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程碧波的文章《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是否符合史实?

回答
程碧波副教授的这篇文章《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古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以及地图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要评价其是否符合史实,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可能探讨的核心内容。文章标题明确指出了研究对象:“尼罗河出海口”和“两河流域”,以及研究方法:“从旧地图研究”,而研究目标是探讨其“演化”。这暗示着作者会利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资料,来追溯尼罗河三角洲的变迁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河流系统的演化过程。

从研究方法来看:

旧地图的价值与局限性: 历史地图是了解古代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它们能够直观地展示特定时期河流的走向、海岸线的变化、聚落的分布等。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我们可以观察到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格局的影响。例如,古埃及的地图可能描绘了尼罗河在某个时代的具体河道,而古希腊罗马的文献附带的地图则可能记录了更晚期的地理状况。
价值: 提供直观的证据,填补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的空白。古人绘制地图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用途,如军事、航海、行政管理,因此其中蕴含着宝贵的地理信息。
局限性: 古地图的准确性参差不齐。早期地图可能受到测量技术、绘制水平、信息传递偏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比例尺不准确、方向错误、地理特征模糊等问题。此外,地图的绘制者可能带有主观性或政治意图,对某些地理要素进行夸大或简化。因此,对古地图的研究需要与其他证据(如地质证据、考古发现、文献记载)进行交叉验证。

“演化”的理解: 河流系统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地质构造抬升或沉降、气候变化(降雨量、冰川融水)、沉积物的堆积、河流的溯源侵蚀、人类的疏浚、灌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由尼罗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而成,并且随着河水流速的减缓,泥沙不断沉积,导致三角洲不断向前推进,河道也会发生分叉和变迁。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同样经历了复杂的水系变迁,尤其是在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对河流的改造(如修建运河、堤坝)对水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研究内容(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来看,符合史实的可能性与挑战:

1. 尼罗河出海口演化:
古埃及时期: 在古埃及文明早期,尼罗河的出海口与现代三角洲的形态可能差异很大。古埃及人主要活动在上埃及和下埃及,他们的地图或文献中可能侧重于尼罗河干流及其重要的灌溉渠。例如,古埃及文献中提到的湖泊或沼泽地带,可能就是早期三角洲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尼罗河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三角洲不断向地中海推进。早期的港口和城市(如亚历山大港的早期形态)的位置,也会随着海岸线的变迁而改变。
希腊罗马时期及之后: 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家(如希罗多德、托勒密)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尼罗河三角洲进行过描述,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例如,希罗多德就曾描述过三角洲的形态和主要分叉。后来的地图,如中世纪的地理著作中的地图,可能会展示出更晚期的河道和地貌。
史实依据的验证: 要判断文章是否符合史实,需要将其结论与已有的考古发现(如古代港口遗址、水利工程遗迹)、地质学研究(如三角洲沉积物分析)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进行对比。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古埃及的某些城市在历史上的位置可能比现在更靠近海岸线,或者位于内陆的湖泊附近,这些都与三角洲的演化息息相关。

2. 两河流域演化:
河道变迁: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都具有游荡河道的特性,它们经常改变主流方向,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河道和分叉会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在古代近东文明的鼎盛时期,人类修建了庞大的灌溉系统,这进一步影响了河流的水文和地貌。例如,苏美尔文明时期的城市,其与河流的关系和今天的城市可能有很大不同。
早期文明的地理环境: 早期文明(如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的繁荣与河流系统的稳定密切相关。他们的城市往往建立在河流附近或灌溉渠之上。研究早期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文明是如何利用和改造河流的。
史实依据的验证: 对于两河流域的演化,同样需要与考古证据(古代城市的遗址、运河遗迹)、地质勘探(地下河道遗迹)、以及古代文献(如楔形文字泥板上的记录)进行比对。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已经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古河流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对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位置进行推测。

对程碧波副教授文章的审视(假设性分析,因未读到具体文章内容):

如果程碧波副教授的文章是基于对大量不同时期古地图的细致梳理和比对,并辅以其他考古和历史文献的佐证,那么它可能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或更细致的关于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的见解。

可能的贡献:
提供新的地图证据: 文章可能引用了一些过去未被充分重视的古地图,或者对已有地图进行了新的解读,从而揭示了更详细的地理演变过程。
连接地理与历史事件: 通过地图的变化,可能能够更清晰地揭示地理环境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古代文明的发展、贸易路线的选择、甚至政治格局的形成。例如,河流改道可能导致某些城市的衰落,而新的水系开辟则可能促进新的聚落的兴起。
跨学科的整合: 如果文章能够成功地将地图学、古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叙事,那么它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需要关注的方面:
地图的来源与可靠性: 作者在引用古地图时,是否清晰说明了地图的来源、绘制年代、绘制者的背景,以及对其可靠性的评估?
解释的严谨性: 作者如何从地图的变化推导出具体的演化过程?这些推论是否基于合理的逻辑和充足的证据?是否考虑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与其他研究的对话: 文章的结论是否与现有学术界关于尼罗河三角洲和两河流域演化的主流观点相符?是否存在新的发现,或者对现有观点提出了修正?
避免“地图决定论”: 地理环境是影响历史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文章在解释历史事件时,是否过度强调了地理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其他层面的动力?

总结:

程碧波副教授的文章《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所选择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如果作者能够严谨地运用研究方法,审慎地解读历史地图,并将其结论与已有的多学科证据进行充分的交叉验证,那么这篇文章很可能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并对我们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做出贡献。

要最终判断其是否符合史实,关键在于其证据链的完整性、解释的合理性以及与其他学术研究的吻合程度。 这需要我们阅读具体文章内容,并结合相关的学术背景知识来评判。一个成功的历史地理研究,能够让我们“看到”过去,理解那些已经消失的河流、海岸线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所熟知的古代文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呵呵,民科能捣鼓出什么史实?

建议他去自己学校对门的那家大学从地质学系的大一专业课开始当插班生,跑上两个夏天的野外,考它个十门八门专业课以后再来谈三角洲。

那样我或许可以与他对对话,至少能当个本科生来做点有实际意义的对话。

拿一堆地图来琢磨尼罗河三角洲这个地质体的年代,当民科也得讲究个基本法好不好。

就离谱呗。

user avatar

程碧波这种中国大学里的民科,近几年他主攻反相对论、反量子纠缠,现在又跑步加入何新的伪史派来了。

话题回到出笼之后不停打补丁,目前一直打到6.0版的这篇“大作”,我们且不管它几点几版的。地图可靠的前提是要能准确测量经纬度。在六分仪出现之前,经纬度的测量是相当不准确的,所以18世纪之前的地图只能做大概的参考。而有经纬度测量制图内容的托勒密的《地理学》译成拉丁文是14世纪,欧洲的绘图专家很长时间技术和地理知识远远落后于阿拉伯的地理学家,古代地理知识经过古代商人旅行家的转述以及新旧知识混杂有很大不准确性也毋庸赘言。

但是他无视这些前提,论证方式就是故意挑选材料和选择性失明,玩的就是曲解材料、隐匿材料以及强行论证,画靶射箭。凡一幅古地图不合己理论就强辩之为“被后人修改了”(比如Atlas catalan 地图),要么斥之“年代判断错误”(比如Fra Mauro 地图),还削足适履讲埃及人一直在玩“地名不断移动”,他无视和排除掉的地图比他采用的地图还要多得多。

举一个栗子:12 世纪阿拉伯著名地理学家 Al-Idrisi的著作罗杰之书 ( Tabula Rogeriana,1154年 ),其最古抄本MS Arabe 2221(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约1250-1325年),民科用里面的圆形世界地图来证明12世纪尼罗河三角洲不存在,然后斥常见的MS Pococke 375抄本(1553年制作于开罗)是“被西方人篡改了”,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啊。

但是他隐瞒了关键信息是——该 Arabe 2221抄本里明确就有一幅尼罗河三角洲地图。其上描绘了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灯塔、马留提斯湖、廷尼斯湖、拉希德、杜姆亚特等诸多三角洲城镇皆赫然在列。Al-Idrisi在书中以大量文字描述了尼罗河三角洲的地理状况。你能拿这部书做证据大谈特谈12世纪时尼罗河三角洲不存在?怕是Al-Idrisi气得棺材板压不住了。

以下Konrad Miller的现代摹本能看得更清楚:

Al-Idrisi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图的研究考证可参考Jean-Charles的文章:

且不说十字军第五次东征,说路易九世1249年东征攻打埃及那次,圣路易直接把舰队开进所谓的”尼罗河海湾“直接登陆开罗就好了,他傻了要在一个不存在的地方登陆?在一个不存在的地方打败被俘?

跟他作战的阿尤布王朝的苏丹也是不存在的,对吧?

哦,程先生已经将7世纪以降穆斯林占领埃及后的历史生生砍去几百年了,他结论是公元13世纪是一个异教的托勒密王朝在埃及割据——诸多埃及穆斯林王朝都没了,所有的阿拉伯史书都完蛋了——欢迎他写一本《伊斯兰伪史考》。

另外拿“中国人画的”《坤舆万国全图》出来鸡毛当令箭的,《坤舆万国全图解密》的作者李兆良已经表示要跟伪史派划清界限:

李兆良《坤舆万国全图解密》一书的种种错误和剌谬,龚缨晏教授早已在《〈坤舆万国全图〉与 “郑和发现美洲”———驳李兆良的相关观点兼论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一文均予以揭示和批驳,推荐大家找此文来看。凡是引《坤舆万国全图解密》为论据的人有几个算几个都是民科。

地质学部分程文亦是采用以偏概全断章取义隐匿关键信息这些手法,费尽心机断章取义要把三角洲给搞没了。他引用的陈中原的文章里说“潟湖南界(最大海侵范围)往南延伸10~30km”,他就用一句“不同意陈文的潟湖范围”一笔就把海岸线推到了开罗;陈中原的文章说根据地质钻孔和文史资料尼罗河三角洲曾有七条大河广布全区,距今2000-3000年前由于人类活动逐渐消亡,而程碧波说什么呢——“距今约8000年到距今约600年的时期中,尼罗河三角洲的沉积地表从未曾高于海平面”——七条河流什么都是不存在的三角洲那里统统都是大海!只要不是脑子进水都能理解陈中原教授的文章根本不支持什么“两千年前尼罗河三角洲不存在”。

尼罗河三角洲环境地质演变是一个地质学研究早就锤死的东西,我们来看专业的地质学文献论述的尼罗河三角洲环境变迁:

The fluvial evolution of the Holocene Nile Delta. / Pennington, Benjamin; Sturt, Fraser; Wilson, Penelope; Rowland, Joanne; Brown, Anthony .In: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Vol. 170, 15.08.2017, p. 212-231. 其中图4给出尼罗河三角洲公元前三万年至1986年的环境变迁:

我将这张图各种颜色区块用相应颜色的中文字体标明(下图最后一格)

论文这张图上的黑点跟陈文是一样的地质钻孔采样点,两者论文引用的来源都是美埃两国1985-1994年地中海盆地(MEDIBA)计划在尼罗河三角洲开展87处地质钻孔采集的岩心和沉积样品数据[1]。图中亚历山大城所在地的碳酸盐山脊地质构成配合我另一个答案食用:


最后推荐阅读一下安安以迁迁的这篇批驳文章,把程文那套指鹿为马随意武断自相矛盾和循环论证揭示的很清楚:

参考

  1. ^尼罗河三角洲1985-1994年的岩心和样品数据库 https://repository.si.edu/handle/10088/114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程碧波副教授的这篇文章《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古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以及地图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要评价其是否符合史实,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可能探讨的核心内容。文章标题明确指出了研究对象:“尼罗河出海口.............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唏嘘的。中国政法大学一位教授,因为没能当上某个协会的副会长,就公开在网上发了封“绝交声明”,这操作可真是够劲爆的,立马就炸了锅。咱们先别急着站队,细致掰扯掰扯这事儿。事件的起因:权力、名利还是“情怀”?首先得弄清楚,这位教授是哪个协会的成员?这个协会是什么性质的?是学术性的?行.............
  • 回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提出的关于鼓励生育、向丁克家庭征税的观点,无疑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也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胡教授的出发点来看,他的提议是基于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人口结构性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生育政策的调整,但总体.............
  • 回答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知名学者余家国教授及其团队正式加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这一消息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我国在材料科学、复合材料以及特种功能材料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科学家,余家国教授的到来,无疑是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次重磅升级,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事件背景:余家.............
  • 回答
    中国政法大学为港澳台留学生设置了专用澡堂,并禁止内地学生使用,这一做法在校园内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事件的背景和具体情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种设置并非全国高校的普遍现象,也不是所有高校都会采取的措施。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一所国内知名的政法类院校,其国际化.............
  • 回答
    中国政法大学“女生进留学生浴室”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事件梗概回顾:事件大致是这样的:一名中国女生在学校宿舍楼内,错误地进入了为留学生提供的浴室,并被其他学生拍下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事件随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内以及网络上引发了广泛争议。不同的观察视角和.............
  • 回答
    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一所法学领域的顶尖学府,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誉。然而,在自己主办的国际大学生华语辩论公开赛上选择不参赛,这一举动确实引人深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看作“不参加比赛”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主办方自己不参赛,本身就具有一定.............
  • 回答
    中国政法大学西通论文查重率5%:一场关于学术严谨的“小题大做”还是有益的规范?中国政法大学西通学院对于论文查重率低于5%的要求,无疑在中国的高校学术界引起了不少讨论。一时间,“低于5%”这个看似精确的数字,成为了学生们热议的焦点,也引发了关于学术诚信、论文写作技巧乃至教育理念的更深层次思考。那么,我.............
  • 回答
    关于中国政法大学2020年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仅面向本校应届毕业生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背后可能反映了学校在特定时期、特定学位设置上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需求。首先,从学位设置和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第二学士学位通常是为了满足学生在本科阶段原有专业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深化专业技能、甚至进行专业.............
  • 回答
    关于中国政法大学那封“绝交信”,这事儿放在当下,尤其是放在教育和人际关系这两个维度上来看,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要说这信,其实它触碰到的东西挺多,不只是单纯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更深层次地,它可能反映了一些当下社会环境,包括大学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倾向和问题。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封信的“绝交”对象是谁,以.............
  • 回答
    关于中国政法大学女生火烧横幅事件,这无疑是一件牵动很多人的事情,也折射出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要完整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事件本身: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和过程。据我了解,这次事件发生在2019年。当时,中国政法大学部分学生自发组织了一场以“庆祝国庆70周年”为主.............
  • 回答
    中国政法大学法渊阁后树上悬挂的女生节横幅被焚烧一事,无疑触及了校园文化、言论自由以及社会情绪的敏感地带,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从事件的直接发生来看,焚烧横幅的行为本身是一种激烈的表达方式,它超越了温和的抗议或对话,直接诉诸了破坏性行动。这种行为很可能源于对横幅内容、学校某些政策、或者更广泛的.............
  • 回答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报告称人民币已超过日元和英镑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这一结论引发了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背景、原因、意义及未来挑战: 一、报告背景与数据来源1. 报告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全球金融发展报告》(2023)及BIS(国际清.............
  • 回答
    中国大学对外籍留学生提供的“大方”政策,是近年来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大方”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吸引力,也引发了不同的解读和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这个问题:一、“大方”政策的具体体现: 奖学金制度的普遍性和慷慨性: 政府奖学金: 这是最重要、覆盖面最.............
  • 回答
    中国人民大学将学生攒了一学期的校园网流量清空的事件,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满。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本身及学生感受: 事件描述: 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流量都有一定的有效期,通常是当月有效,月底清零。而此次人大的做法是将学生攒了一学期的校园网流量在学期末一次性清.............
  • 回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最近发布的关于更换校徽、校歌,并将简称改为“北地”的消息,无疑在校园内外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件事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上的符号变动,更深层次地反映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定位自身、与时俱进,以及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校徽与校歌.............
  • 回答
    聊到中国大学的宿舍制度,这可真是个能引发无数回忆和讨论的话题。作为过来人,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住宿安排,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大学生活的一块重要拼图。首先,“多人一间” 是最显著的特征。从四人间到八人间,甚至还有十人间,这在很多国外大学里是比较少见的。在国内,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模.............
  • 回答
    最近听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某学院组织了秭归地质学实习,其中一位老师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方式引起了一些讨论。我看到一张关于这位老师对报告撰写要求的截图,虽然具体内容未完全公开,但从仅有的信息来看,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报告撰写规范,这一点是可以理解和肯定的。.............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500多名,在中国大陆高校中排在27位这一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解读。这组数据背后反映了中国人民大学在不同评价体系、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背景下的一个侧面。首先,理解QS世界大学排名本身是必要的。QS(Quacquarelli.............
  • 回答
    关于杨小军研究员宣称解决黎曼猜想的看法:冷静审视,理性判断最近,中国矿业大学的杨小军研究员抛出了一个令数学界瞩目的消息——他宣称自己解决了困扰数学家们长达一个多世纪的黎曼猜想。这一声明无疑像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重大突破”呢?这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