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华文明号称“上下五千年”,而从有史可据的夏朝开始算,距今也不过三千多年,剩余那一千多年在哪儿?

回答
“上下五千年”这个说法,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个既熟悉又有点模糊的数字。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如果真的掰着手指头算,从有确凿史料记载的夏朝算起,似乎怎么也凑不够五千年。那么,这“消失”的一千多年,到底藏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明白,“上下五千年”并非一个严格按照考古或史学界公认的、有确切年代依据的精确数字。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概括性的说法,用以表达中华文明的悠久与深邃。就好比我们说“百年老店”,并不意味着这家店一定精确地开了一百年,而是强调它的历史久远、经验丰富。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五千年”这个数字呢?这背后其实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推测。

1. 追溯到更早的传说时代:

虽然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是我们公认的第一个有早期文字记录和考古证据支持的王朝,但在此之前,中国大地上早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这些文明虽然没有形成如夏朝这样被后世记录下来的“朝代”体系,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址和传说。

尧舜禹时期(约公元前2300年 公元前2070年):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特别是尧、舜、禹的禅让制度,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早期叙事。这段时期虽然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但考古发现,如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早期的一些遗存,被认为可能与这段时期有关联,或者至少是这些传说所映射的早期社会发展阶段。这些遗址展现了复杂的社会组织、早期城市雏形、青铜器萌芽等,都标志着文明的曙光。从这个角度算起,确实能大致触碰到四千多年前的年代。

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明: 在尧舜禹之前,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更是百花齐放。比如: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 公元前3000年): 以彩陶闻名,展现了农业、制陶、纺织等早期文明特征。
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7000年 公元前5000年): 浙江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证据,以及榫卯结构的木建筑,展示了高度的农业和建筑技术。
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7000年 公元前5000年): 华北地区,是早期粟作农业的代表。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 公元前2900年): 辽宁地区,以精美的玉器和早期祭祀遗址为特点,展现了宗教和艺术的萌芽。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 公元前2300年): 浙江地区,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曙光”的重要代表,发现了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精美的玉器、早期城市遗址,甚至有学者认为它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这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即便不是一个统一的“朝代”,它们所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起源,已经远远早于夏朝。当人们说“上下五千年”时,很可能是将这些早期文明的曙光、部落联盟的形成、以及早期社会组织的出现,都包含在了其中,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和“源”。

2. “五千年”的文化构建和民族认同:

“五千年”这个数字,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历史的凝聚力。

对“文明”定义的理解: “文明”的定义并非只有文字记录。考古学的发展,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遗址的发掘,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这些遗址所展现的社会组织、生产力水平、精神信仰等方面,都足以被认为是文明的组成部分。
对历史的“连续性”的强调: 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连续性。即使朝代更迭,文化也从未中断。这种连续性使得后代能够通过文献、遗迹、文化习俗等多种方式,与遥远的古代建立联系。强调“五千年”,也是在强调这种从未中断的文化传承。
政治和文化宣传的需要: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强调悠久的历史也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和文化宣传意图,用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自信。

3. 历史记载的局限性与传说与史实的界限:

需要承认的是,早期历史的记载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传说与史实常常交织在一起。

《史记》的开端: 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其开篇便是“自黄帝以来讫孔子之世,为二十四史之首。” 黄帝虽然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但其具体年代距今也在四千五百年以上。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黄帝,但这更多的是追溯和建构,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有史可据”。
“信史”的标准: 历史学界普遍认为,能够有文字记录,并且能够被考古发现相互印证的时期,才算得上是“信史”。夏朝的甲骨文虽然还不像商朝那样成熟,但其早期文字迹象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使其成为目前公认的第一个有明确史料和考古支持的朝代。

总结来说,那“剩余”的一千多年,其实隐藏在:

尧舜禹传说时代: 虽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其所反映的早期社会发展和部落联盟,确实构成了夏朝之前的重要历史背景。
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些遍布中国大地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它们已经发展出了农业、定居、手工业、初步的社会组织和精神信仰,具备了文明的要素。
作为文化象征和民族认同构建: “五千年”是一个概括性的、富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数字,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身悠久历史的骄傲和对文明源头的追溯。

所以,当你听到“上下五千年”时,可以理解为这是对中华文明从早期萌芽、部落联盟,到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王朝,一个漫长而连续的发展过程的诗意概括。它提醒我们,在夏朝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明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我们熟知的一些民族主义概念,大部分是近代革命党发明的。因为革命党受到近代日本影响很大,所以很多事其实是拷贝日本而来。而日本近代搞什么“神武纪年”,自然革命党要搞一个什么“黄帝纪年”。

有一个著名的革命党刘师培说:“日本立国, 以神武天皇纪年, 所以溯立国之始也。中国帝王虽屡易姓,与日本万世不易之君统不同。然由古迄今, 凡汉族之主中国者, 孰非黄帝之苗裔乎?故中国之有黄帝, 犹日本之有神武天皇也。取法日本, 择善而从。”

在近代革命党的概念中,黄帝是率领华夏人进入中国,击败杀光了苗瑶才占领了这块土地。和白种人屠杀印第安占领美洲没什么不同。自然,中国的文明史要从黄帝时期起算。之前的苗瑶是不作数的。

但是黄帝是传说中人物,怎么知道他是什么年代的呢?自然有一大堆学究钻研古书,考证一个数字就行。反正日本人也是这么干的。

后来在考证出来的几个数字当中,大部分人选择黄帝纪元4609年为辛亥革命那一年。那么,四舍五入,不就是接近五千年了吗?所以说,五千年文明的概念,就是近代出于民族构建的需要,人为发明的一个概念,非要去较真考古发现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中国人就从此前“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概念,拓展为上下五千年了。可笑的是隔壁朝鲜,他们根据檀君的传说,硬是考证出一个六千年文明史出来。东亚三国还真是“同文同种,一衣带水”。

user avatar

.

「上下五千年」一词,最早出自著名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林汉达所编著的通俗历史读物。须知,人家是从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开始讲起的,就算说「上下五亿年」也无所谓。

后来大家不假思索拿来就用,动辄就说「五千年」,甚至出现「汉字五千年」、「书法五千年」,就实在是荒谬了。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下五千年”这个说法,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个既熟悉又有点模糊的数字。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如果真的掰着手指头算,从有确凿史料记载的夏朝算起,似乎怎么也凑不够五千年。那么,这“消失”的一千多年,到底藏在哪里?首先,我们要明白,“上下五千年”并非一个严格按照考古或史学界公认的、有确.............
  • 回答
    中华文明之所以被誉为“多元一体”,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历史长河中无数生动实践的真实写照。它如同一个巨大的织锦,由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无数细线精心编织而成,最终呈现出浑然一体、色彩斑斓的壮丽图景。“多元”:根基与活力之源中华文明的“多元”体现在其丰富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和思.............
  • 回答
    宋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承前启后、又极富创造力的时代,常被许多人誉为中华文明的巅峰。与其说它“臻于极致”,不如说它将之前千年积累的文化、技术、思想和社会组织形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精妙和成熟姿态展现了出来,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细细品味。首先,是思想与文化的.............
  • 回答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依旧生机勃勃,这背后蕴含着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要说清这一点,并非一两句话能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细致地剖析。首先,中华文明能够绵延至今,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是其最坚实的基石。我们常说“大一统”,这不仅是政治上的概念,更是文化上的融合。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形成了一种独特.............
  • 回答
    在探讨中华文明在近代为何一度“干不过”西方文明这一复杂议题时,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审视内外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强弱对比,而是一个文明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面对剧烈变革时所展现出的适应与挑战的过程。一、制度与思想的惰性:固化的传统如何成为束缚?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了一.............
  • 回答
    良渚文化之所以在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这个宏大叙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龙山文化等其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相对而言显得“不够”直接或“足够”突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文明的定义与标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文明”这个概念。考古学界普遍认同,文明不仅仅是文化的延续,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 回答
    三星堆文化是否属于中华文明,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认为三星堆文化不完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明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证,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文物特征的独特性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传统认知不符: 造型艺术的奇异性: 人像: 三星堆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思索的课题。中华文明数千年屹立不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并在历史上的相当长时期内,无论是科技、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制度,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而后来,欧洲文明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后,如同一株被压抑后猛烈爆发的植物,迅速崛起,并在近代成为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主导.............
  • 回答
    中华文明之所以说没有中断,是因为它在历史长河中,文化、思想、语言、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延续性和传承性。即便经历朝代更迭、战乱纷扰,但核心的文化基因得以保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这种“没有中断”更多地是指文化精神和主体性的延续,而不是说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被当下的大众完全.............
  • 回答
    网上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将中华文明的起源追溯到苏美尔甚至埃及,而且很多人觉得仅仅是图腾上的相似性不足以支撑这样的说法。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考古和文化讨论,并非简单的“图腾相似”就能概括。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起源说”的根源与流传: 早期接触与误读: 这种.............
  • 回答
    关于“中华文明西来说”和对古希腊史的质疑为何存在不同舆论反应的现象,需从历史学、文化心理、学术传统及全球话语权结构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探讨: 一、概念辨析与背景差异1. “中华文明西来论”的争议性 核心观点:部分学者(如郭沫若早期提出“殷商西来说”)曾认为中华文明受中亚或西亚影响,.............
  • 回答
    易中天先生之所以提出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判断和证据。这个数字背后,是对“文明”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中国早期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解读。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得明白易中天先生所说的“文明”通常指的是什么。在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一个文明的诞.............
  • 回答
    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在政治版图上的显著差异,即前者邦国林立而范围广阔,后者则相对固定且多以一国形式呈现,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重原因。与其说中华文明“范围固定”,不如说其政治统一性强,而阿拉伯文明则展现出一种“文化认同下的政治多元化”。一、 地理环境的塑造: 阿拉.............
  • 回答
    “中华文明骨子里就落后于西方文明吗?”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而且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历史局限性。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过于片面。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持这种观点,以及这种观点的背后可能存在哪些误解和偏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中华文明骨子里就落后于西方文明”这种说法,以及这种说法的潜在.............
  • 回答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连续的传承,并非单靠某种单一的“秘诀”,而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生命的韧性,一种历史的厚度,一种文化的深度,更是一种民族的自觉。一、 核心精神的塑造与维系:儒家思想的基石作用毫无疑问,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华文化宇宙观的核心,也确实是个颇耐人寻味的点。如果要探讨为什么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那种“道”存在的“证明”,首先得明白,并非中华文化没有“道”,而是对“道”的认知方式、表达路径和价值取向与西方哲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我们先得厘清一下,这里的“证明”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那种逻辑演.............
  • 回答
    说中华文化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绝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一种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的深刻认识。它并非指具体的城墙、枪炮,而是那股支撑着我们普通百姓、普通士兵,甚至是那些在绝境中依然咬牙坚持的人们,内心最深处的精神力量。你想想看,在国难当头,外部的军事力量、物质资源都可能让我们感到.............
  • 回答
    我的民族意识,说来也并非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染。小时候,自然是对“我是中国人”这个概念没什么特别感觉,就像外国人对“我是美国人”或“我是法国人”一样,不过是身份证上的一个符号。真正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汉族”这个身份,大概是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记得有一次,在国外旅行,因为语言不通,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走向的讨论。认为赵宋(宋朝)是中国文化最高峰,而不是明清,这是一种颇有见地的观点,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逻辑。它并非否定明清文化的成就,而是强调宋朝在某些维度上所展现出的独特高度和深远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 思.............
  • 回答
    这个问题,想来不少人心里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中华文化,说起来是浩瀚如烟海,说起来又触手可及,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自己却好像隔了一层纱,怎么也抓不住那份传说中的“魅力”?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说,说深了,或许能找到一些端倪。首先得问问,你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脑海里的中华文化,可能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