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苹果和微信相互封杀,剧情将如何发展?

回答
如果苹果和微信相互封杀,这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巨头之战,其剧情发展会非常复杂且充满戏剧性。以下是我设想的一个详细的剧情发展:

第一幕:导火索与初步封锁 (The Spark and Initial Blockades)

导火索:
苹果的理由(可能): 苹果可能会以违反其应用商店审核指南、涉及数据隐私问题(例如微信的某些数据收集或使用方式不符合苹果的标准)、或者涉及对苹果生态系统“不公平”的竞争行为(例如微信支付是否对苹果的支付系统构成威胁,或者其内容审核机制被认为偏向中国市场)。也可能是政治因素,例如美国政府的压力或对信息控制的担忧。
微信的理由(可能): 微信可能会声称苹果的审查制度不公平、歧视性,或者苹果强制要求微信进行某些改变(例如剥离特定功能或数据访问权限),这侵犯了微信的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也可能是反制措施,对苹果在中国的某些业务进行限制。
具体事件: 可能是一次突然的下架,或者是一系列警告和要求未能得到满足。例如,苹果可能会要求微信移除某种特定的数据收集功能,或者改变其内容审核策略,而微信认为这会损害其核心功能和用户隐私。

初步封锁:
苹果的行动: 苹果在App Store上全面下架微信(包括国际版和中国版)。这意味着所有运行iOS的用户将无法通过官方渠道下载、更新或重新安装微信。
微信的行动: 微信会立即从其在中国市场的所有推广渠道(官网、应用宝等)移除Apple设备的应用下载入口,并可能在App内向iOS用户发出通知,告知其在App Store上架情况。同时,微信可能会对在中国境内运行的Apple设备上的用户采取限制措施,例如强制要求使用其特有的登录方式,或者在功能上进行限制(例如,可能影响使用微信登录其他苹果应用)。

第二幕:用户的混乱与适应 (User Chaos and Adaptation)

用户恐慌:
iOS用户: 全球数亿iOS用户将瞬间失去获取最新微信版本的渠道。已经安装的用户虽然仍能使用,但无法更新,可能面临功能受限或安全漏洞的风险。新用户或换机的用户将无法安装微信。这会引发巨大的恐慌和抱怨。
Android用户: Android用户暂时不受影响,但可能会担心未来是否也会成为目标,或者微信的某些跨平台服务是否会受到波及。

应对策略与地下发展:
寻找替代方案: 用户会疯狂寻找替代方法。
已有用户: 尝试通过备份、文件共享等方式保留旧版本,但很快会发现功能受限甚至无法使用。部分技术能力强的用户可能会寻找非官方渠道下载安装包,但风险极高(病毒、恶意软件)。
新用户/换机用户: 极其困难。可能会有人通过转售已安装微信的旧手机来解决燃眉之急。
社交媒体动荡: 微博、Twitter等社交平台会充斥着关于此事的讨论,用户抱怨、求助、分析原因,甚至出现大量关于如何“翻墙”下载安装微信的讨论(虽然这与封杀App Store的性质不同,但反映了用户对连接的渴望)。
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的机会: Telegram、Signal、WhatsApp(尤其是在海外)、Telegram(在中国大陆有一定用户基础)、以及国内的一些替代品(如钉钉、飞书在特定场景下的使用)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它们能否完全取代微信的生态地位是未知数。

微信的对策:
官方声明与安抚: 微信会发布官方声明,解释情况,并呼吁用户理解,同时强调其平台的重要性。
技术手段: 微信可能会尝试通过其他技术手段绕过App Store的限制,例如通过网页版提供更完整的体验,或者鼓励用户通过其他平台(如电脑版)进行某些操作。
推广替代下载方式: 微信可能会鼓励用户通过其官网的APK下载链接(针对Android),或者在电脑端为用户提供直接安装的解决方案。

第三幕:生态系统的分裂与重塑 (Ecosystem Fragmentation and Reshaping)

中国市场的影响:
苹果销量受挫: 由于微信在中国拥有不可动摇的社交和支付地位,苹果手机的销量将遭受重创。许多习惯使用微信作为主要通信和支付工具的用户,可能会被迫选择Android手机。
支付系统影响: 微信支付的普及度极高,此举会严重影响Apple Pay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其他支付方式(如支付宝)可能会获得更多机会。
内容与服务受阻: 许多基于微信生态的服务(如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内容阅读)将难以在iOS设备上获得完整体验。

全球市场的影响:
苹果全球生态: 对于中国以外的苹果用户,影响相对较小,但他们可能会对苹果的“一刀切”政策产生疑问。
微信全球化受阻: 微信作为国际化通讯工具,在中国以外也拥有大量用户。苹果的封锁将极大阻碍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使用。

政府介入与谈判:
中国政府: 中国政府极有可能介入此事,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内科技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信息流通和用户权益的考虑。可能会对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施加压力或进行调查。
美国政府(可能): 如果封杀是出于政治原因,美国政府也可能介入,但方式和力度取决于具体情况。
谈判与博弈: 双方会进行漫长的谈判和博弈。苹果需要考虑其在中国庞大的商业利益,而微信需要维护其用户基础和商业模式。可能会有第三方(如其他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进行调解。

第四幕:解决方案与新的平衡 (Solutions and New Equilibria)

可能的解决方案(多种组合):
妥协与让步:
苹果的妥协: 苹果可能调整其审核政策,允许微信在特定功能或数据处理方式上保持其原有的模式,以换回上架。这可能意味着苹果为了商业利益而放宽了某些“硬性”原则。
微信的妥协: 微信可能在某些敏感的数据处理方式上做出调整,或者同意苹果提出的某种形式的审计和监管,以重新获得上架资格。
技术突破与绕过(长期):
微信转向Web端或独立应用: 微信可能会投入更多资源开发功能完善的网页版,或者提供一个不依赖App Store分发的独立安装包(但这对iOS生态来说很难做到)。
第三方应用商店(可能性低): 在iOS上建立一个能提供完整微信体验的第三方应用商店非常困难,因为苹果对越狱和非官方应用分发有严格的控制。
生态重构:
用户迁移: 大量iOS用户可能会被迫迁移到Android阵营,导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发生剧烈变化。
其他通讯工具崛起: 用户会更加依赖和培养对Telegram、Signal等其他通讯工具的使用习惯。
科技巨头站队: 其他科技公司(如Google、三星、国内手机厂商)可能会利用这一机会,与微信加强合作,或者推出更吸引苹果用户的替代方案。

新的平衡点:
短期混乱,长期适应: 市场会经历一段混乱期,但用户最终会适应。如果微信成功在其他平台(如Web端、其他设备)保持其核心功能,其用户粘性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持。
苹果的战略调整: 苹果需要重新评估其在中国的市场策略,并可能在中国市场采取更加灵活或本地化的措施。
监管加强: 此次事件可能会引发全球范围内对应用商店规则和平台垄断的更多讨论和监管。

结局的可能性(开放性):

“大和解”: 双方达成妥协,微信重新上架,但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让步。这是最符合双方商业利益的结局,但代价是之前的强硬立场。
“分裂的互联网”: 微信在中国市场只能通过非官方渠道维持(例如,中国版的微信在中国的iOS设备上可以通过某种方式间接更新,而国际版则完全受限),而国际市场则各自为政。
“苹果的重大损失”: 苹果在中国市场遭受重创,被迫在中国市场调整其商业模式,甚至可能减少在华业务。微信虽然也受影响,但其在中国的根基依然稳固。
“微信的转折”: 微信被迫在技术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可能推出更独立于操作系统的版本,或者与其他硬件厂商深度绑定。

剧情中的关键冲突点:

用户体验 vs. 平台规则: 这是最核心的矛盾。苹果试图用其规则来约束微信,但微信及其用户认为这严重损害了用户体验。
数据隐私与安全: 双方都可能以“用户隐私和安全”为名进行指责,但背后可能涉及商业利益和国家安全等更复杂的原因。
商业利益 vs. 政治压力: 苹果作为一家美国公司,需要平衡在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和美国政府的潜在压力。
生态系统的依赖性: 微信对中国用户的重要性以及微信支付的广泛应用,使得苹果的封杀行为显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总而言之,苹果和微信的相互封杀将不仅仅是一场技术战,更是一场涉及商业、政治、用户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博弈。其剧情发展将充满不确定性,但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对全球科技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我100%确信,腾讯和苹果之间不会鱼死网破,不会展开全面战争。

严格地说 腾讯和苹果不存在竞争关系,他们有各自的商业领域,并没什么太多交集。

腾讯不卖手机,苹果也不做社交,一方垮掉另一方也不会增加多少用户和营收,反而一方垮掉另一方还会承受一定损失。

但是我还是有兴趣去研究下如果真的发生互相封杀的事情,双方都有什么对付对方的手段。

先看苹果这边,腾讯不会再给苹果平台iOS提供微信,QQ和王者荣耀等软件产品,苹果从这些产品上获得的收入直接没有了,大量用户因为对这些产品高度依赖而不得不购买Android手机,并且以后不会再购买iPhone iPad,少量用户还会选择去苹果要求退货。

腾讯这边,用户可能要流失一大批,无论是微信,QQ还是王者荣耀,毕竟不会所有用户都转Android,随之发生的就是收入损失。还有个损失就是 SuperCell,腾讯花了80多亿美元收购的游戏公司,而这个公司主要收入都是来自iOS,如果苹果连带封杀SuperCell,那么腾讯这80多亿美元就要打水漂了。

双方都是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对此一定会作出反应,虽然很难预测双方股价会跌多少,但是损失几百亿美元市值是一定的。

苹果在中国的份额最近几年是在缓慢下跌,但这并没有太多影响苹果股价,因为中国市场在整个苹果里的销售份额其实不高,失去中国市场不是致命损失。失去中国市场的公司很多,google,facebook等,其实都没什么影响。

腾讯从iOS获得的收入占比要高些,但这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问题是腾讯此举得罪了整个行业,未来腾讯的海外扩张都会受到影响。

此前苹果和google就iOS上的Chrome也撕逼过,苹果和亚马逊对于购物也有不同看法,但是这都是小规模的商业博弈,没有撕破脸。只有苹果封杀Adobe的flash是很过激的,但是由于Adobe对苹果没有什么反制能力,而且HTML5取代flash也是技术发展的正常趋势,所以并没什么影响。

其中有几个变数:

腾讯会不会默许第三方微信 QQ客户端,开发起来技术上没有难度,只要腾讯不封杀,能做的人很多,QQ的第三方客户端一直都有的。如果苹果也对这种第三方的“腾讯产品”网开一面,那么双方的损失都很有限。

阿里会不会趁机和苹果全面合作,在iOS上提供支付和通信产品。

网易会不会山寨一个“王者荣耀”,其实都不用山寨,暴雪的风暴英雄是现成的,毕竟手游MOBA在模式被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做一个类似游戏没什么技术难度。

其实总体来看,腾讯无论在资本、产品和技术上都没有实力和苹果全面抗衡,失去中国市场的苹果也不会就败给三星华为,而失去iOS的腾讯很可能会被国内其它几个厂商趁机围剿。


补充个数据,这是最新的手机市场保有量统计,iPhone占22%。如果腾讯封杀iOS,这22%的份额立刻就没有了,相对应的收入也没有了。实际上可能不只22%,因为一般来说iOS的用户活跃度、付费意愿都是要高于android的。

user avatar

有一个回答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几乎一面倒的挺腾讯。


What?你用不用微信和QQ难道不是你的自由吗?为什么还要找个“正当理由”才能拒绝?竟然还有279个赞?

这才是腾讯恐怖的地方!你就算讨厌微信,你也不得不装。你什么时候见过讨厌苹果的人用苹果的?

说到底,人类是群居动物,社交是人类的刚需,而绝大部分人的社交圈里总有一些尽量不能添麻烦的存在。

孩子的班主任建了微信家长群,有什么通知都发微信群里。你跟孩子的班主任说:“老师,对不起,我用苹果,没微信,麻烦您单独发短信给我。”

客户问你要微信号,你说“对不起,我用苹果,没微信,请您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我。”

老板喜欢用在微信群里发通知,你对老板说:"老板,对不起,我用苹果,没微信,通知能不能通过短信发给我。“

可能吗?

如果苹果微信互相封杀,那么在短短几天内,苹果用户就会跑去买个安卓机以运行微信,包括那些表示终于有理由不用微信的人。试问,有那个社交软件可以在几天内做到抢占微信退出苹果所空出的市场?一旦绝大部分苹果用户都购买安卓机运行微信,有有多少用户会再花心思转移自己的社交圈呢?

反观苹果,一旦和腾讯开战,你当华为、步步高、小米、三星是傻的,定要从苹果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自从家父,一位手机只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中老年男人都不得不在手机上安装微信的时候。我就知道,想要打倒腾讯,除了下一次技术革命来袭,腾讯错失机会这种可能性外,就只有马化腾锒铛入狱这一种可能。

user avatar

给腾讯10个胆子也不敢拿微信去跟苹果死磕。

简单的说苹果不能装微信,确实会影响销量,但是苹果不是只服务于中国,而是全球,中国的销量降低会影响股价,但是不会致命。

但是腾讯拿自己的头牌微信去拼,现在别说苹果没禁,看看身边的强敌,像头条和阿里,比如飞书,钉钉,再看看抖音,快手差不多都是手机必备,微信真别当自己是不可替代。

另外,大老板用iPhone的比例可是很高的,尤其是隐私这块,普通人不在乎,当老板关注度会高很多,那些用iPhone的老板不能用微信,指不定立马换其它办公。

微信自损1000,能不能拼掉苹果800不好说,但是一旦腾讯没了微信这王牌,腾讯能不能当中国互联网的社交一哥就玄了。

别看一些人叫的欢,靠一腔热情腾讯早倒了800回了。

user avatar

2017-04-28 更新

拉黑了一批人,我手动点进去一个一个拉黑了,手指好累...

PS:知乎能不能出一个批量拉黑的功能啊?


---------手动分割线------------------------------

真的希望马化腾和张小龙再做一个「艰难的决定」:彻底封杀苹果,微信和QQ不在任何iOS和Mac OS设备上运行,也拒绝和任何iOS、Mac OS设备进行通讯。

真的,这个决定越快越好,我会马上去充值QQ会员表示支持!(如果微信有会员的话,我也会充值一下)。


毕竟,这样我就有非常正当的理由可以不用微信和QQ了。

user avatar

腾讯除非脑抽了,把做得上好的iOS版微信不做了。

苹果,更不可能封杀微信了。除非乔帮主再世,加上腾讯非要剑走偏峰不符合乔帮主的标准了,不然没有任何理由去封杀一个用户以亿计的即时通讯软件。但是微信是正常通过appstore上架的,它就是符合标准的。

所以这种假设,真的没办法往下推。风马牛不相及。

user avatar

先吐个槽:请大家明确话题讨论的内容,我们不是讨论“苹果和腾讯会不会闹崩”,是个人都知道不会,至少不可能为打赏这点小事闹崩。题目说的是“如果”,某些人若不接受题目的假设,您可以选择不发言,请不要码一大堆字最后得出“苹果和腾讯不会闹崩”这种正确的废话,没意思。

——————吐槽完毕——————

似乎有两种不同声音,一个是大多数苹果用户都会去买个安卓机,一个是大多数人都会换通讯软件,不再使用微信和QQ,哪种可能性更高?

我个人判断,无疑是前者,也就是苹果用户换安卓,至少另买一台用微信。


有人认为,换掉一台手机的成本很高,换个通讯软件却很容易,动动手就行了。所以最后会是微信和QQ没落,其他软件站出来统一江湖,成为通用聊天软件。比如易信、或者叮叮、或者米聊、或者来往、或者YY、或者飞信……

我想说你完全搞反了,换通讯软件的成本,确切地说,综合社会成本,远大于换手机。


第一,牵扯人数不同。

往小了说,换手机是你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事情,而换通讯软件,需要你所有联系人的配合,哪个容易?你如何说服你那些用华为的领导、用三星的老板、用金立的客户、用红米的爹妈跟你一起换软件?

往大了说,换手机仅针对苹果用户,而换通讯软件针对的是几乎全部手机用户,前者只占后者的13%,哪个容易?

(我在其他评论中看到,有人说微信没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说自己都两三个星期没打开过微信了,还不是一样过日子云云……我还想说我都两三年没用苹果了呢,比这个?)


第二,软件需要统一,而手机不必。

换手机,你爱换什么换什么,你小米,我一加,他华为,她vivo,大家随便选,原来的苹果用户分散到十几个品牌上百种机型,没有任何影响。

但是换软件呢?你易信,我米聊,他YY,她叮叮……那就是一团乱麻。

哪怕你整个公司几百人都统一了,你们各自的联系人,各有各的公司,不可能全都为你们统一吧?在苹果用户统一成某一款软件之前,安卓用户是不可能也没办法跟进的,他们仍然在用微信和QQ,腾讯的统治地位仍然存在,这跟几年前群雄逐鹿时又不一样。


第三,时间不等人。

退一万步讲,就算所有苹果用户能够统一成某一款软件(最有可能的却是iMessage,只好先忽略),需要多长时间?一年?两年?

(微信超过QQ用了都不止两年,而且直到现在都没挤掉QQ)。

两年的时间,很多人本来就有计划换机了,就算没计划也不会为几千块钱等这么久,很多人买智能手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用微信,或者玩腾讯手游,这些人毫无疑问全都会换机。相反,这段时间几乎不会有安卓用户换苹果,苹果只会流出用户,不会流入。

此时还剩下多少苹果用户呢?从13%跌到3%不夸张吧,要3%的人去改变97%的人,谈何容易,左撇子的比例高达10%,你看哪把剪刀是反向装的?


第四,潜在风险。

再退十万步讲,就算以上说的全不成立,苹果占有率不变,一夜之间迅速统一成另一款软件,假设是易信,并且成功把安卓用户全部拉来易信。

然后某一天,苹果又跟易信闹崩了,你们怎么办?再换?


所以如果腾讯真的跟苹果正面硬刚,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那么(在中国)站到最后的,一定是腾讯。只不过这个赞赏功能不影响腾讯的核心利益,没必要撕破脸罢了。

——————(2017.4.25追加)——————

评论区中跃动的各位亲,“相互封杀”未必是你们想象的激烈方式,不是苹果用户一觉醒来登不上微信了,而是:苹果应用商店下架微信,但你们手上的iPhone仍然能用旧版微信,只是新机没法再装微信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的永久下架,那么再买新手机的时候,有几个人还会买iPhone?花几千块钱买一台“连微信QQ都不能用、连王者荣耀都不能玩的手机”?

新机器卖不出去了,旧机器又会慢慢淘汰,结果显而易见。(不要说越狱,腾讯完全可以让微信暂时支持旧版iOS,系统升级之后无法登陆,或者一年之后无法登陆)

这种方式下,微信更加不可能被替代了,因为并没有一部分人瞬间不能再用微信。

如果是:“我的手机不能用微信了,麻烦大家用X信联系我”——这种情况或许还有几个人会配合你。

但若是:“我新买了一台不能用微信的手机,麻烦大家用X信联系我”——这纯粹是找骂。这种情况下给人的感觉就是故意的,跟你直接卸载掉微信没什么区别。



——————再割——————

有人说,当年手机QQ不也很火,装机必备,最后不还是让微信取代了?

别忘了,当年的微信,可以直接用QQ号登陆,可以直接从QQ好友里添加联系人,可以收发QQ消息,可以使用QQ邮箱和QQ空间,你并不会因为使用微信而失去QQ的一切功能。但即使如此,微信用户数超过QQ也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至于“取代”,直到现在都算不上取代,二者仍在同一数量级。

如果你们能找出一款X信,可以直接用微信号登陆,可以直接导入微信的联系人,可以收发微信消息,可以使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支付,那我就承认它有可能超过并取代微信,且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两年啊,亲,两年不换手机的人有多少?况且最新的果7已经出来半年多了。



——————再割——————

至于如何看待苹果抽这30%的“苹果税”,那是另一个问题了,先说结论:苹果耍流氓。

首先,请大家独立看待这件事情,先不讨论腾讯和微信是否黑、是否烂。

虽然腾讯抄袭无数,微信搞封闭圈子,屏蔽这屏蔽那,并且软件做的烂,功能远弱于QQ,但安装包却更大,启动速度却更慢,框架党免费为其开发出一个个实用功能,比如小视频悬浮、语音转发、群公告等等,但却一次次被微信封杀……好了,我可以免受“腾讯洗地狗”的帽子了吧?

但是一码归一码,微信做的烂,跟要讨论的这件事没有关系。

其次,请暂不讨论“苹果抽成30%是否过高”。

30%这个数值,无非是个议价结果而已,大型商场抽成也有20-30%,腾讯系游戏的抽成更狠,据说有的能抽90%,只给作者10%,这比苹果猛多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赞赏功能是否应该抽成。换言之,赞赏功能是否属于应用内购、购买行为。

我认为不属于。

第一,赞赏者付钱,并没有换取任何物品或虚拟物品,因为不管付不付钱,公众号文章都能阅读,表情都能使用,阅读和使用的权利与付钱没有关系。

第二,赞赏者付钱,并不是付给app开发者(腾讯),而是付给第三方的。如果腾讯在这里有收入,那么苹果抽走腾讯的30%,还可以理解,但是人家腾讯一分钱都没拿。

第三,最重要的,赞赏本质上与捐款、发红包、转账是一样的——比如捐款,我们不是朋友,也没有经济交易,我看你过的很惨,所以给你点钱~或者~我看你做的很好,所以给你点钱,何其相似。

综上所述,苹果在耍流氓,无疑。

今天苹果把手伸向赞赏,以后会不会把手再伸向捐款、红包、转账?底线在哪里?

再以后,难道用iPhone充个话费、吃个饭、打个车,都得缴纳30%的苹果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