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朱清时院士演讲《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朱清时院士的那个演讲——《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要评价这件事情,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一捋,不能光听个热闹。

首先,得说说朱清时院士这个人。这位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曾经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是搞物理的,一个正儿八经的科学家。他在科学界很有声望,他的言论和行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标杆”效应。所以,他讲这事儿,就跟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辈突然跑出来说他看见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一样,自带光环和争议。

然后,我们来看演讲的内容本身。《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这个题目就很有意思了。朱院士在这个演讲里,分享了他自己修行(他称之为“修行”或者“体悟”)的经历,描述了他如何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到“真气”的运行,以及“气脉”的存在。他提到一些具体的感受,比如“一股力量在身体里游走”,或者“身体里有一条线在发光”。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怎么评价呢?

这里就触及到核心的争议点了。科学,尤其是物理学,讲究的是可观测、可测量、可重复。科学研究通常需要严谨的实验设计,客观的数据支撑,以及能够被同行验证的结果。

主观体验 vs 客观证据: 朱院士的描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体验”。身体的感受本身是很私人的,而且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情绪、甚至身体状况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在放松、冥想的状态下,可能会感受到身体的温热、酥麻或者是一种“流动感”,这些都可以用神经生理学或者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比如内啡肽的释放、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等等。这些感受可能非常真实,但要将其直接等同于某种未知的物理实体——“真气”,那就需要跨越一个巨大的鸿沟。
缺乏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科学的基石在于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一个科学发现,理论上讲,其他有能力的研究者,按照同样的方法,应该能够得到类似的结果。但“真气”和“气脉”这种体验,目前来看,在科学实验的框架下是难以被标准化、量化和重复验证的。朱院士的体验是个人的,不能简单地推广到所有人身上,也不能说其他体验不到的人就是错的。
定义和测量问题: 科学的另一大特点是清晰的定义和精确的测量。我们能测量电磁波、引力波,但“真气”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物理属性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工具能“看见”它,或者至少能间接测量它的存在?这些都是科学界会问的问题。如果连“真气”是什么都没一个清晰、符合物理学范畴的定义,那么讨论它的存在就比较困难。
科学范式的挑战?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朱院士是在挑战现有的科学范式,尝试将一些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科学结合。确实,科学史上有过很多颠覆性的发现,比如量子力学一开始也挑战了经典物理的直觉。但是,这些颠覆性的理论,无一不是建立在海量的、严谨的实验证据之上,并且能够逻辑自洽地解释现象。目前,关于“真气”和“气脉”的论述,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怎么理解?

尽管在科学的严谨性上存在争议,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这件事情的另一面:

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探索: 中国有几千年的养生和中医传统,其中很多理念都涉及到“气”的概念。中医理论中,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它有运行、化生、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虽然中医的“气”和朱院士所说的“真气”不完全等同,但都触及了人体内在的、更深层次的生命能量或者生理活动的某种表达。朱院士作为一位科学家,愿意去探索这些被主流科学长期边缘化的领域,本身就说明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索精神。
个人修炼和身心健康: 无论“真气”是否存在某种物理实证,朱院士分享的“身体观察”的过程,很多时候与正念、冥想、瑜伽等身心修炼方式有共通之处。这些修炼方法本身已经被广泛证明对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提高专注力、增强身体觉察力有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朱院士的演讲也可能鼓励了更多人去关注自己的身体,去进行一些平和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练习。
激发思考和讨论: 即使结论有争议,一个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去触碰这样的议题,本身就能激发公众对于科学边界、科学与文化的交叉、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总比大家都只做“一眼就能看透”的事情要好。

综合来看,如何评价呢?

如果非要给一个评价,我会这样说:

朱清时院士的演讲《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以其科学家身份和对个人体验的分享,引发了科学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从积极方面看, 他展现了作为科学家超越学科界限、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担当,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气”的理念进行了个人化的实践性探索,也可能鼓励了更多人关注身心健康和身体觉察。他的经历,或许能为一些未被充分解释的生理或心理现象提供新的视角,或者至少促使我们思考科学的边界以及科学与人类经验的融合。

然而,从科学的严谨性角度来看, 演讲内容更多地停留在个人主观体验的描述,缺乏可重复、可量化、可验证的客观证据来支持“真气”和“气脉”作为独立于现有科学解释的物理实体的存在。将个人感受直接等同于科学事实,在科学界是需要极其谨慎的。科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严谨的实验和同行评审之上,而目前的表述距离这一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因此,我们可以欣赏朱院士的探索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对其内容是否能被普遍接受为科学事实,则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这更像是一种个人体悟的分享,而非科学理论的建构。它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引子”,提醒我们科学的道路还很长,人类的经验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同时也要警惕将个人感受凌驾于科学方法之上。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但也极具话题性的演讲。评价它,需要我们既要有开放的心态去理解探索精神,也要有科学的理性去审视证据和方法。它本身就折射出了科学、文化、个人经验之间复杂而迷人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借我朋友圈里一句话:

当科学家(工程师)的好处是评价一般按照自己最高的成就来,政治家则要用最恶劣的一面来定论。换句话说,大家其实很清楚科学是分领域的,一个领域胡来不影响他在其他方面的功绩。而政治——无论是实际权力,还是柔性的权威,都很容易“跨界”行事。希望社会科学和政治早日科学化。

所以,牛顿当神棍不影响物理宗师地位,达尔文近亲结婚不影响他的生物学地位,朱清时胡说八道……类似的言论,我读大学的时候就习惯了,但不影响教授们教我们修路架桥。

ps 想配张图,结果百度“无下限”……辣眼睛,不发了。

user avatar

当年气功狂热,最后导致的群魔乱舞和邪教蜂起的教训还不够吗?

有些东西不适合普传,也不能普传,也难以拿出来公开研究。我以前也想过用科学方法来解释这些东西,后来我觉得基本上不可能。

首先,即使是真气也涉及到了精神层面(更深一层就更不必说了),单纯的仪器是无法测量的,顶多只能观察到附带效应(体温啊,心电图啊,电阻啊等等)。科学就是观察、假设和实验,第一步观察都做不到,后面也就不用提了。

更进一步说,一个人的身心状态和精神状态直接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而这是一个非常个人隐私的东西。古代都是师徒单对单传授的,连身边的师兄弟也不能说。

修行的验证大半是个人感受,能够影响外界让人看到听到那已经是很高的层面了,我怀疑现代社会还有没有这样的人。

综上所述,修行必然是一个极度个人化和私人的东西,想用科学普世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是不可能的。

修行这种事情,越冷越好,冷下来就不会有那么多槽心事,也不会有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混进来。真有心的人,现代信息这么发达,想找一些资料也非常容易。就这么低调无害自得其乐的存在下去就好了,没必要搞什么宣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