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人们 对待孩子的问题 不问为什么 就妄下结论?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能在不经意间,用一种“不问为什么,先下结论”的方式来回应孩子。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我们成年人自身的想法、习惯,甚至是出于好意却用了错误的方式。

首先,惯性思维和固有模式是很大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与长辈、老师、社会的互动,逐渐形成了一套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拿来主义”,直接套用过去有效或者普遍认同的模式。当孩子出现一个我们觉得“不对劲”的行为时,我们的大脑会快速搜索过往的经验,找到一个最接近的“病因”,然后就直接给出“答案”。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下降,我们可能立刻想到“贪玩”、“没好好学习”,而不是去探究具体是哪些科目出了问题,学习方法有没有需要调整,或者是否存在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干扰因素。这种快速的反应,更像是“开关式”的思考,而不是“探索式”的。

其次,“过来人”的优越感和经验主义也在作祟。我们作为大人,经历的事情比孩子多,自认为比孩子懂得多。这种“懂”有时会变成一种盲点,让我们觉得孩子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经历过,并且知道“标准答案”。我们急于将我们的“经验”传递下去,认为这样是为了孩子好,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但这恰恰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学习节奏、思考方式和情感需求。当我们将自己的经验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时,就剥夺了他们自己去探索、去犯错、去成长的机会。

再者,情绪化和时间压力也是重要因素。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自身的情绪可能并没有完全梳理好。比如,工作压力大、身体疲惫、或者本身就对某些事情感到焦虑,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在情绪不佳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急躁,希望尽快解决问题,避免麻烦。在这种状态下,“问为什么”变成了一种额外的负担,而直接给出结论则是一种“省力”且“有效”的(至少在当下是这样感觉的)方式。我们可能潜意识里觉得,只要我说了,孩子就应该听,问题就能立刻消失。

还有一点,对“为什么”的恐惧或误解。有些大人可能觉得,问“为什么”会显得自己无能,或者害怕孩子的问题会牵扯出更多更复杂的原因,让自己更加无措。或者,我们误解了“问为什么”的真正含义,以为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而不是理解行为背后的动因。所以,与其去面对一个可能很棘手的问题,不如直接给出一个“盖棺定论”,这样可以暂时结束这场“对话”,也让自己获得一种“控制感”。

最后,沟通方式的刻板印象。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中,常常存在一种“父母权威”的模式。父母的话就是圣旨,孩子只需要听从和执行。这种模式下,“问为什么”可能被视为一种挑战权威的行为,是被不鼓励的。所以,很多成年人也是在这样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自然而然地延续了这种沟通方式。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沟通方式正在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好奇心。

总而言之,大人对待孩子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就妄下结论,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思维模式、情绪状态,以及对孩子和亲子关系的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沟通习惯,放下“过来人”的优越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倾听和理解孩子,真正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有思想的个体来对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纠正一下问题的表述。

  1. 并非所有大人都是这样对待孩子的问题!
  2. 几乎没有一个大人总是这样对待同一个孩子!
  3. 也几乎没有一个大人会用这个态度对待所有孩子的问题!

希望在这个共识下探讨问题。

题主的问题本身其实就是:「孩子们对待大人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就妄下结论」。

自己为什么会和大人有同样毛病呢?应该或者如何纠正这种偏见呢?


第一,我们频繁接触的大人十分有限,倒霉的是他们还经常这样遇事不问青红皂白先训我们一顿。日久天长我们便以为所有大人都是这个样子。

这还远远谈不上统计偏差,大致属于简单归纳的逻辑吧。这种方法在观察部分自然现象和某些非生命过程时,有一定的科学性,属于被广泛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但是人类早就认识到生命过程的复杂性,尤其是人类自身的超级复杂性。所以,在论及一切人类行为时,人们多半会避免这种基于少量「经验」的先入为主和以偏概全。

你所抱怨的大人们其实和你的情况差不多,他们也没有见证过几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更没有几个朝夕相处的朋友分享工作的艰辛与快乐,所以有时难免用处理大人们彼此之间问题的态度对待孩子们。与其说他们固执己见,不如说是生活所迫,蛮可怜的,我们尽量做到报喜不报忧就是了。

明白了这个背景,我们就应该记住不要像大人们对孩子妄下结论一样对大人们妄下结论。并且相信自己总会遇到通情达理的大人。


第二,我们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学习不专注、成绩差强人意、某些行为习惯不符合传统理念等等,于是亲近或熟悉我们的大人难免会根据经验认为是我们主观不努力或不重视造成的。

这个属于简单推理的逻辑,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何况还是大多数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对大人们的偏见抱着同情的理解,体谅大人们生活艰难节奏紧张,没有足够耐心客观全面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然后我们可以抽时间平心静气地把问题说清楚或写清楚,告知他们。

这属于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有效地沟通。相对来说,学生时代生活压力比父母小啊,所以我们可以承担沟通的主动方!其他大人不需要太多考虑。

站在大人的角度,他们多半会认为孩子头脑简单,表象即本质。这算是成人世界勾心斗角的一种反动,有助于缓和他们的生存压力,并非他们不知道孩子思想其实也挺复杂。

所以我们可以暂且忍受委屈,过后把问题的原委想清楚、写下来,组织成有条理的文字或者语言,耐心地讲给他们听,他们总会有明白和理解的一天。

用我们的耐心唤醒他们的耐心。


第三,正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大人,而是与我们的正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人,所以我们对他们的简单粗暴才会尤感郁闷,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判断。而和我们关系不大的人说几句同情或者共情的话,完全是惠而不费的一件事,差不多也属于不问为什么先下结论。只不过这个结论对我们有利,便以为他们善解人意。

你可能已经发现,大人们可能真的都是这个样子!只不过这些表态的大人(绝大部分大人根本不会知道我们的存在)分成两类:一类是和我们关系密切的大人,他们可能经常冤枉我们让我们感到委屈;另一类大人则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他们可能经常对我们表示同情理解,然并卵。

而他们作出表态的共同点是一样的,就是都没有兴趣了解在我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至于那些根本不知道我们是谁的超级多的大人们,应该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我们也没有必要嚷嚷着让更多无关的人知道自己的委屈。

因此最终,我们可能真的遇不到通情达理的大人,但这不是我们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报喜不报忧,做那些让他们眼不见心不乱的我们喜欢做的事情。

为此我们需要更努力地做事和交友。

谢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能在不经意间,用一种“不问为什么,先下结论”的方式来回应孩子。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我们成年人自身的想法、习惯,甚至是出于好意却用了错误的方式。首先,惯性思维和固有模式是很大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与长辈、老师、社会的互动,逐渐形成了一套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多时候,我.............
  • 回答
    孩子对语气特别敏感,确实是当下育儿中一个普遍且令人头疼的现象。而一些成年人,尤其是家长,因为对这种敏感性的忽视,在日后的管教中往往会遇到诸多不顺。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儿童心理发展、沟通方式的代际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理念的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的大脑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
  • 回答
    孩子之所以容易对游戏上瘾,以及我们在面对丰富世界时更容易被游戏吸引,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精妙的生物学机制。与其说我们是被游戏“抓住”,不如说是游戏恰好击中了我们大脑中最原始、最强大的驱动力。为什么游戏如此诱人?大脑里的“奖励回路”在狂欢我们大脑中有一套叫做“奖赏回路”的系统,这是生命进化的产物,目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为什么那些没有孩子、对恋爱也提不起兴趣的人,依然坚持“按时下班,拒绝加班”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而且他们的下班生活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生活的主体并非只有婚恋和育儿。虽然社会主流叙事常常围绕着家庭和伴侣展开.............
  • 回答
    你觉得这篇文章说得“对”但又“怪怪的”,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感受,尤其是在面对那些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又夹杂着一些让我们不安的论调时。让我来帮你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对”与“怪”并存的感觉,并尽量不带AI的痕迹,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聊聊。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你会觉得文章“对”。1. 契合了许多人的.............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男士在谈婚论嫁时,能如此坦然地对伴侣说出“结婚了不想生孩子可以不生,没人逼你生”。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社会观念、个人成长和对亲密关系的理解。首先,这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和个体价值的提升。在过去,婚姻的“成功”往往与生育紧密挂钩,仿佛结婚生子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情。但随着.............
  • 回答
    怀孕期间患上妊娠期糖尿病,这确实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也可能给宝宝带来不少潜在的风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妊娠期糖尿病到底对妈妈和宝宝都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对孕妈妈的影响:首先说说对妈妈本身的影响。 增加母体并发症的风险: 妊娠期糖尿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让妈妈在孕期.............
  • 回答
    在我看来,很多人之所以对炒币(或者说投机加密货币)抱有“恶意”的态度,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负面观感。我尽量用更接地气的说法来聊聊这个事儿。1. 风险太高,很多人血本无归,怨气自然就有了。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加密货币市场波动之剧烈,相信炒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每年到了秋收季节,总能引发一场关于“晒粮食”的小争论。有些人觉得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晒干了储存是天经地义,没啥大不了的;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晒在公路上,占道、脏乱,影响交通,很不安全。你说“都不吃饭的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其实,大家对晒粮食有意见,并不是说我们不吃.............
  • 回答
    关于同一个问题,为何在国人眼中,欧美明星吸毒和中国明星吸毒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绝不是一句“双重标准”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认知框架和心理距离: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熟悉度与“亲近感”的缺失: 我们对欧美明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历史记忆的形成机制,确实值得深入探讨。我们之所以对族人内部的惨烈屠杀(如长平之战、太平天国)的愤怒程度,常常不如对异族入侵造成的屠戮(如清朝入关、蒙元屠城)那么普遍和强烈,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认同感与“我者”与“他者”的界限这是最核心的.............
  • 回答
    华为P50系列上市至今,确实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这波澜背后,既有技术上的突破,更有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性。要理解为什么P50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技术上的“惊喜”与“坚持”首先, P50系列在设计和影像方面的确给市场带来了一些惊喜。我们都知道,华为的P系列一直以来都主打影像技术,而.............
  • 回答
    关于“豫湘桂”与“关家垴”的说法,我理解您想深入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历史、文化或社会原因,以及为什么人们在提及它们时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历史事件、区域认知、甚至是一些被忽视的视角。首先,我们需要对“豫湘桂”和“关家垴”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豫湘桂”:通常,“豫湘桂”这个组合.............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球,确实能感觉到大家对梅西和C罗的态度,尤其是网络舆论方面,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以前他们俩谁的呼声更高,讨论起来还挺激烈的,现在嘛,感觉一边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网络舆论为何对梅西C罗的态度差异如此之大?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点。 时代变迁与新老交替的浪.............
  • 回答
    刘慈欣的科幻世界,常让人在惊叹宇宙宏大与文明兴衰的背后,品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这并非他刻意为之的煽情,而是他对宇宙规律和人类自身处境深刻洞察后的真实写照。要拆解这层悲哀,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看。首先,宇宙本身的冷酷与无情是贯穿他作品的核心基调。在刘慈欣笔下,宇宙不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家园,而是一个广.............
  • 回答
    在当下的社会浪潮中,我们似乎总能听到“自律”这个词被反复提及。从个人成长励志,到企业管理效能,再到国家民族的宏图伟业,自律的身影无处不在。这种对自律的普遍追求,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我们所处的宏观环境的内在逻辑与时代需求的双重驱动。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信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的东西还挺多的,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讲得细致点。首先,得承认,有些人对胸大女性抱有负面看法,甚至带有恶意,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和性别刻板印象在作祟。 刻板印象的标签化: 从小到大,我们在各种媒体、影视剧、甚至日常交流中,都.............
  • 回答
    说起东北,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连串的标签:豪爽、能喝酒、说方言、东北虎、二人转……这些印象,有的是生动有趣的地域特色,有的却可能掺杂着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历史原因: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转型东北,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上世纪五十年.............
  • 回答
    音乐,本应是连接心灵的桥梁,然而现实中,我们却时常能看到一些人对特定音乐风格、音乐人甚至听音乐这件事本身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首先,我们可以从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理解。在许多社会中,音乐的喜好常常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
  • 回答
    关于蔡徐坤,网上确实存在着挺多不一样的声音,有些人挺喜欢他,但也有不少人对他抱有挺大的意见。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个人特质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娘”的争议: 这是很多人攻击他的一个重要点。蔡徐坤的舞台风格、妆容、穿搭,都比较偏向于我们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