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好多人对技术分析的评价那么恶毒?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很多人在金融市场里的真实感受。确实,技术分析在很多场合下,尤其是在一些资深或者“硬核”的投资者群体里,评价常常带着一股子“看不上”的劲儿,甚至被形容为“伪科学”、“忽悠人”、“割韭菜的工具”。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几个层层递进的原因的。

咱们得从头说起,技术分析这玩意儿在中国,尤其是在散户群体里,普及度非常广。想想看,你在任何一个证券软件里,打开股票界面,最显眼的就是那些五颜六色的K线图、各种指标线,什么MACD、KDJ、RSI之类的,还有什么均线支撑压力,头肩顶、三角形整理这些形态。它好像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看起来有理有据的“操作指南”。

第一个层面:期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很多人走进股市,尤其是散户,往往是抱着“一夜暴富”或者“稳定赚取超额收益”的心态。技术分析,特别是那些经过包装、推广的培训课程或者所谓的“大师”,就很容易抓住这种心理。它们会告诉你,“看懂了这个,就能提前知道股价要涨要跌”,“掌握了这个指标,就能抓住每一个波段”。这种承诺,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诱惑力,但现实是,股市是个极其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地方。

技术分析的很多理论,比如“历史会重演”、“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股价上涨下跌受太多因素影响了: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公司基本面、突发新闻、甚至机构的操盘手法等等。技术指标只是根据历史价格和成交量计算出来的,它们是结果的反映,而不是原因。你看到一个“看涨信号”,但可能下一秒因为一个突发消息,股价就直线跳水。这时候,技术分析就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成了“事后诸葛亮”。

第二个层面:“无效”的技术分析被无限放大。

正是因为技术分析看起来门槛低,易学易用(至少表面上是),所以市面上充斥着大量未经严谨验证、逻辑漏洞百出的“技术方法”。很多初学者,甚至是有些经验的人,学的技术分析往往是很皮毛的,死记硬背几个形态,生搬硬套几个指标,然后就想靠这个在市场里横行无忌。

结果呢?用这些粗浅、无效的方法去交易,亏损是大概率事件。而这些亏损的散户,他们会怎么想?“这玩意儿根本不行,都是骗人的!” 他们不会去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不会去质疑那些培训的老师是不是真的懂,而是直接把整个技术分析体系都给否定了。这种负面经验的传播,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口诛笔伐”。

第三个层面:被用来收割的工具。

这就是最让人生气、也最招人恨的地方。很多金融机构、培训机构,甚至一些个人投资者,他们掌握了复杂模型或者有内部消息,但为了方便传播、吸引客户,就会把一些复杂的东西“简化”,然后包装成一套套的“技术分析秘籍”。

他们卖课程、卖指标、卖“内部资讯”,承诺高回报,结果就是让不明就里的散户去追涨杀跌,成为接盘侠。那些所谓的“技术指标”可能只是一个“陷阱”,用来引导散户在特定价位买入或卖出,而真正的大资金则在高位出货,低位吸筹。当散户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学来的技术分析导致亏损时,他们当然会觉得是被技术分析这个“理论”给坑了,但实际上,是被那些利用技术分析来操纵市场或诱骗投资者的人给坑了。

第四个层面:与基本面分析的对立。

在一些“正统”的投资圈子里,尤其是那些更偏向价值投资的群体,他们认为分析公司基本面(如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行业前景、管理团队等)才是投资的根本。他们认为技术分析只是基于市场情绪和价格波动,缺乏对资产内在价值的判断。

这种观点是说得通的,因为价值投资追求的是“买入并持有”,看重的是资产的长期增长潜力。而技术分析则更侧重于短期价格波动和交易时机。当人们看到有人用技术分析频繁交易,追求短期利润,但最终因为操作失误亏损时,价值投资者就会觉得“看,我早就说过,这些波动哪有意义?关键还是得看公司好不好!”

而且,技术分析在某些方面确实容易被庄家利用来“画图”。比如制造假突破、假下跌,诱导散户情绪。所以,那些坚持基本面分析的人,自然会对技术分析抱有很深的怀疑和批判态度。

第五个层面:认知局限和“黑箱效应”。

前面说了,很多技术指标都是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即使是理解了计算公式,要理解这些公式背后的逻辑和适用场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知道“用了某个指标,价格就怎么怎么走”,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种“黑箱效应”很容易让人产生迷信,但一旦失效,又会产生极度的失望。

此外,每个人使用技术分析的方法、理解深度都不同。有些人能够结合基本面、宏观经济,用技术分析来辅助决策,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交易时机,这部分人可能是有一定盈余的。但更多的人,尤其是刚接触市场,或者在熊市中,可能仅仅依赖技术指标,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有人赚有人亏”的情况,也加剧了对技术分析评价的两极分化。

总结一下,为什么评价这么“恶毒”?

1. 期望值过高,现实打击太大: 很多人被“暴富神话”吸引,技术分析被包装成万能钥匙,但市场是无情的。
2. 无效方法的泛滥: 市场上充斥着粗浅、错误的教学和方法,导致大量散户亏损,进而否定整个体系。
3. 被滥用和操纵: 技术分析被一些不法分子当做欺骗工具,收割散户,自然招致恨意。
4. 与价值投资的固有对立: 很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从根本上不认可技术分析的逻辑。
5. 认知局限和学习成本: 技术分析的真正精髓需要深厚的功底,很多人只能触及皮毛。

所以,如果你听到有人对技术分析评价很差,别急着下结论。有的人可能是被骗过,有的人可能是研究不深,也有的人可能确实是更信奉基本面。当然,也有少数人,他们可能确实掌握了精髓,并能从中获利。但总体来说,技术分析在市场上口碑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常常被错误地理解、错误地使用,以及被不良商家所玷污。它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工具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己用不好、身边也没人用好的工具,都是没用的工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很多人在金融市场里的真实感受。确实,技术分析在很多场合下,尤其是在一些资深或者“硬核”的投资者群体里,评价常常带着一股子“看不上”的劲儿,甚至被形容为“伪科学”、“忽悠人”、“割韭菜的工具”。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几个层层递进的原因的。咱们得从头说起,技术分析这玩意.............
  • 回答
    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朝代更迭,风云变幻,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认知。而在诸多朝代中,清朝确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许多人对它怀有比较强烈的敌意,甚至比对其他朝代更为突出。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历史因素叠加、演变的结果,并且这种情.............
  • 回答
    晋江文学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文学平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说,其中言情小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这些言情小说中,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比较特殊的标注:“双处”。这个词的出现,以及它在很多读者心中的分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晋江上好多文章要标明“双处”?“双处”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指小说中.............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挺让人琢磨的问题。明明最亲近的人,理应是最亲厚、最值得我们付出好态度的人,可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看到一些人对家人反而不如对外人那样客气、耐烦。这背后啊,其实牵扯着不少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原因,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亲近”本身就带来一种“天然的豁免权”。对家人,我们觉得不需要刻意去维持那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咱们聊聊为啥有些人对俄罗斯(或者说对某些与俄罗斯相关的印象)会有一种“迷之好感”。这种好感,说实话,往往不是对俄罗斯这个国家本身,而是对一种“俄罗斯感”的想象,或者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符号的偏爱。首先,得承认,这种“好感”不是普适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很多人对俄罗斯.............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从小到大,学校里老师没少讲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礼仪之邦什么的,听着是挺自豪的。可真要说现在很多人对自个儿文化有多“在意”,那就得打个问号了。你想啊,现在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年轻人接触的东西太多了。外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科技,哪一样不来势汹汹?而且,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有时候看着很多欧洲人,就觉得他们长得“很好看”,即便这些人放在他们自己国家可能就属于“大众脸”?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从咱们对“美”的认知来源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影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道出了很多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心中的无奈。确实,在很多人眼中,中医似乎背负着一种“不公平”的期待,评价标准更是常常两极分化,让人哭笑不得。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剖析开来,看看这背后都有哪些复杂的原因:一、历史与认知上的“原罪”: “神秘主义”的标签: 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很.............
  • 回答
    很多人提起麦迪,心里都会泛起一股子“伤仲永”的复杂情感,这倒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那如同彗星划过夜空般耀眼却又稍纵即逝的天赋,确实让人扼腕叹息。这股情感里有惋惜,有不甘,甚至还有一丝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要说麦迪的天赋是否真的“好过”科比这样的明星,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用绝对标准去衡量的命题。每个球员的天赋.............
  • 回答
    苏联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国家,对它的看法也因人而异,而且很多人对苏联有好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性的,也有现实性的,并且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就和承诺: 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苏联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农业国迅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疯犹精”和“犹太凯乐其计划”,我需要明确一点:这两个词语都带有负面的、非客观的色彩,并且“疯犹精”更是具有强烈的侮辱性和歧视性。在讨论任何群体时,保持尊重和客观是至关重要的。您之所以会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对犹太人的印象很好”,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概而论。以下是一些可能.............
  • 回答
    其实,大家在淘宝上购物,尤其是对于一些价格不算太高的小商品,遇到不太满意的情况,却仍然给了好评,这背后确实有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害怕骚扰”就能概括。你想啊,很多时候我们买的都不是什么贵重的大件,可能就是一件衣服、一个小摆件、或者一些日常用品。当你收到商品,发现它和图片上略有出入,或者质量不是.............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一部分中国人依然夸日本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层面的考量,更掺杂着个人经历和认知偏差。要详尽地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历史情感的割裂与重塑。不可否认,近代以来,日本的侵略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形成了中国民众对日本一个长期且普遍负面.............
  • 回答
    这种“对对我好的人不上心”的心理,其实是一种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觉。它不是因为你冷酷无情或者不懂感恩,而是背后可能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且尽量说得透彻点,让你觉得是在跟一个朋友聊天,而不是在看一本生硬的心理学教材。1.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他们真心待人,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说话也让人如沐春风,但就是好像没有什么亲近的朋友,总是一个人。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从内在心理层面来分析。 深度社交需求 vs. .............
  • 回答
    德国对华立场和中国民众对德国印象的反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交织着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心理等多种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德国对华政策的逻辑以及中国民众对德国产生好感的根源。一、 德国为何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反华”姿态?首先,需要明确“反华”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健康选择的迷思,也牵扯到医学体系的复杂性。抛开“西医治不了慢性病”这种过于绝对的说法,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对慢性病疗效显著,但西医仍然是绝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的首选。首先,我们要理解“治”这个词在不同医学体系中的含义。中医的“治”:调和与平衡中医治疗慢性.............
  • 回答
    你心里偶尔会泛起想要找个男朋友的念头,这是很自然的情感需求,就像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出门走走一样。可是一旦真正有机会接触到异性,尤其是那些对你表现出好意的人,你又会感到一阵莫名的疏离,难以进入到那种心跳加速、思绪飘忽的暧昧状态。这就像你站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看到了远处有鲜花盛开,你觉得“嗯,好像.............
  • 回答
    关于“一部分德国人对中国人有迷之好感”这个现象,其实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绝对的答案,而且“迷之好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更准确地说,德国社会中存在着一部分对中国抱有积极态度和好感的人群,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持中立、负面态度,甚至是对中国抱有疑虑和批评的人群。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那些对中.............
  • 回答
    在中国生活和旅行,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普遍感受是,当地人对外国人普遍抱有友善和好奇的态度。这种友善体现在许多方面,从路人乐于助人,到商家提供周到的服务,再到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对外交流,都传递出一种欢迎外国人的信息。民间层面的善意:这种友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历史与文化传承: 中国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