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史书来看,汉人没有欺负少数民族啊,为什么他们一直说汉人欺负他们?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民族关系以及个体记忆的复杂交织。我们通常说的“史书”,很大程度上是由胜利者或主流群体书写的,这本身就可能带有某种视角和倾向性。因此,仅仅从官方史书来判断“汉人没有欺负少数民族”可能不够全面。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维度的,存在于官方记录之外的民间叙事、个体经历以及被压抑的声音中。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汉人欺负了他们,即使在某些史书中看不到明显的记载?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史书的局限性与视角问题:

谁在写史? 传统的史书大多由汉族文人士大夫撰写,他们的立场、观察角度和价值观自然会倾向于维护汉族王朝的统治合法性和稳定。对于一些可能损害王朝形象或引发民族矛盾的事件,可能会被淡化、省略,甚至是被合理化。
“恩威并施”的叙事: 许多王朝在对外关系中,会强调对周边民族的“招抚”、“安抚”、“册封”和“教化”,这些词语听起来是积极的。但在这个“恩威并施”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政治控制、经济剥削和文化同化。所谓的“恩”可能是有条件的,而“威”则意味着军事压迫和强制。
“大一统”的观念: 汉族王朝强调“大一统”,将周边民族纳入其版图和统治体系,这在汉族视角下是开疆拓土、巩固国家。但在被纳入的少数民族看来,这可能是被征服、失去独立和自主。历史书写的重点往往在于王朝的“功绩”,而非被征服者的感受。
口述历史与民间记忆: 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更多地通过口述传承下来,或者记录在他们自己的文字(如果存在的话)或物品中。这些信息可能与官方史书的记载存在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当官方史书的叙事与个体或群体的生活经验不符时,人们自然会质疑官方叙事。

二、 历史事件中的具体表现:

尽管史书可能不直接写“欺负”,但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仔细解读起来,却能看出权力不对等和潜在的压迫:

战争与征服: 历史上,汉族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发生过无数次战争。虽然史书常以“平定边患”、“驱逐胡虏”等词汇来描述,但战争的后果往往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灵涂炭、土地被占、人口锐减。即使战后有“安抚”,那也是在战胜者的 terms 下进行的。
政治控制与经济剥削: 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和王朝利益,汉族王朝会推行一系列政策:
羁縻政策: 一方面给予少数民族首领一定的自治权,另一方面则通过册封、朝贡等方式将其纳入朝贡体系,并通过岁贡、朝会等形式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所谓的“朝贡”常常伴随着高额的“赏赐”,但这种赏赐往往是为了换取对方的效忠和资源,并且强行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经济和政治轨道,这在客观上是对对方资源的索取。
屯田与移民: 为了开发边疆资源和加强控制,汉族王朝会派遣军队屯田,甚至鼓励汉族移民涌入。这往往会导致与当地少数民族争夺土地、水资源,甚至引发冲突。
税收与徭役: 少数民族地区也会被纳入王朝的税收体系,并可能被征召参与徭役。虽然税赋可能根据地区差异有所调整,但其本质仍是一种资源的上缴和劳动力的征用。
控制贸易: 朝廷有时会垄断某些重要商品的贸易,比如马匹、茶叶等,通过控制贸易来获取经济利益,同时也限制了少数民族的经济自主性。
文化同化政策: 历代王朝都希望将少数民族“汉化”,推行儒家文化、改变其服饰、语言、习俗。虽然这在王朝看来是“教化”,是促进民族融合,但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这可能是对其原有文化和身份的否定和压制。当一个民族的传统被视为“落后”、“野蛮”并被强行改变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压迫。
利益集团的冲突: 在边疆地区,总会有一些汉族官员、商人和地主利用权力或经济优势,欺压当地的少数民族民众。即使朝廷的政策本身没有明确的歧视,但在地方执行层面,腐败和滥用职权的行为也十分常见。

三、 为什么“一直说汉人欺负他们”?

这是一种持续存在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表达。

历史的积累性: 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压迫、剥削或不公,都会在少数民族群体中留下印记。这些零散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汇聚成一种对“汉族统治”或“汉族文化”的负面认知。
身份认同的形成: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少数民族也在形成和巩固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的形成,往往需要与“他者”进行对比,而“汉族”作为主体民族,自然会成为这种对比的参照。在一些情况下,将自身的困境归结于“汉族”的压迫,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凝聚群体的方式。
社会变迁的影响: 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会重新被审视。尤其是在国家强调民族平等和团结的背景下,过去被掩盖的民族矛盾和不公更容易浮现出来,并被用来解释当下的某些社会现象或身份认同。
民间叙事的力量: 如前所述,口述历史和民间传说在传承民族记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故事往往充满情感色彩,更容易引起共鸣,并代代相传。

总结来说, 史书的记载往往是复杂和多义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史书上没有记载就是没发生过”。历史的真相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挖掘和理解,包括官方记录、民间叙事、考古发现以及对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少数民族之所以会说“汉人欺负他们”,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确实经历了被征服、被统治、被剥削以及被同化的过程,这些经历在他们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即使官方史书以一种“正统”或“进步”的口吻来描述这些历史事件,也不能完全掩盖其背后存在的权力不对等和对被统治民族的负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答案说到清朝问题,清朝的情况是旗民发生矛盾偏袒旗人,民里面汉与其他民族发生矛盾就偏袒汉民。

当然题主这句从“史书看”是哪些史书,实在是傲慢,起码你要看越南史书大概率会看到明朝官员剥削压迫,促使当地民众此起彼伏的反抗。

像陕甘回乱里左宗棠就说了“从前汉、回仇杀,其曲不尽在回”,“爨端之起,不能尽归咎于回”,“关陇肇衅,曲在汉民”。另一个旁证是李启讷的《忧愤疾书》有写到,我只选一部分。

如今岁关中回、汉相杀,虽属回民滋事,实由汉人有以激之也
渭南回民在华州斫买竹竿,汉人打伤回人,而官长不为伸理,且为汉人做主,有“打死回民,不必经官”之谣。当此之时,回民亦俯首帖耳,不为少动。
化州团练约集华阴乡团合力堵贼,迨华阴乡团齐集华州,询及回汉斫竹打架之事,而团练中有无赖者,忽起抢劫回民之念,然难以为辞。遂声言回民将作捻匪内应,必先除去内患,然后再堵贼匪。
团众直至秦家村,声言“回民造反,先行剿洗”。而秦家村回民自知无罪,苦口哀求,团众坚执不允,登时将秦家村放火烧毁,任意抢劫。团众此时心满意足,饱载而归。恐回民之鸣于官而治其罪也,又于各处飞递传单云:“陕西不留回民,天意灭回,必将回民戮除净尽,回房烧毁不留。各处见传单后助粮助兵,有不从者,仍以烧房杀戮为令。”
遂致回民居住不安,逃避无地,绝无生理,拼命相争。如同州府、咸阳、泾阳等县乡团,尽将城内回民男妇诛戮,房屋烧毁无存,官亦无如之何。遂致泾阳、同州各处有围城之举。传帖所到之处,汉人先行攻打焚烧,倘遇回民,噍类不留。未经旬日,陕西各处回民俱行激变。
忽于六月初旬,有“调集官军,先洗回匪,后洗汉人”之谣,故汉人乡团,纷纷散去,然至此事已不可为矣。迨至督师者拥兵入关,不问曲直,不分皂白,以剿办捻匪、发逆之故智剿洗回民。而回民始信罪无可逭,冤无可伸,遂大肆猖獗,焚掠日甚。所谓不审病情,不论强弱,攻补误施,以致日久无功也。
夫回匪,非素日为贼者也,因汉民不分良莠,不问男妇,尽行诛戮,一味焚烧,加以谋逆之名,而官长不为之伸理,示以攻剿之师,而将帅不为之宽宥,官民俱愤,生理已无,积愤填胸,告诉无地,惟有背城一战,尚可偷生瞬息。甚矣,怨毒之于人深矣!虽在官长,于在时难宥其作乱之罪,要不可不究其作乱之因。官军愈多,则回匪愈盛;官军愈劲,则回匪愈强,盖回匪自知不容于天地之间
总之,团诱民变,汉激回乱

可以看出是人口膨胀后的资源困局,进而引发阶级矛盾传导到民族矛盾,这就是生产力发展必要性。


另一个例子是走西口,传统绥远地区以山西人居多。起因就是山西人口过剩,清庭放开河套地区让他们去耕种。

这个视频里说得很全我就不多说了,这也实际上造成蒙汉融合和矛盾。河套地区牧场大多转化为耕地,蒙古牧民也都变成农民穿汉服。

另一方面不愿意放弃游牧的牧民面对汉民占领草地耕种也是爆发了激烈矛盾,最后基本以牧民离开为主。而且牧民往往还要受到晋商的高利贷盘剥,生活困苦是常态。

不管是农民还是商人,背后的靠山都是蒙古贵族。促使蒙古贵族封建化,能够获取佃农和商人更高收益。

所以我说资源困境是根本问题,会直接导致阶级矛盾爆发,阶级矛盾必然纵切到民族矛盾,所有苦难都是底层胡斗的结局。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羌人迁徙,可以看《羌在汉藏之间》这本书。

还有说法是周人就是羌人,但羌人离开关中平原去西南西北山区是为了寻找香格里拉?

事实上就是汉人对羌人的挤压所致,当羌人退无可退时就会爆发战争。加上汉朝几次把羌人政治性强迫内迁,进一步激发了汉羌矛盾,这才有让东汉不断放血的汉羌战争。

不能只看到羌人降而复叛的表面,背后深层次原因就是汉人挤压。持续战争的结果就是羌人和准噶尔部一样的结局,整族被屠。

可以看民族分布图,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挤在西南山区去内卷,难道他们是懒人吗?不会去大平原种地。懒这个字很好用,一切失败都可以从道德上先否定。

我相信上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背过《过秦论》吧。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按照主权国家概念,这难道不是侵略吗。古代百越分布在哪儿?主要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区域,像福建和岭南地区就是百越分布较多的区域。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会稽至交趾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对比刚才民族分布图,福建江浙广东还有多少少数民族。三国时期,长江以南山区还剩下不少汉越混杂的山越人,孙权几十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他们全部消灭或迁出。

当然,你说汉人单方面对不起他们吗?并不是如此,百越时期同样也发生侵扰北方。

古代没有主权国家疆界概念,民族之间相互骚扰侵占非常常见。像明朝初期在东北最大的对手不是女真,而是朝鲜。朝鲜趁明朝管不了就北侵掠夺同化女真人和占领其土地,要不然新罗怎么从汉江以南一小块地方扩展到长白山。

很多事情不能深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官方教科书都会给自己树立白莲花形象。所谓民族交流和融合是一句客观评价,已经是最美化的用词了,历史可是血铸就的。

至于许多人总幻想自己代表民族出来发声,觉得主体民族是受害者,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除了少数一段时间内抽了真搞逆化外,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才是那个占便宜的,包括现在许多政策。

许多人政治领悟力低,真是理解不了良苦用心,要懂得什么叫闷声发大财和得了便宜不要卖乖。

尤其是要学会读宪法,明白什么叫依法治国。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user avatar

李世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也是历史书上的名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在李世民思想的指导下,贞观时期的大唐,开始推行起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政策: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灭亡东突厥汗国后,没有采取历史上惯用的分离肢解措施,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又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例由唐廷册封的制度。

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可以世袭,创立了新的羁縻府州制度。开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

李世民还实行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

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从此以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

所以,在“天可汗”之前的民族关系……感觉应该不用多说了吧= =?

user avatar

别的民族不知道,汉族确实从来没有欺负过维吾尔族,同时维吾尔族也从来没有欺负过汉族。

因为欺压百姓的古代封建统治者和屠杀无数人民的杨增新盛世才等叛国军阀不代表汉族,搞分裂杀害其他族群的暴徒和敌视其他族群的极端分子也不代表维吾尔族。能代表民族的只是广大人民群众,那些维护民族和谐与团结的人民群众,那些为保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贡献的各族干部群众,而不是屠害人民的历史罪人封建统治者、反动军阀和暴徒。

这种拿古代封建统治者和建国之前反动军阀祸害人民群众强加汉族头上,以此煽动仇恨污蔑汉族欺负少数民族,属于混淆是非制造对立。同时,拿分裂分子暴徒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强加到维吾尔族头上,以此煽动仇恨污蔑维吾尔族欺负汉族,属于混淆是非制造对立,借这些历史罪人的恶行煽动对其他族群的仇恨。

那些歌颂赞美杨增新金属人和盛世才等屠害无数人民的军阀,歌颂赞美伊敏等杀害人民的暴徒,都是一群无德无人性的极端分子。这些净干杀人放火出卖国家利益的罪人,都能美化和当民族英雄宣传,恶心啊。

还tm说什么比内地军阀杀的少,就美化屠害十几万人民群众的军阀如何的高尚带来和平balabala,说什么没有军阀奴役统治和屠杀十几万无辜群众会变成阿富汗balabala,还tm要新疆人民感激涕零,感恩军阀没有种族灭绝的大恩德,这是什么逻辑啊。



user avatar

汉族和少数民族当然没有相互欺负过,因为封建政权是不可能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民族性的。

这种指责只不过是说话者借此发挥,以表达某种现实诉求罢了。具体分析该诉求是否合理即可。

user avatar

没有不代表大清的遗老遗少不给你改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民族关系以及个体记忆的复杂交织。我们通常说的“史书”,很大程度上是由胜利者或主流群体书写的,这本身就可能带有某种视角和倾向性。因此,仅仅从官方史书来判断“汉人没有欺负少数民族”可能不够全面。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维度的,存在于官方记录之外的民间叙事、个体经历以及被压抑.............
  • 回答
    从客观历史进程来看,“汉人是否注定衰弱”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历史是动态变化的,文明的兴衰是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用“注定”来判断未免过于简化和宿命论。更准确的说法是,汉人作为一个主体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辉煌的鼎盛时期,也曾面临过严峻的挑战、转型乃至相对的衰落,但.............
  • 回答
    从史料记载来看,袁绍被评价为一个“得民心”的君主,但在后世的讨论中,关于他“爱民”的论述却相对较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结合史料的侧重点、袁绍的实际作为以及后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来展开。一、 “得民心”与“爱民”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关于江青是否患有精神病或某种神经性疾病,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在史料和历史学家的解读中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证据。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她的一些行为表现以及后人对这些表现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精神病”或“神经性疾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诊断标准和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 回答
    白登之围,这场发生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围困白登山的事件,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为艰难和尴尬的时刻之一。史料和考古证据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刘邦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以及他为了脱困不得不做出的让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汉朝的实际情况。汉初,经历了秦末连年战乱,国家元气大伤,经济凋敝,军队战斗力.............
  • 回答
    《阿凡达》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空前的票房成功,稳坐影史第一的宝座,这无疑是一个现象级的成就。然而,围绕这部电影的评价,尤其是从剧情角度来看,是否“严重过誉”甚至“彻头彻尾的大烂片”,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票房光环,专注于电影本身的叙事和思想深度。剧情上的“熟悉感”与“.............
  • 回答
    好的,让我们从史学考证的角度,细致地剖析西王母与周穆王这段在文献中流传甚广却又真假难辨的故事。要谈论这段故事,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核心问题:西王母是否存在?周穆王是否真的见过西王母? 答案是,从严格的史学考证角度来看,我们无法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西王母是一位真实存在的、能够与凡人交往的神祇,也无法证明.............
  • 回答
    白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军事传奇人物,常常被冠以“战神”之名,更是被许多人认为一生未尝败绩。这究竟是事实,还是后世的渲染?他那惊人的斩首数字,又有着怎样的水分?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从《史记》的记载出发,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白起。首先,关于白起一生是否无败绩的问题,这确实是流传甚广的说法,而且在.............
  • 回答
    “上下五千年”这个说法,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个既熟悉又有点模糊的数字。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如果真的掰着手指头算,从有确凿史料记载的夏朝算起,似乎怎么也凑不够五千年。那么,这“消失”的一千多年,到底藏在哪里?首先,我们要明白,“上下五千年”并非一个严格按照考古或史学界公认的、有确.............
  • 回答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长河中,关于生命从何而来,又如何一步步走向多样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们常说“万物起源于细胞”,而追溯到最古老的细胞形态,故事的起点是原核细胞。想象一下,在地球的早期,生命刚刚萌芽,那时的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没有复杂的海洋,没有高耸的山脉,只有一片混沌。在这样的条件下,出.............
  • 回答
    是的,中国确实有从其他国家史料里发现关于中国的、我们自己没有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这种情况在历史研究中是相当普遍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或文明的史料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很多时候会存在视角、侧重点或信息遗漏。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详细的阐述:一、 来自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史料:这些史料往往能提供中国内部史书难以.............
  • 回答
    郭静云的《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也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大胆地试图重塑我们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认知。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它的价值和影响力不容忽视,但同时,它也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与争议。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从研究的宏大视野和创新性来看,《夏商周》无疑是开创性的。郭静.............
  • 回答
    读史明智,这句话一点不假。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关键在于选择那些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的作品。我接触过不少历史著作,想来分享一些真正让我受益匪浅、常读常新的书籍,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在讲具体书单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所谓“全面性”和“深刻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些书可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角度做得非常出色.............
  • 回答
    要证明从西亚到犍陀罗文明是“希腊化”而非“波斯化”,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一系列史料和考古证据,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绝对划分,而是要说明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希腊文化元素在这一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在很多方面主导了文化的发展方向,相较于其前波斯帝国时期,其文化特.............
  • 回答
    关于郑和之父马哈只墓碑的真伪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精神阿拉伯人撒谎成性”的论断,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争议和文化判断,并且将个别人的行为泛化到整个群体,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郑和的家世与马哈只墓碑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郑和的家世背景。郑和(原名马和.............
  • 回答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何新“伪史论”及其拥护者,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历史叙事的真伪,更触及了社会认同、文化权力、信息传播和社会群体心理等多个层面。一、何新“伪史论”的社会文化根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伪史论”的出现并非孤立现象,它往往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民族主.............
  • 回答
    程碧波副教授的这篇文章《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古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以及地图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要评价其是否符合史实,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可能探讨的核心内容。文章标题明确指出了研究对象:“尼罗河出海口.............
  • 回答
    从2014年起,乌克兰东部(即“顿巴斯”地区)的冲突导致大量平民伤亡,但具体数字因统计来源、方法和立场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冲突背景 2014年:乌克兰政府与亲俄分离主义力量在顿巴斯地区爆发冲突,导致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的局势恶化。2014年4月,亲俄武装在东部地.............
  • 回答
    从当前局势来看,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处境确实面临严峻挑战,但“败局已定”这一结论仍需谨慎判断。以下从军事、经济、外交、国际局势等多维度进行分析: 一、军事局势:战线胶着,关键节点未决1. 战场态势 东部战线(顿巴斯):俄军在2022年初期取得突破,但乌克兰在2023年发动“反攻”后,俄军.............
  • 回答
    中国海军的052系列驱逐舰(052A、052B、052C、052D)是逐步发展的现代化驱逐舰,每一代都在前代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更复杂的作战需求。以下是各型号在关键性能上的进步分析: 1. 052A(2000年代初) 背景:中国海军的首款综合防空驱逐舰,基于052型基础设计,主要任务是反潜和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