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医治不了慢性病,中医对慢性病的疗效非常好,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要找西医看慢性病?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健康选择的迷思,也牵扯到医学体系的复杂性。抛开“西医治不了慢性病”这种过于绝对的说法,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对慢性病疗效显著,但西医仍然是绝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的首选。

首先,我们要理解“治”这个词在不同医学体系中的含义。

中医的“治”:调和与平衡

中医治疗慢性病,更侧重于“治未病”和“调和”,也就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整体功能,恢复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的目的。中医认为,慢性病往往是身体长期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的表现。它不会像西医那样,针对一个具体的病原体或生化异常去“攻克”,而是通过辨证论治,找到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用药物、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手段,温和地调理身体,让身体自身产生修复和适应能力。

这种治疗方式,一旦对症,确实能带来显著的改善,甚至让患者长期处于一种稳定、无症状的状态。很多患者会觉得“好了”,或者“感觉舒服多了”,情绪和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提升。所以,对于那些长期受慢性病困扰,寻求生活质量改善,或者对西医副作用感到担忧的患者,中医确实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选择。

西医的“治”:精准打击与控制

相比之下,西医的“治”更倾向于“精准打击”和“控制”。它基于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生化机制的深入研究,找到了导致疾病的具体“元凶”,比如细菌、病毒、基因突变、激素失调等等。然后,通过药物(抗生素、降压药、降糖药)、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直接针对病灶进行治疗,或者控制疾病的发展。

在急性病、感染性疾病、或者需要外科干预的疾病上,西医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比如,一场阑尾炎,西医手术能快速解除痛苦;一场肺炎,抗生素能有效清除病菌。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是倾向于西医来处理慢性病?

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

1. 医学体系的“成熟度”与“标准化”:
科学证据的严谨性: 西医的治疗方案,尤其是一些药物,都经过了严格的、大规模的、多中心的临床试验(RCTs),有大量的科学数据支撑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证据链条非常清晰,从实验室研究到人体实验,再到大规模应用,每一步都有详实的记录和分析。这使得医疗决策更具客观性和可预测性。
诊断的精确性: 西医拥有先进的影像学(CT、MRI)、生化检测(血液、尿液指标)、病理活检等手段,能够非常精确地定位病灶、量化损伤程度、检测体内物质的变化。例如,糖尿病可以通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来诊断和监测;高血压可以通过血压计的多次测量来确诊。这种精确的诊断,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治疗的标准化: 西医的治疗方案很多是标准化的,有明确的治疗指南和流程。医生会根据疾病的诊断、分期、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剂量。这种标准化,降低了治疗的个体化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

2. 疗效的“即时性”与“可量化性”:
快速改善: 许多西医的治疗,尤其是针对慢性病症状的管理,往往能带来比较快速的缓解。比如,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会很快降下来;血糖高的患者服用降糖药,血糖也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让患者更容易看到治疗的成效,从而建立信任。
可量化的指标: 西医的疗效可以通过各种指标来量化,如血压数值、血糖数值、胆固醇水平、炎症因子指标等。这些数据化的结果,让患者和医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治疗的效果,也便于调整治疗方案。

3. 普及度与可及性:
医疗资源的分布: 在大多数国家,西医医疗体系是主流,拥有更广泛的医疗资源,包括医院、医生、设备和药物。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找到一家西医医院或诊所通常比找到一位受过正规中医训练的医生要容易得多。
医疗保险的覆盖: 许多国家的医疗保险体系,在报销范围上,对西医的诊疗和药物覆盖更广。这意味着,选择西医治疗,在经济上往往更具优势,也更容易获得经济上的支持。

4. 大众的认知与信任:
教育与宣传: 过去几十年的科普和教育,普遍强调西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媒体宣传、学校教育,都以西医的模式为“标准”。
历史原因: 西方医学在近现代科学革命中发展起来,其基于实证的理念和方法,逐渐成为全球医学的主流。
对“根治”的误解: 很多人对“根治”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消灭病因”,而不是“恢复平衡”。西医在消灭病因方面,有时确实能做到。

5. 中医的局限性(或者说,人们感知到的局限性):
缺乏标准化证据: 虽然中医研究在不断进步,但许多中医治疗方法,尤其是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很难用西方RCTs的模式来完全验证。这导致其疗效的“证据链”不如西医那样完整和被广泛接受。
疗效的个体差异: 中医的疗效高度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体质,个体差异很大。同一个方子,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效果迥异。这种不确定性,让一些追求稳定、可预测效果的患者望而却步。
“慢”与“不知”: 中医的调理过程往往是缓慢的,有时候患者会感觉吃了药一段时间,但身体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或者变化非常细微,难以察觉。这使得患者容易失去耐心,或者对中医的疗效产生怀疑。
药物的副作用与禁忌: 虽然人们常说中医副作用小,但一些中药也存在毒性,需要谨慎使用。同时,中药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需要专业知识来指导,随意服用可能适得其反。

总结来说:

西医在慢性病管理上的优势在于其精确的诊断、标准化治疗、可量化的疗效以及广泛的证据基础和医疗资源。 它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急性发作或并发症出现时,其作用无可替代。
中医在慢性病调理上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观、辨证论治以及对身体平衡的追求。 当中医对症时,可以达到很好的改善甚至“治愈”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西医难以彻底解决,或者副作用较大的情况。

之所以很多人仍然选择西医,并非因为西医“治不了”慢性病,而是因为:

1. 西医提供了更“确定性”和“可衡量”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在疾病的初期诊断和症状控制阶段。
2. 西医的普及度、可及性和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更广。
3. 大众对西医的认知和信任度更高, 且其治疗方法更符合现代科学的“证据”标准。
4. 部分中医治疗的“非标准化”和“疗效不确定性”, 让一些患者望而却步。

理想的慢性病管理,往往是中西医结合。在西医的精准诊断和控制下,结合中医的整体调理,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所以,更多的时候,人们不是在“西医治不了慢性病”和“中医疗效非常好”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不同疾病阶段、不同需求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医疗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中医的理论,中医有治不了的疾病(既然探讨的是慢性病,那就不考虑伤)吗?

口口声声“中医也没说包治百病啊”,可实际上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普通老百姓,谁听说过哪种病是中医界公认的、达成共识的“中医治不了”?

众所周知,糖尿病、乙肝等等是西医对疾病的分类和命名;

而中医是根据四诊合参,诊断为燥热阴虚啊、津液不足啊、湿毒邪壅啊这种辨证,所以治疗就相应地滋阴清热、补肾益精,或者调气解毒、扶正祛邪就好(大概意思)………所以也就没有“治不了”这一说法。

理论上来说,只要中医大夫辨证准确、用药无误,患者谨遵医嘱……别说乙肝和糖尿病了,就是胰腺癌、艾滋病,只要不是大限将至,还能吃药,中医都能治愈。因为在中医眼中根本没有这些病名,他看到的就是阴虚燥热湿毒这种,和痤疮(大概意思)只有程度差别没有本质区别。

这不可怕吗?

如果一个医学理论,根本不存在断言“目前这种病本医学治不了”的可能,学科内也从未达成“目前这些病本医学治不了”的共识……难道不可怕吗?

一旦治不好,只会归咎为学艺不精或者“这个大夫水平不行”………不是中医不能治,而是没找到好大夫。用中医的理论去判断,你永远得不到“这类疾病中医治不了”的结论。

所以,鼠疫它也觉得自己能治,肺结核它也觉得自己能治,乙肝、高血压、胰腺癌……它通通都觉得自己能治;甚至艾滋病狂犬病埃博拉……都有中医说能治。

别说什么“病在腠理、病在骨髓”,那是疾病的进程,相当于西医说的“早期、终末期”,并不是疾病本身能不能治的问题。而且,截瘫(脊神经受损)、癌症骨转是“病在骨髓”吧?…中医也一样敢接手啊,也没说“病在骨髓中医治不了”啊。


最后说两句,

我并不认为中医什么病也治不了,毕竟几千年的试错、积累,哪个传统医学也不会什么医疗经验都没有,问题是,

如果某个西医大夫跳出来说“我已经根治了多少例糖尿病和乙肝”,所有同行以及无数外行都能立即判断这是不可能的,要求提供实锤证据的声音能把他淹死;

但是如果某个中医说“我已经根治了多少例糖尿病和乙肝”(真的有,知乎上就大有人在),

或如题主所言“中医对慢性病疗效非常好”,

咱就不说其他中医从业者肯不肯质疑他,舍不舍得管他要实锤证据,就单说理论上的可证伪性……用中医理论(或者学界共识)有判断“这是不可能的”的可能性吗?

为什么说自己能治好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的西医,大家都知道他是骗子;而说自己能治好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的中医,就会有大把的人相信?因为……谁也不知道中医不能治什么啊。


……………………………

附:现代医学理论解释“西医为什么不能根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所引起。而胰岛β细胞功能,无法自我修复,甚至服用药物,也没有办法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糖尿病,而是尽量的模拟生理状态下的血液胰岛素浓度,这种治疗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糖尿病的难题,只能预防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产生。而胰岛B细胞的移植技术尚未得到突破,免疫排斥使移植的细胞很快就消耗殆尽,这是制约糖尿病治疗的因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健康选择的迷思,也牵扯到医学体系的复杂性。抛开“西医治不了慢性病”这种过于绝对的说法,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对慢性病疗效显著,但西医仍然是绝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的首选。首先,我们要理解“治”这个词在不同医学体系中的含义。中医的“治”:调和与平衡中医治疗慢性.............
  • 回答
    “西医治不好病,中医却治好的案例”之所以普遍存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医学理论、实践、患者认知、文化信仰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差异: 西医(现代医学): 重病灶、轻全身: 西医倾向于将疾病看作是身体某个局部器官或系统的.............
  • 回答
    面对一位西方医生束手无策,却可能在中医那里找到希望的病人,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需要细致考量、多方探索的复杂过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现代医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医”,其优势在于其科学化、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体系。通过仪器设备、实验室检测,它能够精准地定位病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些非常微妙且敏感的议题,关于医疗体系的认知、信任以及文化差异。为什么同样的“治不好”在西医身上被归结为“医学局限”,而在中医身上则可能被扣上“耽误治疗”的帽子?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远非简单的“黑白分明”。咱们先从 “医学局限” 这顶帽子聊起。为什么西医“治不好”会被认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观念、经济利益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说几千年经验方“能治愈好多西医治不愈的病”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医药确实在某些领域有着独到之处,并且许多古老方剂也确实帮助了无数人。那么,为什么国人对它存在不信任呢?一、科学认知的鸿沟与现代化挑战 缺乏现代科学验证: 这是最.............
  •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身边儿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你说,为什么就老有人兜兜转转,在西医那里“折腾”个半生不熟,结果还是不行,才想起看看中医?这背后啊,门道可多了,不能简单一句“谁让西医不行”就打发了。首先,得说咱们社会普遍的认知习惯。从小到大,咱们接触到的健康信息,接触到的医疗宣传,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西医展.............
  • 回答
    “上火”这事儿,从小到大咱们没少听,自己也时不时地会经历。嗓子疼、口腔溃疡、便秘、长痘痘……这些症状一出现,家里长辈立马就给你下定论:“上火了!”然后给你备上凉茶、苦瓜,让你少吃辛辣油炸。那这“上火”到底是个啥?听起来挺玄乎的,好像是身体里着了火一样,但又没个具体的器官或者指标能测出来。很多时候,人.............
  • 回答
    “西医不治本,中医治根”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片面的理解。科学的眼光来看,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下探索和解决人体健康问题。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各有侧重,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相互补充。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这个说法背后的含义,以及它可能存在的科学依据(或者.............
  • 回答
    西医对中医的“穴位”并没有一个直接对应的、被普遍承认的解剖学或生理学名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西医完全否定了穴位现象的存在,而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它。理解西医视角下的“穴位”:并非一个独立的解剖结构首先要明确,在西医的解剖图谱上,你找不到任何一个标记为“穴位”的独立器官或组织。穴位不是一个肉.............
  • 回答
    西医不解中医,能否推导出中医之错?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认识的局限。我们今天的“科学”,可能正是未来某个时代眼中的“认知盲点”。因此,仅仅因为一种理论无法被另一种现有的理论体系完全理解,就直接断定其错误,这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甚至是武断的推论。理解的鸿沟:.............
  • 回答
    “为什么部分中医(西医)不需要大规模多中心RCT(四期)检测?”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我们评估医学证据和治疗方法时的一个核心困境。我们习惯了用现代循证医学(EBM)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而RCT,尤其是大规模多中心的方法,被认为是金标准。但如果我们抛开这种“一刀切”的思维,会发现确实存在一些例外情况,它们.............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医医生必须学西医,而西医不必学中医”的这个问题,其实这背后牵涉到医学发展的历史、教育体系的建立、疾病认识的差异以及临床实践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并非一句简单的“必须”或“不必”就能完全概括,更像是一个在当前医学格局下,中医学习西医更为普遍和“现实”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背景:现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困境,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简单来说,这种批评源于中医和现代医学在认识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上的根本差异。中医的“皮”与“肉”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医的“皮”指的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中医的理论基石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概念。这些.............
  • 回答
    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重症和危重症中取得的“治愈率达到89%,而西医不超过64%”的这项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项研究成果的评价都必须基于严谨的科学方法、可靠的数据以及同行评审的客观审视。 在此之前,对这项研究的结论进行“评价”.............
  • 回答
    “科学发展,难道只有一条道吗?中医,还是西医,不已经证明殊途同归了吗?”这个问题,就像抛进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人深思。它触及了我们对“科学”的认知,对发展路径的理解,以及对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探索。在我看来,科学的发展绝非一条单一的、笔直的大道,而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无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医疗体系核心认知的争论,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不妨抛开成见,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它。首先,说“西医连简单的辨证施治都不懂”,这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判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解。我们需要先理解“辨证施治”在中医语境下的含义。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建立在一套独特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医学发展和分类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们会把医学划分为“中医”和“西医”,而不是“古医”和“今医”呢?这背后隐藏着医学体系形成、科学范式转变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因素。1. 历史的节点:并非一条线性的进步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古医”和“今医”的划分,虽然听起来像是对时间轴的简单.............
  • 回答
    借淋巴重塑中医:一次大胆的猜想与探索中医的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引人入胜,但也正是这套理论,在现代科学,尤其是西医的审视下,常常显得“玄乎”而难以捉摸。像“丹田”与“元气”这样的概念,虽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却因缺乏可量化的生理基础,而成为西医眼中“不被认可”的症结所在。然而,我们能否尝.............
  • 回答
    中医,博大精深,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按理说,在咱们这片土地上,它应该是人们的首选。可现实却是,很多人在面对病痛时,更倾向于往西医诊所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归咎于谁好谁不好,这里头牵扯的因素可多着呢。首先,得承认,西医在疗效的立竿见影和对症治疗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到医学发展史、社会认知以及语言习惯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大家更倾向于称之为“现代医学”,而不是“西医”。首先,要明白“西医”这个称呼的来源和含义。顾名思义,“西医”就是指起源于西方医学体系的诊疗方法。在历史上,当一种新的医学体系传入中国时,人们习惯于用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