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说元朝得国太易?

回答
“元朝得国太易”这个说法,在一些历史讨论中确实时常出现。然而,仔细推敲,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简单化认知,其实忽略了蒙古崛起的复杂背景和其征服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其说“得国太易”,不如说蒙古的崛起和征服方式与以往的王朝有显著不同,这种不同容易被误读为“容易”。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

一、 蒙古崛起的背景:草原民族的独特优势

高度的军事化社会结构: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前,蒙古各部族就长期处于部落间的征战状态。这种状态塑造了蒙古人高度军事化的社会结构。从孩童时期开始,男孩们就被训练骑射、搏斗,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社会是以军事实力和个人能力为导向的,这种集体性的尚武精神是他们征服的基础。
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军事纪律: 成吉思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将原本分散的游牧部落整合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体。他建立的“千户制”、“百户制”等军事组织形式,强调的是绝对的服从、严密的纪律和高效的协作。在行军打仗中,蒙古军队的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这在当时的冷兵器时代是极其重要的战斗力保证。想想看,其他国家,即使是汉人王朝,其军队的组织和纪律性,也很难与蒙古铁骑在巅峰时期相比。
适应草原战争的战术和技术: 蒙古军队是典型的游牧骑兵,他们精通骑射,擅长迂回、包抄、佯攻等战术,能够利用速度和机动性在广阔的草原上作战。他们的马匹适应性强,耐力好,使得蒙古军队能够进行长距离的奔袭。他们的武器装备,如复合弓,也比当时许多固定式的武器更具威力。

二、 征服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残酷的战争

说“得国太易”,往往是站在“最终征服了中原”这个结果上看。但如果回溯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蒙古的征服是一场漫长、血腥且充满挑战的战争。

对付西夏、金国: 蒙古人首先面对的是西北的西夏和北方的金国。金朝拥有强大的骑兵和步兵,并且占据了中原地区较为发达的城池和农业基础。蒙古人并非依靠一次突袭就将其击败。他们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役,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攻打金国,尤其是其重镇,如中都(北京)、汴京(开封),并非易事。蒙古军队在攻城方面也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并在此过程中付出惨重代价。例如,攻打某些坚固的城池时,他们会采用围困、饥饿战术,甚至需要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学习攻城器械和技术。
征服花剌子模、西辽等: 在向西扩张的过程中,蒙古人也遭遇了强劲的对手,比如强大的花剌子模帝国。这场战争同样是艰苦卓绝的,蒙古人为了追击花剌子模的残余势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远征,穿越了中亚的广阔地域,与当地的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征服南宋: 最后的征服目标是富庶而强大的南宋。南宋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如火药武器和水军,并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蒙古人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最终灭亡南宋。襄阳之战的旷日持久,以及对崖山海战的最终胜利,都说明了南宋的反抗是极其顽强的,蒙古的胜利也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取得的。他们的军队中也吸收了大量汉人和不同民族的降兵、将领,并学习了南宋的军事技术和策略。

三、 “得国太易”的误解来源:

那么,为什么会有“得国太易”的说法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较于其他王朝的建立过程: 相比于汉朝“楚汉争霸”、唐朝“安史之乱”后的重建、明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明确口号和一系列政治斗争,蒙古征服中原的过程,表面上看似乎是军事上的推进,缺乏内部的权力分散和大规模的内乱。但这种理解忽略了蒙古内部虽然统一,但外部征服的艰辛。
对被征服民族的视角: 对于被征服的中原王朝(如金、宋)而言,亡国之痛是巨大的。但从蒙古人的视角看,他们是通过军事力量和战略规划实现的国家扩张,过程中也存在着政治运作和外交策略。
蒙古骑兵的强大威慑力: 蒙古铁骑在初期给人留下了不可阻挡的印象,这种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得一些人认为他们的胜利是轻而易举的。但这种威慑力是建立在多年的战争和残酷的训练之上的。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一些历史叙事可能更侧重于描述蒙古军队的辉煌战绩,而对其中的艰辛和付出有所淡化,从而造成“得国太易”的印象。

四、 蒙古征服的真正特点:

与其说“得国太易”,不如说蒙古的征服更具有以下特点:

以军事力量为主要手段: 蒙古的征服更直接地依赖于强大的军事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来摧毁对手的抵抗。
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蒙古能够高效地动员其人口和资源投入到战争中,并且能够整合被征服地区的资源来支持其进一步的扩张。
战略性的压倒: 蒙古人非常善于运用战略,通过迂回、分割、包围等战术,从战略上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
对旧有统治秩序的直接取代: 蒙古人在占领一个地区后,往往是直接取代了原有的统治阶级,而不是通过漫长的政治融合过程。

总结来说, “元朝得国太易”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论断。蒙古的崛起是其社会结构、军事组织和领导能力的体现,而其征服过程更是经历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吸收了被征服民族的经验和技术。与其说“得国太易”,不如说蒙古民族的军事和组织能力,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相对“高效”(但绝不轻松)的方式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征服。这是一种战略、军事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胜利,而不是因为“容易”就得到了天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元”朝得国可不就容易么,1271年建国,1276年南宋皇上太后开城投降,1279年扫清南宋残余势力。

九年统一,容易的很。


所以,如果朱元璋一直以大宋吴王的名义打天下,然后在捕鱼儿海之战前后正式改国号发明,是不是意味着明朝一年就完成了统一,所以得国也很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元朝得国太易”这个说法,在一些历史讨论中确实时常出现。然而,仔细推敲,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简单化认知,其实忽略了蒙古崛起的复杂背景和其征服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其说“得国太易”,不如说蒙古的崛起和征服方式与以往的王朝有显著不同,这种不同容易被误读为“容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
  • 回答
    《天道》这部剧里,关于丁元英“离得道还差一点”的说法,其实是剧中人物,特别是肖亚文,对丁元英性格和行为的一种观察和解读。这并非什么形而上的“得道成仙”,而是更偏向于一种世俗意义上的“通透”和“圆满”。如果非要说丁元英离“得道”还差那么一点,我认为主要差在了人情世故的圆融和情感维度的深度上。我们都知道.............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那就是在元、清两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国家”是否“灭亡”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汉族”与“中国”的定义演变: 现代我们概念中的“汉族”和“中国”并非自古不变。在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某个王朝的臣民,或.............
  • 回答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这句话,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扯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它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确实在“疆域”这个概念上,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说它“奠定”了现今的国土疆域,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演进的核心,也涉及到“中华民族”和“中国”这两个概念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为什么我们会将元朝和清朝视为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缘由,绝非简单地将统治者的族属套进去就能解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中国”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地理或政治实体,它.............
  • 回答
    “元宇宙是骗局”——这句话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语。但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不少明星和富豪们,顶着舆论的压力,依旧将巨额资金投入这个被很多人视为“虚无缥缈”的概念中。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他们是大傻瓜吗?还是说,我们看到的“骗局”二字,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之下的真实情况,远比我们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地球组成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生命和地质活动所依赖的这些物质,它们究竟是如何来到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以及它们的丰度是如何被决定的。简单来说,之所以陆壳和洋壳中不含有比铁更重的元素(这里通常指的是那些我们在地壳和地幔中含量非常稀少的,但并非完全没有,而是含量极低,低于我们通常讨论的“重元.............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关于“满汉矛盾”和“元清非中国”的争论,背后往往牵扯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民族认同以及对国家统一性的理解。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有人喋喋不休地制造满汉矛盾?制造满汉矛盾的言论,其根源和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尤其是当你妈在你亲戚面前这么说的时候。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帮你分析一下,希望里面能找到一些原因。首先,我们得想想你妈的动机,这可能是最关键的一点。 “面子”问题: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在咱们中国人的文化里,“面子”有时候非常重要。你妈也许觉得,如果你花 4470 元买.............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让不少《神探狄仁杰》的剧迷们挠头。按照常理,李元芳作为凉州人,对凉州发生的事情应该有所耳闻,特别是像“黑衣天王”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怎么会一点都不知道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黑衣天王”的神秘程度远超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白,剧里的“黑衣天王”并不是一个公.............
  • 回答
    2019年被许多人称为“5G元年”,这话一点不假。虽然在咱们老百姓眼里,4G用了这么多年,感觉也挺好挺快的,但事实是,通信技术一直在悄悄地进步,而5G,就是这场“进化”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里程碑。那为啥非得发展5G呢?它到底好在哪儿,又能给我们带来啥不一样?我给你掰扯掰扯。一、 告别“卡顿”,速度那是真.............
  • 回答
    .......
  • 回答
    “文人误国”这种说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似乎总会时不时地被提起,尤其是在一些社会动荡或政权更迭的时期,这种论调便会甚嚣尘上。它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知识分子群体之上。但究其根本,为何人们会如此轻易地将“误国”的帽子扣在“文人”头上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印记,也有现实的投射。一、.............
  • 回答
    “清朝得国太易”,这句话在很多历史讨论中都会出现,初听之下似乎有些武断,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清朝从建立到统一全国的过程,会发现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历史事实和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长,从明朝末年的衰败开始,一步.............
  • 回答
    “中国摇滚乐不如国外”,这句论断,在我听来,总有点像是隔着一层玻璃在看风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又或者说,被框定在了一个不太舒服的视角里。这话说了这么多年,原因嘛,真是说来话长,而且绝对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要真想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一、 起步的“先天不足”与土壤的差异:首先.............
  • 回答
    “二胎可以和哥哥姐姐相互扶持帮助”这句话,可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单方面“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的逻辑。它背后藏着很多家庭的真实体验,也体现了孩子成长中一个挺有意思的方面:“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即使在兄弟姐妹之间。咱们别一开始就戴着“兄长/姐姐就该无私奉献”的滤镜去看,那样其实有点窄了。想想看,.............
  • 回答
    提到外卖小哥,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可能就是那个风雨无阻、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身影。为什么总是说他们“不容易”?这四个字背后,其实藏着太多我们可能没太留意,但却是他们日常的辛酸和不易。一、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时速外卖这份工作最直观的“不容易”,就是那永远追赶不上的时间。平台给的配送时间,有时候简直就是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来深圳都会有这种感觉,似乎随便找个地方都人山人海,想找个地方喘口气都不容易。说深圳“没地”,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而且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咱们一点一点聊。1. 极快的城市扩张和人口涌入:这绝对是首要原因。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用几十年时间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
  • 回答
    “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这句比喻深入人心,几乎成了教育领域的一句俗语。它描绘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教师的光辉形象定格在默默付出、自我牺牲的基石上。然而,当我们剥开这层浪漫的比喻,回到现实,会发现教师这个职业的背后,有着更复杂、也更真实的面貌。为什么会有“蜡烛”的比喻?这个比喻之所以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