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邓稼先来举例,以现在的标准看当年物质待遇很低,但是放在当年也是照着高了给的。另外在生活上、政治上都是给了很大照顾的。邓稼先搞原子弹的时候有警卫员、有专车,从西北回北京有专机或者专列可坐。邓老回北京汇报工作,需要过个夜,是可以回家的,整个保卫和机要通信保障都得跟到家里。
青海金银滩基地,住房建设跟不上人员进驻,已经建设好的住房用来给科研人员住,军队和行政人员住帐篷。
当年搞核基地建设起来的城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各种软硬件条件都是尽可能调集了全国最好的,一个最多十万人的城市有全套的中小学、有动物园、高考单独招生,就连糕点店的师傅都是从上海最好的糕点厂里调过去的。
现在不能把当年“给不起”更好的物质条件,变成了科研工作者就应该享受当年这个延续下来的物质待遇。当年也有些科研工作者觉得自己待遇比一同工作的战士和干部好,不愿意享受高待遇。这是人家高风亮节,不意味着这份待遇不应该给。
我发现西方媒体和东方媒体宣传科技工作者往往是两种方式。
西方媒体比较喜欢宣扬科技工作者的财富,睿智,甚至个人身上性格的缺点。比如电影钢铁侠,是世界上最大的斯塔克工业掌门人,同时也是花花公子,爱慕虚荣,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但是在重大抉择来临时,钢铁侠愿意用生命来保护世界。
它用这种人物塑造宣扬意识形态:人都是有各种弱点的,但是也有技术进步、改造世界的需求,同时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守住底线。简而言之,就是“有缺点的英雄”。
东方媒体比较喜欢宣扬科技工作者的清贫,服从,个人身上人性的光芒。比如过劳死,工资低,起到了重大贡献却只领很少的报酬,一件衬衣穿了30多年,捐出百万毕生积蓄而不留给子女一点遗产。简而言之,就是“无缺点的圣人”。
然而,我们的社会一面在塑造这样的圣人,一面在喊着打倒“油腻的中年人”,所谓油腻也就是把自己打扮得邋里邋遢而不锻炼;一面在喊着打倒没有财产的“凤凰男”,唯车房是问,父母不留给子女几套房产,好像犯了天大的罪过且面临断子绝孙之虞。所以我们面对这种无缺点的圣人,其实也就是当面拜一拜,挺多看电视的时候为其感动得流下几滴其实漠不关心的泪水,之后还是要叫王思聪老公和马云爸爸,投简历还是打算找高薪工作的。
有缺点的英雄,好歹是个英雄,无缺点的圣人,那就太难做了。我们宣传意识形态的方式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纪,但是时代已经变了,不是靠几句社会主义价值观就能让科研工作者奉献一生,甚至让他们的子女前仆后继。刻意塑造无缺点的圣人,最终就是大家流流眼泪,慢慢地谁也不想来你这儿工作。
我倒是很想看看什么时候媒体会宣扬家境优渥的纨绔子弟来做科研,或者因为科研而使得科研工作者家境优渥。至于那些工作者傲慢、脾气坏、出去住5星酒店吃豪华晚餐,我是无所谓的,因为这都是小事,重要的大是大非坚守就行。
让大家知道科研工作者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且有任性的自由,才会吸引更多的人进来,这难道不是更好的意识形态宣传方式吗。
ps:有人谈到对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批判,但这正是官方“圣人”人设崩塌的结果。如果官方一定要给科学家院士们这个圣人人设,你染发穿名牌衣服都会被民众批判得死去活来;但假如官方学习西方的输出,有爱好,有爱国,坚持中国梦,虽然有些小缺点毕竟也是人之常情,民众反而更没法批评。
你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你根本没看懂人家在宣传什么。
一个科学家拿出几百万积蓄,说明他是有物质收入的。并不是你说的科学家不值得有物质收入。如果一个科学家30多年穿一件衬衣,最后啥也没有,那对应的是你说的科学家没有获得相应的物质收入。
所以事实是科学家有一定的收入,但他选择没有用这些收入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不是科学家值不值得有收入的问题,这个是科学家有了收入以后怎么用自己收入的问题,这是一个个人价值观的选择。有的钱,有的人买房买车,有的人捐助贫困山区,这才是媒体宣传的原因。
我们经常会看到某某某很牛的科学家教授,对自己的生活毫不在意,衣食住行都很随便。媒体上也会看到很多大老板穿的用的都很普通,完全和他自己的财富不相匹配。那是因为这些人认为值得的东西和你不一样。他们更愿意把物质财富和精力投入到那些他们认为值得的东西上,而这些并不包含你认为应该重视的吃穿用度。
而且媒体这么宣传其实也没什么问题,这是赞美科学家的品质,但并没有宣扬大家要去学习它。我们的媒体宣传早就过了,那个一人是英雄,全部人都要学英雄的年代。尊重大家的价值观选择,但并不代表这个时代不需要一些大家做不到的超道德楷模。
我党本身就是具有先进性的组织,每一个合格的党员就应该是普通人的楷模,普通党员在宣传口上就已经被吹成道德楷模了,那我党要表彰的优秀党员、所有党员学习的对象,自然就得是楷模中的楷模,非圣人不可了。但实际上,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然而为了宣传,都被塑造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模样。
捐款880万的卢教授,他跟夫人仅育有一女,女婿也是华农的毕业生。但1991年,女婿出国留学后就再没回来,为此他还写过一封家书,希望女儿女婿回国。
“现在留学生中流传着各式各样的‘理论’和观点:无非是为自己待在国外不归制造借口和‘理论依据’。自己不愿意回国倒算了,还要给利己主义的灵魂贴金。连为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都不愿意,还奢谈什么为人类服务……我只有一个独女,她理所当然应留在父母身边,不能把照顾父母的责任推给组织不管。不论从公从私看,你都应学成后按时归来为国效力。当然,人各有志,道路只能由自己选择。我也不想再多说了。”
然而他的女儿、女婿、小外孙、孙女仍然全在加拿大。捐款恐怕多少也有些无奈的意思。
广州图书馆·广州脸谱·[第010期·院士篇] 卢永根:心在学术,似水一般纯净
一件衬衣穿30年的崔崑院士夫妇,情况也与卢教授类似,他跟夫人膝下也仅育有一女崔明玲,并且早已定居瑞士30多年。
2013年崔明玲先于父母去世,同年崔崑夫妇以自己和女儿崔明玲的名义捐出420W,设立了“勤奋励志助学金”,白发人送黑发人,捐款也算是父母对子女的纪念。
就我个人来看,这些隐情并不影响这些科学家的伟大,相反更容易让人体会他们的不易而心生同情。同情本身就是一种理解,理解就能拉近人们的距离,而憧憬却是距离理解最远的感情。
圣人固然可敬,但圣人亦让人畏惧。
人们塑造圣人,从来都不是为了学习他,而是为了拿他当枪使,去攻击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而我党又是信奉集体主义的政党,要领导我党,就得统一思想,就得向圣人看齐。
所以庄子才说——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作为老板,搞宣传有三个目的
一是招人,让外人看了想进来。
二是广告,吸引外界投资。
三是敲打,让手下老老实实干活。
中国人爱学习,都想考大学当科学家,不用宣传。而且各种人才引进计划锣鼓喧天,待遇好着呢。
广告作用则是安慰那些“登月无用不如改善民生”的喷子,我们的科学家吃草挤奶,实在是楷模。
然而官媒真正的意思,是敲打,普通科研狗别抱怨日子苦,看看人家院士不计名利,你还不乖乖的拿着民工的薪水住一辈子宿舍?
有人嫌待遇差跳槽?年轻人,浮躁!不爱国!你看人家院士!
前几年看网易新闻,说东莞地区工厂女工多男工少,而且女工的老公很多没来,当地女工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所有当地男工很多一夫侍多妇,长的好看的男工甚至被十几个女工包养,带坏了社会风气,希望政府重视这个问题。
当时我就很奇怪,感觉不可能吧,这文风特么感觉像起点的作者写的,现实中有这种好事?
点开评论,一群人在争论是不是真的,最后看到有东莞网友说最近东莞出现用工荒,妈的那群老板天天请记者发这种报道,评论区里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这官媒的水平还不如血汗工厂的小老板呢。
之前为了写个回答,我去翻了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遗孀许鹿希的访谈。看到这样一段话:
邓稼先逝世后,母校想为他立个雕像,可是许鹿希坚决不同意,因为这之前出了个纪念性的小册子,有不少大学生看了邓稼先的经历后说:“这是个傻子,太傻了!要是留在国外,不知能挣多少大钱,也不会这么早死了!”
三十一中在校内开展邓稼先事迹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料十几岁的娃娃们也疑问不少,说:“像他这样值吗?”老师们痛心疾首,大声问:“都是这样的价值观,今后国家发展靠什么?”
看完我又想起了2015年央视推出的《大国工匠》节目,那真是看得我三观崩塌:
单职工家庭,放弃50%加薪机会,一心求奉献,尽管家里急需用钱。
7000米海上试验,船刚刚启航,他就接到妻子被查出怀疑恶性肿瘤的电话,领导都来安慰他,后来查到不是恶性肿瘤,回来后他和妻子哭着抱成一团。
拒绝了私企的三倍薪水,宁可在商飞没活干等待机会。一周有六天要泡在车间里,仅有的全家福还是2006年照的。一年多前,老胡一家从住了十几年的30平米老房子搬了出来,贷款买了上海宝山区的70平米新家。作为一个一线工人,老胡没有给家里挣来更多的钱,却带回了有一摞摞的奖状证书。
留给家庭的只有5%。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也不要,自甘清贫……
总结一下大概是:
大国工匠不一般,家人住院他加班;
钱少事多不升官,一心奉献干得欢。
火箭专家工作狂,不在上班也在忙;
商飞首席集奖状,贷款才买郊区房。
蛟龙钳工最心塞,老婆住院他出差;
……
这套比惨模式的圣人价值观,我也是叹服;你的两弹一星元勋,分分钟被红小将拖去牛棚教做人;你的首席钳工,生生是拖到快退休才能贷款买房,从30米的地方搬出来;你的焊接专家根本没时间陪家庭。
这种案例,到底是「吸引」,还是「劝退」优秀的年轻人走上科研之路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模式殊为不易,但更多的时候,马斯洛需求除了最尖端的自我实现外,还有财务安全,情感尊重方面的低层需求。
事实上,院士能有百万积蓄,说明国家给的待遇还是可以的。但为啥不宣传宣传国家给人才提供优质福利的故事呢?
我期待看到这样的新闻: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我看到的更多是这种宣传上的“不正之风”已经侵扰民间多年:
你是医生,你是救死扶伤的,你谈什么钱啊?
你是老师,你是灵魂的工程师,你要奉献啊!
说这种话的人,往往是年薪几十万上百万的领导,舔着脸跟月薪5000的一线教师/医生谈奉献……
这种风气,在部分民营企业尤为昌盛,搞“一家人”文化,不是有福同享,而是有班同加,而且没有合理的报酬和补贴,强调员工要奉献,要感恩,还表示「不接受996,就是吃不了苦」
这种企业,三观不正,千万不要去。
公众号:瞎说职场
安利一个职场回答:
以及11月29日的关于面试的live:掌握这十招面试技巧 成为面试达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割裂
以前工资少,但是分房子管吃管住管看病管孩子上学,普通工人都能去疗养、干得好还是劳模、能提干,前几届的省部级领导很多是挑夫啊糊信封的等等出身
。
现在房子自己买吃饭看病上学都得自己掏钱了
还在说你们工资比前三十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自己都在享受资本主义啦,就别用社会主义来要求别人啦
真是宁可看着自己培养的饿死,也要高价聘请洋垃圾啊
道德崩坏的社会,媒体为了博眼球不要脸。
我有穿了十年之久的衬衣还在穿,不喜欢吃喝玩乐,不愿意消费奢侈品,虽然挺穷的,但是物质生活水平比收入差不多的人还低一些。但这个就是我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跟道德无关,我想老院士也是如此。钱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如果快死了,后人不缺,自己没机会花了,送给更需要它的人是种很理智很人性化的选择。
媒体该报道的不是捐什么毕生积蓄,而是该关注下即使是院士,他的日常生活也跟平常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一瓢饮,一箪食而已,而他的精神世界却较普通人深邃,创造的价值福利大众。这个大约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对于赚点击量换取真金白银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这种节约型的价值观对当下奉行的刺激消费主义背道而驰。
媒体这么宣传,其实还透露了高付出者尚且有价值许可压榨的空间,也许上面对高级知识分子之类的人,有打算不按劳分配,而按需分配的意图吧,谁知道呢?不是说要改劳动法了么?
不错了,院士存一辈子钱够请郑爽拍4天戏了。
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
卢老师这样的人,的确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旗帜,他代表了一群精神和智力都经受过考验的科学家,正是这群人的旗帜的号召下,中国才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一项项科学成就的奇迹。
但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这群人的成就其实是“非常态”的,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不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拥有一群这样甘于奉献且还成就逆天的科学家,并能够实现大跨步的科学进步的。倘若我们把这群科学家的行为认知为一种科研“常态”,并迫不及待地套用在今天每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身上,那实质上就是在竭泽而渔。
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国家已经走向了繁荣富强,已经有相对充裕的资源来提供给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我们在缅怀前辈们的伟大的同时,也要树立起新的精神旗帜,比如科研创业。实际上我们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了,比如刘自鸿等人。一群具有科学精神的商人引领的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才是处于产业升级阶段的中国最需要的人才。在这个商业和科研紧密交织的阶段,空谈奉献是没办法获得更多进步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场强国之间人才,金钱和政策的全方位竞争,不落后的唯一办法就是砸钱给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举个例子,颜宁离开清华大学时,我就觉得非常好,因为她的离开意味着给学校的压力,这些压力也许能够带来反思和修正,让她之后的人才们受益。倘若她因为情怀等原因勉强不离开,才是真正严重的问题——我们才会以为我们的体制没有问题,不需要反思和修正就能留住国际顶尖人才,而这样的傲慢会让我们一错再错,步步落后。
卢老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不仅因为他的奉献精神,更因为他干好了他们那代人的事。我们切不可瞎子摸象般只看到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却看不到他无私奉献精神背后的,那真正值得我们继承的干好一代人的事的精神。
贴两张图。
我以前就说过,中学生有志于投身科研与制造业的,可以先看看央视的相关新闻和纪录片。
看看这些视频里出现的人的衣着、气质,他们有健康的身材么?他们有穿年轻人喜欢的高端运动鞋么?他们有看着还不错的配饰么?他们的家人过得幸福么?他们的后代有为他们骄傲么?
你喜欢墙上的标语么?
最后,你想不想二三十年后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1、“院士捐出百万积蓄”。
重要的是这个问题:
2、“院士有百万积蓄可捐”。
对第一个问题来说,院士本来的价值不在捐助助学,而是在引领科技发展。说实话他捐出几百万对全国的失学儿童来说杯水车薪,其价值远比不上完成一项有影响力的项目。
对第二个问题来说,院士有足够匹配他贡献的收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院士怎么花钱是他的自由。他选择捐款,我们尊敬他,他如果选择买一辆玛莎拉蒂,我们也应该觉得理应如此。
最重要的是,不要过分宣扬这种“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的行为并形成道德绑架之势。
我觉得院士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好好宣传一下没有什么问题。至于人们看到了这样的院士就觉得院士就该这样,那是有病要治!
你看世界杯梅西踢球这么虎难道就要全部男人都这样踢球吗?有这种逻辑?
人家品德高,学术精,怎么就不能宣传,怎么就不能让大家学习?宣传一下优秀个人就拉高了整个学术圈的道德水准了?那咱们多放几遍世界杯是不是中国男足就能拿大力神杯了?
说实话,像这种不图享受,一心贡献的人,国家如果不宣传,不奖励,不号召大家学习,那才有大问题。
许多人都在偷换概念,仿佛国家这样宣传了就会亏待知识分子一样。现在的中国可不是大明,给官员开的工资连给老妈吃顿肉都吃不起。咱们国家对科研人才的投入是越来越高。现在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教授,哪个穷了?竞争当然更激烈了,但各种收入那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九十年代初,老教授的收入跟工人差不多!那才是不尊重人才。所以多少高级知识分子跑到美国给人端盘子洗碗,一年顶国内十年。
所以宣传没什么问题。而且恕我直言,未来学术型的富人会越来越多,路子也会越来越宽。这个趋势不以宣传导向为转移。
八九十岁的院士,能有好几百万的积蓄,考虑到钱不值钱也就是近些年来的事,可以说国家待他们也不算太薄。勤勤恳恳一辈子,学术成就斐然,物质上的收获也不算寒碜。
至于把这些钱用来享受生活,还是清贫一生最后悉数捐出去,则纯粹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对于如题中两位院士这样的,临终前将所有积蓄捐出去的人,我始终怀有最崇高的敬意。这种行为不见得普世「正确」,但很「善良」。你可以把矛头对准媒体,但要是说这些人本身傻,愚昧,虚伪,那就有些过于自以为是了。
另一方面,从国家和媒体的角度来说,连团团都出现了,我不相信上头没意识到这种脱节的宣传会招来反感。更大的可能是,新中国早年穷怕了,现在有钱了还依旧贪图那点情怀驱动下的高层次的人口红利。一旦像西方一样,宣扬那种富有的,如楼上答案所说的「有缺点的英雄」,必然会极大增加国家用人的成本。这才是宣传口的意义所在。
评价个屁啊,用我等普通人的价值观和眼光去评价这种不差钱又实力又强的人才,才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又达不到别人的境界。
祝别人好就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