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媒体发布《315调查|饭圈、水军刷分控评,豆瓣评分还可信吗?》中,粉丝给偶像作品养号刷评现象?

回答
媒体发布的这篇《315调查|饭圈、水军刷分控评,豆瓣评分还可信吗?》报道,无疑触及了当下文娱产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粉丝为偶像作品“养号刷评”。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问题,而是牵涉到诚信、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乃至文化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看待这一现象:

一、 什么是“养号刷评”?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现象的具体操作方式。这通常指的是粉丝组织或者个体,通过以下方式人为地抬高或拉低某部作品(电影、电视剧、书籍、音乐等)在豆瓣等评分平台上的分数和评论数量:

养号: 指的是注册大量豆瓣小号,并对这些账号进行“养育”,例如让账号有一定的使用痕迹,如浏览其他内容、关注用户、点赞评论等,使其看起来更像真实活跃用户,从而提高账号的可信度和评分权重。
刷评:
正面刷评: 集中发布大量好评,内容可能相似,甚至使用一些固定的褒义词汇或句式,以提高作品的平均分。
负面刷评(控评): 组织粉丝或雇佣水军,对竞争对手的作品发布大量负面评论、差评,甚至捏造事实,以打压对手评分。
“养蛊”式评论: 有时会刻意发布一些看似中肯但带有明显偏向性的评论,以误导普通用户。
控评: 除了刷评论,还包括批量点赞正面评论,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压制负面评论,确保正面声音占据主导地位。

二、 为什么会出现“养号刷评”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

1. 粉丝的“爱屋及乌”心理与粉丝经济的驱动:
粉丝对偶像的喜爱,很容易转化为对其作品的“捍卫”。他们认为偶像的作品是偶像努力的体现,理应获得公正甚至更高的评价。
在“粉丝经济”模式下,偶像的商业价值与作品的口碑和热度直接挂钩。高评分和大量正面评论能够吸引更多观众、购买力,从而提升偶像的商业代言、资源和未来发展机会。
粉丝之间存在着“攀比”和“竞争”心理,为了证明自家偶像的作品优于其他偶像的作品,不惜采取极端手段。

2. 平台评分的权重与影响力:
豆瓣评分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对普通观众选择观看何种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评分意味着更高的曝光度和潜在的观众基础。
一些平台(如猫眼、淘票票等)的评分和票房数据直接关联,而豆瓣虽然不直接关联票房,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评论平台,影响力依然巨大。
一旦作品被贴上“高分”或“低分”的标签,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印象,影响后续传播。

3. 市场竞争的恶性循环:
当一部分粉丝开始“养号刷评”时,其他粉丝为了不落后或反击,也可能被卷入其中,形成恶性循环。
一些公司或团队为了营销目的,也可能默许甚至参与这种行为,将其视为一种“流量造势”的手段。

4. 监管的缺失与漏洞:
虽然平台有监测机制,但面对大量且有组织性的“养号刷评”行为,其识别和拦截能力往往存在局限。
对于刷评者,法律上的追责和惩罚机制尚不完善,缺乏足够的震慑力。

三、 “养号刷评”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这篇315报道所揭示的问题,其危害远不止于一个数字的波动:

1. 破坏评分系统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当评分不再反映真实的用户评价,而是人为操纵的结果时,整个评分系统的公信力就会荡然无存。
普通用户难以辨别真实评价与刷评,容易被误导,导致他们的观影选择失误,浪费时间和金钱。
长此以往,用户将不再信任豆瓣等平台,平台自身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2. 扭曲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评价:
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应仅由分数来衡量,但虚假的高分会掩盖作品本身的优点和缺点,让观众对作品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劣质作品可能通过刷评获得虚假好评,误导观众认为其具有艺术价值,这对于真正优秀的原创作品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
恶性竞争中的负面刷评,则可能对优秀作品造成不应有的伤害,扼杀创作的积极性。

3. 加剧粉丝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刷评行为往往伴随着对其他作品和粉丝群体的攻击和污蔑,加剧了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
这种行为将粉丝对偶像的“爱”异化为一种“攻击性”,与健康的粉丝文化背道而驰。

4. 对文娱产业生态的损害:
当市场充斥着虚假繁荣,真实的口碑和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创作者和投资者可能因为虚假的评价数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资源错配。
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会让那些坚持创作高质量作品的良心制作方处于不利地位。

5. 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消费者基于虚假评分做出消费决策,实际上是一种被欺骗的行为。这与315曝光的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本质是一致的。

四、 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一现象?

面对“养号刷评”的乱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1. 平台加强技术和管理:
豆瓣等评分平台需要不断升级技术,提高对“养号刷评”行为的识别和拦截能力,比如通过IP地址、账号活跃度、评论内容相似度、用户行为模式等进行综合判断。
建立更严格的用户注册和实名认证机制。
加大对违规账号的惩罚力度,如封禁账号、删除违规评论等。

2. 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
相关行业协会应出台更明确的规定,抵制“养号刷评”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加强对营销公司和粉丝组织的引导,宣传诚信经营和健康的网络文化。

3. 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
媒体应持续关注和报道这类现象,普及相关的知识,提高公众对虚假评分的警惕性。
鼓励用户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分享自己的观影体验,形成健康的评论生态。
观众在参考评分时,也应保持理性,多看不同类型的评价,结合自己的判断。

4. 法律法规的完善:
对于恶意刷评、操纵市场评价等行为,可以考虑纳入不正当竞争的范畴,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惩罚。

总结:

媒体曝光的“养号刷评”现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文娱市场在流量至上、唯数据论下的病态。它不仅损害了平台的公信力,更扭曲了艺术评价的真实性,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权益。我们期待平台能够真正承担起责任,媒体能够持续监督,用户能够保持理性,共同净化网络环境,让评分真正回归其应有的价值——反映真实的用户体验和作品的口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有榜,就有刷的可能,豆瓣不是第一个,烂番茄啥都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人家粉丝组织化程度,以及灰产发达远不如我们。

豆瓣评分和刷量涉及到好几个有意思的话题:

1.豆瓣的评分凭什么是有公信力的

早期之所以大家会把豆瓣评分作为影视作品和书籍的重要参考之一,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两部分用户高度的重合,另外一方面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建立权威。相当于,如果一个圈子的人都认为这个电影/书籍好,那么作品就得到圈子里的认可。

2.什么打破了公信力

豆瓣表面上是刷评,破坏了榜单的公平性,但背后实际上是以上提到的两个公信力基础的破裂。饭圈的主要活跃阵地仍然是在微博,豆瓣并不一定是他们都主要阵地(刷榜的时候还需要养号,说明其实不一定是豆瓣的资深用户),一个非圈内人来对作品进行评价,甚至是带有偏见的评价,自然会影响榜单的评分效果。同时,一个人多票更加加剧了这种影响。

3.饭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早期的饭圈或说追星,仍然是表达个人化的喜爱的重要方式,就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虽然看不爽但是互相骂骂咧咧也就算了。饭圈真正开始具备影响力的时候是开始组织化的时候,如果了解饭圈的人应该会发现,饭圈内部是一个组织化程度相当高的群体,甚至可以和一个公司相比较。所以,当一群人整齐划一的行动的时候,影响力就非常大了,无论是控评还是造话题都是很厉害的。

4.刷数据背后是什么

被互联网流量的逻辑裹挟之后,我们一方面期待用一人一票式的互联网民主来建立权威,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弊的方式来破坏这种权威。

为了自己的idol能够榜上有名,粉丝们都倾尽全力,为了喜欢的人去行动,其实和我们每个人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努力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非理性的狂热往往会摧毁民主制度的基础。

5.刷数据是否有解

很多人都寄希望于提升反刷数据的行为来杜绝刷数据现象的出现,其实技术确实是可以大范围根除刷数据的行为,例如完全的实名制,每次投票/评分都需要验证身份等等,越高的身份门槛,越多的验正程序,越能够降低刷数据的情况出现。

但是这样做一方面维护成本实在太高(参考选举),同时平台还附有活跃率、注册率等多项指标,是需要对刷数据的行为保持一定的“假装不知道”

所以,有解,但是平台没动力去完全杜绝。

虽然大家都没动力去做,但是作为国家监管,灰产还是要严厉打击的。

6.豆瓣榜单还有公信力吗

至于豆瓣榜单公信力的问题就别操心了,如果豆瓣自己维护不好,这就是给其他平台和企业机会,关心是可以,其实倒不如用脚投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