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们要基于爱情组成家庭,为什么在法律上不能基于友情、基于乐趣组成家庭?

回答
一个社会,其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常常是家庭。而我们观察到,绝大多数人选择以爱情为基石来建立自己的家庭。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根源?为何法律的视角又将“爱情”作为家庭缔结的首要且几乎唯一合法的理由?

爱情:情感的深度与承诺的锚点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爱情在家庭组成中扮演着如此核心的角色。爱情,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连接,它不仅仅是短暂的激情,更往往包含着深刻的依恋、相互的尊重、灵魂的契合以及长久的陪伴愿望。

情感的深度与独特性: 爱情赋予了一种区别于友情或其他社会关系的独特情感体验。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吸引力,一种“非你不可”的感受。这种深度和排他性,使得人们愿意为之付出更多,并视之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联结之一。家庭,作为人生中最紧密、最持久的关系,自然需要这样一种深厚情感作为土壤。
承诺与奉献的动力: 爱情往往伴随着一种超越自我的承诺。在爱情的驱动下,人们更愿意为对方牺牲、为对方付出,共同承担生活的责任,面对未来的挑战。这种承诺的意愿,是维系家庭长久运转的关键。想象一下,如果夫妻之间只是友情,虽然可以相互扶持,但在面对重大困难时,那种为了爱情而甘愿付出的决心和动力可能会有所减弱。
生育与养育的天然驱动: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繁衍后代是自然赋予的本能。爱情,尤其是那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吸引,是驱动个体产生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而共同养育后代,则需要一种超越个体本身的、稳定且充满爱的关系作为支撑。爱情提供的这种情感纽带,能够更好地凝聚父母双方,共同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艰巨任务,为孩子提供安全、稳定和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社会认同与文化传承: 从古至今,爱情与婚姻、家庭紧密相连,这已深深根植于人类的文化基因之中。社会普遍认可并鼓励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这种文化导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选择。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看到的故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都在强调爱情是组建幸福家庭的必经之路。

为何法律只认“爱情”?

那么,为何在法律层面,家庭的缔结却如此严格地将“爱情”作为必要条件?法律的本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规范行为。它需要清晰、可识别、可验证的判断标准。

可识别性与界定性: “爱情”虽然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但它在法律上难以精确界定和验证。法律需要的是可以客观衡量和判断的标准。相比之下,法律可以规定满足特定形式要件(如结婚登记)以及是否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基础,在社会普遍认知和法律设计中,就默认是建立在爱情之上的。
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家庭的稳定对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法律需要鼓励和保护那些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关系模式。爱情,虽然有其不确定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促使人们愿意长期承诺和共同生活的强大驱动力。友情虽然也很重要,但其基础更多是相互的兴趣和共同的经历,其维系程度可能不如爱情那样有为了“对方”而坚守的动力。乐趣更是短暂和易变的,难以成为构建一个需要承担责任、共同面对生活的家庭的坚实基础。
保护弱势一方与财产关系: 婚姻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关乎财产的分割、子女的抚养权等重大问题。法律需要为这些潜在的冲突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通常意味着双方有着更深的情感投入和共同生活的意愿,这在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上,更容易导向公平和有利的解决方案。如果允许基于友情或乐趣组建家庭,如何界定这些“家庭”的权利义务?如何在出现纠纷时进行裁断?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法律难题。
生育和抚养的责任: 如前所述,家庭的核心功能之一是繁衍和养育后代。法律需要确保后代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通常意味着父母双方在情感上愿意共同承担养育责任。法律将婚姻与生育、抚养紧密联系,也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合法的身份。如果家庭可以基于友情或乐趣组成,那么这些家庭的子女将面临怎样的法律地位?谁来承担抚养责任?这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混乱。

为何不能基于友情或乐趣?

那么,为什么法律就不能像对爱情那样,也为“友情”或“乐趣”的结合提供法律上的“家庭”身份呢?

友情:共同的兴趣,缺乏深度承诺: 友情的美好在于志同道合,在于相互欣赏,在于可以分享喜悦和分担烦恼。但友情通常更多地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价值观或者经历上。它的稳定性相对较弱,一旦共同兴趣消失,或者出现价值观冲突,友情可能就会淡化甚至破裂。法律上,友情很难构成一个需要承担包括财产、继承、子女抚养等一系列重大法律责任的“家庭”。友情更适合在社会层面形成支持网络,但不适合作为法律强制认可的家庭单元。
乐趣:短暂的快乐,缺乏长期责任: “乐趣”则是一种更加主观和短暂的体验。以纯粹的乐趣为基础组合在一起,更像是一种临时的伙伴关系或生活方式的选择,而非一种需要长久维系、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单位。法律不可能去规范和支持所有形式的“快乐团体”。一旦乐趣消失,这种组合自然也就解散了,法律无法对其进行强制性的约束和保护。

总结

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基于爱情组成家庭,是因为爱情提供了情感深度、承诺动力、繁衍驱动以及文化认同。而法律之所以将其作为家庭的唯一合法基础,是因为“爱情”在社会普遍认知和情感基础上,为法律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期的框架。法律需要可识别、可验证、可执行的标准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而友情和纯粹的乐趣,在这方面都存在天然的不足,无法成为法律上界定和规范“家庭”的合适基础。法律所要构建的,是一个稳定、有序、能够繁衍和抚养后代,并为成员提供长久安全感的社会基本单元,而爱情恰恰是目前社会认知中最能承担这些功能的情感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实际上,有许多男女是基于友情、兴趣以及一些共同利益,组成了家庭。

然后不断暗示自己:我们结合是基于爱情,是基于爱情,是基于爱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社会,其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常常是家庭。而我们观察到,绝大多数人选择以爱情为基石来建立自己的家庭。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根源?为何法律的视角又将“爱情”作为家庭缔结的首要且几乎唯一合法的理由?爱情:情感的深度与承诺的锚点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爱情在家庭组成中扮演着如此核心的角色。爱情,作为一种强烈的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琢磨的问题,身边的人一窝一窝地生,有时候真会让人产生“大家都这么做,我难道有什么不对吗?”的困惑。其实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原因可不止一个,而且跟咱们每个人,跟咱们这个社会,跟咱们的历史,都牵扯得很深。首先,最直接也最“生物性”的原因,就是延续生命。你想想,咱们人类跟别的动物一.............
  • 回答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有趣的,涉及到编程语言的历史演变、效率考量,以及开发者们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和偏好。简单来说,C++ 使用 `&&`、`||` 和 `!` 来表示逻辑运算,而不是 `and`、`or` 和 `not`,主要是为了历史兼容性、效率以及更简洁的语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C++.............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足球界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话题:如何评价和比较两代巨星,以及这种评价背后隐藏的媒体、球迷文化和个人喜好。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梅西的“哈白布”组合的形成与影响: 巴塞罗那的辉煌时代: 梅西的巅峰很大程度上与他所在的巴塞罗那俱乐部紧密相连。在瓜迪奥拉执教时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嘲讽相对落后的印度”这个前提。我理解你在这里说的“印度”可能是一个泛指,代表了那些我们认为在某些方面不如我们,或者说我们习惯于对其进行比较并居高临下的社会或国家。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回印度本身,会发现这是一个拥有极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
  • 回答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其中近300万人可能落榜,这一现象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中国社会、教育、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现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背景:学历竞争与社会流动的“刚需”1. “双一流”建设与人才竞争 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
  • 回答
    提起清朝,很多人脑海里跳出来的可能是落后、腐败、屈辱,甚至是“鞑虏”。这种负面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复杂观感。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还得把那些写在教科书里的、藏在老百姓心里的,以及一些历史学者提出的观点,都摊开来聊聊。首先,王朝末期的形象太过鲜明,遮蔽了前期的光辉.............
  • 回答
    机关部门的科长对通过人才引进上岗的博士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或犹豫,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人才引进政策与机关实际需求的错位1. 政策导向与岗位需求的脱节 人才引进政策往往以“学历门槛”为核心,强调“高学历、高专业”,但机关.............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我们习惯于孩子给大人磕头,而大人却很少会给孩子磕头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咱们中国人传统里的想法,也跟咱们社会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有关系。首先,咱们得从“磕头”这个行为本身说起。磕头,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动作。它是一种非常郑重、非.............
  • 回答
    大刘在《三体》中设置三体人警告叶文洁不要回答,这个桥段绝非仅仅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是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文明命运的隐喻。他的用意远不止“提醒”,而是在揭示文明互动中最残酷的真相。为什么是“警告”,而不是“劝阻”或“其他方式”?首先,选择“警告”这个词本身就极具深意。警告意味着一种不祥的预兆.............
  • 回答
    .......
  • 回答
    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事儿,好多原因搅在一起,让大家宁愿多跑路,也往大医院挤。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心理的“大庙”效应:信得过! 大医院名气大,牌子硬: 打从记事起,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有什么大事小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XX医院”。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口碑,就像是给医院打上了“金字招牌.............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新闻传播、人类心理以及社会关注的许多核心议题。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生与死,但新闻的焦点却显得如此“挑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你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新闻并非对所有事件的流水账记录,它更像是一个聚光灯,选择性地照亮某些事物,而忽略另一些。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告知公众“发生了什么”,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能把《火影》、《死神》和《进击的巨人》这三部国民级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而且都涉及到“烂尾”这个敏感话题,这本身就说明了读者们对作品的感情有多深厚。其实,说“大多能接受”可能稍微有点夸张了,《火影》和《死神》的结局,也确实让不少粉丝感到遗憾甚至不满,只不过,和《巨人》带来的那种集体的.............
  • 回答
    时至今日,提起清朝,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屈辱的国耻、腐朽的官僚、落后的制度,负面评价似乎占据了主流。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将清朝的许多弊病与它之后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与我们当下所追求的民族复兴、现代化强国目标格格不入。要深入理解为何清朝的评价多偏向负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 回答
    孙悟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形象。但凡提到他,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那叱咤风云的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不畏强权,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然而,在我们津津乐道于他的英勇事迹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他作为妖精,早年也曾有过吃人的行为——却常常被人们选.............
  • 回答
    咱们平常在路上逛逛,仔细观察一下,确实会发现,满大街的车,大部分都是白色的、黑色的,偶尔能看到个银灰色、蓝色的,已经算是有“个性”了。那些红的、黄的、绿的、甚至更扎眼的颜色,就像“稀有动物”一样,可遇不可求。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的,可不是随便哪个颜色就能抢占市场份额的。首先,咱们得从 保值率 这块儿说.............
  • 回答
    谈到清朝,很多人似乎带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厌恶感,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相当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情感纠葛。如果非要探究人们为什么“讨厌”清朝,这种“讨厌”往往不是对某个具体人的厌恶,而更多的是对一个政权、一种统治方式、一段特定历史时期所带来的集体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投射。最核心的那个点,恐怕要数清朝的“非.............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能在不经意间,用一种“不问为什么,先下结论”的方式来回应孩子。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我们成年人自身的想法、习惯,甚至是出于好意却用了错误的方式。首先,惯性思维和固有模式是很大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与长辈、老师、社会的互动,逐渐形成了一套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多时候,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