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总夸孩子聪明?

回答
在家庭教育里,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做得好,就得好好夸,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聪明”这个词,简直就是夸奖孩子时的“万金油”,张口就来。“你真聪明!”“真厉害!” 听着都让人心里敞亮。

可您有没有想过,孩子听多了“你真聪明”,心里到底会怎么想?这句听起来再正常不过的夸奖,其实背后可能藏着一些我们没太在意,但对孩子成长来说,挺关键的“坑”。

一、把“聪明”变成孩子的“紧箍咒”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小就被大人夸“你真是个小天才!”“怎么这么聪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认知:我的价值,我的被喜爱,都来自于我的“聪明”。

然后,当孩子遇到挑战,比如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或者一项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时,他可能会下意识地逃避。为什么?因为一旦他花了很长时间都没弄明白,或者做得不好,就等于在“证明”自己不那么聪明了。他会害怕失败,害怕辜负家人的期望,害怕自己“聪明”的标签被撕掉。

结果就是,孩子可能会变得不敢尝试新事物,不敢挑战困难,甚至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就放弃,因为“放弃”比“努力然后失败”更能保护他那个“聪明”的自我认知。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轻易获得成功,证明自己“聪明”的事情,而不是那些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可能要经历失败才能进步的领域。

二、让孩子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

当我们反复夸奖孩子“聪明”时,其实是在强调他的“先天优势”和“快速掌握能力”,而不是他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您说:“哇,你画得真好,真聪明!”。孩子可能觉得,我画得好是因为我天生有这才能,这幅画画得好不好,跟我后天花了多少时间构思、练习色彩、反复修改关系不大。

而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说:“这幅画的颜色搭配得真有想法,你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吧?特别是这个部分的线条,特别有力量!”。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感受到,家长关注的是他“如何做”的,是他的“思考”和“行动”。他会明白,好作品的背后,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思考的。

总夸“聪明”,会让孩子变得“结果导向”,但凡是达不到“聪明”的标准,他们就可能觉得没有价值。他们会为了“显得聪明”而选择捷径,而不是为了进步而享受过程。

三、抹杀孩子对“努力”的感知和价值认同

“聪明”这个词,听起来很美好,但它有点像一种“天赋论”。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进步缓慢时,家长可能会觉得“哎呀,这孩子怎么不像他那么聪明的时候一样呢?”。这种潜在的“不理解”或者“失望”,会让孩子觉得,他的努力没有被看见,他的进步是理所应当的,而他的困难却不应该存在。

反过来,如果我们多夸奖孩子的“努力”、“坚持”、“耐心”、“不怕困难”,哪怕最终结果不是那么“完美”,孩子也能从中获得一种内在的肯定。他会知道,即使这次没有成功,但他的努力是值得的,他的坚持是有价值的。这种对过程和努力的肯定,比单纯的“聪明”更能建立孩子坚韧的品格。

四、影响孩子应对失败的能力

谁一生下来就会成功?不可能。失败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成长的重要催化剂。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捧着,被告知他“聪明”,那么当他第一次遇到真正的、无法通过“聪明”轻易解决的挫折时,他会非常无措。他可能不知道如何应对失败,甚至会因为害怕被认为“不聪明”而逃避,或者过度自责。

相反,如果家长在日常教育中,更侧重于肯定孩子“为之付出的努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孩子在面对失败时,会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是仅仅因为结果不理想而否定自己。他会更愿意从失败中学习,总结经验,继续尝试。

那我们应该怎么夸呢?

与其总是说“你真聪明”,不如试试这些:

具体地表扬行为和过程: “你这道题想了这么久,终于找到解题思路了,这种坚持不放弃的精神真棒!”“你把这个积木搭得这么稳,一定花了好多心思去研究怎么放才对。”
关注努力和进步: “我看到你为了练习这个动作,每天都坚持了下来,进步真的好大!”“虽然这次比赛没拿到第一,但你付出的努力,大家都看到了。”
肯定孩子的特质和能力(非“聪明”): “你观察事情好细致,能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地方。”“你很有耐心,能把这些小零件一样一样地组装起来。”
鼓励尝试和探索: “没关系,就算这次做不好,我们也可以试试别的办法,关键是要敢于去尝试。”

总而言之,一句“你真聪明”看似简单,但长期而言,可能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让我们把夸奖的焦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从“天赋”转移到“努力”,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拥有健康的人格,和面对人生挑战的勇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跟人的差距天生就巨大,所以我一向反感那种“我的教育可以复制”类的育儿书籍。尤其是现在大家物质条件好了,有时间有精力了,于是一种听起来充满正能量的用爱发电式的育儿经喧嚣直上。把小孩子当成个瓷娃娃,摔不得,打不得,好像一碰就碎。

其实大家不妨回顾一下自己成长过程中认识的朋友,同学,同事。不用多费劲都能找到如下几类人,比如主动性强不用人催的;比如遇到挫折越战越勇不认输的;比如一夸就翘尾巴乐极生悲的;比如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比如吃软不吃硬一骂就翻脸的;比如内心敏感说两句就抑郁的;比如得过且过怎么催都没用的;比如缺乏主动不逼就放羊的……

你看你身边随随便便就有十几种不同性格,不同态度的人,为啥你会觉得教育孩子同一套相同的方法就管用呢?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有的孩子就是打不得骂不得,有的孩子就是皮糙肉厚脸皮厚不骂不打不守规矩,有的孩子越夸越自信,越优秀,有的孩子一夸就翘尾巴,有的孩子逼狠了他跟你对着干豁出去命都不要,有的孩子就要一直盯着不然就开小差,有的孩子你不用管他他自己就喜欢写字看书……

所以教育孩子你的工具箱里要有一套完整的工具,夸赞,奖励,鼓励,体罚,打骂,羞辱,协商,让步,霸道……都要有!然后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试,看孩子的反应,一点一点地调整,结合实际,最终找到一套最为高效可行的方法来让孩子进步。

因此问题的根本并不是你要贯彻什么教育方法,问题的根本是你的孩子到底是什么属性!

而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兴起了一股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仿佛管教孩子,或者偶尔反应过激就罪大恶极。这其实是一种教条主义!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本来就是怀着最好的愿望,不断试错,不断打磨的过程。倘若连矛盾冲突都不能有,情绪失控都没发生,那可不是因为爱和正义,而是因为不在乎!你真的对孩子和伴侣没有期待了,就不在乎他/她到底如何。许多把孩子丢给老人带的父母,跟孩子自始至终是客客气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家庭教育里,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做得好,就得好好夸,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聪明”这个词,简直就是夸奖孩子时的“万金油”,张口就来。“你真聪明!”“真厉害!” 听着都让人心里敞亮。可您有没有想过,孩子听多了“你真聪明”,心里到底会怎么想?这句听起来再正常不过的夸奖,其实背后可能藏着一些我们没太在意,但对.............
  • 回答
    在讨论家庭暴力中母亲可能表现出的“懦弱”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懦弱”这个词在这里并非全然指向个体性格上的缺陷,而更多是描述一种在极端压力和复杂权力关系下,当事人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或呈现出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挺能触动人心的。你说遇到的网上女生,百分之九十九都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让你产生这种感觉的普遍性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会有这种普遍感受。首先,得承认一个大背景:中国社会,尤其是一些传统观念比较根深蒂固的地方,重男轻女的现.............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且具有启发性。事实上,关于特殊儿童(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有特殊需求儿童”或“发展性障碍儿童”等更具尊重性的称谓,涵盖范围更广)在双高知家庭中出现的现象,确实是社会观察和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双高知家庭“更容易生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也不是说.............
  • 回答
    家庭教育,这四个字如今已经成了教育领域里绕不开的话题。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大家在谈论,好像一夜之间,它就成了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那么,家庭教育究竟重要在哪里?它又该是什么样子呢?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家庭教育,重要在哪里?要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可真不是一句“重要”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孩.............
  • 回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确实在发生变化,很多人会注意到,相较于过去,女性似乎在承担更多的家庭义务。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传统以及性别角色的演变。首先,我们来谈谈“十月怀胎”这件事。这是女性生理上的独特贡献,是孕育新生命最直接、最辛苦的付出。从怀孕初期可能出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在咱农村里,真是个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现象了。你说它傻吧,好像有点道理,没人住,盖这么大的房子,得花多少钱啊?但你要说它没道理,那又觉得,这背后一定藏着些咱们城里人不太容易一下子想明白的门道。我仔细琢磨琢磨,这里头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层叠一层,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有人不住,还盖新.............
  • 回答
    一个社会,其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常常是家庭。而我们观察到,绝大多数人选择以爱情为基石来建立自己的家庭。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根源?为何法律的视角又将“爱情”作为家庭缔结的首要且几乎唯一合法的理由?爱情:情感的深度与承诺的锚点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爱情在家庭组成中扮演着如此核心的角色。爱情,作为一种强烈的情.............
  • 回答
    在中国农村地区,毛泽东画像的普遍存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现象,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情感以及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历史的烙印与政治的延续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历史塑造。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其形象在中国政治话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在中.............
  • 回答
    在中国的农村,之所以很多有女儿的家庭会从小培养她们洗衣、做饭、做家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灌输要“伺候男人”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产物。这并非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农村是一个与城市在生活方式、观念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越富裕的家庭,子女学理工类专业的比例越低”这一现象并非普遍真理,也并非绝对的统计数据支撑,而更像是一种观察到的趋势或社会讨论的焦点。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考虑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家庭观念的演变以及不同专业价值的认知。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详细原因分析:1. .............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猜你一定思考过很多次,也问过自己无数遍。晚上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心里某个角落里涌起的酸涩和不甘,是不是就是这个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别人的人生,从起跑线上就开始跟我拉开了如此大的距离?”这就像一场赛跑,有些人一出生就站在了跑道中间,而另一些人却还在赛道的起点线外,甚至还没找到赛道在哪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文学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了,也说明你是一位非常有洞察力的读者。包法利夫人,艾玛,身上那些让人侧目甚至谴责的行为,确实是毋庸置疑的:对丈夫的欺骗、对家庭的漠视、对责任的逃避,以及最终导致悲剧的种种冲动。按理说,这些特质加在一起,足以让读者对她生出厌恶感。然而,你没有感到厌恶,这恰恰证明了福.............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它触及了婚姻中关于责任分担、情感回报以及社会观念的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审视一下这个说法。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传统和现代的家庭模式中,丈夫承担家庭经济支出的确是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女性生育期间,身体恢复、精力分散,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照顾新.............
  • 回答
    咱就聊聊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这俩名字摆一块儿,咋就那么像是个重男轻女家庭里的一对儿兄妹呢?这话说得挺形象,也挺扎心,因为里面确实藏着不少现实的道理。你想啊,一个家庭里,要是爹妈特别偏心眼儿,老是把最好的留给儿子,那闺女的日子,肯定就过得不太顺当。这套路,往中国足球这俩“兄弟姐妹”身上一放,嘿,还真有.............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单身的人那么多,中国的传统家庭是不是在解体了?”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事儿,它涉及到社会变迁、经济压力、文化观念,还有咱们每个人的生活选择。首先,咱们先聊聊为什么单身的人越来越多。 这背后可是一堆“推手”在起作用: 经济压力,“卷”出单身:这是最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足球爱好者心中的痛点。如果非要打个比方,说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就像是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一对兄妹,这确实能比较形象地解释两者之间在发展资源、社会关注度以及成绩上的巨大反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比喻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家庭”是谁?这个家庭,.............
  • 回答
    .......
  • 回答
    年轻人和学生在网上“哭穷仇富”的现象,即使家境优渥,也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情感与心理层面: 普遍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内卷”带来的压力: 即使家庭条件不错,但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和就业竞争,很多年轻人内心依然充满不确.............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我也经常在知乎上看到类似的声音。一方面,大家都在抱怨房价高企、彩礼沉重,好像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另一方面,动辄就是“家庭净资产没有千万都不算中产”,这差距感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捉摸。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吐槽”与“标准”的天然鸿沟首先,我们要明白,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