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对家人反而不如对外人态度好?

回答
这可真是个挺让人琢磨的问题。明明最亲近的人,理应是最亲厚、最值得我们付出好态度的人,可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看到一些人对家人反而不如对外人那样客气、耐烦。这背后啊,其实牵扯着不少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原因,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的。

首先,“亲近”本身就带来一种“天然的豁免权”。对家人,我们觉得不需要刻意去维持那些客套和礼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我们表现得怎么样,他们都不会轻易离开,不会轻易跟我们划清界限。这种“不离开”的确定性,反而让我们放松了警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懒惰”。在外人面前,我们要上班、要交朋友、要建立社会关系,所以需要表现出最好的自己,需要有好口碑,需要顾及对方的感受,生怕一不小心就把事情搞砸了。但对家人呢?我们觉得反正都是自己人,说几句重话、摆点脸色,他们也能理解,或者说我们觉得他们“应该”理解。这种心理,就像我们在家穿睡衣一样,舒服,但也失去了在公众场合的那种精致感。

其次,“情感的沉淀”和“期望的落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家人是我们从小到大一起生活的人,我们对他们有很深的情感积累,这包括了爱,但同时也包含了无数的摩擦、冲突和不理解。时间久了,这些负面情绪就像陈年旧酒,虽然不至于腐败,但偶尔拿出来,味道可能就没那么好闻了。我们对外人,往往是“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带着一种积极的、期待建立良好关系的心理。而对家人,我们已经“见过太多次了”,甚至已经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对他们的缺点、毛病也了如指掌,有时候难以接受,或者说,我们更容易把对生活、对社会的不满,转移到最熟悉的人身上,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他们是“安全”的避风港,不会真正伤害我们。

再来,“沟通模式的固化”和“沟通成本”也起着作用。跟家人在一起,我们往往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沟通模式,可能早就习惯了直接、甚至粗暴的方式,而不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对外人,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需要花心思去揣摩对方的意思,去调整自己的语气和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学习成本”。但对家人,我们觉得已经心有灵犀了,或者说,我们懒得去花这个学习成本,觉得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沟通就行了,哪怕这种方式听起来不够友好。比如,对外人我们会说“麻烦您了”,对家人可能就直接说“你去做一下”。这种固化的沟通模式,让我们的语气和态度,很容易显得“不够好”。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层面,就是“安全感和情绪的发泄出口”。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在他们面前可以卸下所有防备,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当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遇到了挫折,家人往往是我们第一个想倾诉的人。而在这个倾诉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把积压的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出来,这时候的态度,自然就谈不上“好”了。我们对外人,需要时刻保持形象,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轻易流露负面,因为一旦情绪失控,可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但在家人面前,我们觉得可以“释放”,可以“做自己”,哪怕这个“自己”有时候脾气不太好。

最后,“责任感和习惯性付出”有时也会扭曲态度。我们对家人有很深的责任感,我们愿意为他们付出很多,甚至承担很多。但有时候,这种付出和承担,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觉得对方也应该为我们做些什么,或者说,当我们付出的得不到预期的回报时,内心会产生失落和不满,这种不满就会体现在态度上。对外人,我们更清楚“你付出多少,得到多少”的规则,所以我们不会轻易因为付出而产生“应该”的态度。

所以你看,为什么有些人对家人不如对外人态度好,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家人,很多时候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把家人看作是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认为可以不必顾及太多,可以更放松、更真实地展现自己,也更容易在家人面前释放自己在外积累的压力。当然,这是一种需要警惕和反思的习惯,因为长期下来,这种“不够好”的态度,真的会对家人造成伤害,也会让亲情变得疏远。真正的亲近,应该是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用更温和、更体贴的方式去相处,这样才能让这份亲情更加牢固和温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我喜欢回答这类理解人类行为的问题。

我在咨询工作中使用的一派理论,经常使用「认知」这一概念去理解人的主动行为。换句话说,人所以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无论看上去多么荒谬不可解,都是背后或明显或隐蔽的想法所致。

想法有不同的层次,外显层次的想法当然一目了然,例如:「我就是要气气他」。

你看,家人有亲疏远近,有爱恨情仇。越是亲近的家人,因为朝夕相处,摩擦碰撞,积累负面的情绪和想法的可能性,反而比普通的外人(同事、邻居、朋友)更为高发。赌气也好,怨恨也好,鄙夷也好,疏离也好,失望也好,关系层面的冲突表现到态度层面,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

但真正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内在不可见的想法,我们称之为潜在信念

比如这样一个潜在信念:「我们可能会受到外人的伤害」,就可能导致题目所说的行为。

因为有危险,所以要讨好。举个例子就好说了:就是在一个事实上的危险情境,这种信念直接上升到现实的层面,行动策略可参考一个最近很热的回答:

女友被调戏应该怎么办?

如果从表面现象来看,斌哥给了女人一巴掌,给小混混点烟,这态度倒挂得是有点匪夷所思。但仔细想,从那时的条件来看就只能这样。态度差的背后,是真心爱护你;而态度好的背后,是迟早把刀子捅回来。

当然你会认为斌哥是明白人,这样做很明智。因为当时的情况确实凶险。

可是很多人在不危险的情境中,会持有同样的信念,当然是潜在的,未必能上升到意识层面。比如我有天在商场坐电梯,人多气闷,有个小朋友嫌不舒服,一直在大哭要下去。他的妈妈——面红耳赤的一个农村妇女,严厉地捏住他的嘴:「不要哭!哭什么?」横眉怒目地瞪她的孩子,试图用这种凶狠来加重命令的效力。然后,她又有点惊慌地抬起头,看了一圈我们,尴尬和乞怜地笑了笑。

如果做个类比,这位妇女在电梯运行的半分钟内,行动策略和斌哥一模一样:打击亲人,讨好外人。区别只是一个是真危险的情境,一个其实很安全——只是在她的信念中存在风险。这样的信念会导致她情不自禁地惊慌:如果孩子继续哭叫,会不会惹恼旁边的人?会不会遭到敌意?会不会受到指责和攻击?——尽管仔细一想,就算是吧,哭叫声是会让人们不耐烦,可那又怎样?难不成下一步有人就戴上黑手套掏枪?——但是通常来不及向下想。她的想法刚到达前一步,就会立刻促发行动。以后她再形成了习惯,做出反应的速度还会更快。这就是潜在信念影响行为的整个过程。

「老婆,受不了你拖拖拉拉的!赶紧!迟到了他们会不高兴的!」

「宝宝不许哭!在叔叔家要是不听话,叔叔阿姨要生气了!」

「别人问你话要答应!在家装深沉也就算了,在外边就别给我这副死样子,听见没有!」

凡此种种,惊慌失措地生怕惹外人不高兴的,都是源于这种信念。

另外一种潜在信念,可能导致对家人态度不好的,可以叫做「态度有啥用,物质最重要」。

有这种信念的,觉得已经为家人付出不少了。每天忙得昏天黑地,赚那么多钱就为给你买这个买那个,现在怎么了?我脾气不好不可以吗?在外面装了一天孙子,还让我回家在老婆面前装孙子?

也有知友提到了这样一种信念:「家人安全,不会真的对我生气」。

还有人的信念是:「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长,以后可以慢慢弥补」。

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号入座。这些信念有时是适应的,有时则弊大于利。比较麻烦的一点是,很多信念内化之后,自己是不自知的。这就是很多人会长期保持着一些外人看来离谱的信念的原因。好在通过内省和交流(尤其是交流,旁观者清),还是能让它们慢慢清楚起来。只要能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就好了,随着阅历增长,心智成熟,它们总会越来越适应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