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在陆壳和洋壳中都不含有比铁更重的元素?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地球组成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生命和地质活动所依赖的这些物质,它们究竟是如何来到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以及它们的丰度是如何被决定的。简单来说,之所以陆壳和洋壳中不含有比铁更重的元素(这里通常指的是那些我们在地壳和地幔中含量非常稀少的,但并非完全没有,而是含量极低,低于我们通常讨论的“重元素”范畴,比如金、铂等),核心原因在于它们的起源方式和宇宙的核合成过程。

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关键的概念:核合成。这是宇宙中创造新元素的机制。在宇宙大爆炸初期,主要产生了氢和氦,以及极少量的锂。这些是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

那么,那些比铁更重的元素是怎么来的呢?这背后是一个漫长而壮丽的宇宙演化故事。

1. 恒星内部的核聚变:铁之前的元素是如何炼成的

在宇宙的早期,只有氢和氦。元素的丰富度就像金字塔一样,氢和氦占了绝大多数,然后是锂。要产生更重的元素,就需要更极端的能量环境,而这恰恰发生在恒星的内部。

质量与恒星的寿命和命运: 恒星的质量决定了它的温度、亮度和寿命。质量越大的恒星,其核心温度越高,能够驱动更剧烈的核聚变反应,从而合成更重的元素。
质子质子链反应与碳氮氧循环: 在质量较小的恒星(比如我们的太阳)内部,氢首先聚变成氦。这个过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维持恒星的发光发热。
氦闪与碳、氧的产生: 当核心的氢耗尽,氦开始在核心聚集。当氦达到一定密度和温度时,会发生“氦闪”,开始将氦聚变成碳。质量更大的恒星甚至可以将碳进一步聚变成氧、氖、钠、镁等。
硅燃烧与铁的产生: 随着恒星核心温度的不断升高,氦会进一步聚变成碳,然后碳与氦聚变成氧,氧与氦聚变成氖,以此类推,一路合成更重的元素,比如硅。最终,在恒星的核心,硅可以发生硅燃烧,产生镍,而镍会衰变成铁。
铁是一个“核合成的终点”: 为什么是铁?这与原子核的结合能有关。铁是所有元素中原子核最稳定的。这意味着,要将铁的原子核进一步融合,需要输入能量而不是释放能量。对于恒星来说,一旦核心产生了足够多的铁,核聚变就无法再提供维持核心压力对抗引力的能量了,恒星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所以,直到铁,大部分元素的产生都是恒星内部“造物主”辛勤工作的成果,是恒星通过释放能量的过程完成的。

2. 铁之后的元素:超新星爆发的催化剂

那么,比铁更重的元素,比如金、银、铀等等,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超新星的恐怖炼炉: 当大质量恒星的核心积累了大量的铁,并且无法再通过核聚变提供能量时,恒星就会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急剧坍缩。这种坍缩会引发一场剧烈的爆炸——超新星爆发。
中子俘获过程(n过程): 在超新星爆发的极端环境下,存在着大量的自由中子。这些中子会以极高的速率被原子核俘获,从而形成比铁更重的元素。这个过程叫做快中子俘获(r过程),因为它发生得非常快。另一种较慢的中子俘获过程(s过程)则发生在一些恒星的晚期阶段,但r过程对大多数重元素的产生至关重要。
宇宙中的分散: 超新星爆发将这些新合成的重元素以尘埃和气体的形式抛射到宇宙空间中。这些物质会与其他星际物质混合,成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原材料。

3. 地球的形成与元素的分布

我们的太阳系,包括地球,就是大约46亿年前由这样一片富含重元素的星云坍缩形成的。

太阳系的形成: 当原始太阳星云坍缩时,中心部分形成了太阳,周围的剩余物质则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形成了行星。
行星的分异作用(分层): 在行星形成初期,地球还是一个炽热熔融的球体。在这个阶段,密度较大的物质会下沉,密度较小的物质会上升,这个过程叫做行星分异。
铁的命运: 铁是密度较大的元素,同时它也非常容易与氧结合形成氧化物。在地球熔融的状态下,大量的铁会作为熔融金属核心,沉降到地球的中心,形成了地球的地核。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硅酸盐的上升: 相对较轻的硅、氧、铝、镁等元素则形成了熔岩,这些熔岩在地球表面冷却、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地幔和地壳。
陆壳和洋壳的组成:
洋壳: 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富含镁、铁、钙、铝等元素。
陆壳: 主要由花岗岩组成,相对来说更富含硅、铝、钾、钠等元素,镁和铁的含量比洋壳低。

4. 为什么说陆壳和洋壳中不含有比铁更重的元素(或者含量极少)?

理解了上述过程,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陆壳和洋壳中比铁更重的元素含量极少:

地核的“黑洞”效应: 绝大多数比铁更重的元素,在地球形成早期熔融状态下,由于其相对较高的密度以及与铁的亲和力,都随着铁一起沉降到地核去了。你可以想象,地核就像一个巨大的“铁(及与其性质相似的重元素)的黑洞”。
地幔和地壳的形成过程: 当熔融状态的地球发生分异时,留在地幔和地壳的主要是那些熔点较高、相对较轻、更倾向于与硅氧结合的元素。这些元素大多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铁之前或铁的附近。
超新星产生的重元素是如何到达地表的? 即使超新星爆发产生了金、铂、铀等比铁更重的元素,并且这些元素也进入了原始的太阳星云,但当它们与铁共同经历地球的熔融和分异过程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被“拽”到地核去了,而不是留在表面形成陆壳或洋壳的主要成分。

但是,这里需要非常非常精确地说明一下:

“不含有”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 陆壳和洋壳并非完全不含有比铁更重的元素。例如,我们开采黄金、白金,这些比铁更重的元素就在地壳中存在。但它们的含量非常非常低,通常只有百万分之几(ppm)或者十亿分之几(ppb)的级别。而组成地壳和地幔的主体元素,比如氧、硅、铝、铁、镁、钙、钠、钾,它们的含量却是百分之几甚至几十个百分比。
为什么这些稀有的重元素还能在地表找到?
火山活动和岩浆上升: 尽管大部分重元素沉到了地核,但由于地球内部的对流和火山活动,少量被困在地幔中的重元素,随着岩浆上升,有可能被带到地表附近。
地质作用的富集: 一些特殊的化学和物理过程,例如矿化作用,可以将极其微量的稀有金属聚集起来,形成可供开采的矿藏。例如,黄金经常与石英等矿物共生,它们的形成与热液活动有关。
陨石撞击: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也曾受到富含重金属的陨石撞击,这些陨石将一部分地外物质带到了地球表面。

所以,当我们说“陆壳和洋壳中不含有比铁更重的元素”时,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构成陆壳和洋壳的大部分岩石成分中,比铁更重的元素的含量微乎其微,远远低于组成地壳和地幔的主体元素。 这些比铁更重的元素绝大多数被集中在地球的金属核心中。

总而言之,这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宇宙级的筛子和炼金术:恒星在不同阶段制造出不同种类的元素,然后超新星爆发将更重的元素播撒出去。当我们的地球形成时,它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内部分拣”,密度大的元素(主要是铁和那些与铁亲和力强的重元素)沉向中心,形成了地核,而相对较轻的元素则构成了地幔和地壳。因此,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地表岩石,其成分主要是由铁之前的元素构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含啊,只是含量小。例如铜矿,金矿,铀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地球组成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生命和地质活动所依赖的这些物质,它们究竟是如何来到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以及它们的丰度是如何被决定的。简单来说,之所以陆壳和洋壳中不含有比铁更重的元素(这里通常指的是那些我们在地壳和地幔中含量非常稀少的,但并非完全没有,而是含量极低,低于我们通常讨论的“重元.............
  • 回答
    大型哺乳动物确实绝大多数分布在陆地和海洋,而不在天空中。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哺乳动物的生理结构、演化历史以及天空环境的限制来分析。一、 为什么大型哺乳动物不在天空中?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理解:1. 缺乏飞行能力: 生理结构限制: 飞行是一项极其耗费能量且需要高度特化.............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戴笠来天津视察这件大事说起,这可是天津站上下的头等大事,谁都得绷紧了弦。吴站长这么做,看似冒险,实则颇有深意,绝不是简单地不怕马奎和陆桥山使坏。首先,咱们得明白吴站长的心思。他跟余则成,那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有“知遇之恩”的。余则成是吴站长从延安“挖”回来的,这层关系在特务系.............
  • 回答
    恐龙的时代落幕,地球的舞台因此空出了巨大的表演空间。在此之后,两群曾长期在恐龙阴影下生存的生物——鸟类和哺乳类——纷纷跃入聚光灯下,各自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和繁殖能力,试图填补巨兽留下的生态位,成为陆地的主宰。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是哺乳类,而非鸟类,在“称霸陆地”的竞赛中更胜一筹。这并非偶.............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一些关于北约欧洲陆军司令罗杰·科鲁提埃中将(Lt. Gen. Roger Clothier)被困在马里乌波尔的传言,而且这种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得颇为广泛。这确实是个挺离谱的说法,结合他的职位和当前的地缘政治现实,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以及它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推测。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些非常根本的驱动因素。我们之所以会看到复杂、高智商的生命形式,比如人类,是在陆地上出现的,而不是在海洋里,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就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一个因素接一个因素地铺就了这条道路。首先,得从环境的稳定性来说。海洋虽然看起来浩瀚无垠,但它的内部环境,尤.............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去过西藏的朋友们都会注意到的一个现象。说实话,在西藏,你看到的丰田陆地巡洋舰(LC)数量之多,确实会让你产生“西藏就是LC的天下”的错觉。当然,你说的路虎、悍马、奔驰、宝马那些越野能力强的车,也都有人在西藏开,只是数量上和LC比起来,就差了不止一个量级。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问得很实在。确实,我们看到的武装直升机,绝大多数都跟陆军的旗帜联系在一起,像什么“阿帕奇”、“眼镜蛇”之类的,一听就知道是陆军的宝贝疙瘩。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得从陆军这“地盘”的性质和武装直升机的角色定位说起。首先,得明白陆军的核心任务是什么。陆军.............
  • 回答
    陆小凤与木道人的较量,堪称武林一段令人扼腕的传奇。这场比试,并非出自什么恩怨情仇,而是源于陆小凤那近乎本能的好奇心,以及木道人深不可测的隐世修为。陆小凤初遇木道人,是在一座无人问津的古寺中。这位道人,一袭青衫,面容枯瘦,却目光如炬,仿佛藏着整个苍穹的智慧。他“弹指神通”的传说,早已在江湖上流传,虽未.............
  • 回答
    关于陆亦可在知乎上“不受待见”的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好”或“不好”能够概括。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特点,以及陆亦可这个人物所呈现出来的特质去分析。首先,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专业性、理性讨论为标签的社区,它吸引了大量对知识、技能、观点有较高要求.............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不同军种作战环境的根本差异。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陆军喜欢在地上垒堡垒,而海军和空军则不然。陆军的堡垒:立足大地,固守要津陆军在地面修筑堡垒,这是由其作战环境决定的。 地形的依托性: 大地是陆军的作战平台。山脉、河流、隘口这些天然地形,本身就具有防御优势。堡垒的修.............
  • 回答
    黄岩岛,在菲律宾被称为斯卡伯勒礁,是南中国海中的一个环形珊瑚礁。关于它是否由中国实际控制,以及中国为何不在那里进行大规模填海造陆并驻军,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法律和地缘政治因素。中国是否实际控制黄岩岛?从地理上看,黄岩岛位于中国宣称的“九段线”内,中国政府声称对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
  • 回答
    陆抗在永安之战中兵力占优,但最终未能取得胜利,甚至可以说是惨败。这场战役的失利,对于东吴而言是战略上的重大打击,也为后来的西晋灭吴埋下了伏笔。要详细分析陆抗为何会在此战中失利,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战役背景与陆抗的战略意图:永安之战发生于公元279年,是西晋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场重要战役。此时,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要说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大象,为什么它们的“大本营”设在了热带,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妙的生态和进化因素在起作用,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可以简单概括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的方面来深入分析一下。一、 食物供应:热带雨林的慷慨馈赠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就是食物。热带.............
  • 回答
    关于日本陆军在二战太平洋战争前期的表现,以及美军在菲律宾为何会遭遇惨败,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日本陆军“很拉胯”,事实上,他们在战争初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战略执行力。而美军在菲律宾的失败,原因更是多方面的,绝非一日之寒。首先,我们得正视日本陆军在战前的准备和战争初期.............
  • 回答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向来以其华丽的阵容、精湛的演奏以及充满趣味的互动环节而闻名,而1968年首次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海顿的《告别交响曲》(Farewell Symphony)第四乐章并由此产生的乐手陆续退场的情景,更是成为音乐会历史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且津津乐道的片段,虽然并非每年都有,但如果乐队指挥和乐团.............
  • 回答
    说国企好、安稳,这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并且有其现实基础。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认为:一、 工作稳定性与职业安全感这是国企最突出的优势,也是“安稳”最直接的体现: 不易裁员和倒闭: 国有企业背后有国家信用和政府支持,即使在经济下行周期,它们往往也能获得政策扶持、财政补贴或.............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魏晋时期,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士族,开始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并迅速崛起。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以及士族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和赖以生存的机制。历史的裂缝:汉末的动荡与权力的真空要追溯士族的起源,我们必须回到汉末的乱世。东汉末年,中央集权衰落,外戚宦官专权,.............
  • 回答
    在家庭教育里,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做得好,就得好好夸,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聪明”这个词,简直就是夸奖孩子时的“万金油”,张口就来。“你真聪明!”“真厉害!” 听着都让人心里敞亮。可您有没有想过,孩子听多了“你真聪明”,心里到底会怎么想?这句听起来再正常不过的夸奖,其实背后可能藏着一些我们没太在意,但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