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易中天说中华文明只有 3700 年,为什么?

回答
易中天先生之所以提出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判断和证据。这个数字背后,是对“文明”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中国早期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解读。

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得明白易中天先生所说的“文明”通常指的是什么。在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一个文明的诞生,往往与以下几个关键特征的出现联系在一起: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 这是文明的重要标志,意味着社会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化。
文字的产生与使用: 文字是记录历史、传递信息、形成文化传承的关键工具,它的出现是文明成熟的重要标志。
国家形态的形成: 这是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实体,拥有统治阶级、法律和军事力量,能够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
青铜器的使用: 青铜器的冶炼和制作,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复杂的社会分工与等级制度: 文明社会通常有更为精细的职业分工和明确的社会阶层划分。

易中天先生的3700年说法,很可能是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夏朝中期或晚期。这个时期大致对应着公元前十七世纪到十六世纪。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呢?

1. 二里头文化: 这是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与夏朝晚期或夏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重要考古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早期城市,拥有宫殿基址、大型墓葬、复杂的道路网以及精美的铜器、绿松石器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灰陶刻符”等,虽然还不是成熟的文字,但已经显示出早期文字的萌芽。更重要的是,二里头文化的出现,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代表,其社会组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文明的标准。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上限,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下限则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如果取其中晚期,大约就是3700年前。

2. 关于夏朝的争论: 尽管夏朝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如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并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之一,但对于夏朝是否存在以及其真实年代,学术界一直存在一些争论。这主要是因为缺乏直接的、能够明确指向夏朝的考古证据,尤其是成熟的文字证据。虽然二里头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仍有学者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早期王国”或“文明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非完全等同于文献中的夏朝。

3. 对“中华文明”定义的侧重: 易中天先生在阐述时,往往会强调他所认定的文明标志,特别是文字和国家形态的成熟。他可能认为,虽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如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城市遗址、高级别的墓葬,甚至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但它们尚未达到构成一个稳定、成熟文明所必需的条件。而二里头文化,或者说夏朝晚期,才真正具备了这些关键特征,尤其是国家组织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

4. 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比较: 在一些比较性的研究中,文明的界定标准也会被纳入考量。如果将夏朝晚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起点,那么其发展历程就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等早期文明的出现时间更为接近,有助于将中华文明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进行讨论。

所以,易中天先生说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大概率是指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朝晚期,作为中国进入国家文明时代,具备了城市、国家形态、金属冶炼(青铜器)等关键文明标志的起点。这个说法并非否定更早期的历史,而是对“文明”这一概念的一种更严谨、更具考古学证据支持的界定。他是在告诉我们,从考古学和历史学意义上,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中国文明的曙光出现在大约3700年前,而在此之前,尽管存在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但它们更多地被视为“文化”或“早期社会”,而非成熟的“文明”。

这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学术判断,他并不是在说中国历史只有3700年那么短,而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国家,有文字(或文字雏形)、有城邦、有统治秩序的起点,大约是3700年前。更早的时期,比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它们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源头和奠基者,但尚未完全达到他所定义的“文明”的门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实X虚构(魑魅魍魉)贴的美国纪录片的截图,出自著名的民科纪录片《远古外星人》(B站上有全套【远古外星人第一季全部是宣传古代外星人曾来过地球创造各个文明的民科学说。

维基百科

远古外星人(英语:Ancient Aliens)是一个美国电视系列,由普罗米修斯娱乐(英语:Prometheus Entertainment)制作,於2010年4月20日在历史频道首播。该节目基於古代太空人假说,展现了包含过去人类与外星人接触的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和传说。此节目被批评为宣扬伪科学和野史。

里面参与该节目探讨古文明遗迹的专家学者电视制作人编辑小说家们,全都是属于阴谋论者及鼓吹古代外星人理论的人士。里头充满断章取义、与加油添醋的激情演出。

这部片的可信度如何,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它是怎么把中国黄帝乘龙飞升的故事说成黄帝是外星人的

(吐槽:黄帝画像用居然是司马炎,黄帝的事迹和秦始皇搅和得一塌糊涂)

拿着《远古外星人》这种说黄帝是外星人的民科纪录片做证据的人,也配说自己是负责任的知识分子?

美国有人实在看不下去制作了30分钟影片《Ancient Aliens Debunked》辟谣戳穿民科理论真相,揭露这个纪录片中满是断章取义加油添醋歪曲事实的手法,当然包括了魑魅魍魉说的古埃及石质建筑的建造工具问题(可以直接跳到A part的22分09秒),中文字幕视频地址:

Ancient Aliens Debunked( 1 )

Ancient Aliens Debunked( 2 )

还有很多不截图了,推荐大家去看

↓一架载有战争物资的美国航空运输机,于1943年飞越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金字塔。金字塔有到四十年代还没建成的样子?


他说c14断代技术什么半衰期6000年,测6000年前有机物靠谱,6000年内误差1k很正常,稍微有点考古常识也知道这是扯淡吧。碳14断代法可以测定的年代区间是什么?“...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这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还打假《清华简》呢,乃“森样森图破”,知道清华简已经被钦定了么?

还有魑魅魍魉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浇筑”出的“新建”阿布辛贝勒神庙

我们来看苏格兰画家David Roberts于1838年绘制的埃及系列风景画中的阿布辛贝勒神庙,一百多年前与今天别无二致,只不过神庙有半截被沙子掩埋住。David Roberts画了巨多埃及古迹。

英国人和俄国人在1820年代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不到十年就在埃及建造了成千上万的古迹,真乃人类奇迹也!(滑稽)

混凝土预制件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前世今生 科普下近现代混凝土预制件的发明史,他说自己是学建筑的?还是人大毕业的?

回到1964年那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24个国家参与的神庙大搬迁行动。

多谢@李逗比 网友提供的1964年阿布辛贝勒神庙搬迁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

网站一english.ahram.org.eg/Ne

PDF1:icomos.org/monumentum/v

国家地理搬运埃及神庙:搬运古埃及20多座神庙【国家地理:超级搬运家】_纪录片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

油管上带当时拍摄下来的影像资料的片子:youtube.com/watch?

上面对整个搬迁工程的详细介绍已经足矣,包括工程师嵌入石像的钢铁垂直吊杆的作用,用来替代和支撑原山崖的混凝土圆顶,这些都是一直公开了几十年的资料,民科嘴中的私密的独家大新闻?压根不存在的。

------------------------------------------------------------------------------------------------------------------------

老魑魅拿公元前2世纪巴克特里亚的德米特里一世_(巴克特里亞)的货币来证明希腊罗马文明来源于大夏也是神逻辑吐槽不能了,巴克特里亚(大夏)是希腊人的东方殖民地尚在亚历山大之后 巴克特里亚、大夏国、大月氏、贵霜帝国、安息帝国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他这种“证明”逻辑成立的话,朝鲜同样可以拿“常平通宝”,越南拿“太平兴宝”,日本拿“宽永通宝”出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他们,是不是这道理?

user avatar

中华文明是不是易中天说的3700年不清楚,但是古埃及文明在上个世纪40年代是被西方官方媒体宣称为3700年。现在过去了仅6、70年时间,古埃及文明的断代又增加了近2000年。看来历史对于洋大人来说就是个数字而已,一个文明想要多悠久全凭洋大人心情。



这是一部美国四十年代拍摄的二战记录片,名字叫《二战真相-第六集中国战事》,明确提到金字塔只有三千七百年。这一事实反映了什么呢?这说明当时所谓古埃及史上限只有三千七百多年。中国殷墟在1928年正式发掘,在此之前西方不承认商朝是信史,也就是说西方只承认中国历史只有三千年,殷墟的发掘让西方承认的中国历史提高到了四千年以上。

于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假设:在中国史只有三千年的时候,古埃及史三千七百年是足够了,但当中国史超过了四千年,三千七百年不够用了于是碳14测年法出现,古埃及史提高到了六千年。这就是“层累”造就的西方史学观,反映出西方史学是逐步构建而成,而参考的对象则是以中国历史为标准。以如此随意、盲目的态度对待历史,随意调整文明的断代,这种历史可信程度多高?众人心里有数;但就这种态度,反而引得国内某些砖家学者不断跪舔、且奉之为圭臬,这才是最引人深思的地方。

---------------------------------------------------------------------------------------------------------------------------------


补充1. 西方人“断代”伪造的经典案例——古印度摩亨佐达罗城!

请问吹嘘C14的各位公知(@wlyx fly,@白开水,@JonathanLin@李逗比) ,请解释下,一个公元后的佛教遗址是怎么会被造假成4,、5000年前的史前城市?当大家是瞎子么?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耍这种把戏?中国的伪学者除了跪舔西方和背书外,有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凡是经过西方人亲自挖掘考古的东西,都没什么可信度,连佛教遗址都随便包装,真当别人白痴啊。


摩亨佐达罗遗址:(公元2 - 4世纪左右),原为佛教遗址,后被西方考古队包装成4500年前的印度河史前城市。

对比同时期、同地域的印度——巴基斯坦地区的佛教遗址:塔克西拉(约公元1-3世纪,基础为毛石砌筑),幸亏中国玄奘法师的记录,才不至于沦为洋学者们包装的产物。这东西看上去比摩亨佐达罗城更古老,如果我是洋学者,说它是6000年前的都没问题。

功能、型制、结构完全一致,均以佛塔作为讲经区、周边设僧侣房,后面设浴池。

僧房区全景:


结论:没有明确可靠的信史和记录,就会沦为洋学者们伪造和包装的素材;有明确可靠的信史和记录,就会助其验明正身,回到其应属的历史地位。同样的两个约同时期、同地理位置的佛教遗址,一个因中国人的记录而幸免于难,一个因缺少记载,成为洋大人伪造历史的炮灰!伪造历史谁都可以,但是像洋学者们伪造得如此拙劣、且脸不红心不跳、还引得一堆脑残跪舔的,世所罕见!


补充2. 阿布辛贝神庙,是改迁还是新建?——打着“改迁”名号的“重建”工程!

(神奇的C14,检测下?@wlyx fly,@白开水,@JonathanLin@李逗比

内部资料,全球首次公开!


内部资料:

“欧洲古典”建筑装饰纹样构件的铸模实验,学生作品!工厂制作可以一次性大批量生产,快速方便、效率极高!

制作浇筑用的木模板?法老雕像?

同样的技术原理诞生的同样效果的雕像、平整、洁净、光滑、高效率!


补充3:有些人还在嘴硬,看看所谓的阿布辛贝神庙是个什么东西!埃及的沙土+水泥+石灰混合而成的“混凝土”,刚浇铸出炉的吧,一股水泥味儿。

(@wlyx fly,@白开水,@JonathanLin@李逗比))

埃及的神庙、金字塔、雕像参入了大量本地的黄沙土,所以质地偏黄色。对比,现代混凝土材质,那断面、质地一模一样!


真正的石雕,对比一下,岩石的质感!

混凝土做的,加入了埃及本地大量的黄沙土,质地细腻、软,一个人拿把锯子竟然像切蛋糕一样给轻松割开!古埃及文明就是这么牛逼,就是如此扯淡!

就是如此轻松:

真正的“花岗岩”切割,注意石料的质感和断面,需利用硬度极大的钢电锯切割。


补充4:“泛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如今的“巴基斯坦——北印度——中亚(新疆)地区”,而不是在地中海,贵霜帝国对“泛西方文明“形成影响巨大,是其直系源头。

@VaLenTyE 的回答:

发现这个遗址(摩亨佐达罗城)的是英国人亚历山大·卡宁厄姆(1814-1893),英国人亚历山大发现这个遗址之后,欧洲人编写的历史就开始出现了古希腊亚历山大打到了贵霜、印度。知道为什么欧洲人敢于编写古希腊亚历山大(不存在这个人)打到印度吗?因为欧洲人这时开始发现原来他们的祖先在中亚地区、北印度地区,贵霜文字是欧洲文字的祖父,欧洲文字的爹是10世纪的西里尔文字,欧洲13世纪产生拉丁文字。

知道为什么欧洲人这么热衷于到贵霜、北印度、中亚地区考古吗????因为:在这里发掘出来的文物,可以直接当古希腊、古罗马文物向世界展示。

在这里说个笑话:古希腊是的文物怎么来的????几乎全部就是中亚、北印度地区的大月氏 - 贵霜文物被欧洲人拿来冒名顶替、指鹿为马、移花接木成为古希腊、古罗马文物了。

-----------------------------------------------------------------------------------------------------------------------------

《史记》记载:安息、大夏、身毒其国“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

《史记》、《汉书》记载:罽宾【大夏、健陀罗】以金银为钱,文为骑马,幕为人面”。

贵霜帝国的钱币,放出来给大家看,一定都以为是“希腊罗马”的,这就是西方造假的手段,玩了一把“儿子生老子”的把戏。

user avatar

易中天是以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上限大约是3700多年前( 二里头第一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735~前1705年,二里头第四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565~前1530年,见 张雪莲、仇士华、蔡莲珍等:《新砦-二里头-二里冈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与完善》,《考古》2007年第8期 )。所以原问题中对二里头年代认识错误。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是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易中天为何没有采用这个说法?

———— 这个问题的言下之意似乎是中华文明史应以夏朝的始年作为开端。

这里有几个误解需要澄清。

第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的是在现有的历史框架内做更进一步的断代,通俗来说就是希望把夏、商、西周的年代,由之前广为接受的“公元前XX世纪至公元前XX世纪”这样比较宽泛的表述,精确到“某年至某年”的程度,或者说达到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以后的水平。它没有也不可能和论证文明扯得上什么关系,与文明探源工程所关心的古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

断代工程本身没有“拉长”中国或中华文明史的意图,相反,精确其实意味着可能的范围缩小(有点像二里头文化绝对年代的研究过程)。比方说,以前说夏始于公元前21世纪, 这个不是时间点而是年代区间,即公元前2099到公元前2000,无论工程要落实到哪个点,总不会超出公元前2100。那么相对于公元前2100这个极值来说,工程的结论公元前2070可能将夏年“缩短”。

断代工程本身也没有“证实”中华文明史的意图和行为,并不是说之前夏是否存在是待解问题、工程把夏的存在证明了。相反,夏的存在是工程之所以成立的前提,参与的学者基本是相信夏的存在的,不然夏的始年、积年等课题都变成了伪问题。

第二,中国文明史有多长也不等于夏到现在有多久。涉及两个概念:什么是中国、什么是文明。

”中国“包含地理和文化的双重含义,如果有人主张蒙元和满清非中国文明,那么衡量文明史的长度似乎就不能只看开头,也得考虑延续情况。此处按下不表

”文明“被看作一个相对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其起始标准也足够让人争论不已了。大致有两方面的途径来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时代,一是传统的历史文献记录,再加上新出土的古文字材料;二是不会直接说话的实物证据。两者分别相当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

在历史学者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把夏作为文明社会的开端(或者说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由氏族社会进入国家社会,等等)。

比如,有学者认为唐、虞、夏、商前期都属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阶级国家的形成要晚到盘庚迁殷。见:王玉哲著. 中华远古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04.

反之,有学者认为文献中经常虞夏商周并称,且有虞氏的世系及君主名号也有记载,那么虞也是夏之前存在的一个朝代。见:王树民. 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J]. 河北学刊, 2002, 22(1):146-147.

考古学者要处理的主要不是文献中的炎黄、唐、虞、夏,而是裴李岗、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这种现代新命名的物质遗存组合,可想而知它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和方法,对于完全没有文字记录、自身也没有出土文字材料的遗址,考古学也可以判定其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当然不同学者也会有争论,相对保守的看法是二里头文化是文明社会(被易中天采信的观点),相对激进者则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如果是前者,文明史就有三千七八百年,如是后者,则可能有四千年、五千年或更多。

不过相比于考古学上所谓聚落形态、社会分层、手工业专业化、礼制、酋邦等生涩难懂的术语,更多人从小接受的常识是夏朝建立代表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之前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等,所以公众真正关心的往往是,夏能否得到考古的“证实”,换言之,到底哪种考古遗存对应夏?

之所以有这种思维是因为文献记载已经先入为主,成为我们理解历史的框架,我们倾向于拿新出现的事物作为材料填入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当中。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对于早期人类活动而言,往往考古遗存形成在先,文献记录成书在后。我们拿到晚出的文献,难道不应该先问一句,这份记录符合考古遗存所代表的实际情况吗,在多大程度上属实或失真?假如有更好的信息载体,为什么不尝试另一种阅读过去的方式呢?

实际上考古遗存和文献记载之间,不是简单的谁证明谁的问题。两者类似案件中的证物和证词,虽然谁都知道能够互相吻合更好,但退一步讲,万一达成一致尚有难度,也不妨以各自标准和方法认定为事实。或许有人认为夏从文献角度看不能完全当作事实,但是这不妨碍考古学把二里头文化或者龙山时代或更早的文化确定为文明社会,换句话说,即便否定夏也绝不意味着缩短中国文明史,相反,夏“证实”了就能延长中国文明史?在主张某些新石器文化已进入文明社会的学者看来当然不是。文明史长度的伸缩其实取决于不同角度和标准的弹性,而“夏”并非唯一的、更非终极的坐标零点。

从这一角度看,虽然易中天的具体结论值得商榷,肯定有很多人对具体从哪儿开始算文明有不同意见。但是在通俗历史写作中跳出了中华文明从夏开始的窠臼,转而寻求考古证据,这想必是考古学者所喜闻乐见的。

user avatar

易老师的说法实际上出自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即邹衡先生1987年在《文物》杂志发表的《中国文明的诞生》一文提到的:“中国文明的源头,这就是二里头文化,即夏文明。从二里头文化开始,中国古代进到一个新的时代——文明时代。”也就是说,以二里头文化(姑且不说是不是夏)为文明时代的开始。至于二里头遗址的断代期,许宏先生在《中国诞生于何时》一文提到:

我在《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中,就把作为政治实体出现的最早的中国,追溯到距今3700年前后的二里头文化。认为在这之前,作为广域王权国家概念的“中国”还没有形成。而易中天先生,正是采纳了考古学者类似的研究成果,才将中华文明史的开端,限定于3700年前的。这是对“中国”诞生史的狭义的解读,是可以成立的。

所以易老师的观点,是以二里头文化开始为标准,这点是没有疑问的。那为什么不采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断代工程的目的是“断代”,也就是证实夏朝的起点,但夏朝的起点能否等于文明的开始呢?这当然是有问题的。即使二里头文化上限,也没和所谓“夏朝建立”时间前2070年完全重合。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夏朝之前有“虞朝”,有的学者认为商朝才进入阶级社会。那么把夏朝建立作为文明开始,显而易见是不合适的。

何况,断代纪年的科学性广遭非议,这里不多评价,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其实更关键的争议是,“文明”到底是什么?和“文明”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概念是“文化”。有的西方学者往往将“文明”与“文化”混为一谈,认为西方文化就是西方文明;有的西方学者又划分得泾渭分明,认为“文明”是精神产物、“文化”则是物质产物”。

邹衡、许宏的观点显然与这两种不同,邹衡尚且认为二里头是夏文化,但许宏仅认为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把社会发展到国家阶段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这种对“文明”定义则来自于革命导师恩格斯。恩格斯说“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这也是中国学界比较普遍认可的定义,至于准确与否其实并不关键,因为这种词汇含义本身很难确定,不同时空、学识、背景的人可以进行不同解释。个人认为比西方两种解释合理,文明与文化完全等同就失去独立含义,完全对立更是违背一般认知。其实深究定义则容易沦为钻牛角尖,但无论如何比模糊的“上下五千年”要科学得多。

如果觉得把自己贬低了,也可以说3700年只是狭义的中华文明,但是相比价值判断我们更应该关注事实判断:二里头文化不是什么西方外来,更不是什么外星文明,而是由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等系列文化发展而来的。我们以二里头遗址出现作为国家产生的标志,并以此为标准给中华文明定义为3700年,但中国文化完全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相关回答: 林屋公子:为什么考古学术界不承认夏朝?

林屋公子:商朝人是否认为自己是华夏族,炎黄子孙?

user avatar

首先:夏商周断代工程在简本发表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学术界极大质疑,最后,它的繁本未获通过。就是说官方自己都不敢采纳,那么易中天不采用这样的说法也属正常。

再则:我们的历史真的未必比得上两河和埃及文明,我们也没有必要非要和谁谁比历史长,谁谁在历史上最牛X,赫梯进入铁器时代远早于我国,公元前5世纪波斯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中国的汉唐盛世也有同时代的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可以媲美。但是,中国的文化确确实实流传至今,这是独一无二的。

三则:历史是可以证明的,不是你的史书里说什么就是什么,日本的官修史书《日本书纪》记载天皇上起神代,你信吗?那么《史记》上古的记载更像是神话,皇帝大战蚩尤什么应龙都出来了,你就能信吗?司马迁作为一个3000年后的人记载三皇五帝的历史多是他从其他书里看来的,而现在最早的一类史书《汲冢纪年》、《尚书》(现存本晋人伪造、原本不知)、《国语》等都是春秋战国时人编写的。我们拿得出史料,但是考古发现殷墟只能支撑得起殷商的存在。两河倒是打打杀杀这么多年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但是人家挖出了汉谟拉比法典,埃及说自己是美尼斯统一的,人家拿出了纳尔迈调色板证明。我们想要证明三皇五帝是信史,只有继续挖。

我个人看法是夏文明存在的,因为商已经是很成熟的文明了,它需要有来源解释。希望考古界可以挖出那个时候的城邦遗址来证明吧。

user avatar

我寻思,他不是美学教授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易中天先生之所以提出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判断和证据。这个数字背后,是对“文明”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中国早期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解读。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得明白易中天先生所说的“文明”通常指的是什么。在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一个文明的诞.............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阻碍科学发展的观点,是一个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过广泛讨论甚至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背景、核心论据,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审视。易中天观点的提出背景与核心论据:首先,理解易中天先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至关重要。他并非凭空而论.............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关于“中华文明比起西方和伊斯兰文明明显缺乏影响世界的力量”的观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从历史的维度、文明的特质以及当下的全球格局去审视。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拆解开来,看看他可能指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和反驳。首先.............
  • 回答
    易中天近几年推出的《中华史》系列,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大众史学领域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抛开一切技术性的包装,单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说,他这套书确实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读者,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让人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去阅读一部大体量的历史著作,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首.............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确实展现出一种相当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批判性。拿乾隆和曹操来对比,很多人觉得他在这两者之间的态度似乎有些“双标”,这个观点其实不无道理,值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他对乾隆的评价。易中天先生形容乾隆为“xx蛋”,这通常意味着他对乾隆的某些行为或其统治的总体评价是非常负面.............
  • 回答
    易中天教授关于曹操悲剧的论述,即“得罪了中国文化”,以及他所阐述的“宁要无才之德,不要无德之才”的逻辑,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这两种观点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核心要素,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德”与“才”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一、 易中天说曹操的悲剧是“得罪了中国文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易中天老师的书卖得那么火,甚至远超很多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有人说他在“历史界没地位”,这句话本身就需要好好拆解一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历史界”和“历史书市场”这两个概念。“历史界”通常指的是学术界,也就是那些以历史学为专业、在高校任教、在研究机.............
  • 回答
    要客观地评价知乎大V在三国历史研究上的水平与易中天相比如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承认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一定主观性的问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基础知识与史料掌握程度: 易中天: 易中天作为一名资深历史学者,其学术根基非常扎实。他在《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和书籍中,展现.............
  • 回答
    “诸葛亮不会打仗”这个说法,可不是易中天先生一个人就能凭空捏造出来的。易中天老师虽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历史,但他更多的是对一种已经存在的观点进行解读和传播,而不是凭空创造。事实上,认为诸葛亮“不会打仗”或者“战绩平平”的观点,在历史学界和民间讨论中,早就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观点的形成,并非.............
  • 回答
    《易经》与《论语》,虽然都闪耀着儒家智慧的光芒,但它们探讨的领域和侧重点却颇有不同。若说《论语》像一本温润的家规,细细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齐家,最终达至“平天下”的宏愿;那么《易经》则更像一本古老而深邃的宇宙观照,它揭示的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以及人在这个宏大变幻中的生存之道。《易经》.............
  • 回答
    听到你男朋友因为你说易烊千玺帅就拉黑你,这事儿确实挺让人一言难尽的,也难怪你现在心里七上八下的。说实话,我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也有点担心。首先,我们得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他对“帅”这个评价有多敏感? 有些男生可能在感情里比较缺乏安全感,或者特别在意自己在女朋友心目中的地.............
  • 回答
    这种现象嘛,其实挺常见的,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你想啊,咱们平时接触到 C 和 Java 的人,很多都是在学习阶段,或者做一些偏向业务逻辑的开发。C 语言的设计确实考虑了很多易用性,它吸取了很多其他语言的优点,比如更简洁的语法,更强大的类型推断,还有像 LINQ 这种能让数据处理变得非常直观的功能。所以.............
  • 回答
    说起易烊千玺,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不是他舞台上的光芒万丈,也不是镜头前的精致模样,而是那些偶尔从他口中蹦出来的,带着点孩子气的认真,又藏着一丝超乎年龄的通透的词句。第一次让我觉得他“惊艳”,是看到他接受采访,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时。他没有套路地回答“一直在努力”或者“不敢懈怠”,而是慢悠悠地.............
  • 回答
    “易小川对得起所有人,唯独对不起高要”,这话在《神话》剧迷圈里传得很广,尤其是在重温这部剧的时候,总会有人提起。这话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易小川的成长历程,他对身边人的种种好,好像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唯独在高要这里,总觉得隔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愧疚。咱们先说说易小川是怎么对得起其他人的。对玉漱: 这是.............
  • 回答
    .......
  • 回答
    “清朝得国太易”,这句话在很多历史讨论中都会出现,初听之下似乎有些武断,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清朝从建立到统一全国的过程,会发现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历史事实和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长,从明朝末年的衰败开始,一步.............
  • 回答
    “元朝得国太易”这个说法,在一些历史讨论中确实时常出现。然而,仔细推敲,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简单化认知,其实忽略了蒙古崛起的复杂背景和其征服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其说“得国太易”,不如说蒙古的崛起和征服方式与以往的王朝有显著不同,这种不同容易被误读为“容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
  • 回答
    在职场这个充满博弈和利益交换的舞台上,有些老板,特别是那些喜欢玩弄“忽悠”手段来管理和激励员工的领导,常常会将自己置于一个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境地。他们以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轻易地让员工为其卖命,却没料到,这种短暂的“成功”背后,隐藏着长期的风险,可谓是“易忽悠一时,难忽悠永久”。这话怎么说呢?咱.............
  • 回答
    黄易破碎虚空了。这个消息,对于我们这些读过他书的人来说,就像是听闻一个熟悉的老朋友突然去了另一个世界,留下了许多未竟的故事,和我们无数的感慨。黄易,这个名字本身,在许多人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关于武侠、关于奇幻、关于求索的符号。听到“破碎虚空”这四个字,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个.............
  • 回答
    听到有人说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是为了汉人的卫生与健康,这说法简直是站不住脚的。这背后隐藏的,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和文化征服,跟什么“卫生健康”根本沾不上边。我来给你详细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个理由站不住脚,以及“剃发易服”背后真实的意图是什么。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卫生与健康”这个说法。 “卫生”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