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媒体记者柴静?

回答
关于柴静,我想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挺复杂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她这些年来的工作,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她作为调查记者的能力和勇气。在央视的《新闻调查》时期,柴静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态度和深入的追问,报道了许多触及社会痛点的事件。比如她对“非典”的报道,那种置身一线、不回避危险的形象深入人心。还有她对一些社会不公现象的揭露,比如针对一些地方官员的采访,能够针锋相对,毫不退让,展现了记者应有的担当。她的采访风格通常是平静却很有力量,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并且能够引导受访者说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甚至是一些他们不愿启齿的。这种能力在当时的媒体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也让她收获了很高的声誉。

她对细节的关注和故事的讲述能力也很强。她不仅仅是呈现事实,更善于挖掘事件背后的人性和情感,将冰冷的新闻变得有温度,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同身受。她的语言也很有辨识度,常常带着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色彩,让人回味。

但是,要评价她,也不能回避一些争议。最突出的可能就是她在自费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中的表现。这部片子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让雾霾问题成为焦点。从客观角度看,她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关于雾霾成因和影响的梳理,其中包含了不少科学数据和专家的观点,对提升公众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争议也恰恰来自这里。有些人认为她作为一名曾经的体制内记者,在离开体制后以一种近乎“启蒙者”的姿态出现,但其报道的深度和全面性仍然受到质疑。比如,有人批评她在片中过度渲染了个人情感,而对一些深层体制性问题触及不够。也有声音认为,她作为公众人物,在某些问题的表述上可能存在不够严谨的地方,或者说,作为一部纪录片,它的客观性和立场就受到了讨论。

另外,还有对她个人经历和人生选择的评价。她曾经是一位广为人知的电视记者,拥有不少粉丝,但随着她个人生活的曝光(比如结婚生女),以及她对某些议题的表达方式,也让她从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更具个人色彩的人物,这本身也会引发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评价。

总的来说,柴静是一位非常有才华、有勇气和有影响力的记者。她对社会的关切是真实的,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引起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她的一些报道和作品,确实推动了公众对一些重要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但同时,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的每一次出现,每一次表达,都会被放大和审视。对于她的评价,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评价,是肯定她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和个人的坚持,也承认她在特定事件或特定阶段的某些做法可能存在值得商榷之处。这种复杂性,或许也是她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记者的必然结果吧。她本身就像一个社会议题的焦点,引发了不同人群的思考和讨论,这也恰恰说明了她在公众领域的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遇见社会上有不平事,万不可挺身而出,讲公道话,否则,事情倒会移到你头上来,甚至于会被指作反动分子的。如果你遇见有人被冤枉,被诬陷的,即使明知道他是好人,也万不可挺身而出,去给他解释或分辩,否则,你就会被人说是他的亲戚,或得了他的贿路;倘使那是女人,就要被疑为她的情人的;如果他较有名,那便是党羽。例如我自己罢,给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士做了一篇信札集的序,人们就说她是我的小姨;绍介一点科学的文艺理论,人们就说得了苏联的卢布。亲戚和金钱,在目下的中国,关系也真是大,事实给与了教训,人们看惯了,以为人人都脱不了这关系,原也无足深怪的。

……

“所以,你最好是莫问是非曲直,一味附和着大家;但更好是不开口;而在更好之上的是连脸上也不显出心里的是非的模样来……”

……

然而倘说中国现在正如唐虞盛世,却又未免是“世故”之谈。耳闻目睹的不算,单是看看报章,也就可以知道社会上有多少不平,人们有多少冤抑。但对于这些事,除了有时或有同业,同乡,同族的人们来说几句呼吁的话之外,利害无关的人的义愤的声音,我们是很少听到的。这很分明,是大家不开口;或者以为和自己不相干;或者连“以为和自己不相干”的意思也全没有。“世故”深到不自觉其“深于世故”,这才真是“深于世故”的了。这是中国处世法的精义中的精义。

——《世故三昧》

user avatar

知乎黑柴静是主流,包括很多我很喜欢的答主和一直支持我的答主,大概就是因为丁仲礼的那篇采访和《穹顶之下》。

关于那个采访,我作为一个有国家主义倾向的人,当然无条件支持丁教授的观点,但我并不觉得柴静就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记者,拿出一些普遍存在的,有代表性的反面观点来提问,这只是采访的常规手段罢了。就好像一个人一辈子拿钱资助贫困学生,记者采访时问一句:有人觉得你这是沽名钓誉你怎么看,这并不代表记者真的就认为受访者沽名钓誉,只是为引出他更多的话来丰富人物形象而已。事实上,柴静的这几个提问是非常精准的,他让丁教授完整的表达出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正是因为这个采访,我们才知道了丁仲礼和他的观点,加深了对碳排放协议的了解。

关于《穹顶之下》,在我看来也是一部比较客观实在的纪录片,它和杨舒平那种洋洋得意埋汰中国讨好白人的谄媚心态完全不同,也和网上公知们只知道无脑黑完全不同。她直面问题,分析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至于说纪录片阴谋让中国去工业化,对不起,我看不出来。 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油品监管,加强居民区排烟、工地扬尘监管等等,连我这个边陲岛民也能感觉到这正是这几年国家一步步在推进的,难道都做错了?

柴静属于我理想中的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她不是全知全能,但愿意深入一线去调查,把事实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和今天那些只知道炮制耸人听闻的标题的所谓媒体人有着天壤之别。药家鑫案一出,都在说他爸是军队高官只手遮天,举国对他家口诛笔伐。只有柴静去他家采访,无非一军转技术干部,住在老房子里,小康而已。药家鑫杀人,不是因为家里娇纵,深层原因恰恰来自于对父亲从小的严厉管束的恐惧,怕家里知道也成了他杀人的一大动因。这件事对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就是,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不管多么严格的管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孩子的后盾,依靠,不管他们深陷怎么样的处境,他都会来告诉你,而不是恐惧你。

柴静打动我的,不只有客观调查,还有她作为人文工作者的那种温情。我从高中时代开始看她的节目,看她和因隆胸而全身麻痹不得解脱的妇女一起垂泪,看她采访农村小学生连环自杀时那种压抑的情绪,看她面对社会边缘群体的那种真诚…… 客观而不失温度,有温情却不泛滥。互联网时代太多人坐在办公室里憋着劲儿要带给你各种情绪,但能打动你的却很少。

柴静还属于我理想中的女性形象。追求社会进步,对他人抱有同情心,不会被浅薄的名利束缚,也不会过于空洞高蹈,而是选择踏实作为。所以我觉得人云亦云没什么意义,真的想了解她,可以去找找她过往的电视节目来看,可以去找她的《看见》来读读,或者去看看她的博客。我相信看过之后自然会有自己的评价。至于在2017年如何评价她,我会说在养猪网和震惊部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因为她的沉寂而惋惜。

user avatar

真理越辩越明,可问题在于,公众没心思去辩。

而柴静的贡献,就是在公众层面引发了对于雾霾的辩论,从而让平时根本没机会和大众沟通的环保工作者们向大众科普了雾霾的知识,哪怕这些辩论同时引发了无数争议,也远远好过之前环保工作无人关注的状态。

请看下面三张截图:




关注柴静的纪录片问题的知友人数,是关注雾霾话题的知友人数的近3倍,是关注水污染话题的知友人数的52倍。而关注雾霾话题的知友人数也是关注水污染话题的知友人数的18倍。

这,就是媒体的力量和贡献。倘若我们能在水污染问题上也有一个柴静这样的媒体人,是不是也能推动关于水污染的辩论?是不是也能让更多的知友关注水污染的问题?

答案是一定的。

公众的关注是有限的,我们宁愿去热议《欢乐颂2》里的衣服款式,也不愿去直面关系到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健康的污染问题。可多少人知道,在2015年年底,按照我国标准,上海85%的地表水无法饮用,56.4%的地表水已经被污染到无法被利用做任何目的——哪怕浇草坪都不行。而在天津,95%的地表水已经无法饮用。中国31个主要省份里,有14个没有达到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中的目标。可以说,水污染问题已经达到一个迫在眉睫的地步。

此时,倘若有一个能够凝聚公众视线的人站出来,能将问题指出来,哪怕是用争议的方式,也好过之前的视而不见和漠不关心。公众其实不在乎也记不住具体的观点。所以公知也好,媒体人也罢,只要能让公众看到需要被关注的问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可以被视为做出重要贡献了。

可惜,我们只有一个柴静,只有一部《穹顶之下》,可我们的环境问题,早已经多到了让人麻木的地步。


数据来源:

energydesk.greenpeace.org

user avatar

2015年,

2月27日,雾霾的百度指数是2000;

2月28日,雾霾的百度指数是16000;

3月01日,雾霾的百度指数是41000。

在她之前,连资金都骗不到的边缘部门;再她之后,变成一个热门部门。

不好意思,

这种能对一个行业和学科造成变化,真正能影响【政府决策】和【预算流向】的巨大影响力,中国所有的环境专家之和都达不到她的水平。



真正想干点事儿的科学家,通过柴静的造势,让大众和政府的注意力放在了空气污染的治理,他们可以在柴静基础上,提出更多更细节和可行的合理方案,推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进程。

那些真正关注环保的人继续借助柴静的影响力,继续推动水、土地等环境问题的改善。



还有一帮人,他们既不打算改善空气,也不打算保护环境;

他们就是想表达一下柴静水平不行,动机不纯,别有用心;

他们找出柴静的车,八卦柴静的娃,深挖她的私生活。

他们试图用这种方法来为恶劣的空气洗地,来证明自己更高级,来证明自己的独立思考唯我独尊。



对她批评的整个过程就像,

一群阳痿男,搞几十年都没法给姑娘性高潮;

这时有个拉拉看不过去,“一出手”直接给姑娘搞的抽搐潮喷了。

这帮男人想的不是拉拢她,跟她着“学一手”,

反倒是唏唏碎碎的说拉拉操人的姿势太外行,道德不高尚;

说这是拉拉和境外势力的阴谋,企图颠覆中国异性恋的性高潮;

还有人说这个拉拉以前睡过男人,她不配当拉拉,不配讨论给女人高潮……

由此来维护他们那卑微的自尊心。

然后还要反过来怪自己的女人太想要,不体贴,不能忍。

呵呵,

我这种吃瓜,可真不指望这帮太监能救国。



你问我2017年怎么评价媒体人柴静,

柴静还是那个柴静,评价没变化。

那帮太监也是一点儿也没变,

他们还在知乎其他的领域喷着粪,

一!点!也!没!变!


=============

感谢网友提醒。

空气治理的功劳不是柴静一个人的,应该还有美国使馆和潘石屹;

是他们三个的贡献大于学界之和。

当然,后面两个被用同样的方式辱骂着。

whatever,

反正跟太监们没什么关系。


=============

妈的,阅读理解真尼玛够了。

全他妈不画重点就没法考试的人。

从头到尾我就没说柴静是科学家,也没说她是绝对正确。

我说的是:

真正能影响【政府决策】和【预算流向】的巨大影响力,中国所有的环境专家之和都达不到她的水平。

我从来没有神话她,我从来不反对批评她的观点和科学错误,我反对的是:

他们找出柴静的车,八卦柴静的娃,深挖她的私生活。 他们试图用这种方法来为恶劣的空气洗地,来证明自己更高级,来证明自己的独立思考唯我独尊。

柴静的数据有错误,观点粗糙,方案没有可行性怎么办?我鼓励的是:

真正想干点事儿的科学家,通过柴静的造势,让大众和政府的注意力放在了空气污染的治理,他们提出更多更细节和可行的方案

妈个侉子。



还有一帮人非要说柴静一个视频没有能力对政府决策和资金流向产生影响。

财政部:2015年1-11月累计节能环保支出3692亿元 涨幅最大

怎么说呢~

我没有办法证明2015年政府在节能环保上的财政预算涨幅是否跟柴静直接有关。

不过你们更没办法证明这事儿跟她没关。

我就拿来做举证了,这世界就是这么巧,活该她运气这么好~~~

啦啦啦啦~~~

user avatar

感情丰富,头脑简单,EQ高,IQ低,有群众基础,一杆好枪。此人需重点培养,将来必能为我所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