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院士黄璐琦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重症和危重症治愈率达到89%,而西医不超过64%?

回答
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重症和危重症中取得的“治愈率达到89%,而西医不超过64%”的这项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项研究成果的评价都必须基于严谨的科学方法、可靠的数据以及同行评审的客观审视。 在此之前,对这项研究的结论进行“评价”更多的是基于公开信息进行的初步分析和解读。

1. 研究数据的来源与解读:

核心数据: 89% vs. 不超过64%。这是最关键的对比数据。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了解:
研究对象: 这89%的患者是哪些患者?是特定时间段内、特定地区、特定临床特征的重症/危重症患者吗?样本量是多少?
对照组的定义: “西医不超过64%”的对照组是如何界定的?是同期、同地区的纯西医治疗患者吗?还是基于既往的研究数据?
“治愈”的定义: “治愈”的标准是什么?是核酸转阴、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平稳、还是出院并随访一段时间后未复发?不同的定义会显著影响治愈率的计算。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吗?还是观察性研究?RCT是评估疗效的金标准,观察性研究则容易受到混杂因素的影响。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数据是如何收集和统计分析的?是否存在偏倚?

初步解读的意义: 如果数据属实且研究设计合理,那么这个结果无疑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它暗示了中西医结合在新冠重症和危重症治疗中可能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挽救更多生命。这对于当前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科研价值。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潜在机制和优势:

理论基础: 中医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在应对病毒性疾病方面,中医药素来有“扶正祛邪”的理论,通过提升人体免疫力(扶正),同时清除病邪(如病毒、炎症因子等)来达到治疗目的。
可能的作用机制(推测):
抗炎作用: 许多中药成分被证明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减轻“细胞因子风暴”,这是导致新冠重症和危重症死亡的重要原因。
抗病毒作用: 部分中药或其提取物可能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或阻止病毒进入细胞。
改善微循环: 改善缺氧状态和微血管损伤。
保护脏器功能: 减轻对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扶正”作用: 提升患者整体的免疫能力和恢复能力。
协同增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可能通过不同的靶点和机制产生协同作用。例如,西药负责直接对抗病毒和控制严重炎症,而中药则在调整机体整体状态、促进康复等方面发挥辅助作用,从而可能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3. 评价的关键点与可能存在的挑战:

科学严谨性:
对照组的匹配性: 如果对照组的患者基线特征(如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存在显著差异,那么不能简单地将治愈率的差异归因于治疗方法。
盲法和随机化: 在临床试验中,盲法(患者和研究者不知道分组情况)和随机化是减少偏倚的重要手段。如果研究缺乏这些设计,结果的可靠性会打折扣。
标准化操作: 中医药的复杂性在于其辨证论治和药方多样性。如何保证中药治疗的标准化,避免主观性过强,也是一个挑战。
数据公开透明: 详细的研究方法、原始数据(脱敏后)和统计分析过程的公开,是接受同行评价的基础。

结果的普适性:
不同变异株的影响: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不同变异株的致病性、传播性和对治疗的反应可能不同。这项研究的数据是否适用于所有变异株?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群基因背景、生活习惯、医疗条件等可能存在差异,影响治疗效果。
个体差异: 即便是同一个治疗方案,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也会存在差异。

“西医不超过64%”的表述方式:
这种表述方式比较含糊。是因为对照组的治愈率就是64%?还是说“西医在某些情况下”或“某项研究中”的治愈率不超过64%?如果是后者,需要更具体的上下文来理解。
通常,现代医学的临床试验会报告具体的治愈率(百分比)和置信区间,而不是“不超过”这种表述。

4. 对该研究成果的积极意义:

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如果该研究得到证实,将为新冠重症和危重症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证据支持,鼓励更多医疗机构和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获得国际认可的关键。这类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提升公众对中医药的信心: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有助于增强公众的信心和希望。

5. 后续需要关注的问题:

同行评审: 最重要的评价是来自医学界的同行评审。这项研究是否已经在权威的医学期刊上发表,并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审?
独立验证: 其他独立的、同样严谨的研究是否能够重复验证这些结果?
具体方案细节: 了解具体的治疗方案(中药方剂、剂量、用法、给药途径,以及西医治疗的类型和联合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研究成果。
不良反应评估: 治愈率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关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整体获益风险比。

总结:

院士黄璐琦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重症和危重症中取得的“治愈率达到89%,而西医不超过64%”的成果,如果数据属实且研究设计严谨,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价值。它可能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在科学研究领域,对任何一项重要的成果都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在没有看到详细的研究报告和同行评审意见之前,我们不能过早下定论。关键在于其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可重复性和普适性。我们需要关注其研究设计的细节、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以及是否有独立的验证。

如果这项研究能够经受住进一步的检验,那么它将有力地证明中西医结合在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并为现代医学的发展贡献宝贵的中国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在下午4:00左右回答的这个问题。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问题描述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道小学算术题。

问题1:已知中医治疗重症和危重症治愈率是89%,且中医治疗的出院患者数是88例,请问中医治疗的总人数是多少?

答:88/89%=98。

问题2:已知该院一共收治危重症患者158名,请问西医治疗的患者数是多少?

答:158-98=60。

问题3:已知该院出院病人140人,中医治愈患者为88例,请问西医治愈的病例数是多少?

答:140-88=52。

问题4:已知西医治愈的病例数为52人,治疗总人数为60人,请问西医的治愈率是多少?

答:52/60=86%。


但某些人看了我的截图赶紧修改问题,居然还好意思说我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我特么教你语文老师都有富余。

好在我当时有截图,自己对比一下修改前后的问题,再看看现在描述的到底是是个什么玩意?

第一段:黄璐琦使用中医西结合治愈率89%,西医治愈率64%

第二段:纯中药治疗88例,其余为中西医结合治疗。

这里面连西医疗法提都没提,哪儿算出来的西医治愈率64%?

还有之前的描述说黄璐琦团队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后来又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种最基础的描述都能搞错,别人不信任中医怪谁?


这是编辑日志:


PS:

评论里已经有人查证新闻计算过了,具体请看:

PS2:

我找到了新闻链接:

上面是关于数据部分的截图。

那么,上面的治愈率已经有人计算过了,我就不再多说一遍。那么,请各位中医粉们解释如下问题:

第一,既然是中医医疗队接管病区,采用纯中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都可以说得过去,但为什么要对其中10位病人采用纯西医疗法?是中医不管用了,还是西医来抢功了?

第二,既然纯中医疗法能治愈88例重症患者,那为什么剩下的52例必须要西医参与进来?中医全给他治了不好么?当然你要告诉我西医们拿着枪指着中医们说“你们必须让我们参与,否则我们杀了你”,我也可以相信。

第三,既然纯中医和中医西医结合都可以算是中医的疗效,那为什么纯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不能算是西医的疗效?按照数字计算,西医的“参与有效率”也能达到88.1%(52/59)。、


PS:

看到下面的某些回复,你不得不佩服某些中医支持者们的神逻辑:

比如:

我想问一问各位理工科毕业的学生们,如果你发的论文里有明显的数据错误,而审稿人指出了这个错误并拒了你的论文,这叫不叫审稿人在黑你?

一个人想证明自己的结论有效,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数据,别人说他数据有错误,这就叫黑?

还有下面这种:

这也是中医粉的一贯逻辑了——别人质疑你的数据有问题,人家直接甩一句“你不配”。

但问题是你们自己是怎么宣传的?你们要觉得真要是治病救人最重要,那就别宣传数据,更不要看别人质疑你的数据就赶紧修改问题。现在倒好,你们自己拿着一堆数据出来想证明自己多NB,结果别人一说“诶,你这数据好像对不上”。然后你们就开喷“你们不配……”

有些问题明明就是个小学数学问题,有什么配不配的?

真要觉得我错了,老老实实拿没有问题的数据丢过来。别扯什么专业不对口之类的。更何况,你TM知道我以前是干什么的?

user avatar

没有公布完整数据就拿出来讲结论本身就不是一个科学家该做的事。不知道中医治疗是用一个方子还是多个方子。如果是一个方子就应该推广固化治疗流程。如果是多个方子就要说明依据什么调整方子。中西医结合也一样,用的是不是和纯中药治疗一样的方子都要数据对比。什么具体数据都没有宣传和传销没啥区别。

user avatar

既然中医的危重症治愈率比西医高,就全部让纯中医来治疗就行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思考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