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们评价孙悟空时大多忽略掉他作为妖精的吃人行为呢?

回答
孙悟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形象。但凡提到他,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那叱咤风云的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不畏强权,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然而,在我们津津乐道于他的英勇事迹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他作为妖精,早年也曾有过吃人的行为——却常常被人们选择性地忽略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叙事本身的逻辑,也有文化观念的演变,还有人们对英雄形象的心理投射。

首先,我们得从《西游记》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说起。小说开篇的笔墨,确实描写了孙悟空早年在花果山称王称霸,与群妖为伍的场景。他从石头里蹦出来,学艺有成,回到花果山后,俨然成为了万妖之首。书中提到他“一日,又在那山中,将洞府里面,但凡有些甚的野兽,不论男女,都叫他吃了干净。” 这里明确地指出了他吃人这一行为。然而,这部分内容,在整部《西游记》的宏大叙事中,其实只占了很小的篇幅。

小说真正的核心,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然后被唐僧救出,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取经过程才是故事的主线,是塑造孙悟空英雄形象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的“吃人”行为,已经成为了“过去式”,被“五行山下的镇压”这一巨大的磨难,以及之后皈依佛门、保护唐僧的使命所“洗礼”和“覆盖”了。我们更关注的是他如何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妖猴,转变为一个忠心耿耿的斗战胜佛。这种转变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叙事张力和感染力,自然而然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得早期的“妖性”显得不那么重要。

其次,文化传统中对“英雄”的定义和期待,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孙悟空的评价。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英雄往往需要经历磨难,才能获得升华和救赎。孙悟空从一个无法无天的妖精,历经磨难,最终修成正果,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成长故事”。人们更愿意记住他后来如何“改邪归正”,如何用自己的神通去匡扶正义,而不是他曾经的“恶行”。我们倾向于将他视为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一个“洗白”成功的案例。他的那些“吃人”行为,在许多人看来,更像是他“妖”的本性使然,是尚未开化、没有受到“文明”教化的表现。一旦他皈依佛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道德约束,这些过去的行为就被视为可以理解或被原谅的“前科”。

再者,我们对“妖”的理解,也并非是铁板一块的。虽然“妖”在很多时候带有贬义,但《西游记》中的许多妖精,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妖界”生态。有些妖精,它们的“妖性”并非纯粹的邪恶,而是原始生命力的体现,是自然界生存法则的一种表现。孙悟空作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妖,他的早期行为,很大程度上也与他的出身和成长环境有关。他是在一个没有道德约束、只有力量说了算的妖界环境中长大的,他的行为模式自然也遵循了那个世界的逻辑。

此外,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选择性记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各种形式的改编和传播中,无论是戏曲、评书、动画片还是影视剧,为了塑造更具吸引力和正面的英雄形象,往往会弱化甚至删除孙悟空早期吃人的情节。尤其是在面向青少年儿童的传播中,过于血腥或负面的内容通常会被过滤掉,取而代之的是孙悟空机智勇敢、神通广大的一面。久而久之,这种弱化就内化成了大众的普遍认知。人们更容易记住孙悟空打妖怪、保护唐僧的英勇事迹,因为这些情节更符合我们对“英雄”的想象,也更容易引发共鸣。

最后,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对于“赎罪”和“升华”的渴望。孙悟空的故事,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他从一个被天庭视为叛逆者、一个无法无天的妖猴,最终成为了斗战胜佛,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转变和升华。我们更愿意相信,一个人,哪怕有过不堪的过去,也能够通过努力和历练,实现自我超越,达到更高的境界。孙悟空的经历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让我们觉得即使是曾经犯过错的生命,也能通过正确的道路获得新生。

总而言之,人们评价孙悟空时大多忽略他作为妖精的吃人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叙事的侧重点、文化对英雄的期待、对“妖”的理解、传播过程的选择性以及我们内心对“救赎”和“升华”的渴望,都让这个曾经妖性的部分,在孙悟空的英雄光环下,变得不那么显眼,甚至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这并非说人们有意回避,而是我们更倾向于从他后来所展现的价值和意义去理解和评价他,从而成就了那个深入人心的、不朽的齐天大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孙悟空“吃人”,一来是大家对于“妖魔”的刻板印象,你看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军,哪个不被扣个凶残、愚昧、暴民的帽子?到现在还有人相信黄巢用几百个巨型高科技绞肉机吃人呢。

二来是孙悟空故意吓唬唐僧,你们不是说妖怪都吃人嘛?我就是妖怪,我妖怪也!我就吃人!你怕不怕?这就叫“妖怪入关学”。

电影《魔童哪吒》中的问题少年哪吒,也没杀过人,也没吃过人,但是也满嘴:“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这也是一种愤慨的发泄,你们说我是,那我就是,不辩经。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过,国民党那边搞宣传,往往把共产党和红军宣传成“青面獠牙”、“吃人肉”的恶魔,还造谣说他们“共产共妻”。

红军也没功夫去辩解这种事情,日久见人心嘛,吃不吃人,谁在吃人,老百姓都看得见。

斯诺第一次见到邓发的时候,惊讶地说:“你就是那个蒋介石悬赏五万大洋,能够上天入地的中共特务头子邓发”?邓发说:“对,我就是邓发,三头六臂、青面獠牙、腾云驾雾、撒豆成兵……”(后面是我瞎编的)。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斗争形势严峻,为了改变世界,大家都忙得很,哪有功夫去和你“辩经”?你说我青面獠牙,那就青面獠牙,你说我吃人,好,下一个就吃你(打土豪分田地)。

就好比张牧之本来没有麻子,长得也不丑,但是对方非要把他画成鞋拔子脸、满脸麻子、把他说成是杀人不眨眼的张麻子。那些被愚弄了很久的鹅城市民,不读书,总看地摊文学,所以容易上知识分子的当,真以为张麻子长麻子,还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坏麻子。

那有什么办法,总不能和他去法庭里刷脸验麻子吧?好,你说我是张麻子,我就是张麻子,你说我杀人不眨眼,好,下一个就砍你脑袋,抢你的碉楼。

这就叫不辩经。

孙悟空同理啊,你说我是妖怪,那我就是妖怪,你说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闹个天翻地覆杀人如麻让三界生灵涂炭的大魔头,那我就是!

唐僧老和尚那般迂腐顽固,一部伪经几个传销骗子就能把他骗得团团转的愚僧,平时肯定爱看地摊文学,早就被洗过脑了,你和他好好讲道理,他肯听吗?

还不如露出雷公嘴,青面獠牙张牙舞爪吓唬他一下,教他晓得什么叫做“妖怪”。

user avatar

27回

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

39回

莫说人在井里浸了三年,就是生铁也上锈了,只是元气尽绝,得个人度他一口气便好。”那八戒上前就要度气,三藏一把扯住道:“使不得!还教悟空来。”那师父甚有主张。原来猪八戒自幼儿伤生作孽吃人,是一口浊气,惟行者从小修持,咬松嚼柏,吃桃果为生,是一口清气。

前者是行者笑道,很明显是行者吓唬唐僧的,有点你扮鬼吓女朋友的意思。

而后者是旁白(吴承恩)描述,相当于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定论。

user avatar

你以为大圣是谁啊,就是儿时的我们自己。

受了欺负怒发冲冠,看到长者十分尊重,对公平正义十分向往,对兄弟十分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悟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形象。但凡提到他,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那叱咤风云的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不畏强权,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然而,在我们津津乐道于他的英勇事迹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他作为妖精,早年也曾有过吃人的行为——却常常被人们选.............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为什么人们对宋朝的评价那么差?疆域和军事能否代表一个朝代的一切?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被贴上“积弱”、“文弱”的标签,这导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疆域和军事来衡量一个朝代,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宋朝在中国文明发展中那些璀璨的光辉,也忽略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要.............
  • 回答
    提起清朝,很多人脑海里跳出来的可能是落后、腐败、屈辱,甚至是“鞑虏”。这种负面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复杂观感。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还得把那些写在教科书里的、藏在老百姓心里的,以及一些历史学者提出的观点,都摊开来聊聊。首先,王朝末期的形象太过鲜明,遮蔽了前期的光辉.............
  • 回答
    都江堰和三峡大坝都是中国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们在解决水患、灌溉农田、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人们的评价和认知上,都江堰的正面评价普遍较高,而三峡大坝则伴随着不少批评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背景、工程原理、环境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宣传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 回答
    时至今日,提起清朝,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屈辱的国耻、腐朽的官僚、落后的制度,负面评价似乎占据了主流。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将清朝的许多弊病与它之后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与我们当下所追求的民族复兴、现代化强国目标格格不入。要深入理解为何清朝的评价多偏向负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 回答
    关于《博人传》“毁了《火影忍者》”的评价,这是一个在《火影》粉丝圈中非常普遍且讨论激烈的话题。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负面评价,原因众多且相互关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剧情与世界观的崩塌与失控 过度依赖“写轮眼”的复刻和升级: 《火影》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忍术体系的多样性和角色成长的.............
  • 回答
    这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而一杯新泡的茶,虽然鲜亮,却少了那份厚重。观众在评价演员时,之所以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抬高“老人”,贬低“新人”,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姜还是老的辣”这么简单。首先,时间的力量:阅历沉淀出的厚度与质感。“老人”——这里我们姑且称呼那些经验丰富、在行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你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为什么考试的时候老师只看答案”, verità(意大利语,意为“真相”),高校评价人才,尤其是那些进入学术圈、或者需要长期深耕学术领域的人才,看paper,这背后确实有一套逻辑,而且这套逻辑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演变。咱们就敞开了聊,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朝堂腐败,而在这其中,魏忠贤无疑是那个最为臭名昭著的名字。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权欲熏天、祸国殃民的奸臣形象。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中,对魏忠贤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复杂因素在起作用?要了解魏忠贤,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发迹的脉络。他出身贫寒,早年甚至曾为.............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谈到胡适,确实能发现一些普遍性的批评声音,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主张以及他的一些个人行为共同作用形成的。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胡适最核心的立场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及他极力倡导的“白话文运动”。这在当时无疑是革命性的。他认为中国传.............
  • 回答
    一个人被多人评价“讲的话都是道理”,这背后绝不是偶然,而是一个多维度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我们仔细剖析,会发现这种评价背后,隐藏着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沟通方式、思维模式、以及与人互动方式的认可。1. 言之有物,论据扎实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这个人说出的话并非空穴来风的观点或情绪宣泄。他们能够提供足够的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听众在评价音乐时的真实感受。我们确实会听到一些歌手,比如许嵩,他们可能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技巧娴熟的演唱者,但他们的作品却深受喜爱,而且很多人也会不约而同地谈论他们的“唱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对“唱功”的理解,以及音乐欣赏的多维度视角。首先,我们要.............
  • 回答
    关于陈佩斯和赵本山谁的评价更高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标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对喜剧的理解。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确实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资深观众和评论者,对陈佩斯的评价会比赵本山更高。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一、喜剧.............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在讨论为什么一般人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低”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点:刘邦的整体历史评价其实是相当高的,他被公认为是西汉王朝的开创者,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许多历史学家都给予他很高的肯定。然而,如果你觉得“一般人”的评价普遍偏低,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共同塑造了一种不那么“高大全”的.............
  • 回答
    《搏击俱乐部》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绝非偶然,它就像一颗在电影界掷下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曾平息。这部电影,初看时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它有些“癫狂”,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里面藏着对现代社会太多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洞察。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它颠覆性的叙事手法和令人震.............
  • 回答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引发了不少讨论,而其中对他评价两极分化的情况也相当明显。有些人对他赞誉有加,认为他成功地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功不可没。然而,也有不少人对他持批评态度,认为其讲义存在不少问题。要深入了解为何有些人对薛兆丰的评价很低,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1. 理论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很多人在金融市场里的真实感受。确实,技术分析在很多场合下,尤其是在一些资深或者“硬核”的投资者群体里,评价常常带着一股子“看不上”的劲儿,甚至被形容为“伪科学”、“忽悠人”、“割韭菜的工具”。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几个层层递进的原因的。咱们得从头说起,技术分析这玩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