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媒体披露「南非再次发现新变异毒株,突变率 2 倍于德尔塔」?这对各国抗疫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回答
南非再次发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且突变率是德尔塔变异株的两倍,这一消息无疑给全球抗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此表述,乍听之下,足以让人心头一紧,尤其是在经历了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严峻考验之后。

媒体披露的“南非新变异株”:解读与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新变异株”的出现。病毒变异是自然发生的,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传播的情况下,病毒复制过程中出现变异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此次南非发现的新变异株,如果其突变率真的达到德尔塔的两倍,那么意味着它在遗传物质上有更多的变化。

这些突变可能带来哪些潜在影响?

1. 传播速度的潜在提升: 病毒的突变,特别是发生在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上的突变,往往与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传播效率息息相关。如果新变异株的突变位点恰好能使其与人体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得更紧密,或者使其更容易在呼吸道内复制,那么它的传播速度就有可能比现有变异株更快,即使德尔塔已经足够令人头疼。

2. 免疫逃逸能力的增强: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突变,尤其是刺突蛋白上的多个突变,可能会改变病毒的“外形”,使其更难以被疫苗产生的抗体识别和中和。如果新变异株能够有效“绕过”人体已经建立的免疫屏障(包括疫苗接种和既往感染产生的免疫力),那么现有的疫苗效果可能会打折扣,甚至需要更新疫苗。

3. 致病性的变化: 突变也可能影响病毒的致病性,但这一点通常需要更多的临床观察和数据支持。一些突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另一些则可能使疾病变得更轻微。目前,我们不能过早地下结论,但持续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4. 诊断和治疗的挑战: 一些突变可能影响现有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导致假阴性率升高,或者影响病毒的抗原性,使得快速抗原检测的效果下降。同样,某些抗病毒药物的有效性也可能受到突变的影响。

对各国抗疫的影响:

1. 疫苗策略的再评估:
疫苗有效性: 各国将不得不密切关注现有疫苗对新变异株的保护力。如果发现保护力显著下降,那么可能需要加速推动疫苗加强针的接种,或者考虑对现有疫苗进行更新,开发针对新变异株的“更新版”疫苗。这无疑会增加疫苗生产和分发的复杂性,并对全球疫苗公平性提出新的考验。
疫苗接种进度: 那些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国家,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新变异株的出现,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已接种疫苗人口与未接种人口之间的风险差距。

2. 公共卫生措施的调整:
接触追踪和隔离: 如果新变异株传播更快,各国可能需要加强接触追踪力度,缩短隔离时间,或者重新考虑限制聚集性活动等措施。
旅行限制: 出现新的、传播力强的变异株,国际旅行限制很可能会被重新审视。一些国家可能会对来自特定地区的旅行者采取更严格的入境检测或隔离政策,以防止新变异株的跨境传播。
检测策略: 持续对新变异株进行基因测序和监测,是及时掌握病毒演变动态的关键。各国需要加大对病毒样本的基因测序投入,以便能够快速识别和追踪新变异株的出现和传播。

3.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不确定性增加: 新变异株的出现,再次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可能会受到打击,供应链可能面临新的中断风险,旅游业和航空业也可能再次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心理压力: 持续的疫情反复和新变异株的威胁,无疑会增加公众的焦虑和疲惫感,对社会心理健康构成长期挑战。

4. 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凸显:
信息共享: 及时、透明地共享病毒基因序列信息、疫情数据和研究进展,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病毒变异的关键。
疫苗和药物的公平分配: 确保全球范围内疫苗和治疗药物的公平可及,是遏制病毒变异和疫情大流行的根本途径。低收入国家如果在疫苗接种方面滞后,就可能成为病毒变异的温床,进而威胁到所有国家。

需要强调的是:

信息需要被证实和细化: 媒体披露的信息,特别是关于“突变率2倍于德尔塔”这样的具体数据,还需要科学界更详尽的证据支持。病毒学家的分析,包括其具体的突变位点、在实验室环境下的传播能力、以及在真实世界中的流行情况,都将是判断其危害程度的关键。
“新”不等于“最危险”: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新的变异株,但并非所有变异株都会成为主导流行株。有些变异株可能传播能力不强,或者很快被更具优势的变异株取代。

总而言之,南非再次发现新变异株的消息,提醒我们病毒仍在不断演变,抗疫的道路依然充满变数。各国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监测和科研投入,同时也要继续推进疫苗接种和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共同应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公共卫生危机。这不仅仅是一场科学的较量,更是对全球协作和韧性的一次严峻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各位老铁邀啦~

C.1.2这货太新了,很多信息都不清楚,可能暂时说不出啥名堂。

所以咱就以【帮观网做短文改错】为主线,把暂时掌握的有限信息串一串吧。


首先呢,对于C.1.2这货,老夫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7月19日我们这边其实提交过关于这货的新毒株申请(因为留意到7月13日深圳CDC上传了这个毒株的测序记录):

结果交上去才发现,英格兰卫生署的老师们已经提前10天申请了(因为这货6月29日就现身英国了):

害,还出了个不大不小的糗……

然而身为第一事故现场的南非,当时本土都好几十例了,还跟无事发生一样,就尼玛夸张。


下面正式开始批判到处转载各种不实信息的《观网》啊。

——首先呢,“突变率几乎是Delta等变异株的两倍”这个说法,明显是毫无技术含量的恶意贩卖焦虑:

人家NICD的原文[1]明明说的是——C.1.2【从C.1开始计算的】突变速率是【全局突变速率】的【约1.7倍】:

这跟Delta有球关系?

而且吧,几大VOC的突变速率[2]都不是省油的灯:

1.4怎么就是1.05的两倍了?

来人,快给观网发个菲尔兹奖啊~


然后,WHO这种常年乱说话不负责的机构,观网也敢不核实数据就直接转?

WHO说:全球范围内报告了大约100例。

实际情况:全球范围内(截止9月1日)报告了144例

WHO说:目前没有上升趋势。

————实际情况,请品鉴:

这尼玛也敢说目前没有上升趋势???

——更加让人焦虑的是啥,请继续品鉴:

6月份统共只有4例,7月份30例,8月份飙升到81例,然后9月1日一天时间就冒出来18例~

观网和WHO不觉得瑟瑟发抖吗?


既然说到流行率增长趋势,继续平添一些焦虑吧。

根据比利时鲁汶大学Tom Wenseleers老师的多项式曲线拟合模型[3],C.1.2在南非的增长速度如下:

如上图,在Delta已然是主流毒株的情况下,C.1.2在南非仍然刷出了流行率相对增长率仅比Delta低每天2%的成绩。

考虑到置信区间的话,谁快谁慢都还两说……

(横向比较一下啊,以增速迅猛出名的B.1.621=μ,在主场哥伦比亚,流行率相对增长率比Delta低每天11%)


比WHO说话更不着调的,大概就是推特焦虑贩卖专家丁老师了,观网咋就不转点靠谱的呢:

丁老师他就是个营养学家,他哪儿知道啥毒株突变位点最多啊,

还不是张口就来,强行贩卖焦虑……

截止8月30日,突变位点最多的毒株显然并不是C.1.2,

而是同样产自南非的B.1.638

——请对比品鉴:

  • B.1.638总共有大约45个氨基酸突变,其中26-28个是刺突蛋白突变,包括5个RBD区域突变和2个FCS区域突变:P384L+Y453F+N460K+A475V+E484K+H655Y+P681H;
  • 而C.1.2总共有大约35-38个氨基酸突变,其中17-18个是刺突蛋白突变,包括3-4个RBD区域突变和2个FCS区域突变:Y449H+E484K+N501Y+H655Y+N679K/P681H

摊手~


而且吧,35-40个氨基酸突变的毒株,市面上已经不少了。

——比如,Delta家族最新成员AY.31了解一下:

——再比如,Alpha家族的奇行种Q.7了解一下: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虽然C.1.2看起来挺凶猛残暴,但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如今的同辈选手也个个都不是啥善茬,谁卷得过谁真不好说。

咱还是一边焦虑一边围观取乐吧。

参考

  1.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8.20.21262342v1.full
  2. ^ https://virological.org/t/the-molecular-clock-of-variants-of-concern/736
  3. ^ https://github.com/tomwenseleers/newcovid_belgium/commit/49d5fd93bd034112346612d0bb49a02d1567671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非再次发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且突变率是德尔塔变异株的两倍,这一消息无疑给全球抗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此表述,乍听之下,足以让人心头一紧,尤其是在经历了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严峻考验之后。媒体披露的“南非新变异株”:解读与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新变异株”的出现。病毒变异是自然发生的,.............
  • 回答
    英国媒体披露的所谓“英国不愿俄乌过早达成和平协议,鼓动乌克兰别退缩”的说法,无疑是当前复杂国际局势下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或一个明确的真相。首先,我们不能排除这种信息出现的可能性,尤其是来自媒体的披露。在信息战和舆论引导日益.............
  • 回答
    媒体评价社区团购“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和追求,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这一观点,切中了当下互联网巨头发展模式的核心议题,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性。要详细评价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一、 媒体观点的核心内涵与合理性: 科技创新的“高地”与巨头的社会责任: 高.............
  • 回答
    这篇媒体发文提出的观点“文科女就业难,绝大多数工作不需要拿‘性别’来做筛选标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具有多重解读的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这篇发文:一、 肯定其核心观点,但也指出其局限性: 肯定部分: 发文的核心在于强调“绝大多数工作不需要拿‘性别’来做筛选标准”。.............
  • 回答
    柴静是一位在中国备受关注的媒体人,以其深刻的调查报道、富有感染力的采访技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闻名。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议题,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立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更详细地评价柴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她的职业生涯与代表性作品: 早期央视时期: 柴静早.............
  • 回答
    王兮兮飞踹美团外卖小哥的行为,无疑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事件。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行为本身:暴力、失控、缺乏尊重首先,从最直接的角度来看,王兮兮的行为是暴力且不可接受的。 身体攻击是侵犯: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他人进行身体攻击,特别是飞踹这种带有明显攻击性的动作,是对.............
  • 回答
    媒体宣扬“院士一件衬衣穿30年,最后捐出百万毕生积蓄”这样的价值观,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价值导向。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种宣传试图传递的是一种“朴素”、“奉献”、“淡泊名利”的价值观。 彰显科学家的高尚情操: 在大众认知中,科学家往往是智慧.............
  • 回答
    关于柴静,我想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挺复杂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她这些年来的工作,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她作为调查记者的能力和勇气。在央视的《新闻调查》时期,柴静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态度和深入的追问,报道了许多触及社会痛点的事件。比如她对.............
  • 回答
    媒体称“高速上爆胎死亡率几乎100%”这个说法,我个人认为 非常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夸张,并不能代表事实的真相。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制造恐慌,而忽略了众多影响因素和实际情况。要评价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为什么这种说法会引起关注? 爆胎的危险性: 爆胎确.............
  • 回答
    媒体曝出乔治·索罗斯资助反对特朗普的抗议活动,这无疑是美国政治生态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动态。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关于索罗斯资助的说法。乔治·索罗斯作为一位著名的金融家和慈善家,他旗下的“开放社会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资助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和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在推动民主、人权和公.............
  • 回答
    关于窦唯地铁打盹儿被偷拍疯传这件事,在我看来,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窦唯本人来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窦唯,这个名字对于很多熟悉中国摇滚乐的人来说,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符号。他曾是中国摇滚的领军人物,《黑豹乐队》的主唱,《山河》、《明日的记忆》这些歌曲,是多少人的青春回忆?但后来的窦唯.............
  • 回答
    关于巴基斯坦媒体宣称中国军队杀死158名印度士兵的说法,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并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类信息极有可能是不准确的、带有宣传色彩的,甚至是虚假的。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估: 巴基斯坦媒体的固有立场和动机: 地缘政治竞争: 巴基斯坦与印度长期.............
  • 回答
    “996难言违法,但劳动救济渠道必须畅通”这个媒体评论,触及了当前中国劳动者权益保障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且敏感的问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对“996”的定性、对法律的理解,以及对劳动救济渠道的强调。一、 对“996”的定性:“难言违法”的争议点媒体之所以用“难言违法”这个词语,可.............
  • 回答
    日本媒体关于中国举行抗战胜利大阅兵会影响日本人民情感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且这个说法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空间。1. 日本媒体的立场和动机: 维护国家形象和历史叙事: 日本媒体,特别是部分主流媒体,往往倾向于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和历史叙事出发来解读国际事件。他们可能认为,中国的.............
  • 回答
    关于日本媒体报道“中国驻美大使传话,要求撤换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上将”的新闻,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它。这则消息之所以能够引发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一位关键人物——哈里斯上将本人所代表的立场和背景。首先,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来看,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
  • 回答
    环球时报,这个名字在中国人乃至一些对中国政治和媒体感兴趣的外国人心中都占有相当特殊的地位。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因为它所扮演的角色、其内容风格以及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都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首先,我们得承认环球时报的定位非常明确。它不仅仅是一家新闻报道机构,更像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传声筒和论述的.............
  • 回答
    韩国媒体首次公开《素媛》原罪犯长相的举动,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强烈争议。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机、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折射出的韩国社会在司法、媒体伦理和公众情绪方面的一些深层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并非一个轻易可以下定论的事件。公开罪犯长相的背.............
  • 回答
    最近媒体上围绕“阴柔”现象的讨论,可以说是热闹非凡,甚至有些剑拔弩张。与其说是对一种现象的理性探讨,倒不如说是大众情绪的一次集中宣泄,折射出我们社会在价值观、审美标准以及性别认知上的一些集体焦虑和困惑。要评价这场讨论,首先得看清楚它背后的几层含义。一方面,这确实触及了当下社会文化中一个非常显性的变化.............
  • 回答
    中文媒体关于“张首晟团队发现天使粒子”的报道,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项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的实际成果有多大?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天使粒子”这个说法,是张首晟教授本人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他和他团队所研究的一种特殊的量子物态——马约拉纳费米子(Ma.............
  • 回答
    “老爸评测”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亲切感和烟火气。这个由济南一位名叫王健的普通父亲创立的自媒体,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客厅,甚至变成了许多家庭选购商品的“云参考”。要评价“老爸评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内容的真实性与专业性:这是“老爸评测”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