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媒体发文称「文科女就业难,绝大多数工作不需要拿『性别』来做筛选标准」?

回答
这篇媒体发文提出的观点“文科女就业难,绝大多数工作不需要拿‘性别’来做筛选标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具有多重解读的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这篇发文:

一、 肯定其核心观点,但也指出其局限性:

肯定部分: 发文的核心在于强调“绝大多数工作不需要拿‘性别’来做筛选标准”。从理想化的角度,以及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来说,这绝对是正确的。一个成熟的、公平的社会,应该基于个人的能力、技能、经验和素质来招聘,而不是性别。男性和女性在智力、能力上没有本质差异,许多岗位对性别没有天然的门槛。例如,文科类的市场营销、公关、编辑、翻译、教育、人力资源等,理论上都可以由男性或女性胜任。
指出局限性: 然而,发文忽略了一个关键点:虽然“不应该”以性别作为筛选标准,但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以性别为筛选标准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是否普遍,才是讨论“文科女就业难”的关键所在。发文将“不应该”等同于“不存在”,这是一种逻辑上的跳跃,也可能过于理想化。

二、 深入分析“文科女就业难”的现实情况:

发文触及了“文科女就业难”这一敏感话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剖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这与媒体发文的观点形成对照:

1. 社会刻板印象与认知偏差:
“柔弱”、“感性”、“不擅长逻辑和理性分析”等刻板印象: 尽管很多文科女性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但社会上仍可能存在将这些标签强加于文科女性的倾向。
对某些岗位的性别偏好: 例如,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技术性、重体力劳动或需要强硬谈判的岗位更适合男性,而一些需要细致、耐心、沟通的岗位则更倾向于女性(这本身也是一种性别偏见)。然而,当“文科女”被赋予“女性”标签时,即使她有能力胜任这些岗位,也可能因为性别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 行业与岗位的结构性问题:
文科专业本身的市场需求: 部分文科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而市场对某些细分领域的需求可能相对有限,导致供大于求。这与性别无关,但如果文科女性在这些领域中占据多数,她们的就业竞争会更加激烈。
部分“文科”岗位的传统性别角色划分: 尽管发文说“绝大多数不需要”,但确实存在一些岗位,其工作内容或职场文化可能被认为更“适合”某一性别。例如,一些需要频繁出差、高强度加班、面对复杂人际关系、甚至涉及体力或冲突管理的岗位,可能会在潜意识中被认为“不适合”女性,从而影响招聘决策(即使不明确说明,也可能体现在招聘要求或面试评估中)。
“第一学历/名校”效应: 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能会更看重学历和学校,这对于一些并非名校毕业的文科女性来说,会增加就业难度。

3. “玻璃天花板”与职业发展:
生育与家庭责任: 这是“文科女”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独特挑战。即使初期能够获得工作,但由于社会普遍认为女性应承担更多家庭和育儿责任,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在晋升、关键项目参与等方面对女性有所保留,担心她们因生育而影响工作稳定性或投入度。这虽然不是直接的“性别筛选标准”,但却是基于对女性普遍生理和社会角色的“预期”,从而导致了隐性的不公平。
职业晋升的性别天花板: 在一些行业和岗位中,女性在高层管理岗位上的比例仍然偏低,这可能与早期招聘和发展机会的性别差异有关。

4. 求职者自身因素:
求职技能与策略: 部分文科女性可能在求职面试技巧、简历撰写、职业规划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匹配度。
职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有时文科女性可能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和薪资待遇有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三、 媒体发文可能存在的意图和影响:

媒体发文的意图可能是多方面的:

传递积极信号: 旨在鼓励女性自信,强调能力至上,破除“女性就业难”的负面认知,提醒用人单位遵守公平原则。
引发思考: 促使公众和用人单位反思是否存在不公平的性别招聘现象。
警示作用: 提醒文科女性要关注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力,而不是将就业难完全归咎于性别。

然而,如果发文处理不当,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质疑: 如果现实中“文科女就业难”是普遍现象,而发文将其淡化或否定,可能会被认为脱离现实,不接地气,甚至被解读为“站着说话不腰疼”。
模糊焦点: 过分强调“绝大多数工作不需要筛选标准”,可能会模糊掉那些确实存在性别歧视的个案,让受害者难以发声。
掩盖结构性问题: 发文可能忽视了社会、文化、经济等深层原因,导致对问题的解决流于表面。

四、 如何更全面地评价这篇发文:

要更全面地评价这篇媒体发文,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发文的语境和证据: 发文是如何论证其观点的?是否引用了数据、研究报告或专家采访?是否有具体案例?
发文的侧重点: 是更偏向于鼓励个人努力,还是更侧重于揭露社会不公?
发文的潜在受众: 是针对求职者、用人单位,还是全社会?
社会的回响和反馈: 发文在社会上引起了怎样的讨论和争议?是否受到了批评或赞扬?

结论:

总而言之,媒体发文“文科女就业难,绝大多数工作不需要拿‘性别’来做筛选标准”的观点,在理想层面是正确的,是社会应追求的目标。它强调了能力与岗位的匹配,以及反性别歧视的重要性。

然而,在现实层面,该观点可能过于理想化,未能充分回应和解释“文科女就业难”的普遍感受和潜在的结构性、文化性原因。发文的局限性在于,它将“不应该”的规范性论断,直接用于描述“不存在”的现实状态,从而可能忽略了现实中依然存在的性别偏见、刻板印象、生育责任的社会压力以及行业内部的隐性门槛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肯定其积极意义,但也要理性地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真正的解决之道,是既要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坚持“不以性别为筛选标准”,也要深入剖析并着力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阻碍女性(包括文科女性)平等就业的各种因素。 这需要个人、企业、社会、政府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性别平等的就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滴滴司机从来没有限定过性别,但我在滴滴上下了上千单,见到的女司机不超过10个。

女性开不了车?这肯定不可能吧?

我国每年因为工伤致残致死的人中,男性的比例差不多是女性的8~10倍以上。

这些行业中,女性去哪儿了?

你说这些在高危行业工作的男性,难道不想要一份体面且高薪的工作?但她们为什么最后去了这些行业?

说白了,社会上体面的工作就那么点。即便是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的就业岗位,也都是面向中低技能群体的服务、技术岗,想要体面从来没那么容易。只不过,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基础好,给普通人的保障好一些。所以很多普通蓝领岗位也能相对体面些。

但你要是问一个修马桶的工人,是愿意自己的孩子以后去个普通的大公司坐办公室,拿8万美元一年的工资,还是跟自己一样,靠修马桶每年挣12万美元。我想大多数人都更愿意孩子去当工资低一些的白领。

跟女性相比,大多数男性在知道自己“体面”不了后,就滚去别的地方搞钱了。但为了“体面”,很多女性是一定要往那有限的工作岗位去挤,而偏偏文科又是后期性很明显的学科,单凭大学学的那几年基础知识,人与人之间几乎看不出太大的差别。如果再没有相应的技能,就业难就再正常不过了。

user avatar

家里好几个媒体从业者,从小就听过一句话“媒体从来不负责公正”,新闻也好,媒体也好,都是有着明确的立场性、明确的目的性的信息媒介。一个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报道的真实与否,而是立场和目的的正确与否。

如果大量的媒体从业者,把自己的个人立场、个人目的置于组织的立场、组织的目的之上,那么官媒的权威性将不复存在。

这种情况,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失控。是比报道失实更严重的政治问题,因为她们直接将统战喉舌变成了分裂社会的工具。

新媒体、自媒体是这方面的重灾区,部门普遍不大,且高度年轻化、同性别化,传统的外场现场采编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微博冲浪。由于新媒体的产出量爆发式增长,审核也相应放松许多。

只能说,西方政治正确,每个岗位必须几男几女几黑几白,不是因为他们傻。尤其是面临信息洪水式的传播时代,在立场的中立性上自证清白,是任何需要公信力的单位的首要任务之一。

user avatar

光明日报这编辑睁着眼说瞎话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更应该看能力,看性格而不是看性别。”

我国宪法始终将男女平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原则,并且在多处条款中有体现。中国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13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声称就业市场存在广泛的性别歧视是毫无根据的,是对国家法制的无端攻击,是对党在性别平等方面作出的努力的诋毁。另一方面,资本是逐利的。如果能力相同但女性员工工资更低,那么资本肯定偏好雇佣女性员工以节省开支,增加利润。

“女生想要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更是要层层闯关”

女性参与度很少的职业,比如军人、武警、警察、消防员、建筑工人都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主动定义如上职业“不体面”是职业歧视

“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本科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艺术专业分数线本身就远低于其他专业。如果高考400分的人和高考600分的人就业机会一样,那就是对高考600分的人的歧视

再说说文章把专业就业问题性别化:专业有价值但就业困难对于男生女生都一样,并不是一个性别问题。

有些文科专业有高学术价值,但应用价值,直接经济价值低,因此就业困难。比如文学、历史等专业。但不仅文科生面临就业困难,一些基础理科专业同样有高科学价值但难就业。这些专业包括天体物理、理论物理、核物理、古生物学等等。这些专业男生多于女生。这还不提工科男,文科男。将所有就业困难的学生里单独把女科女拿出来,想以此证明存在针对这一群体的歧视,这是胡扯。

国内把人文社科都规划到文科专业。这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而有些社科专业在国内则是彻底的垃圾,就业差只能怪自己不能赖别人。

这是前不久看到的文章。top985(根据文章推测是人大)社会学毕业生去当保姆。搞笑的是跟她抢这个工作的是清华的同行

既然文章提到北大,就拿北大为例:

北大的社会学系主任发中文社科期刊的速度低于国外同行发SCI一区的速度


所以北大社会学的毕业了找不到“体面”工作而后者沃顿还专门给了他一个位置,虽然Watts都没做金融商科直接相关的研究。

如果你能用动辄千万级的数据研究人类群体行为、那么你能兼职做互联网大厂(推特)首席科学家(deb roy)。如果你们专业的优秀博士论文是“乡村基督徒虔诚的形成”或者“危险的炊烟”等纪实文学,那么你工资是隔壁信息学院硕士的十分之一


凭啥清华CS的能年薪大几十万,而清华社会学的去“翻汉堡”了?



user avatar

文科女性就业真的难吗?好好思考这句话

user avatar

要出差的工作,不要。

下基层的工作,不要。

进车间的工作,不要。

要应酬的工作,不要。

要加班的工作,不要。

亲眼见过环保局来检查,某女科员连去污水池打个样都不肯。

某街道办上班的同学(女)和我吐槽过,身边全是来养老的“仙女”,吩咐的活故意干不好,领导就只好把活留给她们少数几个愿意干活的。

说到这肯定有仙女会说,谁让我们要兼顾家庭,要生孩子、做家务、带娃……

不好意思,中国女性做家务占比和劳动参与率,都是在历年下降的,娃也是越生越少的,合着时间都去哪了?

不要拿自己母亲辈辛苦包办家务来给自己脸上贴金,我从没见过身边哪个90后女性承包全部家务的,能做到不去父母那蹭饭的都算勤快了。

当年国企、农场里大把的女焊接工、女拖拉机手,现在还能看得见?

完了还要问,我们小仙女要个“体面的工作”咋就这么难。

合着这些“非体面工作”就该郭楠来做喽。

user avatar

怎么好意思说出来的?

就我所知我国如今面临人才短缺最严重的四大科目:

理科、医科、工科、农科。这四科目统称为自然科学。

其中,理科以地质、物理、数学、材料、海洋等为最,其中除地质、海洋外其他面临的是基础门槛过高。而地质、海洋科目面临的是就业人员的工作环境过差,而相关待遇过低。而材料更是如今第一劝退专业。

医科,面临的是医护人员短缺。在这四科中,医护人员工资确实是相对高的,待遇好的。但就医生尤其是外科、儿科、妇科等均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而大学毕业的护士人员不足难以支撑整个医疗体系,但卫校在近几十年属于教育行业丢失的板块,对整个医疗体系能提供的人才资源……尽管医护人员的工资相对其他三科较高,但高压的工作环境、较高的门槛等已经劝退了大批人员。

工科。“中国要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不学工科的可能不知道,这句话的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目标想要实现,那么就意味着国内整个工业环境,所有的工业体系全部要跟着变动。这不但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同时意味着大范围的用人问题。但如今工科面临的问题是,除互联网工科外,其他四大传统工科:电气、机械、土木、化工。均是劝退行业。其中以化工、土木为最,提桶跑路现象最为严重,不久中国传统建造与机构专业均会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但传统工科面临的问题与其他三科又不同,工科实际上缺的不是“人”,缺的是“人力资源”。工科的整体就业环境与就业工资是整个自然科目中倒数第二的。工科也是整个中国国内需要就业人口最多的,但大部分企业依然是传统思想,认为其与中小学毕业的工人无任何区别。然而传统工科就业人员往往提供脑力与体力双重劳动,但获得的报酬却只是其中之一。

农科。这就是自然科学中,就业环境最差、待遇最差、劝退力度高、择业人员少。即使作为一名工科狗,面对农科专业我也只能说一句:牛啤。农科是四大科目中,人员最为短缺的专业,虽然其入门门槛不低于工科,但整体就业环境比工科还差,其中又以林业为最。

面对自然科学四科人员短缺问题,国家与企业并没有对其提高任何待遇。相反仅仅是提提口号,讲讲精神与境界。然而与自然科学学科相对的,人文与社会学科::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其中也仅仅教育面临与传统工科相似的问题,但并不比四科更突出。

再让我们看看女权们说的“体面”。在自然科学四课中,能说的上体面的恐怕只有医科。然而医科也是人前显贵,人后受罪。对于国家如今最缺的外科来说,外科医生的毕业难度堪比工科中的航空航天。医生、护士均是猝死的高发人群。而工科中互联网工科同样是猝死高发人群。

user avatar

你们自己都写出来为什么了,还在强行和性别挂钩。

难找的从来不是工作,而是体面的工作。

侧面再次反映了男性普遍更容易认清自己,会向现实妥协低头;而女的嘛。。。

究竟谁才是普却信的那一个啊?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工作应该拿性别来做筛选标准

往常女本位舆论用来说明男性女性都一样的去性别化借口都说明不了就业率和收入的性别差异是怎么产生的,更不能论证就业率和收入的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

常用的借口主要有三个,即生育负担、教育歧视和无报酬劳动(家务劳动)

1982年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

2010年女性大学生占比超过男性

家务劳动时间大大下降

按这些理论,差距应该缩小是吧

结果呢

连续三次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从 1990 年到 2010 年的 20 年间,
劳动力市场中收入的性别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在业女性的平均收入由 1990 年的占男性
平均收入的 77.5% 下降到了 2010 年的 67.3%,降低了 10 个百分点。农村的男女收入
差距扩大的更严重,1990 年农村在业女性的平均收入是男性平均收入的 79%,2010
年女性的平均收入只有男性的一半多一点(56%)。

可见这些借口都不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是在推诿掩饰某群体的无能

真正造成差异的原因是1978年以来实施的改革开放粉碎了公有制经济下女性对男性的隐性剥削

更合理的机会平等取代了吃大锅饭的结果平等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所有劳动者的工作分配由国家计划决定,男女在就业机会上相
对比较均等。并且,国家对工资标准和工资定级有统一的管理规定,单位无权决定职工的工
资,因此,性别工资差距较小。1978 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的国企改革,
使得企业等用人单位拥有越来越多的经营自主权,有权决定雇员的工作及工资,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开始显现。

这一差异在今天依然存在

2011 年中国家庭动态调查显示,不论在哪个部门,男性工资收入均高于女性。但是,公共
部门和国有集体企业中的男女工资收入差距要小于私有企业、个体家庭经营等组织的男女工资收入。
公共部门中男女工资收入差距是最小的,而私有企业中男女工资收入差距是最大的

联合国原报告中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性别工资差距可能由能力差异造成,也可能由歧视造成。衡量能力差异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
受教育程度。研究中国现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的性别差距正逐步缩小。1980、1990、2000 和 2010 年,女性在校大学生占全部在校大学生的比例由 23.4%,提高到 33.7%、40.9% 和 50.8%(安树芬,2011);仅用了 30 年的时间,高校女大学生比例翻了一倍之多,并超过男生;男女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也由 1990 年 1.9 年(男 7.4 年,女 5.5 年),缩小到 2000 年的 1.3 年(男 8.3 年,女 7.0 年),再缩小到 2010 年的 0.8 年(男 9.2 年,女 8.4 年)26。除农村女生的入学率较低外,中国城市女性基本获得了平等接受各级教育的机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教育机会中性别差距的缩小并没有带来就业收入中性别差距的缩小。

可见,死板地以学历论能力是荒谬的。企业不需要应试背书的高手,需要的能创造价值的,有效率的员工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侵蚀了国家对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保护和支持,当不受监管的市场不以公平仅以效率衡量劳动力的取舍时,当政府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中撤出时,必然造成对妇女的歧视(不仅是性别歧视,还有年龄、户籍、生育和相貌等歧视)和劳动力的性别分化,特别是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并导致社会向“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观念的回归

翻译翻译:政府如果不拉偏架保证女性利益,女性将在与男性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可是“歧视”啊

有研究通过计算发现,职业内性别工资歧视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高达 68%(李实和马欣欣,2006)

可见资本家都是天生的男权主义者,宁可付出(1-0.56)×0.68=0.2992即高达三成的工资差距也要歧视女性,赞助男性解放事业,充满了性别意识和无私精神

如果你不赞同资本家都是带善人的结论,那很明显更合理的原因是同学历女性的效率仅有男性的七成

综上,用性别作为筛选标准是极为合理且有效的。奉劝某些人少拿女本位舆论当挡箭牌,市场经济不吃这一套,是男性的天然同盟

user avatar

体制外几乎所有“体面的工作”,人力资源部清一色女性。所谓“层层闯关”,第一关,筛履历,女雇员筛的;第二关,人力资源部面试,女雇员面的。应该问《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一家公司,如果在招聘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时,不歧视男性,那么,这家公司可能就不会歧视女性了。

user avatar

脏活累活你们不干,然后还指责男性抢了你们饭碗。

user avatar

大猛子都快被干的神智不清了,媒体你采访采访大猛子吧。

而且中国还有很多女的大猛子,一样加班打工的神志不清的,她们也是女的,救救男猛子和女猛子们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