给因素,客主场因素,平旷战场。个人观点为四六开,没办法,能容许亚历山大打下印度已经是给他部队的士气强行打了BUFF了。就算是开了穿越门这士气也提不起来。

对了如果想看撕逼的话诸位看官可以艾特青青阁下。


补充:

实际上我在重看《远征记》高加米拉战役的时候突然发现伙伴骑兵是不可战胜的

而上面的描述中光是伙伴骑兵就死了六十人。

再结合前面波斯百万大军的描述。

换句话讲整场高加米拉战役就是左翼的那帮伙伴骑兵开无双。

这根本不是人,是高达。

亚历山大有高达你叫我们则么赢?

所以说七国联军肯定会被秒杀的,别想了。

再次补充:

 “孙子笺云齐宣王以文骑六百匹伐燕。”

——《七国考》

在与战国军事领域相关的“文”一字,主要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和《左传 宣公二年》的这一段


《左传》


《史记》

也就是说这个齐国“文骑”如果按照一般理解可以理解为是骑着带有独特花纹的战车用马的独立冲击骑兵部队而非与战车混编的骑兵冲击部队,甚至可以认为是齐宣王的一个贵族近卫军,因为从上文来看“文马”价值不菲,这一点结合齐宣王伐燕的背景也可以理解(啥?你不知道齐宣王伐燕的背景?那你就简单理解为是倾全国之力的一次战争吧)。

(在这说一下,中国战国战车用马普遍配备有马甲,所以也不排除是配备了有独特花纹的马甲的骑兵部队)

不过之后大家都清楚的,大家还是老老实实地走车骑混编路线了,没办法,一个齐国倾全国之力也才组建了几百个,之后也没啥屁用,就像亚历山大死后的继业者王国们也统统背叛了亚帝骑兵的光荣路线走起了车骑混编一样,毕竟高加米拉那种情况只有亚历山大这种名将才能翻盘,而不是学会了亚历山大的基本操作就能解决一切的。

——————————分割线————————


我之所以只打算回几个问号的原因是我已经震惊到无话可讲了。

因为我原话是这样的。

我觉得有学过如何运用比喻手法的人都应该看的出来我是将“军事体系”比作一辆坦克,然后将体系内重要一部分的战车部队比作形成坦克战斗力的一个重要部件(双向炮稳是我随手打的)。

结果这位青青居然理解成我是把战车部队比作坦克了。

修辞不是小学就有教的知识吗?

然后他就表示呀,你看过《远征记》吗?哪来的战车破方阵呀。

先明确一点,我的原话是这么讲的。

我的原话意思是波斯车骑步混编突破了方阵,而不是单单一个战车。

这语文水平或许真的没学过修辞。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远征记》记载中,波斯和马其顿双方的部队配置。

我们可看到,在左翼,中央和右翼波斯均部署了相当数量的战车部队。

然后马其顿阵线遭到突破是在这里。

是马其顿左翼遭到突破并形成了包抄之势(值得讽刺的是,这支部队因为不知道大流士逃跑所以战斗力很强,类似的描述在前面的伊萨斯战役也有出现。)

而波斯战车首次出战记录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失败的冲击当中,波斯战车遇上的是马其顿的阿格瑞安轻步兵部队。

而阿格瑞安部队是被部署在了

我找了一下高加米拉战役的阵线图解,接下来诸位请准备好脖子。

我们可以了解到阿格瑞安/阿吉里亚部队几乎全在右翼或者偏右翼的位置。

这就使的大流士能攻击该位置的战车部队只有左翼和中央部属的那一批,右翼的战车部队他不可能拿来千里迢迢地跑去冲亚历山大的右翼。(除非他失了智了,但是那样的话完全可在部署阶段全都部署在一个点而不是分开来布置。)(这里又体现前文中开局大流士战车运用的错误,那就是单单只让战车对亚历山大的步兵阵线发起冲击。)

换句话讲不出意外的话,波军右翼冲击和突破亚历山大左翼并突破的时候就是车骑步混编的状态。

@青青

————————撕逼用分割线,只想看主要内容的可不看————————

青青呀,我实在是对你的语文理解能力表示严重的堪忧呀。

请你再看一下原文则么说的。

“从突破口冲入。”

人家是说步兵和骑兵从突破口冲进来了,没说是步兵和骑兵击破的方阵。

然后第二段........抱歉容我笑一下。

这一段我们不需要引用任何古文,拿你自己回答里复制的那篇文章都可以打你脸了。

大家都是投射骑兵。

然后步兵嘛,确实不一样。

你文作者钦点的中国步兵最好。

现在请你告诉我中国方则么做不到?

喷人前请先看好自己啥样,被自己引用的文章打脸那是最搞笑的了。

第三段

泼脏水还请专业点,我没说过这种话。

原来你真的不懂比喻手法则么用呀。

行,你比《六韬》还权威。

嗯?我记得我说的是车骑甚至车骑步混编能做到冲击和破阵呀,我啥时候说过单靠战车部队就可以破阵了?

最后人身攻击一波,完美。

然后贴上其涉及到的原文,省得他事后偷偷修改原文。

哇,才刚修改完,我们亲爱的青青同学也修改好了,真是勤勉呀。

你在引用之前能不能先看一下内容?

《诗经》是成书于春秋,《周礼》的《夏官》部分理论上反应的是西周情况。

呃呃呃,拿春秋和西周的剑斩战国乃至秦朝的官?好像没啥问题(容我礼貌性的笑一下。)

我啥时候说过战车是杀手锏了?来来来,我原文和回复基本没改,你挑,我啥时候说战车是杀手锏了?

继业者王国们纷纷跪倒在地:我们愧对亚历山大先帝。

这时候我只能说:是是是,我没脑子,《六韬》作者也没脑子,就数你有脑子了。

“适于战车和骑兵驰骋。”

山涧和树林是骑兵的竭地。

战车:这口锅,我拒绝。

OK,阐述完毕。静等青青同学的进一步指示。

补充:突破并不是单纯的冲击即可完成的,还需要其他部队参与肉搏战来扩大战果。

补充:

拿着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居然还真觉得自己很棒?你知不知道专门有个成语形容你这种行为叫做张冠李戴

战国战车的情况白纸黑字写在那里,用得着你从春秋战车强行“推导”出来?

还有,刚才还说我脑补,请问你这TM算啥?

继续补充:

青青还是觉得战车不能冲击只能拿来当投射平台。

然后他觉得我老是提《六韬》很烦。

我也烦,所以我们换个。

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史记 周本纪》

这回可是周武王搞战车冲击咯。

然后为什么他出示的资料里显示战车更多是投射平台呢?

因为他资料里的两个依据,《诗经 秦风 驷驖》和《周礼 夏官 大司马》的两个片段,都是关于打猎的内容。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诗经 秦风 驷驖》

“鼓戒三阕,车三发,徒三刺,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遂以狩田,”

——《周礼 夏官 大司马》

这些都是打猎而非正经的军事行动,后世的少数民族政权很多也有围猎传统,也都是射猎,难不成战争当中他们的骑兵都是弓骑兵,一个能冲的都没有?

然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战车应该配备有:

马甲


长柄刺杀武器

装配在车上的刀刃

“春秋感精符云齐晋并争吴楚更谋不守诸侯之节兢行天子之事作衡车励武将轮有刄衡有剑。”————《七国考》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T3. T5-. T13试掘方内的战车附近,曾出土七件四方锥形的铜兵器,长18.8厘米,末端有钉孔。因出土时已离开原位置,原来安装于何处不明。根据出土的位置是在陶马前部,一辆车两件,因而有可能是装于车衡的两端,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有装于两轮上的可能。”——《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

现在问题来了,装备了这些装备的战车,它到底是冲击还是投射平台?

————————继续撕逼的分割线,只想看结论和论据的可以不用看——————

首先,我得向青青道个歉,每次更新内容都不艾特他。

然后感谢他对其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让我可以更方便地怼过去。

首先这是他的依据之一,我在这里套上“狩猎=作战”这么一个逻辑来模仿一下。

辽国骑兵在接敌过程中,主要以鹰隼杀伤敌人。苏颂在《观北人围猎》的诗前小注中写道:”“北人以百骑飞放谓之罗草,终日才获兔数枚,颇有愧色,“其中的”飞放“便是纵鹰隼捕猎。围猎和作战是一样的,据《契丹歌》记载,当时的辽人会释放海东青来捕猎天鹅,即所谓的”海东健鹘健如许,背上风生看一举;“可见辽国骑兵在作战中为了有效杀伤敌人,就必需释放鹰隼。”——沃斯基 硕德

则么样,是不是及其完美。

相信青青肯定还是有学过修辞的,不会不理解我这一段想表达的是啥。

这一段就肥肠爆笑了。因为他是这么说的。

而文章当中是这么说的。

说的是剑,算的是乘员胳膊+长剑的长度。

剑啥时候成长柄武器了?

并且

请你表演一下则么从侧面捅4米长的长矛?

1.我没说过战车是战国时期的杀手锏。泼脏水请专业点。

2.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的发展。

3.你文原作者懒癌发作自顾自地删掉战车怪我咯?如果你文原作者是说:“我对秦步兵的战斗力表示怀疑然而我懒所以把秦步兵去掉不做考虑。”那谁TM提战车,先就步兵问题喷一顿才是王道。

4.我可没说过战车在战国时期复兴,我一直都是反复强调战国啥情况时人自己就有记录,谁需要你还从春秋西周的资料来倒推出战国的情况呀。

还有,我觉得一个最新回答里全是copy别人文章和截图还事先没有做过校对的人,没资格骂别人小白。

当然你脸皮厚那就没办法了。

最后既然你这么热情地艾特我,那我也回敬过去。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是我眼瞎还是你眼瞎

这是戈不是矛,连自己引用的文章都能搞错你到底想则么样?

然后你说这只超过了1米多。

我当你说的战车侧缘是车把手来算。

得出了长剑标尺长度为255-160=95单位

而长剑实际有效长度为120CM

120CM/95得出一单位约等1.3CM

然后戈超过战车车把手的标尺长度为220-40等于180单位

180*1.3CM等于234CM

2.34M=1M多?

是你瞎还是我瞎?

对了,从春秋到战国,战车作战方式确实存在了变化。

那就是战国战车已经不流行用戈了。

这个浏城桥一号春秋墓出土文物就是青青引用的那个资料参考的标本,而且我特地咨询了一个资料比我更多的大佬,他告诉我除了这个他也没找到其他能超过3米的戈,实际上很多出土的戈连柄都没有更别提长度了。

而且在《考工记》里面,戈的标准长度也就是150厘米上下,而车战用戟则是超过350厘米。

所以很不幸,战国战车和春秋战车确实存在不同。

顺带贴上他的自打脸。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青青


哇,你到底得是多么执迷于侧面啄杀呀。

3.6米以上的长戟,四米长的长矛,上面那矛头是摆着好看的?我都已经说了到战国已经没人用长戈来车战(哪怕放春秋时代这种长戈都算少)了你还侧面,侧面和你什么仇什么怨呀。



你这样子刺不行吗?

难道继业者和波斯的战车是天生武德充沛所以可以正面冲而中国就必须听你的侧面对敌?

哪怕是《六韬》都说过战车是可以直接冲击坚阵的,你还侧面接敌。

什么逻辑呀。

@青青

对对对,你拳打姜子牙脚踢司马迁,你比战国时人更有资格,你比军事将领更有水平,你的语文让你的老师哭泣,你的视力让你的医生绝望,你与太阳肩并肩,你与大海同宽广,亚历山大,大流士,以及弗拉维乌斯都得在你面前低下头颅,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你的嘴炮是世间真理,你的脑洞是唯一定律,你就是新世界的神。

就等你这句话了,我终于可以放心地拉黑了。

user avatar

这不是六朝清羽记的开篇剧情么……

不过以题主的脑洞而言,这个必须是玄幻故事,罗马军团都有储物空间和神力护体,七雄军团都有道术武功机关人才能搞的起来。

user avatar

-

昔有王馬其頓者亞歷山大,一代雄主也。東征印度而盡收之,又整軍經武數載,以圖中國之地,然神山橫臥,隔絕兩國,馬其頓軍屢越而不成,亞歷山大嘆「此神意,不可違」,反軍歸國,途中暴疾而死。

-

user avatar

问这个问题的人压根就没明白战争打的是后勤。

后勤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交通,你以为秦始皇在全国修那么多驿道是干嘛用的?你以为敖仓是干嘛的?

建议你去看个关于秦朝的道路建设的纪录片,对于秦国修整道路的技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个工程的难度,必要性和它的便捷度都有一个掌握。再了解一下敖仓为什么会成为秦朝时期重要的储存粮食的据点,再了解一下水路运输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等了解完了你就知道亚历山大打到中国这事有多扯淡。知道印度和中国的边境在哪么?在西藏~

知道要从印度到西藏需要从哪过么?要先通过尼泊尔,一路不停的翻山越岭,才能到西藏。等到了西藏还得再下山到青海才能到中国的统治地区,而中国这时候的统治地区因为有驿道可以迅速集结军队。

而题主想象中的亚历山大已经不是帝王,而是大探险家了,我们可以给他起名叫亚历山大·麦哲伦,带着他的几万个探险队员不远万里,没有吃没有喝,一路翻雪山过草地,没有路,就用镰刀砍树开路,没有水就喝雪,山上没有道,探险队员用铁锤一点点凿洞攀岩,不时就会有手坚持不住掉下摔死的,白天太阳的强光照在银色的雪地,反射进人的眼睛,探险队员们大都得了雪盲症,失明者不计其数。队员们没有放弃,相互搀扶着前进。当没有食物时,只能挖虫子充饥,这是一条没有开辟过的路线,不存在补给,一切全靠自己。在冬天雪山顶的夜晚最为恐怖,暴风雪和零下几十度的温度让队员们难以适应,探险队员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男人们脱掉自己的衣服在帐篷里裸替互相抱着取暖,每个晚上都有人死去,白天醒来时胡子上占着冰碴,大家都搀扶着强行上路。

随着攀岩的高度越来越高,亚历山大·麦哲伦带着他的探险队员爬到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度,氧气越来越稀薄,不少队员仅仅因为发烧就会死去,大脑缺氧,任何一点小伤小病都会致死。很多人开始出现幻觉,头晕,恶心。这时候失明的,缺胳膊断腿的队员们已经跟不上了,活下来的人十不存一。但是他们离前进的目标还远,喜马拉雅山高度在7000米以上,探险队员们众志成城,在雪山没有粮食吃时,就吃同伴的尸体。

最终麦哲伦凭借顽强的意志客服雪崩,迷路,暴风雪,温度骤降,没有路,没有吃的,高原反应都一些条件后到达了青藏高原,再从青藏高原往西或者往北离开高原,当离开高原时,在高原呆惯的人会有平原反应,又会倒下一大片。在最终快到达秦国的首都前,亚历山大·麦哲伦不幸去世,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斯科特继承了他的意志,最终从四川也就是当时的巴蜀地区走到了西安。当时的皇帝秦昭王听说了亚历山大的事迹非常感动,奖励了还剩下300人的探险团队,后来亚历山大二世·斯科特在秦国当了文官,专门负责记载地理图志。



当然还有另一个版本的亚历山大,从巴基斯坦入中国,穿越了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烈日炎炎,时常断水断粮,出现海市蜃楼的沙漠求生,就是另一个探险故事了。。。

user avatar

“亚历山大”这个梗估计现在都玩臭了。时至今日,亚历山大墓葬发现了不下十余个,全是噱头!现在欧洲人估计自己都懒得解释,一脸黑到底,除了成为笑柄,干脆当个挣钱工具得了。


再说一遍:亚历山大是百分之百不存在,“亚历山大”的虚构是为了将蛮荒的南欧地区和自古富饶、拥有辉煌灿烂文明 的“印度——中亚”地区对接,将“泛印度河文明”嫁接到莫须有的古希腊头上。

且看亚历山大是如何虚构的:

1.亚历山大的传说最初来自于中世纪的阿拉伯传奇:

亚历山大最早原来是流传于阿拉伯人的传说故事中的人物。 关于亚历山大大帝传说的各种版本接近百种之多,欧洲的亚历山大传说是在阿拉伯的亚历山大传说故事之后才出现的


关于亚历山大传说、起初连欧洲人自己也不信;是在17世纪之后从欧洲人编造“古希腊”的故事开始、尤其是在十九世纪德国学者提出“希腊化时代”概念之后,欧洲人才逐步把“亚历山大大帝”的神话传说改编成“真实历史”的。

亚历山大的传说林林总总,最初流传于存在于几乎所有阿拉伯——伊斯兰民族之中

各种亚历山大的神话包括:

“作为伊斯兰教支柱的亚历山大,列于佛陀身旁的亚历山大,基督教圣人亚历山大,亚伯拉罕的后裔亚历山大,法老的儿子亚历山大,大流士的儿子亚历山大,大海深处的亚历山大,空中的亚历山大,坦诚的亚历山大,哥特人的亚历山大,狡猾的亚历山大,埃塞俄比亚人的亚历山大,塞尔维亚人的亚历山大……没有任何一种神话的变种不会出现,……从古斯洛文尼亚语(Vieux-Slovène)到泰语, 这种传说一直在用所有的语言讲述,这位马其顿王始终被所有宗教、所有民族和所有事业纳入自我之中。没有一项事业,不被归于他的名下:他不断将一切都推向了可能性和可信性的极限,标志着人类能力的限度。 他是全世界的正面英雄。”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楼中的帝国---丝绸之路上的人神与神话》中译本第41页,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2.起源于《古兰经》传播地区关于亚历山大故事的流传。

在《古兰经》传播的所有地方,亚历山大的传奇故事都在流传,并由此而产生了其他传说。波斯诗人夺占了这种神话。这些诗人中名声最大者费尔都西(Firdousi),便于公元1000年左右,写过一部很长的史诗《列王记》,他为亚历山大专设一章。在真实的英雄事业之后的13个世纪时,亚历山大大帝不再是摧毁阿契美尼德人的破坏者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民族英雄、穆斯林和波斯人。”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楼中的帝国---丝绸之路上的人神与神话》中译本第58页,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亚历山大这个异教徒的神话,很晚才从阿拉伯地区流传到基督教欧洲

“亚历山大远征史是一部由最优秀作家们写成的历史,但也是一部在港口和沙漠骆驼队客栈讲述的故事集。……从11世纪起,有关亚历山大东征史的通俗语言译本日益增多,其中包括庇卡底(Picard)方言和法文-普罗旺斯(Franco-provencal)方言的译本。那些信徒撰写的著作也都彼此之间互相交错和互相借鉴,但它们全部都取得了一种巨大成功。这些编译本之一,也就是12世纪末的伯奈(Bernay)的亚历山大和彼埃尔·德·圣-克鲁(Pierre de Saint-Cloud)的编译本,实际上是用12音步的庇卡底方言诗写成的。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人们无可争辩地发明了一种亚历山大文体;或者我们更应该说12音节的诗刚刚被正名。在这种中世纪的史诗中,亚历山大具有了勇士或勇敢骑士的一切特征,他们那些娓娓动听的冒险故事把他引向了一个最具神话特色的地区,即天际的最高界,或是深渊的最底处,带有古代史中和较晚或具有外国情调的一大批可以预料到的财宝、怪兽、巫士。传奇故事变成了所有幻觉的汇聚处,也是对所有神奇故事的汇编。

在这种文学内部,始终是12世纪的沙提雍的高狄埃(Gautier de Chatillon)的《亚历山大传》占据着一种特殊的位置。它被奉为一部经典著作,一部不朽的书。人们毫不犹豫地赋予它一种诸如维吉尔(Virgil)的作品那样的史诗价值。”

所谓优秀作家们写成的历史是一部伪作,实际上不过是在港口和沙漠骆驼队客栈讲述的故事集。

中世纪后期最流行、影响最大的亚历山大传奇故事为《征服者的故事》,而《征服者的故事》是那不勒斯大祭司利奥(Archpriest Leo)从一本被称为“伪卡里斯提尼手稿”翻译为拉丁文的(约950年左右)。

“在13、14世纪,从《征服者的故事》衍生出大量散文体的亚历山大传奇,在当时广受欢迎。散文体的意大利语亚历山大传奇多是在1472-1502年间出版的,3个流传下来的版本都是在威尼斯印刷的。

1433年,《征服者的故事》被翻译成捷克语,于1513年在比尔森(Pilsen)出版。 此外,它还被译成波兰语,于1550年在克拉科夫出版,并在1611-1766年期间9次重印。……

有关亚历山大的各种书籍成了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学家、百科全书编纂者、诗人、牧师和神话收集者的素材来源。……”( [美]唐纳德·F.拉赫《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中译本第2卷第2册第119页,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3.德语“亚历山大故事”的书名为《真实的谎言》:

“米兰希顿曾允诺要撰写一部亚历山大史,但一直没有动笔,他公开质疑把亚历山大传奇当作历史。

16世纪末,作为一次语言练习,加布里埃尔?罗伦哈根(Gabriel Rollenbagen)将亚历山大故事翻译成德语,

名为《真实的谎言》(Wahrhaffte Lüge),而这本书在17世纪竟非常流行!”

([美]唐纳德·F.拉赫《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中译本第2卷第2册第126页,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4.“亚历山大形象”的逐步构建 :

“‘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形象’从希腊历史学家,特别是意大利和法国的人文主义者的翻译和著作中,一步一步建构起来。对于那些痴迷于希腊古典著作的人来说,亚历山大是一位为了希腊文明而远征印度的使者,瓦斯科·德·卢塞纳宣称亚历山大的东征显示出东方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就能够被征服;当然,他的话也暗示出,一个用基督思想武装起来的西方王子更容易让东方屈服于他的意志。

对文艺复兴初期的欧洲人来说,亚历山大不仅仅是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英雄, 而且越来越变成一个精通战争艺术的哲人王,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天赋才华,完美地诠释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 ([美]唐纳德?F.拉赫《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中译本第2卷第2册第124页,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明知“亚历山大故事”为虚构、却喜爱有加:


“尽管人文主义者们否认亚历山大故事的真实性,但被神化了亚历山大的故事和传说依然受到普通读者和文人学士的喜爱。13世纪时,奎里奇乌斯·第·斯波莱托(Qualichius di Spoleto)首次将《征服者的故事》翻译成意大利诗句。

此后,在公众聚会的场合每每被传诵或吟唱,成了大众娱乐的一项内容。1430年,古比奥(Gubbio)的一位匿名作者写了一首诗---《亚历山大韵文传奇》(Alessandreida in rima),这首诗由12节组成,1512年首次发表。在16世纪多次重印。”


“博亚尔多的《热恋的奥兰多》(Orlando Innamorato)可能有几处不经意地借鉴了亚历山大故事中的人物和主题,让他的观众有一种熟悉感。这完全有可能,因为从1472年到1502年,意大利至少出版了6部关于亚历山大的书,而这期间,博亚尔多正创作他的《热恋的奥兰多》。亚历出大传奇是1521年的一个诗体滑稽模仿剧的主题,是当时供罗马教皇利奥十世宫廷娱乐而创作的。多美尼科·法鲁吉奥(Domenico Falugio)将亚历山大的故事写成《伟大的胜利》(Trionfo Magno),现存版本的封面上是一幅精彩的木版画,画面上亚历山大坐在大象拉的车子上,凯旋归来。几年之后的1529年,威尼斯出版了一本关于亚历山大的政治讽刺作品。显而易见,在意大利,除了那些对收藏保存下来的亚历山大故事感兴趣的人文主义者外,人们不再以严肃的目光看待亚历山大了。”

-----------------------------------------------------------------------------------------------------


补充1:所谓的西方亚历山大的传说的原型和来源是波斯某省的一个传说,原型是穆罕默德!自此伊斯兰世界开始流传亚历山大的传说。

@VaLenTyE

中国有史书记载了这个问题,公元8世纪中国唐朝人贾耽(唐代杰出地理学家、史学家)记载了这个事情,穆罕默德(西方人所谓亚历山大的原型)来自波斯 格莱斯省 的一个部落领袖。

(注: 伊朗 格莱斯省(GREECE【和希腊同音】 - 今土库曼斯坦国南方的伊朗一省,呼罗珊省北面,毗连里海),可参考伊朗行政区地图,后来波斯被伊斯兰化之后,被改为戈莱斯坦,古籍记载这是(古来须 - GREECE)部落的地方。)

穆罕默德(欧洲人口中的亚历山大)首先征服波斯 - 中亚 - 古贵霜地 - 北印度 - 西边最远到达叙利亚,北接亚美尼亚(可萨突厥部 -- 北欧人种哥萨克人 - 塞人部落)。


贾耽记载的原文:

賈耽《四夷述說》:

隋開皇中,大食族中有孤列種(即古萊須部落 - GREECE - 希腊),代為酋長。孤列中又有兩姓,一號盆尼夷深(哈須姆部落),一號盤尼末換(馬萬部落)。

其夷身後有摩訶末(穆罕默德)者,勇健多智,眾立之為王,東西征伐,開地三千里,兼尅夏獵(Syria - 敘利亞),一名釤城(大馬士格)。

(注:当时波斯西方还有一国,在今伊朗首府德黑兰地区 -- 阿拉伯语:Franm !这个国家就叫做拂菻国。)

--------------------------------------------------------------------------------------------------

作者补充:穆罕默德原本是生活在伊朗东北部的古称“格莱斯”省的地方(Greece,跟现在希腊同名),靠近印度河流域,最早的伊斯兰教可能是从这里分化出来,因为伊斯兰教本身就是波斯摩尼教演变而成,而所谓的亚历山大大帝,则是以穆罕默德为原型的泛印度河地区的神话故事。所以一切都清楚了,所谓的希腊在古时候原本是伊朗东北部一个省的称呼,靠近阿富汗地区,所有的希腊神话故事原本是泛印度河流域的故事,英国殖民印度后,将印度中亚地区的文明嫁接到了遥远的蛮荒之地现今希腊的头上,将伊朗东北部的Greece省嫁接到了南欧地区,所有一切豁然开朗。

备注:古代伊朗高原的”格莱斯省“(Greece省,即“希腊省”,在伊朗高原东北部,靠近阿富汗,古代南欧地区的“希腊”不叫希腊,而是叫Hellas。这个Greece省是穆罕默德部落的发源地,是萨珊波斯殖民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时,从那儿劫掠的地中海人奴隶充当后备军时的驻扎地之一,所以穆罕默德曾生活在这里。“亚历山大”是根据古代伊朗高原的历史事件虚构,默罕默德(亚历山大)来自于Greece省(希腊),东迁殖民了波斯、印度、中亚,欧洲人把中亚、伊朗高原的历史嫁接到了南欧地区,并把年代提前,所以豁然开朗!)

(后来欧洲人将南欧希腊(Hellas)被改名为(Greece,波斯的一个省,靠近阿富汗),顺应的将整个伊朗高原——阿富汗——巴基斯坦——北印度神话、历史、风俗、人种、语言等嫁接到了南欧地区。)


补充2:欧洲人伪造希腊罗马历史,是以“泛印度河文明”为蓝本创造,将“泛印度河文明”嫁接到蛮荒的南欧之地,因此必须虚构一个“亚历山大”作为媒介

(注:“泛印度河文明”包括:北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中亚、东伊朗、新疆部分地区等,所谓古希腊古罗马的源头就在这里)

1)古希腊文明的首次出现是在英国殖民印度之后,将早期印度——中亚文明嫁接到了古希腊古罗马身上。

古希腊文明和古希腊文物都是什么时候最早发现的?18世纪以后,是在印度被英国殖民之后,欧洲17世纪中国热过后,18世纪开始印度热,时间节点如此巧合,事实就是英国殖民印度后在印度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考古遗址,古希腊文明就此诞生。事实上就是将早期印度文明嫁接到了古希腊身上,所谓的希腊神话多数都是泛印度河地区的神话故事。

2)所谓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特征处处体现的是南亚热带地区的风土人情。

古希腊古罗马的风俗和习性体现的是热带地区的北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的特征,包括所谓欧洲“古典艺术”装饰,很多都是热带地区的特产,比如各种植物纹样,只有在南亚地区才有这种植物,南欧和小亚细亚地区处于高寒地带,植被稀疏,南欧和小亚细亚地区的民族传统服饰都是裹得严严实实,跟所谓的希腊罗马服装没有一丝一毫的继承关系,反而北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自古至今延续几千年的符合本土气候的传统习俗,欧洲人造假希腊罗马,把南亚热带地区的文化背景嫁接到了小亚细亚和南欧等高纬度地带,漏洞百出。

还有譬如“印度战舞”,这个是印度地区延续几千年的原始习俗。可以惊讶的发现、短刀、标枪、盾牌、长跑等,是不是然人想到了“希腊神话”和“奥林匹克”?但这种传统习俗自古至今都是印度地区的传统,你在南欧地区找不到任何与其相传的习俗。还有所谓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外貌是“矮小、黑发、黑眼、卷发、棕黑皮肤”,这恰恰是南亚地区印欧人的特点,因为热带地区紫外线强烈,加上和矮黑人混血,所以皮肤呈现棕黑色,目前发现的“古希腊古罗马”雕像为了掩人耳目,全部用白颜料刷白了,就是避免让大家产生是他们是“南亚人”的真实想法。所谓的“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人将早期南亚——中亚文明进行包装和移植的结果,你甚至都可以在所谓的“希腊雕像”中找到现今新疆维吾尔人的特征(有的女性雕像还有小麻花辫),结合18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欧人狂热的在印度、中亚、新疆考古,很自然就知道它们在干什么

附:

1.印度战舞耍标枪、盾牌、短剑,流行于巴基斯坦——北印度地区,此传统在南亚地区延续数千年保存至今,欧洲人将其嫁接到古希腊古罗马头上,虚构出“古希腊奥林匹克 ”。

原产地于巴基斯坦的公元1-3世纪的“金缕绣及积锦缕罽”都有这种卷发裸体侏儒耍盾牌标枪短剑的图案,是南亚印欧人和南亚矮黑人的混血:

连图案上的盾牌都和现实的印度战舞中一模一样!不知道的人又会说这东西是希腊罗马的!

注意:这不是希腊罗马,这是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地区的纺织品、上面画的是南亚印欧人(黑发黑眼、棕黑皮肤、矮个子、因气候热少着衣)

原产地:罽宾(现属于巴基斯坦),属于大月氏【贵霜文化】

3)泛印度河文明欣赏:

泛印度河文明(包括北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中亚、新疆部分地区、东伊朗等地)欣赏,它们是欧洲人造假古希腊古罗马的灵感和来源:

泛印度河文明具有以下共同特点:有神文明、善雕刻、喜金银、用拼音文字、以印欧人为主体。

一向被称为“西亚——欧洲”特产的“裂瓣纹”银盒,是重要的“欧洲古典装饰元素”,但其真实原产地是在印度河流域至东南亚北部地区!自东向中国沿海及西南地区传播,自西通过波斯向西亚和欧洲传播。

补充:感谢 @VaLenTyE ,关于大秦、安息、条支、拂菻等真相,跟所谓欧洲“希腊罗马”无任何关系,是波斯、中亚、印度地区的势力争夺!

备注一些古籍资料: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六:

天竺国,汉身毒国也,或曰摩伽陀,曰婆罗门。去京师九千六百里,都护治所 二千八百里。居葱岭南,幅圆三万里,分东、西、南、北、中五天竺,皆城邑数百。

中天竺王姓乞利咥氏,亦曰刹利,世有其国,不篡杀。土溽热,稻岁四熟。禾 之长者没橐它。以贝齿为货。

有金刚、旃檀、郁金,与大秦、扶南、交趾相贸易。

小勃律去京师九千里而赢,东少南三千里距吐蕃赞普牙,东八百里属乌苌,东 南三百里大勃律,南五百里个失蜜,北五百里当护密之娑勒城。王居孽多城,临娑 夷水。其西山颠有大城曰迦布罗。。。。。仙芝至,斩为吐蕃者, 断娑夷桥。是暮,吐蕃至,不能救。仙芝约王降,遂平其国。于是拂菻、大食诸胡 七十二国皆震恐,咸归附。

请注意:拂菻国、大食诸胡,在唐朝高仙芝时期(?—756年1月24日),是唐朝的附庸!

对上图的切割放大版,细节更清晰:

以上是唐朝时期波斯的民族、部落、国家分布图!

--------------------------------

吐火罗,或曰土豁罗,曰睹货逻,元魏谓吐呼罗者。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 古大夏地。

《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條枝在安息西(注:疑为南)數千里,臨西海(或为里海,或为西印度洋),暑濕,耕田,田稻。有大鳥,卵如甕。人衆甚多,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屬之,以爲外國”。

荀悅《前漢紀》卷一二〈孝武帝〉:“安息國王治潘兜城,去長安萬二千六百里,地方數千里,城郭數百。有車船、商賈,書革旁行爲書,記其俗與罽賓國同,亦以銀爲錢,文爲王面曼爲夫人面,一王死,輒改其錢。出大馬雀”。

《後漢書》卷四〈孝和帝紀〉、卷八八〈條支傳〉、〈安息傳〉:“永元十三年十一月,安息國遣使獻師子及條枝大爵”。“條支國城在山上,周回四十餘里,臨西海。土地暑濕,出師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

《魏書》卷一○二〈波斯傳〉:“波斯國,都宿利城,古條支也。又出白象、師子、大鳥卵。有鳥形如槖駝,有兩翼,飛而不能高。食草與肉,亦能噉火”。

《通典》卷一九三〈邊防〉:“杜環《經行紀》:大食國有駝鳥,高四尺以上,腳似駝蹄,頭頸勝得人騎,行五六里。其卵大如三升”。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吐火羅傳〉:“吐火羅國居蔥嶺西,烏滸河之南,古大夏地也。永徽元年,獻大鳥,高七尺,色黑,足如橐駝,翅而能行,日三百里,能噉鐵,俗呼爲駝鳥”。

《北史》:“条支国,在安息西(疑为南)。”

又记载:“安息国,在葱岭西,都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相接(说明安息国并不是波斯),在大月氏西北。

【唐】条支都督府:府治优宝瑟颠城,即鹤悉那城(加兹尼)(阿富汗首都喀布尔(Kabul)南方的加兹尼(Ghazni)一带),领羁縻州九,属安西大都护府。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后地归阿喇伯。

《后汉书·西域传》:“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疑为印度 - 古吉拉特邦半岛地区)

《后汉书·西域传》:自“条支国城……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

周致中《異域誌》卷上:“大食弼琶羅國,有州四座,惟土豪更互主事。地産駱駝鶴,長六七尺,有翼能飛,食雜物,或燒赤熱銅、鐵與之食。生卵如椰子,破之如甕甕有聲。國人好獵,日射獸而食”。

挹怛国(嚈哒),汉大月氏之种。大月氏为乌孙所夺,西过大宛,击大夏臣之。治蓝氏 城。大夏即吐火罗也。嚈哒,王姓也,后裔以姓为国,讹为挹怛,亦曰挹阗。俗类 突厥,天宝中遣使朝贡。

劫者(瞿折罗),居葱岭中,西及南距赊弥,西北挹怛也。去京师万二千里。气常热,有 稻、麦、粟、豆。畜羊马。俗死弃于山。武德二年,遣使者献宝带、玻瓈、水精杯。

注:

  瞿折罗王朝(778-101)是唐朝时期北印度的一个大国,中国古籍记载的大秦国的物产和瞿折罗王朝的物产几乎相同。 --- 盛产玻瓈、水精杯(泛印度文明圈 - 大秦文明圈)。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备注!


补充:【汉晋时期“大秦”疆域】 ---- 考证版

引:

《三国志·裴松之注》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自是以西,大宛、安息、条支、乌弋。乌弋一名排特(排持=PAKIT=巴基斯坦),此四国次在西,本国也,无增损。

前世谬以为条支在大秦西,今其实在东。前世又谬以为强於安息,今更役属之,号为安息西界。前世又谬以为弱水在条支西,今弱水在大秦西。前世又谬以为从条支西行二百馀日,近日所入,今从大秦西近日所入。

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从国下直北至乌丹城,西南又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西南又渡一河,一日乃过。凡有大都三,卻从安谷城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经之乌迟散城,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周回绕海,凡当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国。

国有小城邑合四百馀,东西南北数千里。其王治滨侧河海,以石为城郭。其土地有松、柏、槐、梓、竹、苇、杨柳、梧桐、百草。民俗,田种五谷,畜乘有马、骡、驴、骆驼。桑蚕。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丸巧妙。

其国无常主,国中有灾异,辄更立贤人以为王,而生放其故王,王亦不敢怨。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於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其俗能胡书。其制度,公私宫室为重屋,旌旗击鼓,白盖小车,邮驿亭置如中国。从安息绕海北到其国,人民相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终无盗贼。但有猛虎、狮子为害,行道不群则不得过。其国置小王数十,其王所治城周回百馀里,有官曹文书。王有五宫,一宫间相去十里,其王平旦之一宫听事,至日暮一宿,明日复至一宫,五日一周。置三十六将,每议事,一将不至则不议也。王出行,常使从人持一韦囊自随,有白言者,受其辞投囊中,还宫乃省为决理。以水晶作宫柱及器物。作弓矢。其别枝封小国,曰泽散王,曰驴分王,曰且兰王,曰贤督王,曰汜复王,曰于罗王,其馀小王国甚多,不能一一详之也。

国出细絺。作金银钱,金钱一当银钱十。有织成细布,言用水羊毳,名曰海西布。此国六畜皆出水,或云非独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茧丝作,织成氍毹、毾?、罽帐之属皆好,其色又鲜于海东诸国所作也。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於海中。海水苦不可食,故往来者希到其国中。

山出九色次玉石,一曰青,二曰赤,三曰黄,四曰白,五曰黑,六曰绿,七曰紫,八曰红,九曰绀。今伊吾山中有九色石,即其类。阳嘉三年时,疏勒王臣槃献海西青石、金带各一。又今西域旧图云罽宾、条支诸国出琦石,即次玉石也。

大秦多金、银、铜、铁、铅、锡、神龟、白马、朱髦、骇鸡犀、玳瑁、玄熊、赤螭、辟毒鼠、大贝、车渠、玛瑙、南金、翠爵、羽翮、象牙、符采玉、明月珠、夜光珠、真白珠、虎珀、珊瑚、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璆琳、琅玕、水精、玫瑰、雄黄、雌黄、碧、五色玉、黄白黑绿紫红绛绀金黄缥留黄十种氍毹、五色毾?、五色九色首下毾?、金缕绣、杂色绫、金涂布、绯持布、发陆布、绯持渠布、火浣布、阿罗得布、巴则布、度代布、温宿布、五色桃布、绛地金织帐、五色斗帐、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兜纳、白附子、薰陆、郁金、芸胶、薰草木十二种香。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今其略如此,其民人户数不能备详也。自葱领西,此国最大,置诸小王甚多,故录其属大者矣。泽散王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

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且兰王属大秦。从思陶国直南渡河,乃直西行之且兰三千里。道出河南,乃西行,从且兰复直西行之汜复国六百里。南道会汜复,乃西南之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乃有积石,积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真珠。且兰、汜复、斯宾阿蛮北有一山,东西行。

大秦、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贤督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汜复六百里。汜复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于罗三百四十里渡海也。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脩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四国西有黑水,所传闻西之极矣……

鱼豢议曰:俗以为营廷之鱼不知江海之大,浮游之物不知四时之气,是何也?以其所在者小与其生之短也。余今氾览外夷大秦诸国,犹尚旷若发蒙矣,况夫邹衍之所推出,大易、太玄之所测度乎!徒限处牛蹄之涔,又无彭祖之年,无缘讬景风以迅游,载騕褭以遐观,但劳眺乎三辰,而飞思乎八荒耳。】

作者注:

楼主认为三国志无误:当时的大秦的疆域东部已经到达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估计都是大秦的属地,连斯里兰卡当时都是大秦的属地。

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可以看到,大秦西部和波斯接,是大秦极界,三国志记述无误。

杜佑《通典》卷一九三《边防》:“小人(达罗毗筡人 - 矮黑人),在大秦之南,躯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每卫助之,小人竭其珍以酬报。

注:

  佛经《那先比丘经》

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一译 犁健)

那先问王。阿荔散(呼罗珊 - ALESAN)去是间几里。王言去二千由旬合八万里。一人上生第七梵天。一人生罽宾。

注:

唐朝时期的大秦的疆域已经到达波斯呼罗珊(犁健)地区,这个地区一会被波斯占领,一会被大秦占领。

所以才有后来波斯寺改为大秦寺的行为。

大家站在欧洲人的角度,如何杜撰这段历史? --- 提示:可以试试将地名阿荔散(呼罗珊省 - ALESAN)翻译成为亚历山大。


附一张日本学者考证的“大秦”地理区位,中国的学者应该感到羞愧!对自己国家周边历史的了解程度还不如日本人!(注:图中印度东部浅蓝色区域则为“摩羯陀国”,即汉晋时期的“大秦”,但是日本人这张图不充分,因为汉晋时期大秦疆域要更广,涵盖了东南亚北部地区,它没画出来)




“大秦”被数十本中国史籍中记载(不是一两本),其方位说的太清楚了,只要稍懂文言文即可看出“大秦”在南亚热带地区,跟所谓的“希腊罗马”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中国伪学者不学无术,白纸黑字会看不懂?拿了西方人的钱,跪着帮洋学者造假!

(注1:“大秦”的名字被中国史籍附录在“西南夷”中,反复强调在云南西南地区或者越南西部,罗马属于“西南夷”或者在云南西南方?国人都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欧洲人将其他地区文献牵强附会为“希腊罗马”的经典伪造案例之一,特别值得注意!

注2:中国史书将“大秦”列入“西南夷”的文献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南史·夷貊传上》,《后汉书.哀牢夷传》,《云南志.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等)


总结:欧洲人将印度——中亚历史伪造成“希腊罗马史”,许多原本是印度-中亚地区的传说、神话、历史事件、甚至地名全部被打包包装成希腊罗马,无任何人可以辩驳!欢迎各类砖家前来反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